《目送》讀后感14篇
《目送》讀后感14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目送》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目送》讀后感1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份就是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龍應臺
有些時候,我們總認為大人們不可理喻,自己才是對的;有些時候,我們總認為“親情”只不過是一句用于不同場合的套語,從沒有理解過這個詞的真正含義;有些時候,我們總認為親人的愛天經地義,從未想過要回報些什么……
寒假期間,每至黃昏,陽光灑滿陽臺,手捧一杯青茗,靜讀名著。《目送》這本書是我讀得最虔誠、最走心的。它讓我改變了昔日那些不成熟的、無知的對于親情的認知。
“我一直在等待、等待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當我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心頭猛地一震,繼而涌出一股莫名的傷感——華安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媽媽的心,可是,他沒有再像小時候那樣不斷地回眸,而是選擇了將背影留給媽媽。因為,他已經長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了,他早已淡忘那個依賴母親的小華安了,他不再是那個用怯怯的眼光看周圍的那個小孩子了,是這樣嗎?還是他忘記了?他沒有看到,媽媽的眼神一直都隨著他的行進而移動,他沒有注意到,媽媽的眼神一點點的燃燒希望然后又一點點的黯淡下來。
這難道就是作者所說的那個“父女母子一場”的定義嗎?那個被告知不必追的那段小路嗎?不,不止這些,還有父女,那個張望父親背影的女兒……
“我總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機場。”這句話是這樣的簡單明了,卻帶給我深深的思考,作者為了照顧父親,自己的裙子上沾上了污跡;為了多陪陪自己的父親,寧可在夕陽西下的時候,一奔向機場,趕最晚的飛機……
“昏暗的路燈下,雪還在飛舞著。我呆呆地注視著雪地上那漸行漸遠的腳步,這腳印,與其說印在雪地上,倒不如說烙在我的心頭。這一行腳印越來越遠,腳印的盡頭,父親的背影也愈來愈小……”我曾數次這樣目送父親的背影我的視線卻也無數次與父親的回眸碰撞,我能清晰地年到父親眼中的熱淚,堅強的父親只有在這時候會展現最脆弱的一面。也許這也就是父母與子女的不同,長大后的我們只懂憬前方,而父母卻對親情無比留戀。
所以,珍惜親情吧,珍惜那一直跟隨著你的目光。被目送時,留下一個回眸吧,讓目送的人心中留一份溫存。
等到日歷的記憶不再清晰,徒留下人的喟嘆,若把目送的回眸都裝進心里,縱使記憶已泛黃,也依舊笑如春風暖。
《目送》讀后感2
書的封面是大塊大塊深深淺淺的綠,這是大自然的顏色,時間在流逝,物是人非,只有足下的這片土地沒有變。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即使重來一次也決然不會一模一樣,然而,大千世界里大家的人生里我們都曾扮演過一樣的角色,比如人家的孩子,比如人家的父母。那是一種怎樣微妙的變化,似乎有些東西像注定般輪回,某個場景排山倒海地從記憶深處浮現,只是我們的角色悄然發生了轉變。
從文字的描述上,龍應臺的母親曾經是一個愛美、非常活潑開朗的女人,即便到了年老的時候也是如此,然而歲月還是沒有任何的優待,她像無數老人一樣逐漸忘記了很多事情,丟掉了很多過去,包括女兒。安德烈的那些心理,龍應臺有過,她的父親也有過,你有過,你父母有過,你將來的孩子也會有。人生是連續的,變化是逐漸的,我們是不知道的。我們不知道什么時候張士豪變成了體育老師,我們不知道什么時候孟克柔變成了她媽媽,我們不知道我們什么時候會變化。“油米柴鹽一肩挑的母親,在她成為母親之前,也是個躲在書房里的大小姐吧。”總有一天,我們會變成別人的爸爸媽媽,我們會變成別人爸爸媽媽的爸爸媽媽,那時的我們會是怎樣的呢?
這本書讀起來很舒服,印得挺漂亮的,看的時候是不是放下,陷入回憶與思考,其實,沒有一個內容或者觀點是全新的,但這絲毫無損它的價值。除了那僅有的思想家或者哲學家,大多數的你我都在經歷差不多的生活思考差不多的東西,然而有些東西我們卻不法如此清晰地表述出來,我們任由它在腦海里浮現消失,然后忘記我們曾想過什么。
所以在這本書里,我看到的是一顆悲憫生活的心,只有熱愛,才能體會。但更重要的,我看到龍應臺女士的視野和文筆。文筆不是一種可以輕易模仿的東西,它建筑在你的視野和你對生活汲取的養分上,這是一種平淡但充滿魅力的美麗。
書中的很多想法內容很多的你我都能書寫出來,但是那樣的角度和敘述方式卻是我們不可及的。過去的一個多月,當我被忙碌的生活壓得喘不過氣無暇看我喜歡的書時,我很明顯地發現自己的厭惡,我厭惡自己寫出東西的不凝練和索然無味,我厭惡自己困于生活卻在離生活越來越遠。
《目送》讀后感3
龍應臺的《目送》是一部對親情和周邊人物的感悟散文。特別喜歡她寫的親情,抒情、真切、含蓄,并為之深深感動。《目送》是全書的首篇,描寫的是目送孩子的成長,目送父親的遠去。第二篇《雨兒》寫患老年癡呆癥的年邁母親,母女情感真心實意,讓人感動,第三篇《十七歲》寫的是青春期兒子的“獨立”,還有《愛情》、《明白》、《胭脂》、《為誰》等等,這些都是寫父親的逝,寫母親的老,寫兒子的離,把個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傷逝’和‘舍’”銘刻在心,訴諸文字,處處是感同深受的親情滋味,篇篇有讓人沉吟難忘的人生情景。
古人云:四十不惑。人過四十后,經歷過許多次的生老病死的場面,再讀《目送》這類親情散文,感悟很多,特別是《目送》中的:“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人在生命的路途中,很多時候都是這樣:平靜中透露著的哀痛,讓人不甘又無奈。永遠記得兒子在第一次拿到學習成績單時的情景,手拿獎狀,在人群中急切地尋找我地樣unjs子,那時的我就是他的天;大學四年,每次打電話時,即便是在腳骨折臥床時,他的聲音是歡快的語調,第一句話永遠都是“媽媽,我很好!”我很感謝兒子的孝順,但心里也明白,兒子長大了,能自己擔待所有的傷痛,對父母的依戀會越來越少,每每想到這,那種酸楚而又心存喜悅的無奈,瞬間會填滿我整個胸膛。
讀《目送》會我又一次地感受到送父親走時的那種撕心裂肺的哀痛,也會想到了每次回家看母親時,母親那歡愉的目光和不停叨嘮的話語。世間大小小起起落落的事,最后還是沉寂于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目送》所描寫的都是人們所經歷的,所以能引起人們的共鳴。
讀《目送》總有想流淚的感覺,為逝去的或正在遠去的親情,挽留不住的是匆匆的生命腳步,能留下的就是記憶;讀《目送》懂得了對于生命,最好的態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
讀《目送》有些更深的感悟:再多的遺憾不舍都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現在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帶著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
《目送》讀后感4
《目送》是龍應臺整篇《目送》的開序篇,淡淡的文字蘊含了濃濃的父女情、母子情,幾許慨嘆,幾番唏噓,盡在其中了。掩卷沉思,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女兒,自己的父親。
當女兒帶著青春期的咆哮以長江后浪推前浪之勢向我涌來,我明顯地感到自己的力不從心。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獨生子女的標簽是他們特殊的符號,在前無版本可借鑒后無來者可重復的今天,厚厚的教育讀本都是紙上談兵。青春期與更年期的碰撞,現實與理想的的錯位,困擾著我這個摸著石頭過河的母親。
我清晰地記著女兒在我面前傾訴她的第一次被欺騙后的痛哭流涕,我用盡可能平靜的語氣對女兒說:“只有經歷一些,才能明辨是非,只有經歷許多,才能返璞歸真。”當女兒似懂非懂地點點頭,我是否已開啟了目送女兒的程序?在生命的長河里,我目送著女兒從一開始的彷徨迷離到后來的堅定從容,從一開始的跌跌撞撞,到后來的漸行漸遠……在時間與等待中,我靜等花開。
在這里,我不得不提我的父親,一個給我生命,帶我成長的男人。不知從何時起,父親迷上了種菜,而且一發不可收拾。每次他把菜往家里一放,就立刻啟程回家,從不做過多的停留,跟他說了很多回,叫他多休息下,吃個便飯再走,但他依然我行我素,像頭犟驢。只是,我心里知道,他怕驚擾我們太多,怕給我們添太多麻煩。而且我更知道,他所做的一切,只是緣于我所說的一句話“現在的蔬菜太不安全了”。言者無意,聽者有心,他把這句話牢牢記在心里,所以,種菜成為他最大的事情,所以,他種的菜吃在嘴里是安全的,含在心里是幸福的。每當看到靜放在家里的蔬菜,想起他一個人躑躅回家的背影,就有一種想流淚的沖動。
從何時起,我細數自己額角的皺紋,卻驟然發現父親頭上日益增多的白發;在感嘆歲月催人老,體力大不如以前時,卻兀地發現父親爬樓梯時的一步三歇。父親——再不像以前的硬朗,他老了。
真的老了。
正如文中所說的那樣:“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所以,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攥緊手中的幸福,珍惜每一個我愛的和愛我的人的漸行漸遠的背影。
《目送》讀后感5
前段時間,我和兒子一起閱讀了《目送》。這本書是龍應臺“人生三書”的第三本,是一本情感性的文集。全書包含七十三篇散文,寫父親的逝去、母親的衰老、兒子的離別、朋友的牽掛、兄弟的同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舍和絕然的虛無。龍應臺深邃、憂傷而又細膩溫暖的文字,觸動了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對親情、對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而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這是《目送》中最為經典的句子,也是流傳最廣的。它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份血濃于水的親情感慨,更是一份對生命本質的深刻思索。當子女長大了,自我意識開始覺醒,便不再像兒時那樣親近依賴父母了,此時尚未讀懂人生中最深的親情和眷戀;經過歲月的歷練,光陰的浸染,當子女能體會這份濃濃的厚愛時,父母卻已在時光的流逝中慢慢老去,最終留下的只是一個蹣跚的背影。
讀完全書,我掩卷沉思,一縷淡淡的憂傷在我心間縈繞。比我高一個頭的兒子即將中學畢業了,這也意味著分別的日子越來越近了。回首這一路的攜手,總有一些溫馨的畫面定格于記憶的深處,揮之不去。當我牽著他的小手,將他送進幼兒園大門時,他不停地回頭,在人群中尋找著我,小小的眼眸中盛滿了依戀,這時我的心總是變得很柔軟。一眨眼的功夫,他上小學了,每天晚上,他坐在書桌前寫作業,我捧著一本書讀著,柔和的燈光下,這一刻靜謐而美好,我多么希望時光能夠凝固,我們相處的時間再久一些。很快,兒子上中學了,隨著學業的加重,他也越來越忙碌,我們之間的交流也越來越少,留給我的只是匆匆而去的背影。我有些失落,但很快又釋然了:你有你的方向,而我不必追。
人們常說,龍應臺有一支從容的筆,一個個平凡的文字在她的筆下熠熠生輝,道破了世間百態,是我們人生的真實寫照。我問兒子讀完了這本書,有沒有什么感悟?他沉吟片刻,告訴我:“媽媽,我想到了兩個字——珍惜。我們要珍惜身邊的人,珍惜相處的每一段時光。”聽了他的回答,我欣慰地笑了,我相信,親子閱讀使得這本書在兒子的心里留下了印跡,也為我們在心靈上的溝通架起了一座橋梁。被書香浸染的光陰真好!
《目送》讀后感6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人到中年,當你讀到這段話的時候,你的心會不會劇烈的顫動一下?這是女作家龍應臺《目送》中扉頁上的一段話,說得既令人心酸又無奈,步入中年,擁有年輕時所向往、所追求的一切,名利、地位、資本,但是平靜下來才發現父親已經遠去、母親也在慢慢的老去、兒子們掙脫自己的保護要遠行、朋友們在曲終之際漸漸散去、兄弟姐妹各自經營著自己的生活,在別人眼中擁有一切的“我”卻無力將他們一一挽留,環顧四周,惟有任憑他們漸行漸遠,默默“目送”。有沒有在這里找到你的影子,這里的“我”又是多少個我們的寫照?這本書與其說是龍應臺女士對自己生活的回顧與反省,倒不如說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歷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
很多時候不是我們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時候是我們承受愛我們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們不舍的,他們不放心的,滿眼的目送。但我們從小到大只管著一心離開,從未回頭張望過。
印象最深的是以前回老家,每次走時,我昂頭在前面大步流星,偶爾回首,總看見奶奶撩著圍裙的一角不停地擦拭著眼睛。那時很不以為然,又不是再也不見,干嘛就像最后一次般傷感。但是,真的有一天就成了最后一次。你不管怎樣離開,都不再會有人為你留戀,為你掛牽,為你等待。就算有千萬次的回頭,會有誰人在一直目送著我的離開,哪怕轉了彎仍舍不得收回目光?我們的這一生,被父母目送著,然后我們會目送著我們的孩子蹦跳著離開。但是我們都很難去回頭張望,只因我們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愛一直堅實地存在著。做兒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我們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淚看著我們漸行漸遠。
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屬物,“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你能給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讓他自己體會孤獨、挫折、失敗等種種坎坷,這才是真正的愛,因為“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
《目送》讀后感7
如今的龍應臺,在《目送》中,有了更加豐富多變的內涵。
讀完《目送》,忽然想起幾天前車站的一件小事。我在車站等車,身旁是一對等著過馬路的母子。母親在起步的一瞬間握住兒子的手,兒子卻不動,轉頭看她,眉一皺,正要說什么,不料他此刻的神情被母親盡收眼底,兒子轉過頭,撇撇嘴,輕輕把手從母親手中掙脫,大步向前。母親的身軀一怔,隨即上前。我看到的是,她眸中掩不住的失落。
回想著他們的背影,思緒紛飛。
不知從何時起,自己也像那個兒子一樣,不屑父母遞過來的關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難喝,不要”,一只關懷的手,也是不著痕跡地掙開。即使是一個關切的眼神,一句詢問的話語,也總是以無所謂的視線,不耐煩的神情擋回。
也不知從何時起,那個捧著書跑來跑去問東問西的身影被時光沖淡,支離破碎,漸漸清晰的是一個人翻書尋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個在商店里一手拿一個顏色的發夾,歡快地跑到母親身旁詢問哪個漂亮的孩子,在母親給出建議后,仍然猶豫地左看看,右摸摸,狠不下心,抬起一張哭喪的臉請求“媽媽,我選不好,兩個都要行不行?”而是習慣一個人作出抉擇,再一個人承受。也不像兒時受了委屈跑到父親懷中大聲哭泣并且尋求安慰,則一個人辯解,一個人反擊。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也許是歲月增長,人的心也越來越容易憂傷。曾經視若無睹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印跡。開始在乎起父母越來越多的皺紋,在乎他們的點點滴滴。這是關于光陰的故事,我們每個人都在時光的洪流中漸漸長大,我們眼前的背影從高大到佝僂,自己也就慢慢成了別人眼里的背影。當我們再不能為過往的遺憾一一買單的時候,彼時的目送就成了眼下的悲涼。
《目送》中的孩子告別母親,一個人踏上那條每個人必經的道路。在告別的時候,母親目送著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站在斑駁小路的這一端,看著背影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眼睛里流露的風霜是歲月留下的痕跡。她太懂得這條路上的艱辛,當年的她也向往過,義無反顧過,然而也跌倒過,流淚過,但,不后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讓孩子自己走,因為——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目送》讀后感8
目送讀后感我讀了龍應臺所寫的《目送》以后,有一些感想,我覺得除了第一篇《目送》和最后一篇《魂歸》跟“目送”有些關系,其余都很雜亂,幾乎與“目送”沒有關系,所以,大致內容我也概括不出來。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篇,他講的是龍應臺目送她的孩子——華安小學到大學,然后作者的父親住院還有火葬。“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這段讓人心酸和感動的文字說了:年幼的孩子長大到成人,讓她牽掛、讓她失落、讓她懂得怎么放手。和她父親的去世,在火葬場最后一次目送他——父親的時候,明擺她和他的緣分也就終止了。原來,龍應臺的“落寞”與兒子、父親有關。
兒子逐漸得長大,離“我”愈來愈遠,機場龍應臺目送兒子的背影一寸一寸地往前挪,直到消失。兒子都不愿意回頭看“我”一眼,感到非常失落。當龍應臺大學教授的那一天,父親開車送“我”,但是父親并沒有把“我”送到大學的大門口,而停在側門的巷邊,因為他認為,這種廉價的小貨車不是送大學教授的的車子。父親生病住院,“我”每個禮拜都去看父親。有一次,龍應臺幫父親清理排泄物,結果讓自己的裙子也沾上了糞便。
父親對“我”對我的愛和“我”對父親的愧歉都告訴了“我”:不必追。在《目送》這本書的第八篇:《母親節》里,有一段有趣兒的文字,是一些對話,我一邊看,一邊想,貌似我和母親也有過這類的的對話……最讓人感動的是最后一篇文章《魂歸》,它說了龍應臺的父親死了,村民們說,根據家鄉的習俗,兒女不能親手埋了父母,但是,但是作者——龍應臺和她的母親卻說:“最后一次接觸父親的機會,我們不會以任何理由給任何別人代勞。”
這一天清晨,“父親”上山了,當司儀長長地唱“拜——”時,“我”和“我”的母親深深地跪下,眼淚決堤。雖然我看得是“電子書”,有一些重復的,我不知道是故意重復還是無意重復的。但是,這“本”《目送》十分感人。雖然我還不是完全理解《目送》,可是,這里面有些路我可能會走,我希望我以后也有一顆感恩和回報的心。
《目送》讀后感9
龍應臺的這本《目送》已在我床頭放了幾年,閑暇時讀上一兩篇,讀了一遍又一遍,卻總覺得讀不完。龍應臺說,這是她人生中的一份作業,那這本《目送》或許就是我人生中重要的一課吧。
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讀完《目送》,其中有一句話一直讓我記憶猶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看著他的背影漸行漸遠。”文章中的華安與龍應臺分別時甚至連回頭的一瞥都沒有,這讓她十分失落,從而寫出這樣悲涼的句子。記得媽媽常和我說,有些路只能你一個人走。長大后的我們,早就不再像小時候那樣過于依戀父母,而是希望獨處,寧愿獨自一人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而父母也鼓勵我們獨立自主,不要羈絆與家庭。記得在聽一些歌曲時,“莫回頭”的字眼總是頻現,那些母親是真的不希望自己的兒女們回頭嗎?未必。那些看似絕情的“莫回頭”,其實是關懷到極致的關懷,心疼到極致的心疼,他們只是用這三個字告訴你: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有背影,不再孤單
讀《目送》這篇文章時,旁邊配了一幅插圖,圖中是一個男子的背影,孤獨而寂寞。我一直在想,這個背影是誰的,是那個遠游異鄉的兒女,還是那個默默注視兒女的父母。我覺得這是那些游子們的背影。幾年前,我曾獨自外出旅行。記得那是一個大清早,爸媽都起早來送我,通往大巴的路,要獨自一個人走過去,我知道爸媽此刻都在欄桿邊目送著我,但我卻一次都沒有回頭,因為我怕一回頭看見他們的臉龐,眼淚就會不爭氣地流下。上車,坐下,才發現淚水早已潸然而下。或許不回頭并不是無情,只不過是無奈到極致的無奈,思念到極致的思念,我們用背影告訴他們:我很好,不必擔心。
有離別,不再悲傷
或許,離別才是感情最美的升華,你用目光追隨著我,我拿真心感知著你,一次次的目送,見證了我們的成長。最敬佩唐代的一位詩人,他的離別從不是悲傷的,而是那樣的浪漫和絢爛。他寫“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他言“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離別,被他浸沒在了一片花海之中,悲傷也能化為歡樂,憂愁也能變成下次見面的期待。
或許,我們不要再追究于回頭與不回頭這個問題,拋開一切,直視離別,才會發現離別本身其實是那樣的美好與懷念,我們只是在用淚水、擁抱、回頭詮釋著離別的真諦:離別,才是感情最美的升華。
《目送》讀后感10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華安上小學的第一天,母子手牽手,當鈴聲響起,兒子奔跑在人群中,媽媽在穿梭紛亂的人群中無比清楚地看到自己兒子的背影,而兒子也在不斷地回頭看媽媽。
華安十六歲,到美國做交換生,當媽媽在機場與兒子擁抱告別時,“他很明顯地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
華安二十一歲,上的大學正好是母親教課的大學。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意搭母親的車。母親只能在高樓的窗口望到兒子的背影。“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我在文字中看到一個孩子的長大,更讀到一個母親的深情。我不僅想到了我自己。幼兒園里,爸爸放下我后堅決地離開,我的眼睛一直望到爸爸的背影消失在人群中;小學時,當我獨自一人走過熱鬧的十字路口,不必回頭,我知道,有一雙眼睛在望著我,直到我安全。爸爸說:“兒子,你要快快長大!”媽媽卻說:“兒子,你怎么這么快就長大了呢?”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當孩子長大,從父母的生命中分離出去,父母任是不舍,也多欣慰。爸爸的厚望,媽媽的深愛,且珍惜。
書中的那些生老病死聚散離合,那些恩恩怨怨坎坎坷坷,告訴我,人生的漫漫長路,注定要一個人走。在我8歲那個暑假,父母讓我一個人搭飛機來回北京。雖然這邊有爸爸媽媽送我到機場,那邊有奶奶來接,但心里還是忐忑,當然還有一些小刺激。脖子上掛著無人陪伴的標志,隨著空乘員上飛機,找座位,下飛機,等到奶奶來接,一切都順利。自豪感一下子上來了,離開爸爸媽媽,我也可以。小升初報名,排一天長長的隊,獨自進到陌生的環境,接受陌生老師的考試,當老師說“不錯”的時候,一天的勞累都煙消云散了。我知道,這樣的路,我還要一直走下去。
目送,當我們目送身邊親愛的人背影漸行漸遠,只要珍惜曾經相聚的時光,珍愛彼此,就不必遺憾;目送,當我們目送時光的背影漸行漸遠,只要我們曾經踏實走過,再回首,也坦然。
《目送》讀后感11
其實,書都挺好看的,內容豐富,耐人尋味。但有一本書帶給了我從未有過的感動,于是心里最柔軟的位置里放著它——《目送》。
翻開清爽養眼的淺綠色封面,我看向書的代序。序的構思異常精巧,作者龍應臺由放在抽屜角落里的一盒首飾,引出對母親的回憶。才看了幾行,目光就被她柔婉細膩的文字吸引住了。細致入微的描寫,母女之間深情的對話是那樣的真實感人,它撥動了我的心弦。頃刻間,我愛上了《目送》的文字。
如此動人的文字也一定出于一個擁有美麗心靈的人。我原先不怎么了解作者,但之后的文章里慢慢流露出了她的內心世界。
第一篇文章就是《目送》。我懷著沉靜的心情讀了一遍又一遍,卻絲毫不覺得膩煩。每一遍過后,似乎都有絲絲縷縷更深的感觸。文章寫了兩類目送,一類是目送兒子逐漸長大的背影,第二類是目送父親逐漸年老、遠去的背影。作者對兒子的感情無疑是不舍、牽掛而又落寞的,對父親的感情是哀痛、無奈的。讀著讀著,我的眼睛不由自主地濕潤了。人生路途漫漫,任何人只能是我們生命中的片段。我可以體會到,龍應臺已經把親情、生命看得十分透徹了。所以文章雖然給人淡淡憂傷之感,但也告訴了我們應當學會獨立面對生命中的成長,珍惜親情和生命。
接下來的《雨兒》也令我感動。這篇文章有許多母女之間的對話,平淡的對話中蘊含著深深的情感。作者的母親已年老,記憶也衰弱了。她與母親通電話時,總是先說:“我——是你的女兒。”她母親的回答使我驚訝:“雨兒?我只有一個雨兒。”作者每次都耐心地回答母親的問題,話中充滿了柔情。她是個極孝順的女兒,每當回來看母親時都把母親當作孩子,悉心照顧她。歲月是無情的,從文章中可以了解到龍應臺的母親年輕時眼睛里有著的鋒芒,年老后的眼神是迷離的;年輕時能干、有力氣,年老后身子愈來愈瘦弱,腳步愈來愈輕。我看著看著,心頭不禁感到酸酸的。也許,不知在哪一天
,我的母親也會像龍應臺的母親那樣記憶衰弱、身子瘦弱。但我也一定會像龍應臺那樣細心照顧母親,做個孝順的女兒。
這是一本既有感動,又含有人生哲理的好書。我還沒有把全書都看完,因為不忍心把心愛的書一口氣讀個通。我要細細地、慢慢地品味,要懷著一顆沉靜的心品上一遍又一遍…
《目送》讀后感12
我讀了龍應臺所寫的《目送》以后,有一些感想,我覺得除了第一篇《目送》和最后一篇《魂歸》跟“目送”有些關系,其余都很雜亂,幾乎與“目送”沒有關系,所以,大致內容我也概括不出來。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篇,他講的是龍應臺目送她的孩子——華安小學到大學,然后作者的父親住院還有火葬。“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段讓人心酸和感動的文字說了:年幼的孩子長大到成人,讓她牽掛、讓她失落、讓她懂得怎么放手。和她父親的去世,在火葬場最后一次目送他——父親的時候,明擺她和他的緣分也就終止了。
原來,龍應臺的“落寞”與兒子、父親有關。兒子逐漸得長大,離“我”愈來愈遠,機場龍應臺目送兒子的背影一寸一寸地往前挪,直到消失。兒子都不愿意回頭看 “我”一眼,感到非常失落。當龍應臺大學教授的那一天,父親開車送“我”,但是父親并沒有把“我”送到大學的大門口,而停在側門的巷邊,因為他認為,這種廉價的小貨車不是送大學教授的的車子。父親生病住院,“我”每個禮拜都去看父親。有一次,龍應臺幫父親清理排泄物,結果讓自己的裙子也沾上了糞便。父親對 “我”對我的愛和“我”對父親的愧歉都告訴了“我”:不必追。 ,專業的站
在《目送》這本書的第八篇:《母親節》里,有一段有趣兒的文字,是一些對話,我一邊看,一邊想,貌似我和母親也有過這類的的對話……
最讓人感動的是最后一篇文章《魂歸》,它說了龍應臺的父親死了,村民們說,根據家鄉的習俗,兒女不能親手埋了父母,但是,但是作者——龍應臺和她的母親卻說:“最后一次接觸父親的機會,我們不會以任何理由給任何別人代勞。” 這一天清晨,“父親”上山了,當司儀長長地唱“拜──”時,“我”和“我”的母親深深地跪下,眼淚決堤。
雖然我看得是“電子書”,有一些重復的,我不知道是故意重復還是無意重復的。但是,這“本”《目送》十分感人。雖然我還不是完全理解《目送》,可是,這里面有些路我可能會走,我希望我以后也有一顆感恩和回報的心。
《目送》讀后感13
最近,我閱讀了臺灣著名女作家龍應臺的散文隨筆集《目送》,這是一本書某些地方寫得與我此時的心境居然有著許多相同之處,當然,如果你感興趣可以看看我的書評,如果否,那就不用了。
《目送》收錄了七十三篇散文,寫了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老去,兒子的成長單飛,朋友親人的離散牽掛,兄弟的重逢攜手等等,在剛讀完第一篇的時候,我就不忍釋手,深深為之吸引,為之感動。
龍應臺先生的文字,時而鋒利,時而溫婉,時而脆弱,時而感傷,時而樸實,時而華麗,卻總是,如此的動人。讀她的文字,如冬日晨曦中沾滿露珠的青草,帶著輕微的潮氣和清新,撲面而來。亦如黑暗海面上綻放微光的燈塔,散發溫暖的光茫和明亮,照進心房。
《目送》是《目送》的開篇點題之作。閱讀它,讓我的內心無比的酸楚,眼淚差點決堤。文章分為兩個段落,第一段龍應臺從一個母親的角度,敘述了兒子從第一天上小學起到中學、直至出國上大學十幾年的感人片段,當時看這個篇章里女兒剛好上二年級,第一天開學她也是這樣頭也不回就跑進了學校。
第二段龍應臺從一個女兒的角度,追憶自己成長的歲月,與父親的一次次別離,總是目送父親的背影漸行漸遠,直到有一天,在殯儀館熊熊爐火里永遠的消逝。所以她說:“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而我的父親卻在我不知世事下已然離去,成為我一生的痛。
另有一段寫《雨兒》一文時,作者伴媽媽睡、陪媽媽聊天、帶媽媽洗溫泉、坐公交車,讓媽媽享受著有女兒陪伴的分分秒秒,這應該是人世間最樸實的幸福吧。回想我自己,卻因為種種事務,更是丈著她對我的愛,讓她獨處在家,心中的愧疚無時不作痛著。每月的抽出那點時間來到母親的家中,聽著她家家長里短的嘮叨,不管對錯都點頭應和著。
在作者清新細膩的文字里穿梭,我讀懂了太多關于愛的信息。也許是歲月增長,人的心也越來越容易憂傷。曾經視若無睹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印跡。這些個關于光陰的故事,我們每個人都在時光的洪流中漸漸長大,我們眼前的背影從高大到佝僂,自己也就慢慢成了別人眼里的背影。當我們再不能為過往的遺憾一一買單的時候,彼時的目送就成了眼下的悲涼。
《目送》讀后感14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這是我對《目送》的第一印象。
那時,它出現在某次月考考試中。短短的一片散文,讀來卻有一番苦澀的滋味:關于時間,關于親情。
兒時,我們離開父母,去了“外面的世界”,頭也不回。爸媽就站在離別的車站,目送我們離去,在我們被外面的世界吸引時,獨自承受落幕的落寞。或許,他們也和龍應臺一樣,“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沒有,一次也沒有,讓夕陽把兩代人的影子分離,拖著蹣跚的步子回家。任街口的告別無力、風化……
待事業有成時,回頭一瞥,會很驚奇得發現——就是現在也有這種感觸——爸媽頭上,怎么多了那么多的白發,眼角的細紋是何時,織得那么密,那么深!
在那個年代里,爸媽已算是晚婚一族。故在我出生時,爸爸已近而立之年。而今十七年過去,在老師還在諄諄教誨早戀的弊端時,已經有胖嘟嘟、白嫩水靈的孩子喚他們“阿公”“阿婆”了。今年,我又多了個可愛的小侄子,昔日玩耍的表姐堂姐們都為人婦,相夫教子,好不幸福。媽媽才是徐娘半老的模樣,因為他們的到來,卻不得不提前邁入“歐巴桑”的行列。
一年一年時間飛跑,小小少年轉眼高。不知不覺中,爸媽開始老了。來到臺州這個“新城市”也有了十年,如此漫長,又如此短暫的十年,當中的艱辛坎坷有誰知曉,其間的苦,又如何能說。歲月磨人老……
幾十年前,爺爺目送爸爸遠去,赴杭求學;兩年后,爸爸也要像當年的爺爺一般,目送我離去。兒女就像林間的鳥兒,離開了此地,之后半年、一年,甚至永遠都不會來。
直到雙親離去,才趕來見他們的最后一面,“掠開雨濕了前額的頭發,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記得這最后一次的目送”。
有人說,夫妻之間,留下的那個最是痛苦;也有人說,最悲傷,莫過于白發人送黑發人。一邊是千年修得的共眠人,一邊是十月懷胎的骨肉至親,無論是目送誰離去,這身心便像是受了凌遲,掏心剜肉的痛!
人生自古傷離別,卻阻止不了月的陰晴圓缺。短暫的相聚后,不得不久久地目送故人遠去。
因為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