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海洋》讀后感
《走向海洋》讀后感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從中我們可以吸收新的思想,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走向海洋》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走向海洋》讀后感1
今天,我把老師布置的作業寫完之后,感覺無事可做,于是,我便找來老師本學期才發的《走向海洋》這本書,翻到了第26頁,《海洋,藍色的寶藏》中的四個故事,津津有味的讀了起來。
讀完了之后,我覺得讓我受益匪淺的就是第一個故事,下面我就來談談我的看法。
第一個故事是《海洋是個大藥房》。講的是海洋里的萬物都有助于我們人類,比如說19世紀的德國宰相俾斯麥不到60歲就已經蒼老多病,猶太醫師施文林格獻上秘方,建議他每天吃沙丁魚。幾年后,宰相病愈,養成了吃沙丁魚的習慣,竟一直活到了83歲。原來,沙丁魚含有魚油,它具有擴張心血管,抑制血小板凝結等作用。再比如1960年,日本醫生利用海帶治療高血壓病,用60~70度的水浸泡海帶,把浸泡過的水濃縮,給高血壓病人口服。之后測量血壓,病人的血壓竟降到8.9毫米水銀柱。之后,降了17.3毫米水銀柱,又過了一會兒,降到了21.5毫米水銀柱。由這兩個典型事例,可以看出海洋里的種種東西都對我們有益,可還有些人們還在不斷地捕殺一些海洋生物。現在,世界的海洋瀕危物種已經有好多了,如水獺、藍鰭金槍魚、鯨鯊、海牛、藍鯨等,世界僅有800只左右,如我們在持續不斷的過度捕殺這些瀕危物種和其他一些海洋生物,那整個海洋就會一片荒蕪,毫無生機,到時候后悔就來不及了!!!
這個故事對我的啟發很大,讓我受益匪淺。同時,我也要在提醒那些還在捕殺海洋生物的人們:“人們啊,請不要再捕殺這些生物了!他們也是一些小小的生靈啊,覺悟吧!!!”
《走向海洋》讀后感2
地球上生物來自何方?新的生物物種在哪里最多?最大動物又是什么呢?通過閱讀《走向海洋》,我們都可以找到答案,海底世界揭開了一個角。
最早生物出現在海底,真讓人有點令人費解?噢,原來最初陸地上不適合生物生長,有許多紫外線、溫度高等等。通過海洋吸收大量紫外線,在海底形成一個適合生物生長的環境。生物漸漸地向海洋淺處,逐漸到了陸地上來發展壯大。
海洋中有許多動物、植物、微生物。生物種類相當豐富。你若想發現一種新物種?到海底找一找,成功的機會還相當大的。特別在火山口有許多耐高溫的生物物種。海洋中生物也還是比較脆弱,也需要人類的呵護。大量捕殺鯨魚,導致海底生物數量大起大落變化。人類將大量有毒的物質排入海底,導致動物大量滅絕死亡。人類發明先進的捕撈工具,連小魚兒都捕撈。海洋漁業資源大大減少。
上海海底世界讓我們看到海底生物濱紛的世界,這么美的情境讓大家多么羨慕啊!要自然界的海底也有這樣美麗的景象,那我們要立即行動起來,保護水資源,減少向海洋排放有毒有害物質、合理捕撈禁止過度捕撈海洋魚類。
《走向海洋》讀后感3
地球可是一個美麗的星球,當航天英雄楊利偉乘著神舟五號的上太空的時候,他發現地球不是一個土黃色、混沌的星球,而是一個湛藍色。晶瑩剔透的球體。我們應該叫他水球才對。
從海洋到陸地,再從陸地到天空,人類的發展史可謂是絢爛多姿,但歸根結底,海洋才是我們的“家鄉”。在這神秘的藍色地區中,蘊藏著很多奧秘。也許你會說這很神奇:在一個靠近森林的海邊,某天晚上爬出一個生物,然后一聲長嘯------也許這就是人類文明的起源。曾經我們甚至更多的生物在這里生存、繁衍,才有今天五彩繽紛的世界。我從不奢望住在海邊,但我為我的祖先曾經在海里生存而驕傲,在這充滿著藍色的世界里,每天都會上演一幕幕精彩演出!
說到海洋,就不得不談談她源遠流長的輝煌歷史了。從殷人東渡到徐福出海再到海上絲綢之路,各色與大海有關的故事層出不窮。不過我最為中意的卻是鄭和七下西洋的史事。這次歷史事件意義重大,表現了我國古代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也開闊了中國人的眼界,更促進了我國和亞非許多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在海上,也流傳著許許多多美麗動聽的故事。從精衛填海到哪叱鬧海,從美人魚到海的女兒,它們伴隨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人們開始生活在海邊,靠海謀生。漸漸地,他們從對海洋的恐懼發展成了對海洋的熱愛。他們發現海洋里蘊藏著無數的珍寶并不斷地索取。真到今天,人們還在索取海洋的一切,雖說海洋資源豐富,但也應適量開采,否則就會山窮水盡,無所可取了。
當然大海也有讓我們倍感羞恥的記憶,那就是甲午戰爭。當時帝國主義憑借海上通道利用艦炮轟開中國的大門,讓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也曾因此而被人稱為“東亞病夫”。這曾經讓中華蒙羞的史實讓我們振奮起來,新中國成立之后,我們充分認識到我國18000公里海岸線的優勢,積極發展和壯大海軍。至今強大的中國屹立于世界的東方,強大的中國海軍暢游于世界各大海洋,我國自主研制的各種戰艇、潛艇,為我國國防提供了許多保障,時刻保衛我們的海疆,保衛我們偉大的祖國,中國也已成為一條騰飛中亞洲巨龍。
讀了這本書,我不僅知道了中國的“藍色國土”海洋的歷史,還了解了海洋中的秘密。比如海洋中的生物有全世界生物的80%,有全世界90%的淡水(南北極的冰山),以及可開采的石油和天然氣居然就有3000億噸!不僅是這樣,還有每個世紀都至少沉沒21700艘船,有的船上還載滿的寶物,價值在6000億美元左右,換算成人名幣那可就是一筆不小的數目了!當然,這么大的一筆財富誰會看著它就永遠沉浸在這無邊無際的海洋中呢?也有人試著去將這筆財富打撈出來借機賺一筆,可往往是付出的多得到的少。我想在不久的將來,科技肯定比現在發達好幾倍,那些長期沉浸于海底的寶物就能“重見天日”了!現在,開采石油和天然氣已不是夢。但海上石油泄漏可是件非常可怕的事。我們要好好保護海洋,不能讓那些無辜的魚兒來承擔我們犯下的錯!
未來,海洋的秘密將被人類所完全發現,海洋將會和陸地一樣:人類住在上面,同樣擁有者高樓大廈,美麗的草地。
展望未來,海洋將繼續和我們一起前進,在這奇怪的藍色世界中,還有更多的東西等待我們去發現。未來的我們,也會跟著海洋的興旺發達而日益強壯。面對新的困難,新的生活,新的人們,海洋也會挑起重任勇敢面對的!
《走向海洋》讀后感4
面對他,在你認為天大的事都如過往云煙,那么微不足道。他的勢力如此廣大,地球表面總面積約為5.1億平方千米,海洋就把3.61億平方千米通通納入自己手中,正所謂七分海洋三分陸地。一望無際的汪洋大海,不僅為人類提供航運、水產和豐富的礦藏,還蘊藏著巨大的能量。
海洋中存在著巨大的能量,人們稱之為“藍色的煤海”,它將轉化為人類未來的能源。未來的海洋熱能轉化廠,將設置在海中,在沿海可由電纜供給城市用電。被譽為“未來的燃料”的重水,海水中的含量也比陸地水高得多。從重水中可以提取氫的同位素,科學家們正在用它來進行熱核反應試驗,如果獲得成功,它將成為取之不盡的能源。
走向海洋從整個歷史的、文化的、世界的角度,詮釋一個民族跟海洋的關系,條理清晰,鞭辟入里,底蘊深遠。仿佛可以讓人清楚看得到歷史的車輪是如何向前沉重而緩慢的滾動的。如片中所說:歷史沒有假如。民族的興衰亦有其必然性。片子前幾部講述古代中國與海洋的關系時,一個個故事讓人無不自豪,從始皇東巡,徐福東渡,到唐宋海上絲綢之路,再到鼎盛時期明代近萬噸級的巨船下南洋為最。海外蠻夷,見者無不稱天朝,名副其實!然而到了近代,也許是古代的中國太過輝煌,完全忽視了蠻夷的進步,甚至自閉自大到了荒唐的地步,于是便有了一個個讓中國人心酸的故事,從鴉,片戰爭,屈辱條約,到各撮爾小國變身列強分食啖肉,再到整個北洋艦隊在慈禧生日的歌舞升平中全軍覆沒為最。鄧世昌空有報國之心,然報國無門,國已不國,唯有自殺殉國。中國從來不缺愛國的志士仁人,只有不會治國的白癡統治者。當年天朝之強盛亦不曾占外國一寸土地,而蠻夷稍有進步便本性畢露。蠻夷終歸是蠻夷。再后來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孫中山如何追尋救國之路,中國人如何在GCD的'帶領下打倒了所有土豪,建立新中國。中國人從來都是滴水之恩,涌泉相報。
《走向海洋》讀后感5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資源的寶庫。在表面積約為5.1億平方千米的地球上,海洋面積約占3.6億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積的70.8%啊!海洋給了我們豐富的物產由于海水污染和海洋開發再加上人類肆無忌憚的獵殺,地球生病了!
大海雀,一種不大會飛的水鳥,曾廣泛的生活在大西洋的各個島嶼上。由于人類任意捕殺和對其棲息地大面積的開發,大海雀最終從地球上永遠消失了
紐芬蘭漁場曾經為歐洲的漁民提供取之不竭的鱈魚,但是如今鱈魚的數量只有3.3萬噸了。
當餐桌上出現了山珍海味,我們可曾想過,這些魚蝦全是從大海中捕回來的呢?當我們正在品嘗著魚翅時,可曾想過那些漁家是從鯊魚身上割下來的,每條鯊魚只有幾個魚翅,不是要捕殺很多條鯊魚呀!當魚翅從鯊魚身上割下來,鯊魚是不會當即死亡的,而是向吃的慢性毒藥慢慢死去的。
保護海洋,人人有責。我們不應該大量捕殺海洋動物,應該保護海洋動物,讓他們永遠生存在海洋中,自由自在地游耍。難道海嘯只是自然災害嗎?正是我們不停的破壞海洋,海嘯是對我們的警告啊!
我們應該知道,海洋不僅僅是一種資源,更應該是人類的家園,保護海洋人人有責。
《走向海洋》讀后感6
細細品讀《走向海洋》,我可以從中看到近千年來中國海軍的發展歷程。
明代海軍曾有輝煌的成就。鄭和船隊七次下西洋,由200余艘遠洋海船組成,將士多達二萬余名。成功地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把中國盛產的茶葉、絲綢、瓷器帶到了歐洲,讓英國皇家貴族也品嘗到了中國茶、穿著華麗的絲綢、欣賞著青花瓷。李約瑟博士分析這一時期海軍,曾得出這樣的結論:“明代海軍在歷史上比任何亞洲國家都要強,甚至當時的歐洲海軍聯合起來也不是對手。鄭和率領的大明皇朝船隊在當時是最強大的。”
中國海軍也有恥辱的一段歷史。清政府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海軍艦隊(北洋水師),看起來非常宏偉壯觀,但只不過是一個花架子而已。在日本船艦的包抄下,北洋水師真可憐不堪一擊、全軍覆滅。這也難怪原本花在購買海軍藥的銀兩被挪用在慈禧太后六十大壽上了。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海軍得到了不斷發展和壯大。從幾般大木船,發展到多艦種:驅逐艦、巡航艦、護衛艦、導彈艦、水陸戰艦、潛水艇等等。艦隊也分成三大部隊:南海艦隊、東海艦隊、北海艦隊。在各自的海域中,他們保衛著中國的領海。中國正在發展航空的母艦的建設。不久將來中國海軍肯定有更強大的裝備。
祖國繁榮與安康是需要強大軍隊來保護的。我國有幾萬公里的海岸線,這就更加需要強大的海軍來保衛。我們要多學習海洋知識、海軍知識,立志為中國海軍作出貢獻。
《走向海洋》讀后感7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一本好書更會讓人受益一生。周末我閱讀了《走向海洋》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這本書讓我真正認識了地球,讓我知道了自己為什么而學習。
我們居住的家園叫地球,我想那應該就是土構成的。直到讀了這本書我才知道原來地球并不是土黃色的星球,而是一個湛藍色、晶瑩剔透的球體。真是沒想到,地球居然是個大水球。看來以后我們更要保護好我們的環境了,畢竟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只有那么一小部分。
讀完了這本書,我的心情非常激動。我知道了很多為我們的海洋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的英雄,也為我們今天海軍的強大感到驕傲。在了解到我們由于經濟、科技落后而受到侵略時,我的心也變得沉痛,特別是我國南海的油氣資源豐富,周邊國家一年的非法開采量就相當于我國大慶兩年的產量,而我們卻一直依靠進口,而且直到今天,在這片祖先留下的藍色國土上依然沒有豎起一座中國井架,打不出一桶油。
這是一個多么令人痛心的事實。其原因還是我們經濟、科技、軍事的落后。這一刻我明白了我們為什么而學習,因為只有學到更多的知識,才能擁有先進的科研技術,才能使祖國變得更強大。我的耳邊似乎響起了周總理鏗鏘有力的聲音“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讓我們為了祖國的繁榮昌盛努力學習吧。
《走向海洋》讀后感8
海洋,是藍色的寶藏,是生命的搖籃,是人類的財富。《走向海洋》這本書向我們介紹了海洋的形成,海洋的未來發展。海洋的未來發展讓我陷入了深深的遐想中……
未來,我會去海底探索寶藏,把寶貴的資源全投資到海洋建設中。我想在海底建設游樂場,這樣,會有更多的空間玩耍。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我想在海底蓋城市,減輕陸地負擔。還可以擴大范圍,招收更多工作人員,解決人們的就業問題,一舉兩得。
我想用沉沒的寶藏建成一座“黃金牧場”,那里生活著海底生物,最大至鯨、最小的到蝦。總面積五百平方千米,可容納200種海生動物。地球總面積5。1億平方千米,海洋就占了地球表面的70%,約3。61億,再做十個“黃金牧場”還綽綽有余。我還要開發植物園,即使有人類的居住也不會遭受污染,我要大量地種植海藻、珊瑚……使海洋的環境越來越好!
我要在太平洋開發,在北海創業,在大西洋完成我的夢想,美化一個又一個的海底世界。
當然,這只是夢想,要做到開發海洋,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但是,日本做到了。日本給阿拉伯制造了一座水上城市,這座城市是由八根柱子支撐,不用的時候,可以收起來當船行駛。里面不僅僅有居民樓,還有花園、公園、學校……應有盡有。日本還將在21世紀末完成水下公園這項偉大的工程。
我們現在要做兩件事:一是保護海洋,陸地的污染已經很嚴重了,我們不能眼睜睜地看著海洋受著同樣的折磨;二是好好學習科學知識,將來用我們的智慧為祖國,為哺育我們的海洋完成這項宏偉藍圖!
《走向海洋》,它讓我學到很多,懂得很多……
《走向海洋》讀后感9
讀了《走向海洋》這本書,我知道了中國不僅有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領土,還有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領土呢! 我還知道了海洋是怎么形成的。大約在50億-55億年前,從太陽星云中分離出一些大大小小的星云團塊。一邊漂浮與太空,以便有繞著太陽轉,一邊又在自傳,在運動過程中,不斷碰撞,逐步形成了原始的地球,而海洋圓,而海洋原來是沒有的,那它是怎么來的呢?是因為在引力作用下,地球內部溫度不斷升高,地內物質溶解。而氣洋則上升下降后,形成了海洋。
地球上的海和洋風姿百態,世界上最大的洋是太平洋,流動的"啞鈴"因為他的輪廓呈"S"形,恰似啞鈴等等有趣的海和洋。海的居民有很多,因為還是生命的搖籃。 海同樣是寶庫,又有取之不盡的海洋礦產與用之不竭的能源,它也是人類生存的第二空間。而海洋也不是一個平靜的主,它帶來的災難十分可怕。 但是,我們依舊要保護它。因為人類的原因,海洋的環境在不斷惡化,海水的污染也越加嚴重。 我們從現在開始要開始好好保護海洋。因為保護海洋就是在保護我們自己。
《走向海洋》讀后感10
你知道我們的祖國有多大嗎?你一定會毫不猶豫地回答說有960萬平方千米。是的,但你又錯了,中國不僅有960萬平方千米的領土,還有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讀了《走向海洋》這本書后,我對充滿神秘色彩的藍色海洋有了更多的了解。
海洋,它是一個巨大的淡水資源寶庫。就拿被包圍在海洋之中的屬于海洋一部分的南極來說吧,它是一個冰雪世界,冰川總面積達1623萬平方千米,冰蓋面積1398萬平方千米。冰川是陸地上的雨雪凝結而成,經過蒸發過濾,淡而不咸。南極的冰川總儲水量就超過了2160萬立方千米,占了全球淡水總量的90%以上。所以,海洋它是當之無愧的人類最大的淡水庫。
海洋,它又是一個巨大的生物資源寶庫。這里孕育著數以萬計的生命,是一個生命的搖籃。它是生命的起源之地,最初的生命都是在海洋里誕生的,可以說,如果沒有海洋,地球上就不會有生命的存在。所以,海洋中蘊藏著豐富的生物資源,這些資源包括海洋的動物資源、植物資源和微生物資源。據不完全統計,海洋中的動物有數十個門類,20余萬種,超過動物總量的八分之一,蘊藏量高達32.5億噸;海洋中的植物也有2.5萬余種,約占植物總量的近十分之一,蘊藏量達到1.7億噸。海洋中的這些生物在物種多樣性和數量規模上著實讓我們感到吃驚,它為我們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提一供了充足的生物資源。
海洋,它還是一個豐富的礦物資源寶庫。在海洋中,擁有著凌駕于全球70%的石油和天然氣,已知的可開采的儲量就有3000億噸。而埋藏于海底的各種金屬、非金屬礦物質更是不計其數了,海底到處分布著儲量驚人的金銀銅鐵等礦藏,就連微不足道的海水中,也蘊含一著幾十種稀有的礦物元素。它們對人類的生產和生活起著重要的作用,也期待著人們更好地去開發和利用。
海洋,一個巨大而豐富的資源寶庫,它雖然披著神秘的面紗,但它依然可以為人類所認知和利用的。只要我們能夠勇敢地走向海洋,善待海洋,海洋將會以她慷慨的胸懷極力地回饋我們,為我們提一供無盡的資源。熱愛海洋吧,熱愛這個巨大而豐富的資源寶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