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紀律的孩子更優秀》讀后感
《有紀律的孩子更優秀》讀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體會呢?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有紀律的孩子更優秀》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這是一本名校校長的教育觀點結晶。作者在德國規模最大、最知名的貴族學校任職30多年,培養無數精英名流。他呼吁家長要有教育孩子的勇氣。放任、溺愛、無度的教養,只會讓孩子承受雜亂無章的苦果。出于愛的紀律,才能賦予孩子真正的自由。因為,從小會服從、協調、負責的孩子,才能掌握自己的未來。我有以下幾點感受:
1、我們需要再度為教育鼓起勇氣
不覺得有未來的人,就不會努力,也不再追求理想,我們卻沒能以教育去面對遠景淪喪的問題。教育的藝術我們已經生疏了,失去共同標準,卻還堅信孩子反正會好好長大。勇于嚴格,是今日教育所需。教育沒有公式化的處方:紀律還是溺愛,強制還是信任孩子,該引導還是放任,都要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去整合。我們知道,教育要成功,沖突在所難免;教育孩子需要勇氣,即使管教會帶來不快,但還是要能正視沖突,不輕易讓步,也不在眾人非議之下退縮。要記住,教育孩子聽話,就必須在圍觀者面前證明你的勇氣,在親戚朋友家等較私人的場合也應該堅持。教育的勇氣,尤其是堅持“紀律”的勇氣。
2、自由從紀律而來
人們無止境地戰勝自己,化紀律為自律,方能贏得自由。不要認為“自主即自由”的迷思,自主學習而非自由放任。現在孩子的.生活環境:太多愛,太少紀律,所以我們應該來點紀律,當孩子沒照紀律執行的時候,我們不妥協,而是阻止,讓孩子明白,不照原先約定的做不行,讓其妥協。遵守了紀律才會得到自由。
3、父母的權威影響深遠
每天都有父母運用他們的權力來教育小孩,孩子們覺得受到保護,并覺得自己的父母強大有力。任何好的教育中都不含“羞辱和打罵孩子”。教育需要權威,這個權威中也包含愛和關懷。子女需要父母的權威,需要父母不斷地督促乃至形成習慣。如果孩子不聽話,那教育真的出了很大的問題了,趕緊想辦法重新樹立權威,孩子需要成年人的權威,學會服從很重要
4、不是每件事都需要和孩子討論,希望公平教育,就得有處罰孩子的準備
兒童與青少年喜歡討論,是因為他們沒興趣整理房間、刷牙或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利己主義,是他們真正的動機,我們不督促他們養成完成任務的習慣,便要和他們天生的自私自利打照面。
教育不能被討論所取代比如孩子很喜歡看電視,你會怎辦?和孩子爭辯看電視的壞處?沒有作用。如果你答應他看多久電視,時間到,應該馬上關掉,做爸爸的要立下行之有效的規矩。既然規矩已經定下,就該毫不妥協。而我們,一而再再而三地總是在對孩子妥協。家長妥協慣了,到學校孩子也是一樣的習慣,作業沒完成,老師不會把我怎樣,父母也不會把我怎樣。那就不怪孩子只顧自己享樂而不寫作業了。
紀律似乎是教育最不可愛的一環,卻是所有教育的基礎。紀律所體現的幾乎都是大家不太喜歡甚至厭惡的事情:強迫、服從、制止、壓抑欲望和意志。紀律將“效率原則”置于“享樂原則”之上,為達目標,應當接受各種節制,甚至必須接受節制。紀律總是始于他人的決定,而且應該終于自我的決定,從外部的“紀律”轉為“自律”。對教育而言,紀律,必須出于對兒童和青少年的愛。
總之,正如書中所說,有紀律,造就出類拔萃的一生,太多愛,太少紀律,會讓孩子無人管束,自我膨脹,將使人生雜亂無章,甚至罹患心理疾病。只有通過紀律、階段性的強制,才能找到健康成長之路。紀律,是優秀的條件,讓孩子有目標,讓孩子擁有教養,讓孩子人生井然有序,讓孩子自律,讓孩子更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