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恨歌讀后感
長恨歌讀后感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長恨歌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長恨歌讀后感1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愿做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長恨歌》
那是一條黃昏夢殘的古道,那是一渺春江花月的清波,那是一驛積淀了江楚流香的亭閣。著一條漫卷的青絲帶,映著斜陽走過碧坪,你輕曼的溫柔,異于北國的風雪,你的妖嬈更有著明晰的江南芳韻。江南的水無私的把你妝望,綠林熏陶成你的素雅,天生麗質一朝秀選,卻都化作淡淡的歷史傷云。
夜,靜的出奇。
你踏著唐朝宮殿的紅地毯,吟著那江南的曲賦信步而來。久睡的長安,投下一片卓麗的云彩,那是江南的水給她織的嫁衣嗎“一枝紅艷露凝香”“春風拂檻露華濃”,這艷容勝過冬日里貞傲的梅和寺里的明肌香雪。舞曲也多情了,直要披上霓裳般的羽衣去回應這春來的歌唱。帝王手中的御筆顫動了。
或許這原本就是中唐的宿命,或許一方愛的曙光將要在冷冬擦亮,或許這都是冥冥之中從未休止的撥動的命弦。雄偉的望朝金殿,一派帝國端重的氣韻,也抵不住她輕盈的舞姿,和浪漫時節的回眸一笑。已再沒有了她的倩影。遠去的車跡,回首這雄偉的金殿,天摧殘星,月蝕清夜,玉階生怨……
那夜的馬嵬驛,在祭奠絕代的紅顏。
那夜的馬嵬驛,著裳的紅樹謝了。
那夜的馬嵬驛,好美,好涼。
明皇落淚了,哭的凄慘,哀惋。窗,開著,缺月無聲,門扉里透著沉沉的鼻息,青松漏著幾段光隙。昨日的記憶,是車如流水馬如龍;今日卻是伊人歸去,從此陰陽。
宮闕里,依舊有以往舞動的羽衣,而那身影,在一場浮華之后,悄然離去。夜,真的很寂寞,晚初的村店,僅有一聲斷斷續續的幽咽,僅有黑森森的天空下,一襲霓裳濾出的滴滴清淚。
紅晝月弭,風輕掠。木積香山雪,冷宮闕。竹松懈,輕紗妝玉階。伊人眉籠,彤如月。月曳輕波,皎渡仙橋鵲。冷夜誰人解——《長生殿》
有人說:“她愛明皇,不愛天下?!?/p>
有人說:“她的擁有使千萬民眾一無所有?!?/p>
有人說:“她是紅顏禍水?!?/p>
我淡然對曰:“歷史非柔媚女子所主,世人只看到明皇墮落在漫舞飄飄的溫柔鄉里,卻看不到他自身的墮落?!?/p>
日月成為流年,她最終化為愛的殉鵲,天空一片澈藍。長生殿里,也許僅有一對仙侶,在暗淡中撫琴,歌唱。
長恨歌讀后感2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愿做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長恨歌》
那是一條黃昏夢殘的古道,那是一渺春江花月的清波,那是一驛積淀了江楚流香的亭閣。著一條漫卷的青絲帶,映著斜陽走過碧坪,你輕曼的溫柔,異于北國的風雪,你的妖嬈更有著明晰的江南芳韻。江南的水無私的把你妝望,綠林熏陶成你的素雅,天生麗質一朝秀選,卻都化作淡淡的歷史傷云。
夜,靜的出奇。
你踏著唐朝宮殿的紅地毯,吟著那江南的曲賦信步而來。久睡的長安,投下一片卓麗的云彩,那是江南的水給她織的嫁衣嗎?“一枝紅艷露凝香”“春風拂檻露華濃”,這艷容勝過冬日里貞傲的梅和寺里的明肌香雪。舞曲也多情了,直要披上霓裳般的羽衣去回應這春來的歌唱。帝王手中的御筆顫動了。
或許這原本就是中唐的宿命,或許一方愛的曙光將要在冷冬擦亮,或許這都是冥冥之中從未休止的撥動的命弦。雄偉的望朝金殿,一派帝國端重的氣韻,也抵不住她輕盈的舞姿,和浪漫時節的回眸一笑。已再沒有了她的倩影。遠去的車跡,回首這雄偉的金殿,天摧殘星,月蝕清夜,玉階生怨……
那夜的馬嵬驛,在祭奠絕代的紅顏。
那夜的馬嵬驛,著裳的紅樹謝了。
那夜的馬嵬驛,好美,好涼。
明皇落淚了,哭的凄慘,哀惋。窗,開著,缺月無聲,門扉里透著沉沉的鼻息,青松漏著幾段光隙。昨日的記憶,是車如流水馬如龍;今日卻是伊人歸去,從此陰陽。
宮闕里,依舊有以往舞動的羽衣,而那身影,在一場浮華之后,悄然離去。夜,真的很寂寞,晚初的村店,僅有一聲斷斷續續的幽咽,僅有黑森森的天空下,一襲霓裳濾出的滴滴清淚。
紅晝月弭,風輕掠。木積香山雪,冷宮闕。竹松懈,輕紗妝玉階。伊人眉籠,彤如月。月曳輕波,皎渡仙橋鵲。冷夜誰人解?——《長生殿》
有人說:“她愛明皇,不愛天下。”
有人說:“她的擁有使千萬民眾一無所有。”
有人說:“她是紅顏禍水。”
我淡然對曰:“歷史非柔媚女子所主,世人只看到明皇墮落在漫舞飄飄的溫柔鄉里,卻看不到他自身的墮落?!?/p>
日月成為流年,她最終化為愛的殉鵲,天空一片澈藍。長生殿里,也許僅有一對仙侶,在暗淡中撫琴,歌唱。
長恨歌讀后感3
這恨是老電影一樣的舊,是有質感的,能順藤摸瓜的恨;王安憶用一支絢爛的筆,把一個女子四十年的故事寫成一首長恨的歌。這歌,也是偃息了霓虹的夜上海,淡淡的,水岔開似的流。這是一個大手筆,而王安憶傾力塑造的都是些些小小的人物,要用一個個點標記出上海這張斑斕圖紙的布局美,著實是不易的,而王安憶簡便的做到了,甚至,有點玩味的味道了。她在淋漓盡致的給“王琦瑤”冰清玉骨的同時,把一座孤獨的城,一段熨去顏色的歷史,濃縮的不露聲色,卻蕩氣回腸。
剖析王安憶的筆法,我臆想她該是水樣的女子,明眸啟齒間,便覺流螢回雪,這樣的女子,在她筆下的方塊字,是帶著江南的香味的,讀起來,異常有韻律。她善用排比,也喜歡長短句的結合,所以,每每讀的不是詩,但總有詩的淡淡氣息。白白的一句話,在她的精心修飾下,就成了潺潺一流水,渺渺一束煙,郁郁一朵花,絲絲一樹柳,可讀性極強。她像瓷器家,在窯洞里燒自我的青花瓷,摸上去,如同押韻的月光,干凈,直抵你心,優美,拂動一切的芳草連天,幾乎,能夠入夢了。
《長恨歌》是王安憶燒制的藝術,提名為淺淺的印象美。說它淺淺,那是因為它的文字輕盈,不是濃稠的云劈頭蓋臉的擁著你,仿佛是披在你鼻翼的一層氧氣;說它具有印象美,是王安憶下筆從不寫盡萬物,她只聰明的揭示你一點點,剩下的,就需讀者的想象,她把一個山坡的鮮花剪下一個殘缺的角,送給你,待你自我體會個中的情意。當然,我從中讀出了迤邐的味道,左右逢源的文字,順暢的把故事娓娓道來,寫了山,寫了水,寫了上海,寫了上海的變遷。
王琦瑤這類女子,總是叫人憐惜的。她嫻靜溫柔,知書達理,凡是總留有余地,仿佛,她是不食人間煙火的,是花瓶一樣的,是叫人捧在手心里的月牙泉,是寫在紙上的無悔的詩,她有她花開一樣的美麗,也有她花落一樣的安靜。我感覺,她是生錯了年代的千年前的那一嘆,她本該有她的金風玉露,她有她的未來向她招搖,可是不,她生在了滬上,偏逢在時代的分水嶺,那么陰暗的關系網硬生生地把她捆著,那么多誘人的華麗的把她熏著,將她推入了畸形的地步,乃至之后,她已不再是多少年前,仿佛看透了一切的那個王琦瑤了。
長恨歌讀后感4
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一開始讀《長恨歌》,我就被李隆基和楊玉環之間唯美凄涼的愛情故事深深吸引,一位是至高無上的君王,一位是傾國傾城的美人,一段刻骨銘心的不倫之戀,彼此相愛,卻終究不能長久相守,天人永隔。
他們也曾幸福過。在那個君恩薄如紙的朝代,楊玉環無疑是幸運的,她生得美麗,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扶桿露華濃”,所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薄昂髮m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試問哪一朝代的百姓曾不重生男重生女。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不惜一切代價,只為博得美人一笑。
《長恨歌》,歌長恨。自古多情空余恨,此恨綿綿無絕期。他也曾是一代明君,勵精圖治。在他的治理下,唐朝政局清明,社會穩定,經濟持續發展,商業繁榮,國力空前強盛,開辟了開元盛世的局面,直到遇見她,芙蓉帳,度春宵,玉樓宴,夜專夜。
無奈,這種幸福并沒有持續下去,安史之亂爆發。馬嵬坡前,六軍不發。那夜的馬嵬坡,在祭奠絕代的紅顏。貴妃離開了,落得“一抔黃土收艷骨,數丈白綾掩風流”的下場;明皇落淚了,只得“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身為天子,也有致命的無奈與遺憾,江山,美人,不能兼得。蜀地的傷懷落寞,回宮后的睹物思人,纏綿悱惻的思念之情,蕩氣回腸,酸楚愁慘。曾經甜蜜的愛情如流星般轉瞬即逝,再看眼前的落葉梧桐,可謂此情難了,此恨難消。
而后的故事,上天入地,蓬萊仙山,含情凝睇,梨花帶雨,托物寄詞,重申前誓,七七相會,比翼連枝,此情此恨,了無絕期。可能只是普通人對于他們愛情缺憾所做的一點慰藉罷了。
不論旁人的言語,不管之前的經歷如何,她只愿一生一世一雙人。不料結局卻是成為一場悲劇的犧牲品,什么紅顏禍水,什么嬌媚恃寵,不過讓帝王在感慨自己的國度走遠之時,給后人一個開脫的借口罷了。經歷千年,洗凈鉛華,她還是她,一個心思單純的女孩,喜歡美麗,渴望寵愛,享受愛情,訴說著永恒的美麗與哀愁。
長恨歌讀后感5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這幾句,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它是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在《長恨歌》里的片段。我和爸爸媽媽在一次旅游的時候,看到了“連理枝”,接觸到了《長恨歌》。靜心拜讀,感受字里行間的美,掩卷遐想,思緒萬千......
那是明皇的眼淚,那是一條黃昏夢殘的古道,那是一渺春江花月的清波,這是一座積淀了江楚流香的亭閣,這一條漫卷的青絲帶。映著斜陽走過碧坪,你輕曼的溫柔,異于北國的風雪,你的妖嬈更有著明晰的江南芳韻。江南的水無私的把你妝扮,綠林熏陶成你的素雅。天生麗質一朝秀選,卻都化作淡淡的歷史煙云。夜與硝煙永遠停在了那一刻,一切都成為了明皇與那位絕代佳人的陪襯......
明明幾朝前,你還踏著輕盈曼妙的舞姿,帶著浪漫的回眸一笑,輕巧的來到帝王身邊,大唐宮殿的紅毯上留下只屬于你的香味,這讓帝王手中的御筆顫抖,掉落。
或許原本就是中唐的宿命,或許這都是冥冥之中從未休止的音符。雄偉的金殿,大國端莊的氣韻,卻也抵不住她那輕盈的舞姿,與那回眸的一笑。
可現在呢?金殿仍在,可是卻再沒有了她的倩影。跟著遠去的車跡,回首這雄偉的金殿,天摧殘星,月蝕清夜,玉階生怨;宮闕中,有明皇,有霓裳羽衣,而你,一代佳人兒在那場浮華以后離吾而去,從此陰陽兩隔.......
有人說:“她愛明皇,不愛天下?!?/p>
有人說:“她的擁有使千萬民眾一無所有?!?/p>
有人說:“她是紅顏禍水。”
我淡然笑曰:“歷史似乎并非為柔媚所主,如若并非有這柔媚的佳人兒,明皇本身也是在墜落的?!?/p>
日月成為流年,她終于化為愛的殉品。天空一片澈藍,長生殿里,也許只有一對仙侶,在暗淡中撫琴,歌唱......
長恨歌讀后感6
有人這樣說過,二十世紀寫作中文的,有三位女性不得不提:張愛玲、王安憶和安妮寶貝。張愛玲是讀過的,安妮也略曉一二,但將這三個人放在一起,總覺得似乎還是有些不妥。開始讀王安憶的一些散文和短篇,就覺得這人寫東西極其細膩,一讀便知是個女人。即使寫大歷史也是用小女人的筆觸,將那血腥味、硝煙味、濃烈得化不開的政治情結都融在細細的、實實在在的文字里。
讀《長恨歌》前幾部分時,有一種錯覺:這是小說嗎?莫不是散文吧。很少能在一部并非巨著的長篇里,看到作者對弄堂、流言甚至鴿子著如此之多的筆墨。但讀后才體悟到,唯其如此,才能真真切切地融入到上海這個繁華之地,才能見識它的寬厚與封閉、高傲和孤獨,才能循到王琦瑤們的生活軌跡。難怪她毫不吝惜地占用篇幅去寫一件衣服的一針一線。
這部書是寫給上海的,寫給一個女人或千千萬萬個女人的。從閨房中普普通通的弄堂女兒,到名噪上海的“滬上淑媛”,再到令人艷羨的三小姐,一切都顯得那么理所當然。如果這樣理所當然下去,恐怕就要與張恨水之流的鴛鴦戲文無異了。但命運不會如此地善意,他不會去同情一個不得不讓人憐惜的女子,只會毫無偏頗地執行既定的規則。
一個女人,經歷了兩個時代,在不同的人生無奈地周旋幾個男人之間。而她的悲哀在于,她永遠是時尚的、不俗的、惹人憐惜的,然后結局便可想而知。阿二、薩沙、毛毛娘舅成了沒有結局的結局,再也找尋不來;為她從一而終的程先生死去時不知是否帶著一絲牽掛;而她臨死看到的幾十年前在片場的情景,仿佛是上天的先知先覺,抑或緣定因果。
尤其讓我動容的,是王琦瑤四人約定的聚餐。這讓我想起《紅樓夢》。有人說小資情調太濃了,而恰恰是這以不穩定為大背景的溫馨,更為不久的落幕抹上一色難以逃過的陰冷。無聲無響,卻讓人窒息。張愛玲的《金鎖記》或《半生緣》也會出現類似的場景,卻不會讓我聯想到寶玉和他的姐姐妹妹們。
從頭至尾,王琦瑤都沒有老去。我們依稀看到,她依然穿著陰丹士林藍的旗袍,默默地半倚在半新的沙發上,微卷的額發間露出滿是落寞的眼神。用一個不算做傳奇的傳奇,講述著她自己的故事,關于女人的,關于上海、繁華和命運的。
塵埃落定,繁華不老。
長恨歌讀后感7
《長恨歌》寫了唐玄宗與楊貴妃之間的愛情悲劇。這首詩在在諷刺唐明皇因為重色而誤了國事的同時,也贊頌了人們愛情的真誠和專一。
文章開頭就說,“重色思傾國”,作為統治天下的皇帝,不是注重賢才,而是尋找美人,這樣是辦不成大事的,這也是整個悲劇的根源?!盎仨恍Π倜纳?,六宮粉黛無顏色”, 楊貴妃有著卓然天成的美麗身姿,不能自甘埋沒;時機到來的那一天,被選到君王身邊。她回眸一笑,就生出百般嫵媚、千般嬌羞,表現出楊妃的絕頂美艷與萬種風情。她有云一般的鬢發,花一樣的容貌,皇帝非常寵愛她,從此以后,君王再也不上早朝聽政了。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安祿山起兵叛亂,成千上萬的車輛馬匹護衛著皇帝逃往西南。從“千乘萬騎西南行”看得出,這次逃亡非常的倉促?!按淙A搖搖行復止”表現出人心渙散,預示著悲劇即將出現。縱使逃亡的速度非常慢,唐玄宗也不曾離開楊貴妃。最終士兵叛變,六軍不發,要求要求處死楊貴妃,是憤于唐玄宗迷戀酒色,禍國殃民,玄宗只好將她勒殺。頭上的花鈿一件一件掉落地上,無人拾取;其中有珍貴的翠翅、金雀,還有玉搔頭。一代君王,面對此狀,只能掩面痛哭,卻無法挽救;回頭眷顧,禁不住血淚交流?!熬炔坏谩?,不是不想救,而是救不了,是唐玄宗的無助與無奈。馬嵬坡下,楊妃葬身之處,空有荒涼的泥土,再也見不到她美麗的容顏。從黃埃散漫到蜀山青青,從行宮夜雨到凱旋回歸,從白日到黑夜,從春天到秋天,處處觸物傷情,時時睹物思人,從各個方面反復渲染詩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尋覓。
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真是摯愛之情。即使詩中暗含諷喻,《長恨歌》也是一首關于人間真愛的傾情禮贊。凄美的愛情故事,只有這樣的結局,才體現它的殘缺美。
長恨歌讀后感8
這也許就是上海舊時代的縮影。要了解真正的舊上海就不能忽略上海的弄堂,更不能忽略居住在上海弄堂里的那群人。《長恨歌》向我們展現了一個多愁善感的上海,一個嬌小惆悵的上海,一個神秘朦朧卻不乏生命與希望的上海。
秋去春來花開花落,一代人的調零換來了下一季的萌芽,上海充斥著無窮無盡的輪回。送走上一輩的遺憾似乎又引來了新生代的煩惱。這或許就是我們舊時的上海就像那些泛黃照片中述的景物那樣。感到即將踱到盡頭,卻永遠都見不著邊際的弄堂;感到即將永遠掙脫鐵籠,卻永遠飛不出那狹窄的弄堂天空的鴿子;感到是已經看破卻一輩子,也參悟不透的塵世;感到是近在咫尺卻,永遠拽不到手心的夢中情人;或許還有那縷看似已經摒棄,卻永遠擺脫不了的令人心碎的悲愁。
那時的上海融凝著婉約樸素與內斂的極致。是的樸素的極致成就了骨里的艷麗。朦朧之間我似乎又見到了那屋頂上的碎瓦;仿佛那象征著閨閣的心的鴿子的雙翅,又浸潤在西下殘陽的`光輝中撲騰撲騰飛得高高的;好像那虛掩著的大門后面,又溢出了那令人心醉的菜香,那份暖得直讓人發膩的溫情。花窗簾的窗似乎又透出了那一絲絲的幽情。她似乎藏住了一切但其實什么都沒有藏住。因為她是玻璃做的。就算積了太多的灰,后面掛上再多的窗簾,我們還是能感到那窗后的氣息。有這么些惆悵有這么些滄桑,似乎還流淌出一滴滴羅曼蒂克似的曖昧。
這一切的一切都太像這窗后居室內住著的女主人了。她們的心不也就像這弄堂,這鴿群這玻璃窗嗎剔透玲瓏內斂羞澀,但卻天生多情。小小的窗透過它卻能看到一整個世界。上海弄堂里的女人們,雖然居住在這狹小的地方,卻有卓越的見識。她們懂得如何待人處世,明白世間人情世故心存憐憫敏感多情。王琦瑤或許就是這玲瓏剔透多愁善感的濃縮。她的愛隨興而起隨風而逝,但每一次都是那么的真實確切那么的刻骨銘心。
愛這是人世間最樸素最簡單,但也同時人世間最絢爛最復雜的情感。
長恨歌讀后感9
王安憶的《長恨歌》和張愛玲的文筆有些相像,都是繁華里的微塵,帶著微涼和綿綿的恨。
四十年的故事都要從上海講起。這里有著形形種種,聲色各異的弄堂;有旁枝錯節,如蜂般嗡嗡嚶嚶的流言;也有閨閣,滿裝的都是女兒的心思。鴿子從這片混沌不堪的世界里,從波濤連綿的屋頂飛上天空,穿云破霧。
從這一切里浮出的影子,就是王琦瑤。王琦瑤是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兒,她就是上海,夜夜歌舞,高興得不知怎么辦才好,其實大喜總是難免虛張聲勢,再大的熱鬧也是一瞬間。從去片廠,照相,競選“上海小姐”,王琦瑤平步青云,最終理所當然的在眾人眼光中當了交際花??梢磺薪K究過去,她失去了依靠,成了平安里的一名護士。又經幾番糾纏,最終死于他殺。
“王琦瑤原是白絹,后來就漸漸寫上了字,字又連成了句,成了歷史?!焙蛥桥逭嬖谝黄鸬娜兆邮菦]有字的輕盈自由的日子,李主任則給她留下了濃重的墨跡,雖是華麗,卻終究讓她的一生走上了不歸路。李主任的死,是將王琦瑤這段有關青春的歷史剪下帶走的,剩下的全是混亂不成章節。與康明遜雖是真心誠意,但不得不形同陌路,再從薩沙到老克臘,雖是咫尺之間,卻遙如天各一方。
這歷史是苦澀而回味無窮的,她愛過恨過,最終只落了白茫茫一片真干凈。在生命最后的幾秒鐘里,她的思維穿越時空隧道,在怨恨些什么呢?也許自己也無法左右自己的命運,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女子,只是風中飄散的柳絮,在時代的風中掉落。
王琦瑤是千千萬萬的。天生麗質的是愛麗公寓中的王小姐,長得好其實是騙人的,又騙的不是別人,正是自己,以為花好月好,便長聚不散了。等到人事皆非,夢醒了,才知道來不及了。想著過往,滄海巫山的,是曲終人散后沒落的王琦瑤。古往今來,多少紅顏變嘆息。唐時楊貴妃的歌舞再美,最終成了馬嵬坡下的空留恨。六朝如夢,鳥只空啼。
我想我漸漸懂了長恨歌的意思?!吧且灰u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人生本是將錯就錯,臺上的人依依啊啊,百轉千回,臺下的人歡呼喝彩,皆是逢場作戲。曲終人散,余聲繞梁,只剩長恨不息。
長恨歌讀后感10
清脆的鳥鳴帶來了爛漫的春光,裊裊春風是大自然的美容師,皎潔的月光寄托著游子的萬里鄉愁。我在書本中跨越千載,結緣唐詩。
每當夜幕降臨,我都會捧起一本沉甸甸的唐詩,在靜柔的燈光下細細品讀那字里行間帶給我的無限樂趣。
唐詩是詩人用情感、智慧、想象結合而創造,如畫卷一般美麗,如推理一般有趣,如音樂一般耐人尋味。生活中如果沒有唐詩,豐富的情感無法表達,復雜的情緒得不到釋放。唐詩中蘊含著幽靜的世外桃源,包羅萬象。唐詩三百首,每一首都是那么豐富飽滿,每一首都是那么含蓄雋永。這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白居易的《長恨歌》。
一曲《長恨歌》,寫盡了唐玄宗和楊玉環這對身在帝王家的才子佳人的浪漫與悲情。天生麗質的楊玉環,美得驚心動魄。當她回眸一笑,六宮粉黛頓時都失去了顏色,只能像瓦礫一般襯托楊玉環明珠一樣的美貌。后宮佳麗三千人,唐玄宗只寵愛楊玉環一個人,令天下的心中不再重視生男孩,都希望生個如楊貴妃一樣漂亮的女兒,為家族添光添彩。
可這是,漁陽反叛的鼓聲驚天動地而來,驚破了宮中如仙樂一般優美的《霓裳羽衣舞》。京城里硝煙彌漫,成千上萬的車馬護擁著皇帝逃往西南。那曾經威儀萬千的車架如今飄飄搖搖,行進中走走停停,兩天才走了短短一百余里。最終,大軍不發,集體要求賜死誤國奸相楊國忠和紅顏禍水楊貴妃。可憐傾國傾城的絕代美女,竟成為了昏庸皇帝的替罪羊,溢死在了馬嵬坡。
叛亂平定后,回到都城的唐玄宗日夜思念楊貴妃,想了許許多多的辦法想召回她的魂魄來相見,最終在傷心絕望中死去。只留下了一首筆鋒犀利凄美浪漫的《長恨歌》,千古傳唱著。
這就是唐詩的魅力。那純凈可愛的文字,如涓涓細流滋潤我的心田,令我如癡如醉;猶如浩瀚的汪洋,激勵著我去奮進,去創造。天長地久有時盡,我對唐詩的熱愛綿綿無絕期。
長恨歌讀后感11
這恨是老電影一樣的舊,是有質感的,能順藤摸瓜的恨;王安憶用一支絢爛的筆,把一個女子四十年的故事寫成一首長恨的歌。這歌,也是偃息了霓虹的夜上海,淡淡的,水岔開似的流。這是一個大手筆,而王安憶傾力塑造的都是些些小小的人物,要用一個個點標記出上海這張斑斕圖紙的布局美,著實是不易的,而王安憶輕松的做到了,甚至,有點玩味的味道了。她在淋漓盡致的給“王琦瑤”冰清玉骨的同時,把一座孤獨的城,一段熨去顏色的歷史,濃縮的不露聲色,卻蕩氣回腸。
剖析王安憶的筆法,我臆想她該是水樣的女子,明眸啟齒間,便覺流螢回雪,這樣的女子,在她筆下的方塊字,是帶著江南的香味的,讀起來,特別有韻律。她善用排比,也喜歡長短句的結合,因此,每每讀的不是詩,但總有詩的淡淡氣息。白白的一句話,在她的精心修飾下,就成了潺潺一流水,渺渺一束煙,郁郁一朵花,絲絲一樹柳,可讀性極強。她像瓷器家,在窯洞里燒自己的青花瓷,摸上去,如同押韻的月光,干凈,直抵你心,優美,拂動一切的芳草連天,幾乎,可以入夢了。
《長恨歌》是王安憶燒制的藝術,提名為淺淺的印象美。說它淺淺,那是因為它的文字輕盈,不是濃稠的云劈頭蓋臉的擁著你,仿佛是披在你鼻翼的一層氧氣;說它具有印象美,是王安憶下筆從不寫盡萬物,她只聰明的揭示你一點點,剩下的,就需讀者的想象,她把一個山坡的鮮花剪下一個殘缺的角,送給你,待你自己體會個中的情意。當然,我從中讀出了迤邐的味道,左右逢源的文字,順暢的把故事娓娓道來,寫了山,寫了水,寫了上海,寫了上海的變遷。
王琦瑤這類女子,總是叫人憐惜的。她嫻靜溫柔,知書達理,凡是總留有余地,仿佛,她是不食人間煙火的,是花瓶一樣的,是叫人捧在手心里的月牙泉,是寫在紙上的無悔的詩,她有她花開一樣的美麗,也有她花落一樣的安靜。我感覺,她是生錯了年代的千年前的那一嘆,她本該有她的金風玉露,她有她的未來向她招搖,可是不,她生在了滬上,偏逢在時代的分水嶺,那么陰暗的關系網硬生生地把她捆著,那么多誘人的華麗的把她熏著,將她推入了畸形的地步,乃至后來,她已不再是多少年前,仿佛看透了一切的那個王琦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