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水月在手》觀后感
《掬水月在手》觀后感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你有什么總結呢?是時候寫一篇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你想知道觀后感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掬水月在手》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掬水月在手》觀后感1
一幅幅壁畫在鏡頭前呈現,關于戰爭的紀錄片通過黑白的方式描繪著歷史,再配上我聽不懂的音樂,我帶著滿臉問號開啟了對《掬水月在手》這部電影的探索。
因為在觀影前,我對這部電影所講述的人物和歷史一無所知,所以當我達不到電影的境界、看不懂情節的時候,我發現了一個規律:每當葉嘉瑩講述自己的故事時,總會有一段文字或者圖片在銀幕中出現。大部分是葉嘉瑩自己做的詩詞和寫的文章,這樣看來,好像她的一生可以用一本詩集來闡述。
葉嘉瑩講述的故事中有一大半都是跟詩有關,感覺她的人生要不就是在做詩,要么就是在講詩,要么就是在去講詩的路上。她的生命,跟她研究詩詞的態度,對詩詞的理解,已經是渾然一體、難舍難分了。
她的一生看似樂觀且平淡,但其實則恰恰相反,她的一生跌宕起伏,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情節不占少數,親離子別的不幸一樣不差的落在她的肩上,好似她應該郁郁寡歡悲傷一輩子。但葉嘉瑩并沒有,正是因為她把一切都用詩歌表達出來。從她詩詞中的一字一句中可能包含著泣不成聲的感情,但如若用詩詞抒發完之后,又會將心態放平,生活變淡。葉嘉瑩的朋友總說她很樂觀,對于什么都是輕描淡寫的一句,這跟她對詩詞的不可分割有關。
她的經歷總是和詩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好似她的一生都是為詩詞所活。她也確實在詩詞這一領域獲得了較高的評價和威望。這讓我感受到了:如果人在一項領域中專一研究一輩子,那必定是會有所收獲的,甚至是有很大成就的。
《掬水月在手》觀后感2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當葉嘉瑩先生用飽經滄桑的聲音吟誦出流傳千年的詩篇,當龍門石窟飄雪披白、庭院竹林翠影閃爍,古典詩詞所講的“境界”,就這樣呈現在觀眾眼前。
作為《掬水月在手》記述的主人公,葉嘉瑩先生如今已經96歲了。她是要眇宜修的詩詞女神,也是無數人通往古典詩詞海洋的引渡人。她生于1924年,長于百年收攏的動蕩時代,歷經迫害、飄零,晚年回歸改革開放的中國,持續創作、傳承教學,重系一度中斷的古典詩詞命脈。王國維所講的“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大抵就是葉先生的生命寫照。
這部影片給了我一種全新的體驗,是屬于現代藝術的表達。奇妙的是,葉嘉瑩先生正是一位勾連古今、遍游海內的人。我真的被這種無與倫比的手法震撼,它不像往常的紀錄片一樣告訴你制作者的想法,而是讓你自己串聯起看似瑣碎的材料,獲得獨一無二的體驗——正如葉先生講的“每個人都有一個李商隱”,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葉老師啊。
我還有一個很特別的感受。一整部影片下來,其中飽含著不知從何而來的溫暖,雖然紀錄片的基調是略顯蕭索的。因為《掬水月在手》做到了展現傳主人格的魅力。葉先生在大陸被捧成了一位神,而紀錄片將她的形象降到了一個恰好合適的位置,可以讓我們不敬畏地仰望。結尾,她在溫哥華時期的同事說:“她女兒女婿突然走了的那陣子,我們在亞洲中心見到她,她迎面走來看到大家,只是眼眶一紅,但也就這樣了。一個人把自己退到了那樣的一個位置,對每件事都有一個統一的態度。什么人能稱為‘君子’呢?”
影片中講述了葉先生經歷的多場苦難,可聽她吟詠當時的詩作,你感受不到沉重的痛苦,反而心底涌出了幸福……
《掬水月在手》觀后感3
《掬水月在手》——這部電影是由許許多多的采訪碎片組合而成的,雖是碎片,但是整體的結構并不凌亂,電影的整體結構都是那種很安靜,祥和的氣氛。
電影并不是一直都是在采訪葉先生,而是在采訪其中穿插著很多關于葉先生的詩詞,關于那個年代的一些圖片,是為了讓我們更好的'去了解那個年代所發生的事情,從而更好地去了解葉先生當時所處年代所寫下的詩的其中所包含的值得令人深思的情感。
“我覺得古詩詞救了她,她把它們平淡化了,她的古詩詞很平淡,把那些負面的東西也寫的很美她把苦難都描寫的很美,她的一生讓我覺得很美”葉先生存在的感覺,她對她生命的方方面面,她都是可以用一種態度去接受——那就是平淡。
她對不被世人接受這件事是以平淡的態度。
在這一大段電影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則是那一段,講的是葉先生找到兩只藍鯨的這一形象去敘述、描寫當時對于發生的事情的心情。葉先生找到兩頭藍鯨的形象,是認為藍鯨可以隔洋傳語。藍鯨是對于現代人來講很神秘、巨大而壯麗的事物,“即使現代人不接受這些東西也沒關系但是我留在大海上的余音總會被人聽見被人理解”可見當時的葉先生所發表的也許是不被人待見的,但她并不感到不公,而是在等待一個像子期那樣的知音去理解她。
《掬水月在手》觀后感4
這周看了《掬水月在手》這部電影其中介紹了葉嘉瑩先生傳奇的一生,她的一生十分坎坷,經歷了戰亂,迫害,被迫漂泊海外,直到晚年才回到祖國。在這部電影中有許多葉嘉瑩先生所寫的古典詩詞,并且借《杜甫秋興八首集說》隱喻她所經歷的歲月的動蕩。
這一部電影和以往看到的電影不一樣,應為它并沒有在某一個事件上敘述,而相反地有許多壁畫,文物的空鏡,再加上葉嘉瑩先生朗讀的詩,于是就仿佛置身于古代是一種與以往不同的全新的體驗。葉嘉瑩先生也是一位勾連古今的人,很多人都受到她對于新舊詩詞的看法和主張的影響——“是她讓古代詩人和現代詩人坐在同一個桌子上吃粽子了”。
我還有一個特別的感受,就是一整部電影看完了,心中莫名地飽含一種不知從何而來的溫暖,盡管整部電影的內容相對于其他電影來說比較無趣的。在我心目中,葉嘉瑩先生的地位應該是至高無上的,但是在影片中卻讓人覺得特別親近。影片中葉嘉瑩先生自述了她自己經歷的許多苦難,可是當我聽到她吟誦作品時,卻感受不到他所經歷的種種磨難,也許這就是人說的“微笑只是一種表情,與快樂無關”。
《掬水月在手》觀后感5
隔著銀幕,葉嘉瑩先生的吟誦詩詞聲,通過這種光影語言,與坐在黑暗中的觀眾交流。葉嘉瑩先生的吟誦看似并不著調,但這卻是她自己對于詩詞內涵的一種理解。
葉先生的一生飽經憂患,她在用詩詞度過生活中的苦難,正所謂"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真是你要身經過憂患,你才會對這個詞有很深的理解,這也就是葉嘉瑩先生吟誦的不同之處。
當面對大女兒與女婿雙雙車禍時,葉嘉瑩先生的情感放的很平,她的悲與樂就像一桿天平秤,她不會傾向哪一邊。她把凡事看淡化,看得很平,這是絕大多數人很難做到的。她把情感都放在了詩詞上,她用詩詞度生活中的苦難。
葉嘉瑩先生曾說,"在苦難之中,你還是要有所持守,完成自己,這就是弱德"。"弱德之美“就是一切之中凝華的生命主線,就是葉先生的傳奇一生,這里的"弱德"不是示弱,表達的是一種在逆境之中最艱難處仍堅守的定力。
這部紀錄片讓我們了解到,葉嘉瑩先生也是一個普通的老奶奶,有自己的小心思,而不是坐在人間煙火的神壇,而是活在凡塵里經歷和我們一樣的喜怒哀樂,只是她用詩詞度生活中的苦難。
《掬水月在手》觀后感6
這是一部關于文學的電影,是由導演陳傳興拍的,主要拍了關于詩人葉嘉瑩的一生,陳傳興是一位專門拍攝文學性電影的導演,加上這一部共有三部這類電影了。
電影一開始便介紹了“最早的記憶在幾歲”,通過圖片和詩詞,有一種處于大自然之中的感覺,隨著影片看下去,可以發現葉嘉瑩先生是一個對文學非常喜愛的一個人。
在其中一個回憶中,介紹她小時候一直被關在院子里,沒踏出門外一步,直到后來才出來,這里可感受到當時所受的封建禮教、重男輕女思想傷害之深,也令她感到憤怒,養成一種與封建思想抗爭、獨立自強的思想。
她的一生是悲慘而又有意義的,她受到封建思想的傷害、女兒的死去,都令她十分痛苦,但是她從來都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并建立了強大的信念,堅持詩詞的創作,她對詩詞的理解對古代名人的評價,都有著屬于自己的獨特見解,看了讓我們對文學詩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當今社會,生活、學習、工作節奏日益加快,“低頭族”隨處可見,有多少人會停下來去閱讀一首詩詞、一篇文章或一本書?讓我們安靜下來,細細品味、感受詩詞的美好,讓生活因此而更加豐富和美妙。
《掬水月在手》觀后感7
這周末看了一部電影名叫《掬水月在手》,這部電影記錄了中國古典詩詞大師葉嘉瑩傳奇的人生,我認為這準確的來說應該是一部紀錄片,通過采訪葉嘉瑩,來讓她自己講述自己的人生,更是一部傳記,葉嘉瑩的一生經歷了許多的戰亂,通過這些戰亂,她才能從中提取出自己的感受,然后就揮筆將這些感受寫成屬于自己的一首詩。
在電影中,我記得最清楚和讓我沒想到的是席慕蓉也同樣認識葉先生,她和葉嘉瑩的關系也是很好的,她們一起去吉林尋找葉赫古城——她的祖先“葉赫那拉氏”來自那里。有好心的人先爬了上去,和葉先生說:“上面什么也沒有,不用上來了。”可是她還是堅持要上去,到了上面,她不經感嘆到:“這不就是彼黍離離,彼稷之苗嗎?”沒有想到葉先生竟然是這樣會欣賞一切事物!
看這部電影之前,根本不認識葉先生,聽同學們說葉先生,還以為她是男的,但沒想到,先生都是古代的尊稱。但是看完紀錄片,她整個人都在我的眼前眼前閃亮了起來,她是多么的有才華啊,從紀錄片中了解完她的生平,就明白了在介紹里講的話:“沒有辦法用語言來形容她,她就是一種感覺,那種感覺,她對一切事物都平淡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