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讀后感
包法利夫人讀后感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領悟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包法利夫人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包法利夫人讀后感1
《包法利夫人》是法國作家福樓拜的作品,主要講述了女主人公艾瑪不甘與老實忠厚的丈夫過平庸的生活,出現了兩次婚外情,但都被情人拋棄,最后債臺高筑,自殺而死。故事情節并不跌宕起伏,驚心動魄,卻像是記錄平凡的生活一樣。從內容上看,這是一部反應現實生活的作品,是現實主義傾向的作品,小說中描述了極具社會風土人情的畫面,展現了當時的社會生活。
對于女主人公艾瑪,大多數是抱著批判的態度,大多數認為艾瑪是愛慕虛榮,生活放蕩,不知羞恥的人。我們向來習慣以自己的道德標準來衡量別人。性格決定命運,艾瑪年少時接受的是貴族式的教育。這必然使得她向往貴族的生活。她愛教堂的花卉,宗教的音樂,在浪漫主義小說的熏陶下長大。《保爾與維爾吉妮》是她最愛的小說,也是一部浪漫的愛情小說。從小的生活培養了她浪漫的氣質和追求浪漫愛情的想法。以至于永遠沉浸在浪漫的幻想中,脫離了社會實際。包法利夫人也可以說受到浪漫主義小說的戕害。
作者起名非常用心,艾瑪是浪漫的意義,包法利卻有著平凡現實的意義。作者凸現了虛幻的浪漫與平庸的現實之間的差距。艾瑪嫁給了夏爾就成了包法利夫人,艾瑪包法利,顯示了艾瑪在虛幻與現實之間的掙扎的痛苦。浪漫的內心卻被現實籠罩著,注定了艾瑪悲劇的命運,在沉悶的現實面前,艾瑪追求浪漫的幸福生活是虛幻不切實際的。
艾瑪的兩次婚外情被許多人批判,但是艾瑪并非浪蕩的人,從最后她債臺高筑的情況下,她拒絕了公證人的求愛可以看出,艾瑪的婚外情是基于愛情的基礎上。個人認為艾瑪是敢于追求幸福的勇士。她與夏爾的婚姻并非建立在愛情的基礎上,只是經過了父親做主,她便嫁給了夏爾,開始了婚姻生活。由此可以看出當時的女子大部分的婚姻并非出于自己的意愿。或許因為家庭的因素或許因為政治的因素等,可見女性地位較低,婚姻不自主自由。當艾瑪發現了當前的生活并非自己想要的,于是她強烈的反抗自己生活的不如意,努力的尋求自己的幸福。后來,她與羅多夫和萊昂的愛情使她享受到了短暫的幸福。她的兩次出軌并沒有錯,每個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利,但大多數人都受到條條框框的各種阻礙,便不敢去追求幸福,失去了追求幸福的勇氣。但是艾瑪她是按照自己的心意去生活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她并沒有被婚姻捆綁住,她義無反顧的追求自己的幸福,包法利夫人的行為或許該受到世人的批判,但她卻做了許多女性不敢做的事,她比一般女性更有勇氣。假如一個女性,她的婚姻生活不幸福,她又改變不了現實,但是她精神上卻極力想要改變自己的生活,出現了精神出軌。其實她和包法利夫人沒什么區別,只是一個精神出軌,一個肉體出軌,可是性質沒什么變化,但是精神出軌的更像是膽小鬼,她的思想已出了軌,行為上卻遵守著道德上的條條框框,完全失去了自我,完全是被道德綁架的奴隸。包法利夫人也有錯,錯在沒有離婚后在與羅多夫和萊昂發生感情。但是在那個年代,包法利夫人能離婚嗎,那樣的一個年代,女性地位較低的年代,男性不主動提離婚,女性敢嗎?不敢!
包法利夫人和羅多夫與萊昂的愛情為什么沒有走到最后。只能是因為她將愛情與幸福所托非人,羅多夫是情場的高手,她三言兩語都能挑動一個人的心,她愛的是艾瑪的外貌,對艾瑪只是抱著玩玩的態度,對愛情沒有付出真心。至于萊昂,起先,他喜歡艾瑪,但是膽小,沒有說出口。之后他和艾瑪在一起了,卻迫于生活的現實,他為了前程放棄了艾瑪,他是在現實面前的`膽小鬼。可憐的艾瑪一直沉浸在自己虛幻的愛情中,絲毫沒有看透現實。
在小說中,艾瑪生過幾場病,羅多夫拋棄她時,她生了一場大病,她心情郁悶時,也經常生病。更諷刺的是夏爾的職業是醫生,但是怎樣也醫治不了艾瑪的病。反應了夏爾不理解艾瑪的內心,在那個時代,她就如同“病者”一樣被世人認為是不正常的,就如同精神病院里走進一個正常人,正常人卻被一群精神病人當是病人,精神病人卻嘗試著去醫治那個正常人。到底她是病者還是社會是病態。
最后包法利夫人最終還是死了。但是羅多夫拋棄她的時候,她只是生了一場大病,并沒有去死。就算債主找上門的時候,她也沒想過死,她試圖尋找補救的機會,可見她從來沒想過去死,她仍然想要活在這個世界上,但是社會卻逼的她不得不自殺。她是怎么死的?不是因為情人的拋棄,不是因為生活的平庸,是因為商人的追債,是唯利是圖的商人將她一步一步逼上絕路。這也反應了作者批判那個金錢至上物欲橫流的社會的批判,然而小說最后的結局,男女主人公都死了,是以商人的勝利結局的。何其諷刺!
包法利夫人這個結局多少是因為受到浪漫愛情小說的戕害。這也反映了文化對人的影響。如今,言情小說泛濫,言情小說里描繪的唯美的愛情,致使多少青年人沉迷于小說,多少青年人課上也看小說,荒廢了學業,由于市場的需求,商人的利益,大量低俗小說出版,而正統文學卻放置一邊,如此文化的熏陶,又會造成多少“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夫人讀后感2
重讀的周克希先生的復譯本《包法利夫人》,他在序言中,提到儒勒·德·戈吉耶由小說而發明“包法利主義”這個名詞,定義為“人所具的的把自己設想成另一個樣子的能力”。其實,這已經囊括了包法利夫人命運的所有性質。多情和善感,追究起來,竟只是“把自己設想成另一個樣子的能力”,終因“設想”和真實力量懸殊,跟循既定的邏輯,形成整個事件的因果的骨骼。可事情卻又遠不是一個定義那么簡單,如同現實一樣,“設想成為另一個樣子的能力”是一個漫長的復雜的日常過程,這個過程是因果的骨骼上的血脈、肌肉、豐富敏感的神經,也是決定它不是定義而是小說的全部理由。
還是要引用權威的語錄,序言中提到的左拉的話。如左拉這樣同是所謂自然主義者,他是能夠了解寫實的工作性質:“以《包法利夫人》為典型的自然主義小說的首要特征,便是準確地復制生活,排除任何故事性成分。作品的結構僅在于選擇場景以及某種和諧的展開秩序……”“場景”、“和諧的展開秩序”,便是寫實的美學要素。那么,“設想成為另一個樣子的能力”,及遭致滅亡,是經由如何的“場景”與“展開秩序”而實現的呢?
設想成為另一個樣子的能力,是從愛瑪十三歲的時候,開始孕育培養的。那一年,她被父親送去修道院讀書。愛瑪在修道院里并沒有如通常那樣感到壓抑,相反,她以她的所好攫取了多愁善感的養料。宗教、教義、宗教儀式,還有修女,為她組織了一個不真實的夢幻世界,她在此沉醉不醒。這是她浪漫的天性所致,也多少因為外省修道院的人性的氣質。修女們對待愛瑪非常友愛,懺悔時,神父纏綿的絮語,講道中引用情人、婚姻的比喻,同學們偷帶進來互相傳看的精美畫冊,還有那個每月來修道院一星期做針線的老姑娘,唱古老的情歌,講故事,說新聞,甚至散播小說這種世俗讀物。在這里,終因為遠離中心而綱紀松懈。于是,修道院便“充滿溫情”。愛瑪的感傷性格在此得到豐厚褊狹的營養,她對生活的想象,即“歡愉,激情,陶醉”的概念,也在此完成。在這些概念化的想象之下,蘊含較深又細水長流的日常生活,就顯得太平淡了,平淡到她認為是個錯誤。
她是在與包法利醫生結婚之后,尖銳地意識到這個錯誤。此前,閨閣的生活再是沉悶,到底還說是有出路的,出路就是結婚。居住分散的外省鄉間,又不是世家出身,婚姻的機會其實很有限。于是,當包法利這個鄉間醫生一旦出現,她便將幸福的指望交給了他,而緊接著就感到了失望。包法利這個笨人,實在是有著感人的愛,即便是對他從未愛過的前妻,也含著溫情,何況是他深愛的愛瑪。“他情不自禁地經常要去撫摸她的梳子、戒指和披巾”;他對她言聽計從;為了換個她樂意的環境,不惜放棄他好不容易立足行醫的托斯特,遷去永鎮;在愛瑪死后,還按著她的喜好行事;他終于發現愛瑪不忠實的證據,被嫉妒打擊得一蹶不振的時候,當他久久望著妻子的情人羅多爾夫,“他仿佛又見著了跟她有關的一樣東西”,竟也嫌隙盡釋。這樣的愛是愛瑪沒有從書上讀過的,因此便是在她想象之外。“而她又沒法理解自己不曾身經的事情”,這其實是致命的缺陷,她的世界就是那么狹小,她沒有體驗的情感于她都是不存在的。由于她對客觀的外界缺乏理解,或者說理解的愿望,她才可能一任發展“設想成另一個樣子的能力”,走入幻覺的深淵。
如同《包法利夫人》的副題“外省風俗”,包法利醫生就是“外省風俗”的最好體現。他比愛瑪更早登場,也更晚退場,是為愛瑪的劇情演出序幕和尾聲。這大約就是左拉所說的,“和諧的展開秩序”,命運的因素依著自然的規律漸次進入,逐步形成事端,又在事畢會留下影響。小說的開頭便是幼年的包法利入學讀書。這是一個老實、呆笨、心底淳厚、少見識但盡職守責的孩子,有多少鄉村醫生是用這樣的坯子做成。他們巡游鄉間,會的就那么幾手,可卻包治百病。有治不好的,也不見怪,因為有上帝召喚做后盾呢!而醫生的品格就是見證。像愛瑪這樣一個鄉下地主的女兒,與好名聲的包法利醫生結婚,已是她的福分。再不會有更加出奇制勝的機遇了,除非出現神話,比如辛德瑞拉的故事。而性格嚴謹的自然主義向來不制造神話,他們從不企圖扭轉“普通生活的平常進程”,于是他們便也無法扼止愛瑪,這一個沉溺于自我幻覺的女人,一廂情愿地制造神話。當然,他們同樣無法扼止生活的進程不斷地擊破她的臆造的神話。
包法利夫人讀后感3
現實與理想總會有差別,當現實于理想中的情況不同時,我們不應該把這一切歸結為命運的安排。當我們遇到挫折或者意外時,或許這是上天給我們一次調整心態的機會。當命運在現實社會中不妥協時,這就是現實的殘酷。不是想象的會和現實相同。完全不盡然,因為包法利夫人就是一個現實與理想的化身。
長篇小說《包法利夫人》是福樓拜的代表作。作者以簡潔而細膩的文筆,通過一個富有激情的婦女愛瑪的經歷,再現了19世紀中期法國的社會生活。揭露資本主義社會殘害人性,腐蝕人的靈魂,甚至吞噬人的罪惡本質。包法利夫人從小在修道院接受教育.在那期間,愛瑪迷上了看小說,尤其是那些有關男女情愛的書.書中男主人公不是伯爵就是子爵,這讓她深深地著迷了。就因為這樣,包法利夫人才會不滿于醫生夏爾的膽小懦弱,遲鈍無能。就因為這樣,她才踏上了尋找理想中的愛情之路。但當時的法國正在被黑云籠罩。她最終在被騙與人的只求自身利益之中結束了她的一生。從而體現出社會的另一面,也同時批判了當時的黑暗。
包法利夫人是一個悲劇人物。她追求浪漫的愛情,奢華的生活,卻不知她所處的環境給不了她想要的。當愛情建立在物質基礎上時,就注定了它的悲劇結果,無論過程如何使人沉淪,結局都只有一個。是誰使她走向了絕路?是人們的冷漠淡然使她求助無門,還是自己對命運的屈服?最終導致了愛瑪的悲劇,或許可以說是當時的社會逼得她服毒自殺的!然而從包法利夫人身上也看到了每個人都會對理想抱有一種追求的態度,只是相對于我們來說對理想幻想的少了些,而包法利夫人對理想幻想多了些。不是每個人都會追求理想也許相對我們而言這些都是虛幻的,并不真實。包法利夫人所追求的太過,而反應出的就是對于自身的不滿足。
包法利夫人(愛瑪)從小在修道院接受教育.在修道院接受教育期間,愛瑪迷上了看小說,尤其是那些有關男女情愛的書.書中男主人公不是伯爵就是子爵,這讓她深深地著迷了.小說中的情節使她對愛情充滿了童話般的幻想,以為結婚就可以實現她的愿望.在機緣巧合下,愛瑪嫁給了醫生夏爾.可是在婚后才發現一切遠沒有想象中的美好.在蜜月里,她體驗不到快樂,在此后的相處中,她發現自己的丈夫是個膽小懦弱,遲鈍無能的人.她心中的白馬王子在哪 生活在她看來變得不再絢麗多姿,只不過是日復一日的活著罷了. 也許小說就是小說太帶有情節性。之后愛瑪接二連三遇到了萊昂,這是愛瑪在幻想后遇到的第一個有共同愛好的人,而愛瑪卻想象她的世界隨后于萊昂私通,現實帶給愛瑪的卻不是好的結局。由于萊昂慢慢發現自己愛上了這個有夫之婦,萊昂最后選擇了離開。因此懷念就此慢慢沖淡了。而另一個男人與走進了她的世界。
羅多爾夫對愛瑪的氣質所迷倒。于是他暗下決心一定要把這個女人弄到手。在他的花言巧語下愛瑪被他迷的神魂顛倒。這也表現出愛瑪對于愛情的追求,寫這些當然是為了給小說的結局做鋪墊。事情也同時要伴隨著悲劇的結局。當愛瑪決定和羅多爾夫雙宿雙飛時,她覺得找到了小說中向往的生活。可是命運卻又讓她跌進無底的深淵。之后愛瑪一蹶不振。
最終她積債如山 陷入身敗名裂的絕境。愛瑪求助于她的情夫,但他們在這時卻像個縮頭烏龜似的避之不及,沒有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在這一刻,危急自身利益的時候,世間丑態在愛瑪眼前展露無遺.她走投無路了,最后選擇了死亡.。
悲劇的現實卻不得不令人相信,愛情仿佛很遙遠,我們期望中是很遙遠,而我們身邊的我們卻并不認為那是愛情。艾瑪死后的情況是榮鎮象平常一樣,靜悄悄的,包法利卻睡不著,一直在想艾瑪。羅多夫為了消磨時間,整天在樹林里打獵,晚上回家睡大覺;萊昂在城里也睡得不錯。這時偏偏還有一個人睡不著。在墓地旁,在松林間,一個小伙子跪著,哭得傷心,他的胸脯給嗚咽撕碎了,在黑暗中一起一伏,無窮的悔恨壓在他心上,像月光一樣輕,像黑夜一樣深。這個小伙子就是朱斯坦(藥劑師家的學徒)。我們就可以看出這個女人是多么的愚蠢與令人可憎又可憐了,對她真正好的人,他卻從來不珍惜,對她虛情假意的人,她卻奉為至愛,甘愿傾家蕩產。艾瑪可以理解為是一種單純的美,夏爾可以理解為一種淳樸的真與善。兩者同樣不具備智慧,而她們的結合,表面上看是一種真善美的結合,應該會幸福,但是結局卻是令人扼腕的悲劇。當愛瑪死后夏爾。包法利也隨之死去。艾瑪的美是一種外表的美,她的心靈并不具備的美的土壤,因為那是一顆躁動的心,一顆時刻幻想的心,一顆愚蠢粗陋的心。而我們的男主人公夏爾(包法利先生)呢?不具備俊朗的外表,卻具有一顆真善的心,對于愛情,對于很多方面,而更多是表現在愛情上。這也得到一個結論:在漂亮外表掩飾下的女人是難以得到愛情的,而當平凡外表的老實人遇到這樣的女人那更大的不幸福便是必然的了。
包法利夫人造成的悲劇啟發我們如果遇到這樣的女人,千萬不要像包法利先生那樣癡迷其中,不可自拔,最后弄得家毀人亡。所以我們要時刻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大致明確自己的傾向,珍視自己身邊的幸福。也同時提醒廣大青年學生一定要定位好,認清自己的經濟地位,明確階段,不做超階段的消費,適度適量符合自身經濟狀況的消費才可能長久的發展。
在現實面前,夢想和許諾是多么可笑!生活還在繼續而悲劇還在不斷上演,現實中不要過多追求虛幻的世界,我們要在現實生活中活出自我,誰都不會代替你,應為你為自己而活。至于夢想,誰沒有夢想在自己的認真的過每一天的同時夢想的大門會想你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