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管理》的讀后感4篇
《危機管理》的讀后感4篇
讀后感是讀書筆記的一種形式,在學校學習中很多教師為了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以及寫作能力,經常會給學生布置寫讀后感的作業,學生在閱讀一篇文章或者是一本書的時候將自己的感想、理解以及受到的啟發寫出來。下面是小編我為您準備的《危機管理》的讀后感,歡迎參考,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危機管理》的讀后感篇1
在春意盎然的三月,我閱讀了《危機管理》這本書。通過五天的學習,使我拓寬視野、更新了觀念、改善了心智。
危機對于一個社會、一個組織、乃至一個人都是普遍存在,這是由于社會、知識的不斷變化引起的,當原來的制度、規則不能適應變化時,危機就產生了。禍兮福所依、福兮禍所伏,只有時刻不忘學習,真正做到工作學習化、學習工作化,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匯集力量,定位目標準確,才能適應社會、知識的變化,為教育事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機會對人的一生非常重要,機會能改變人的命運。人一輩子只有7次機會,兩次機會之間相隔大約7年,大概25歲以后開始出現機會,經過50年的時間,75歲以后就不會有什么機會了。在這50年里的7次機會,第一次不容易抓到,因為太年輕,最后一次也不用抓,因為太老,這樣中間只剩下5次了,這5次機會里面又有兩次一不小心給錯過了,所以實際上只有3次機會了。如果什么時間你抓住了一次機會,或是什么時候一位貴人給了你一次機會,這定是終生難忘的。同樣的道理,在人的一生之中,真正對自身具有重大意義的學習機會也是不多得的。
而我,則在當下抓住了學習的機會。
《危機管理》的讀后感篇2
昨天閱讀了勞倫斯·巴頓的危機管理一書。書中將危機定義為任何會嚴重傷害組織人員、聲譽或財務狀況的事件。作者認為大部分危機可定義為四個基本問題:你知道什么、何時知道、采取何種措施、如何確保此危機不再發生。
書的前四章介紹了與公司員工有關的危機,如問題員工、職場暴力、員工過失等等。針對這些問題,作者提出一整套威脅與暴力響應模式(詳見P50)、嚴格的員工背景調查和有效的裁員會議(詳見P63)。
第六章至第十章,作者列舉了可能發生的危機事件,如流行疾病、惡劣天氣、工業與環境災難、恐怖主義、暗中破壞。
第十一章作者介紹了企業在危機發生時溝通方案的準備。企業必須把握事件發生后的黃金八小時進行積極溝通,詳細的溝通計劃參見P163。
第十二章介紹了從外部聘請危機顧問的注意事項。
第十三章和第十四章分別介紹了危機處理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案例。
第十五章至第十八章為企業提供了一套可行的危機處理方案。
第十五章以問卷形式對企業的危機管理現狀進行評估,建議結合第五章的危機預防目標制訂出公司的危機管理目標。
第十六章的兩階段危機應對訓練,提醒你在危機發生后的一個小時內該做什么(詳見P185)。
第十七章的危機應對計劃,提供企業在危機發生8小時之內和之后的應做事項。(詳見p186)。
第十八章則告訴企業從事件反應階段至持續運營階段的應做事項。
該書是我閱讀危機管理的第一本啟蒙書。讀完此書后,對危機管理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但我覺得此書對企業的實用性不強。雖然提供了很多具體的解決方案和工具,但企業若想依照此書建立一個完整的危機管理框架,仍存在一定的困難。另外,也許是由于我不太習慣譯后的作品,書中文字讀來有些晦澀,若能更加貼合國內讀者就好了。
《危機管理》的讀后感篇3
隨著我國的城市化不斷深入,城市的發展越來越快,城市規模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城市人口出現,這對城市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甚至說是挑戰,尤其是當危機發生時。
與其他地方相比,城市容納的人口多,社會生活更復雜。當公共危機在大城市發生時,會對社會造成極大的影響。因此,更需要及時、高效的處理。
《國外大城市危機管理模式研究》中研究分析了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日本等國家若干大城市在應對危機時的措施。
個人認為,雖然各個國家、不同的城市有其不同的經營模式,但是面對危機時,有一點是一樣的:就是要穩定人心。因此政府應當擔此重任,在危機發生時及時通過各種途徑向公眾公開危機及其處理情況。同時,還應告知公眾應對方法。這樣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公眾恐慌,也讓一些別有企圖的人難有可乘之機。
《危機管理》的讀后感篇4
部門發了一本書《危機管理》(電子版),要求所有人員閱讀并提交讀后感,我粗略翻了一遍感覺書很一般,正如書的作者名字"平川"一樣,平平淡淡的將一些案例串在一起,沒有新意,我就當看故事一樣翻了部分案例,多了一些日后吹牛的故事,但也學到了一些知識,被逼出來的讀后感。這兩年,受前一任領導影響(準確說,一開始更多的是領導要求),我也買了、借了不少書,其中前任領導更推薦了幾本很好的書,我也逐漸養成了讀書的習慣,但一直沒有寫讀后感的習慣,希望能通過這次讓我日后養成寫讀后感的習慣。這次是被逼出來的,所以就有了以下的作業:
《危機管理》一書通過一些經典的正反面案例,以及案例的`決策分析、決策行動等闡述了當企業(個人)面臨著重大危機時的處理與管理措施,同時也彰顯了領導人的智慧和處理危機的能力。"危機"一詞,美國前總統肯尼迪在其幕僚和漢學家的指點下有了西方化的解釋:"危機"與"機會"共存,如何才能轉化,考驗的是管理者(個人)及企業的智慧。在這個風口浪尖上,成功的人就是英雄,也有在懸崖上掉下去的悲劇英雄。
《危機管理》一書給我有兩點體會:
一、直面面對危機
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都應該打造和維護自己的品牌,品牌給人的信念就是值得相信、值得信賴。誠信在任何時候都應該放在首位,一時的小聰明或許能換來暫時的財富或者聲譽,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本質會一點點顯露出來,最終被公眾所識破,讀后感《被逼出來的讀后感》。當問題出現時,可能由我們在某些方面更專業而一時隱蓋過問題,但我們后續必須做出措施,立刻改進。同時,當我們面對一些專業個體或群體時,我們原來一直堅持的產品沒有問題,是合格產品的說法可能也應該適當做些調整,在適宜的時機下,我們必須直面我們的問題,主動承擔責任。
二、加強危機管理
《危機管理》一書中給危機管理的定義是"組織或個人通過危機監測、危機預控、危機決策和危機處理,從而避免、減少危機產生的危害,甚至將危機轉化為機會。"但翻開我們公司的管理文件,無論是《應急準備和響應控制程序》還是我們的《客戶服務重大問題應急處理預案》,里面的內容與要求大都是在危機發生后如何響應,如何應對。前期的監測、預案幾乎沒有涉及,處理過程中的決策與處理也缺少有效的監督與保障措施。這類的管理文件存在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應付各類體系審核,而無法用來指導我們工作。書上列舉了部分公司危機管理的措施:制度化、高層參與、3W4R8F等,從而真正做到了危機管理。我們一直對危機管理缺乏足夠的重視度,風險控制一直是我們弱項,在任何一個項目管理中都有風險管理這一項,我們在項目開工前對風險做了分析嗎?我們的產品設計與過程的FEMA做得又如何呢?危機與風險無處不在,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如何才能防患與未然,這需要我們在理念上加以轉變、制度上加以保障、管理上發生變革,才可能有效管理好危機。
借用書中的前言原文作結尾:"過去的終將過去,要來的還在路上。"危機每天都在發生,又在消亡。跨過前人殘骸的時候,我們不要忘了自己可能是下一個倒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