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志遠觀后感
馮志遠觀后感
當品味完一部影視作品后,你有什么總結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觀后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馮志遠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馮志遠觀后感1
看了電影《馮志遠》心靈又一次被洗滌,靈魂又一次被震撼,他那種為教育事業獻出自己青春和熱血的高尚情操深深感染了我,那種無私的敬業精神,忘我的工作熱情,高尚的師德,深深打動了我,使我久久不能忘懷。
馮志遠——四十幾年扎根西北,獻身西北教育,一個典型的模范故事。后面,電影的展開與延續那么平淡,平淡得幾乎讓我找不到什么故事情節:浩瀚又缺少生機的黃沙漠,貧窮又落后的大西北,一個來自上海大城市的大學畢業生,被安排到一間狹小的屋子里開始了他的教書支邊生涯,與孩子的點點滴滴平凡的如沙塵……但是,當電影快要結束的時候,我不得不承認:這次電影看得真正有好處!當看到失明后的馮志遠老師躺在病房里的時候,我感覺喉嚨一下子堵得難受,眼淚再也控制不住地溢出了。那是怎樣的一段人生啊:那個有著先天性眼疾的馮志遠老師,遠離了大上海的妻兒,在黃沙漫天的西北黃土地上無聲無響地生活了四十多年,直到無法執教。四十多年哪,這漫長的時刻,電影沒給我們展示多少馮老師的生活困難,但是這四十多年的艱苦生活和嘔心瀝血的付出最后使他的眼疾復發,當滿頭銀發的馮老師坐在桌前會為自己的一生,我不知道此時的他耳邊是不是還回想著當年那個學生張建華單純又迫切的呼喊:我要上學呢!我也不知道馮老師眼前有沒有浮現出調到另一所學校時晚上房間外那兩排由學生手捧著為他照亮道路的紅燭光,我更不知道馮老師腦海里還記不記得眼睛剛失明時學校為家長及學生負責不得不讓他停課時他心里以前的失落
與傷悲,但我能夠肯定地說,他以前為之付出的幾萬莘莘學子耳邊肯定會常常回響著馮老師課堂上朗朗的背書聲,腦海里會展現出馮老師課堂上活潑搞笑的情景,記憶中會浮現出與馮老師勞動時他娓娓動聽講述的三國故事……
這一切的一切,這平凡中的無私,不正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最高體現嗎?不,就應說是作為一個人擁有高尚人格的最鮮明體現!
也許有人說他傻,是啊,他是真的傻——撇下了遠隔千里的大上海的妻兒,把人生最完美的光陰留在了大西北,與黃沙為伴,與貧窮為伍,生活孤孤單單,但是我覺得:或許馮志遠老師就是為那片黃沙地而生而存在,他的人生價值在那里得到了體現與升華,古人說得好:大愛無言,大象無形,大音希聲,我自始至終沒有聽到馮老師一句鏗鏘有力的話語,但我卻分明透過失明后的馮老師給學生背誦的那篇岳陽樓記》中明白了他的心跡: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正是如馮老師那樣的平凡而偉大者,才聚成了中華幾千年挺起中國的脊梁!而我無法不從這許許多多的中國人身上感受到千百年來中國人的那份堅忍、那份剛毅、那份大愛……正如馮志遠老師,沒有親情的付出,沒有索求的奉獻,才贏得了那么多的愛戴,才譜就了讓人感慨涕零的奉獻長歌,我也才真正讀懂了馮志遠老師那段獨白中的深刻內涵:我是一顆種子,從遙遠的南方漂流到這生長著紅枸杞的地方,這肥沃的黃土地是我的第二故鄉,我愿做一顆照亮童心的紅燭,照亮那一顆顆會眨眼的.星星……
只要生命不息,心中就有無法遏止的繼續付出的渴望,是他們讓這大愛充盈在天地之間,生生不息!!
馮志遠觀后感2
“我將自己最美好的歲月留在這里,同時,這里也有我最寶貴的財富——你們,我的學生。同學們,我就要離開你們了,我講了一輩子課,今天卻不知所措。我愧對我的愛人,愧對我的孩子,更愧對你們,因為我再也沒有能力教給你們知識……”這就是把一生獻給了西部教育事業的人民教師——雙目失明的主人公馮志遠在他最后一堂課上講的一番話,聽到這里,我感動得熱淚肆流……我的靈魂被深深地觸動了,就為馮老師那執著的敬業精神,就為馮老師四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奉獻,就為馮老師不顧眼疾,仍然備課、上課……
影片中1958年的寧夏中鳴縣,那廣袤的荒野,無邊的黃沙,蹣跚的駱駝,8歲的放駝孩子張建華那雙渴求知識的眼睛、那句“我要上學呢”,都緊緊地攫住了我的心,就在這組鏡頭里,從東北師范大學畢業分配到上海工作僅5年的馮志遠,辭別了新婚妻子風塵仆仆來到寧夏支援教育事業。他與張建華的相遇、他對渴望上學的孩子的疼惜,似乎注定了他的一生要留在這片黃沙地上……他四十年如一日,把青春年華獻給了孩子們,獻給了教育事業。即使在雙目失明后,仍在學生們的攙扶下,憑記憶繼續授課,直至患腦血栓癱瘓在床,不能起身……
馮志遠老師從教四十余年,但卻從未評過職稱。他不計較個人得失,一心只為教育,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用執著的信念和博大的愛心播撒著教育的火種。他用自己的熱血和生命詮釋著熱愛教育、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深刻內涵。在馮老師身上,我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愛崗敬業,什么才叫做恪盡職守,什么才叫無私奉獻……
或許有人說他傻,是啊,他是真的傻——撇下了遠隔千里的大上海的妻兒,把人生最美好的光陰灑在了大西北,與黃沙為伴,與貧窮為伍,生活孤孤單單。可是我覺得:或許馮老師就是為那片黃沙地而生而存在,他的人生價值在那里得到了體現與升華。古人說得好:大愛無言,大象無形,大音希聲。我自始至終沒有聽到馮老師的一句豪言壯語,但是,我卻分明通過聽失明后的馮老師給學生背誦《岳陽樓記》,明白了他的心跡: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馮老師那渾厚有力的背誦,配著悲愴悠遠的古箏曲,深深地激蕩、震撼著我的心,一首蒼勁的《岳陽樓記》,抒盡了馮志遠的心胸寬廣與豪情萬丈!
由此,我想起了我的老父親,一位在教育事業中默默奉獻了四十二個春秋的可敬的老人,想起了許許多多像馮老師一樣獻身于教育的工作者們,正是如馮老師那樣的平凡而偉大者,才聚成了中華幾千年挺起的脊梁!而我無法不從這許許多多的中國人身上感受到千百年來中國人的那份堅忍、那份剛毅、那份大愛……正如馮老師,失去親情的付出,沒有索求的奉獻,才贏得了那么多人的愛戴,才譜就了讓人感慨涕零的奉獻長歌。我此時才讀懂了馮志遠老師那段獨白中的深刻內涵:
“我是大雁口中一粒草籽,
從遙遠的江南飄到這個長滿紅枸杞的地方,
這肥沃的黃土地是我的第二故鄉。
我愿做一顆照亮童心的紅燭,照亮那一顆顆會眨眼的星星……”
只要生命不息,心中就有無法遏止的繼續付出的渴望,是他們讓這大愛充盈在天地之間,生生不息!!!
向馮志遠老師致敬!
向天下所有奉獻著的教育工作者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