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丁與木匠》讀后感
《園丁與木匠》讀后感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園丁與木匠》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園丁與木匠》是艾莉森·戈普尼克的最新作品,這本書的內容是說:為人父母,不是工作,不是木匠做桌子,重要的不是技巧;為人父母,是園丁種花,本質是愛;這種愛的目的,是給予他們成長所需要的一個安全、溫暖、自由的環境,使孩子成為一個獨一無二的自己,這是一本寫給父母的書。
從科學的角度來解釋了如何養育孩子。她解釋了現在流行的教養乃是最大的謊言,是像木匠一樣,按照精美的圖紙將孩子打造成特定的樣子,即使手藝再精湛,教育的結果也是不成功的。而理想中的父母,應該像園丁一樣。給孩子提供足夠的營養、空間,時不時根據需要進行修剪,任由孩子生長。即便結果不是預期的.,也許會收獲不一樣的驚喜。全文先介紹了什么是父母,什么是孩子,愛的三面手(父母、祖父母、異親)的教育意義,進而又從看、聽、玩、練四個角度說明了如何教育孩子,最后結合現狀——科技,講述了科技與孩子的關系。一些觀點非常新,也許并不一定很實用,但是從理論或者理念上帶來些啟發。
什么是木匠思維?即木匠是一種工作,是根據我的想法、我的品位、我的技術、我的藍圖,制造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個書架,讀后感m制成品的優劣可以用來判斷木匠技能水平的好壞。園丁思維則是不去改變孩子,而是給予他們成長所需要的一個安全、溫暖、自由的環境,或者說一個“花園”,在這個花園里面,一個生命層層綻放,最終他會找到屬于自己的那條路,他會塑造自己的命運,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盡量不要用成人的視角去看孩子看到的世界,因為我們不了解他們的視角。
讓我感覺比較震撼的是書中對童年的解讀,讓我有了新的認知。我們每個人都知道童年的重要性,也知道要讓孩子童年快樂的成長,但是為什么會有童年呢?用羅胖的話說,“什么是童年?童年期是整個文明,整個社會,對于人生一個階段的赦免”。身為父母,只要我們都能像園丁一樣,去努力創造一個生態系統,只是保證土壤肥沃,空間安全,花園的花草就能以各種我們預想不到的方式自行應對環境的變化,從進化論的角度看,這就是童年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