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讀后感3篇
《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讀后感3篇
讀完一本書以后,你有什么體會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讀后感篇1
只有擁有雄健精神的國民們,才是一個強大的國家!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生命歷程并不完全是一帆風順的,在發展、前進的過程中,總會有不少的崎嶇險阻,阻礙他們前進。如外族的侵略、各種預料不到的災害接踵而至,在這異常艱難的時刻,這個國家的人民會如何面對呢?只有靠雄健的精神迎上去,挺過這段艱難險阻的時期,才能鑄就一個強健的國家。因為,一個國家,重要的不是地勢的優或差,也不是資源的豐富或貧乏,而是看這個國家的人民是否足夠堅毅,是否有足夠能支撐起國家的精神,是否能鑄就一個足夠強大、足夠堅強的國力,國家的繁榮,需要的是民族的團結!
也許有人會說:我們的祖國已經足夠強大了,不需要這種遇到困難毫不氣餒、雄健豪壯的氣魄了。可是我想說的.是,越是在和平安逸的年代,我們國民更應保持雄健精神,時刻準備著。倘若有那么一天,外國人的鐵蹄又一次踏入我們的祖國大門,你若想再次拾起這種雄健的精神來捍衛我們的領土,容易嗎?
“雄健的精神”,是民族的精神,是一種沖破一切艱難險阻、勇往直前的精神。國民們,讓我們行動起來吧!將雄健精神繼續發揚,讓我們的祖國更加強大!
《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讀后感篇2
在1923年12月20日,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李大釗戰士完成了一篇《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的文章。以散文的形式號召國民去開創歷史新紀元。
這篇文章是李大釗一篇生動形象又有說服力的演講稿。文章較短,只有區區5個小段,但文中的每個字都滲透出作者的高尚情懷和偉大精神。句子優美生動但又不失說服力讓我們倍感震撼。本文作者還十分有功底,都有了一系列比喻來說理。
文章的第一自然段也僅有一句話:“歷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時走到艱難險阻的境界,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夠沖過去的。”就僅僅只有這一短短的一句話就告訴我們一個哲理:人的一生都不會一直平穩安定的,都是會經歷風風雨雨,遭遇挫折,困難與打擊的。但我們在這一系列的困難都需要堅定的信念,一如既往的勇氣促使鼓勵自己沖過去,跨過坎。啊,這種精神是這一句寶貴的,我必須擁有它使到自己不給生活中的困難擊倒。文章雖短,好句卻不只這一句哦!文章的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又是這樣的好句子:“我的揚子江、黃河,可以代表我們的民族精神,揚子江及黃河遇見沙漠,遇見山峽都是浩浩蕩蕩地往前流去,似成其濁流滾滾、一瀉萬里的魄勢。”它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描繪出揚子江及黃河洶涌奔流的自然景觀就如同我們中華民族堅持不泄,豪邁的精神。
好詞好句就像黃河中流淌的水珠、水流,不計其數。但是在水珠、水流之下埋葬的可是永恒的“精神”——精神!我們必須繼承李大釗前輩所說的民族精神。讓我們這些祖國的未來擁有那珍貴的信念,勇氣,不顧一切的民族精神,奮力的投身于祖國的發展之中去。
《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讀后感篇3
最近,我學了一篇課文,名字叫《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
看到這個標題,就應該知道這篇文章的大概內容了吧:在艱難的環境下,中國人民克服了無數多個困難,經歷了艱難險阻后,終于勝利了。這是一種“快樂”,一種“幸福”,一種無窮的“樂趣”。
讀了這篇課文,讓我不禁想起了這個學期開學,面對我的第一個困難。不知為什么,我總感覺有人離我越來越遠,不在像以前那樣與我友好了。后來,才察覺到是她正慢慢離我遙遠。面對這樣的問題,我毫無辦法。我不敢向她問個清楚,只能遠遠逃避。過了一段時間,我無意中聽到一些消息,吃驚地讓我知道,她漸漸離我遠了,是因為我總纏著她,使她很討厭我。聽到這樣的話,我失落極了。我不知道以前我纏著她什么了,讓她有這么大的反應。不該發生的事終究還是發生了。幾天后,班里馬上就起了謠言,說我喜歡她,暗戀她,所以才跟她走那么近的。這真是奇恥大辱,我當時憤怒至極,傷心至極。沒想到我當她只是普通朋友,在別人眼里竟是如此關系。這件事一直到現在還未平息,我也素手無策。我不知道這件事要到什么時候才能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只希望結果是好的。如今,我學了這篇課文,懂得勝利是需要自己去爭取的,而在這一路上,有無數艱難困苦等著你,只有戰勝他們,才能獲得勝利,才能找回以前和我很要好,只是普通朋友的她。
我相信經過我的努力,愿望最終還是會變成現實的,我還會像以前那樣快樂,無憂無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