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郎》讀后感2篇
★《兒郎》讀后感2篇
讀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兒郎》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兒郎》讀后感1
這是位無私奉獻的人,他用他自己一生的心血,哺育了2個被遺棄的孤兒。它不是圣者,但他有金子般的心靈,就是他,一個60、70歲的老爺爺,讓一個7歲的孤兒找到了家的感覺,找到了親人的滋味,找到了前所未有的愛。就是這份愛,這份執著而偉大的愛,他讓我們真切的體會到了人間的真情。親情——并不陌生但很疏遠,失去了才懂得珍惜,他就在我們身邊,我們無時無刻都在擁有這份親情,這份執著而偉大的親情。小花的懂事,令我很佩服,她的不計較,她的寬容大度,是我們每個人應該學的。“暖春”好有詩意的名字啊,它溫暖,它帶領我們去無私奉獻,是自私自利的人能得到新的改正。如溫暖的春天一樣照耀著每一個人,每一個人的心靈,從而得到開拓。小花離不開深山,因為那是他生長的地方,因為那有她的血與淚,有她抹不掉的親情,抹不掉的淚水。抹不掉的愛。這就是親情。
人間無時無刻都有真情!親情是孩子最早最安全最永恒的港灣,正是這一份特殊的生命相連的形式,讓親情在我們的生命中起著無可替用的作用,產生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兒郎》讀后感2
兒子回到家,興奮地拿出一本書給我。我一看封面——《兒郎》,葛亮著。
看來這一次的百千共讀,讀的是一本中國人寫的書。于是我帶著一份好奇心去百度搜索葛亮,發現他不僅年輕帥氣,作品不少,其中《北鳶》還入圍了第十屆茅盾文學獎提名。真是出乎意料的年輕,出乎意料的才華橫溢啊!且家學淵源深厚,太舅公是陳獨秀、祖父葛康俞、叔公是中國原子彈之父鄧稼先。而我讀過的茅盾文學獎的作品中,《白鹿原》和《平凡的世界》,都是我特別喜歡的,也對我的人生產生了極大影響,這一搜索便讓我迫不及待的想要打開《兒郎》這本書了。
我是在一個秋意濃濃的上午把書讀完的,眼睛里泛著點點淚光,且淚目且感動地把這本書讀完,在看書的過程中,我想到了林海音的《城南舊事》,也想到了魯迅的《朝花夕拾》,以及蕭紅的《呼蘭河傳》。而作者年紀輕輕,筆下竟有一股民國情調,這是怎樣的文化底蘊渲染出來的厚重情懷。
《兒郎》以上世紀七十年代為時代背景,講述了少年毛果的成長故事。作者以一個觀照者的身份,用毛果的視野去寫他童年時候所遇到的人與所記憶尤深的事。書中人文情懷濃郁,對傳統的文化,生活溫情的點滴記錄,彌漫在作者筆端。那些溫情默默的事兒,一點點地氤氳在日常的針腳里。其中書中對傳統技藝較為翔實的介紹,想必除去作者舊時的記憶,還有下苦功夫積累的材料。對于隱藏于生活中的誠信、忠誠、寬厚、仁愛等傳統精神,作者細細描摹,深深打撈,扎實沉穩的寫作功底,不僅讓我感受到文學之美,也讓我覺得被愛富養的孩子筆尖流淌的文字也是包裹著愛與帶有溫度的.。
兒子放學回家,我問他讀完《兒郎》的感悟,他說:那就是“愛”。而后他侃侃而談——“如母子這一章中,我體會到了外公對外婆的愛。
在“母子”這一章。作者通過文字讓我知道了動物的感情,動物對它親人的那真摯的情感,就拿芒果為例——當“我”受到傷害時,芒果會為了保護“我”而不顧自己受傷,和貍貓搏斗,甚至犧牲了自己的眼睛也不后悔。這不就是愛嗎?“伙伴”這一章讓我感受到了成洪才和毛果的“友誼”。友誼豈不是人世中最為珍貴的“愛”嗎?最后在“師傅”這一章,我更是體會到了老宋對元子默默的愛,和老宋那心胸寬廣的愛。《兒郎》這本書要表達的大概就是人世間那最為奇妙的“愛”吧。”
是啊!外公外婆相守的故事。祖父母之間的感情,相濡以沫,相敬如賓。這讓我想到了從前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作者對芒果的描寫,讓我感受到了“母親”對孩子的不求回報,不遺余力的愛,而我又通過榔頭和湯圓的相處,看到了兄弟情深。這恰好與成洪才的家事做了對比,成爸爸快退休了,老大和老二接連過來跟老人打起持久戰,都想頂他的班,不為別的,只想有個南京戶口,可是手心手背都是肉,爸爸亦為難得很,姐姐說,讓大哥不要為難爸爸,結果大哥冷笑了一下,說我至少不會拖累家里面。和芒果,榔頭,湯圓它們一對比,又讓我覺得小動物之間的感情尚且如此溫暖,而成家家事卻又讓我覺得似有一層涼涼的薄霧壓在胸口。
除去“愛”的基調,我最喜歡的還是宋伯對待手藝嚴謹認真的態度,引用書中的原話“你可知道,修一本書,從溜口、悶水、倒頁、釘紙捻、齊欄、修剪、錘平、下捻、上皮、打眼兒穿線,得二十多道工序。當年我師傅教我的第一步,就是這補蟲眼兒。那是沒日沒夜地補,看著小半人高的書,一本又一本。吃過晚飯,師傅給我兩升綠豆,我就到門廊外頭,就著月光,用筷子一粒一粒地把綠豆搛進一個窄口葫蘆。第二天天亮,師傅把綠豆倒出來,我晚上再接著搛進去,就這么著整整半年。我看針鼻兒大的眼兒,也像個巴掌。當年梅蘭芳博士養鴿子,整天盯著它們看,練那眼神的活泛勁。各行有各行得練就的金剛鉆。我師傅要我學的,不只是眼力,還有冬三九、夏三伏坐定板凳不挪窩的耐力。”
我想到元子那一手好看的毛筆字,以及毛果的書法進步之快,似脫胎換骨,想來與師父宋伯的言傳身教不無影響。回頭想想自己不禁覺得慚愧,現在的我常常心浮氣躁,做事哪有這樣的耐力這樣的韌勁,這樣又怎能做好孩子的榜樣呢。理應以宋伯為榜樣,修其身,善其事,而后于細雨無聲之處教化育兒。
歷史的車輪總是滾滾向前,童年時候的美好以及些許憂傷,不管如何都已經逝去,落到人身上的日子還是得篤篤悠悠地過下去,每個人都在變化中變化,在變化中選擇,也在變化中堅持,堅持那些舊時光里珍視的東西。我想童年深處瑣碎的記憶,也將構成我們生命的終極意義。
唯愿你我歷遍山河,仍覺人間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