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的身影》讀后感
《高大的身影》讀后感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大的身影》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高大的身影》讀后感1
《高大的身影》這本書,雖然書只有薄薄的幾頁,但就是這幾頁紙上卻透視出了他無比高尚的品德,他那高大的身影光照千秋。這位偉大的教育家,他的經歷是坎坷的,他一生中的故事是感人肺腑的。他的故事不是用筆寫的,而是用心和生命寫的,那一個個的故事,就是一篇篇生命的壯歌。
他,就是被毛主席稱為"偉大的教育家"的陶行知先生。讀完了《高大的身影》這本書,《愛心不可封》,《搶救幼苗》等故事深深地感動了我,使我不禁心潮澎湃。"我是中國人,要為中國做貢獻"的座右銘讓我感受到陶先生的愛國之心,"一聞牛糞詩百篇"的趣聞,讓我感受到他的平易近人,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又讓我體會到他深深地愛著祖國與人民……
最讓我感動的就是《雨中送鍋》了。這個故事很短,但含義深刻啊。那時候的陶先生,已經生病了,但是他仍然尊老愛幼。村里老奶奶的鍋壞了,為了讓老奶奶快點吃到飯,陶先生硬是要去路途遙遠的城里買鍋。回來還淋了雨。是啊,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陶先生的這種美德值得我們學習。我們也要尊敬長輩,愛護弱小,不欺負他人,才是好學生。
我們永遠會記得這位偉大的教育家,我們小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未來的主人必定是我們。我們應當像陶先生一樣從小立志報效祖國,從小好好學習。長大以后去將自己所學的知識奉獻給祖國,讓祖國更加繁榮昌盛、走向世界。
讓我們一起來做"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人,讓中國的人才數不勝收吧
《高大的身影》讀后感2
讀完這本薄薄的書,陶行知的光輝形象又一次清晰地展現在我的眼前。回顧這幾十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歷史,陶行知先生的為教育事業嘔心瀝血的精神深深地銘刻在我的心里。多少次的感動,多少次的堅強,多少次的汗水,都融入了苦難的歲月。陶行知,一個高大的身影,一位偉大的人們教育家,為中國的教育事業書寫了新的一頁。
陶行知畢生從事教育事業,非常關心學生。一次,陶行知的學生胡同炳患上了脊骨炎,家里為了看病,想盡了一切辦法努力籌錢。看病的錢還遠遠不夠。就在這萬分危急的時刻,遠在國外的陶行知立即化名“何日平”給在病床上的胡同炳寫信慰問。還寄來了一些錢,捎來了幾副藥。陶先生用這一封封越過大洋的信傳遞著一份份不了的情。最后,胡同炳康復了,這難道不是愛的力量嗎?
有了愛,就有了一切。還記得去年大地震時一位偉大的老師嗎?當時全班正在上課,14時28分,無情的大地震咆哮著席卷了整個汶川時,那位老師冷靜地組織學生逃離教室,一個出去了,兩個出去了,三個四個……同學們拼命沖出了教室,可老師卻依然在后面尋找掉隊的孩子,“快!快”老師焦急地喊道,可是還有幾個因害怕不敢走動的孩子,在課桌下躲著。墻壁搖搖欲墜,老師情急之下把那幾名孩子塞到講臺下。當山崩地裂之時老師用自已血肉之軀擋住碎石磚瓦,用鮮血和生命為孩子們撐起屏障,當救援人員搬開沉重的巖石,老師的雙手還緊緊抱著孩子們不愿松開……老師走了,孩子們活下來了。當我在電視上看到這催人淚下的一幕時,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沒錯,那個老師就是譚千秋。他平凡而又偉大,他用生命的愛滋潤著棵棵幼苗,這就是行知精神,也就是這種行知精神感動和激勵著一個又一個人。
生活中,也何嘗不是這樣。當我遇到學習上的攔路虎時,老師會一遍遍不厭其煩的教導我;當我在生活中遇到小挫折時,父母會一次次深情的鼓勵我。晚上,媽媽會上來幫我輕輕的蓋上被子。冬天,奶奶會給我沖上一個溫情的暖水袋。就在這愛的教育下,我們才能如此健康,幸福,快樂的學習,生活。
照片上的陶行知,方方的臉,戴著眼鏡,深邃的目光中透著點點愛的痕跡。陶行知,用愛的語言喚醒了一個個沉睡的生靈,用愛的力量在中國教育史上留下了輝煌的業績,就如他墓碑前的四個大字——愛滿天下。
《高大的身影》讀后感3
讀完這本薄薄的書,我仿佛看見了陶行知先生那光輝形象,盡管先生離開世界已經半個多世紀了,盡管我們不與先生生活在同一時代,但透過這一個個小故事,我似乎能夠聽到先生的聲音;看到先生的身影;領略到先生的精神……
從"我是中國人,要為中國做貢獻"的座右銘讓我感受到他的一腔愛國熱忱;從"一聞牛糞詩百篇"的趣聞,讓我感受到陶行知爺爺的平易近人,不拘小節;從"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又讓我體會到陶行知爺爺那赤誠的心深深熱愛著祖國與人民……
這本書里有求真篇、事業篇、美德篇、正氣篇和詩歌篇,其中我最喜歡的是美德篇。這里面的故事十分感人,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雨中送鍋》這個故事,故事的大概內容是這樣的:有一天,程四奶奶家的鍋破了,可是村里沒有賣鍋的地方,就算到城里去買也得走7里路,可陶行知爺爺卻二話沒說,就決定到城里幫程四奶奶買鍋。那時的路很難走,風又大,眼看就快要下雨了,等鍋買好后,陶行知爺爺背上鍋就往會趕。天越來越陰沉,隨著一場急雨就伴著狂風飄落下來了,陶行知爺爺并沒有因暴雨帶來的不便而放棄,在雨中艱難的行走著,等到陶行知爺爺把鍋送到程四奶奶的家中時自己已成了一只"落湯雞"了。
看,這就是我們的陶爺爺,他處處為別人著想的精神讓我敬佩,他雨中送鍋的美德也值得我學習。這本書讓我明白了:我們要樂于助人,要有"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精神……
《高大的身影》讀后感4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詩句讓我敬佩陶行知先生的奉獻精神;四塊糖的故事讓我敬佩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藝術。但那也是只知陶公其人,未知陶公其說。讀《陶行知名篇精選》,我理解了陶行知先生精神的真諦。
陶行知先生說"先生的責任不再教,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自"。這便是"教學合一"。這些觀點不正是我們現在新課程改革所大力提倡的嗎?新課改強調課堂的主人是學生,教師主要起主導作用。這就決定了教師的地位和作用的改變。教師在課堂上不是知識的簡單傳播者,而是學生能力的培養者和學法的指導者。教師教得最終目的是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以最短的時間,經過相類的經驗,發出相類的理想,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并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理想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學生在課堂上接受的不再是單純的知識,而是讓自己取之不盡,用之無窮的學習能力。
陶行知先生不僅強調教師的教的內容,更注重教師教的方法。他主張教師應"以學定教",而不是我們教師認為的"以教定學"。陶行知先生認為教的.法子應該根據學的法子,那么教師就費力少而成功多,學生呢? 自然也就能夠樂學了。所以怎樣學就須怎樣教;學的多就教的多,學的少就教的少;學得快就教的快,學得慢就教的慢。這樣教師教的輕松,學生學的快樂,高效。又何樂而不為呢?
讀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讓我對教育有了新的認識。以前我認為的教育其實就是陶行知先生所謂的書本教育,就是以書本為教育,學生只是讀書,教師只是教書。在生活即教育的原則之下,書本教育也發生變化。生活即教育中,書是有地位的,過什么生活就用什么書,書不過是一種工具罷了,書是不可以死讀的。陶行知先生所說的"生活教育",其實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們就要教什么。
我們學習陶行知先生,不僅要學習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法,更要學習他的"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的陶行知先生的精神。
《高大的身影》讀后感5
翻動著手中的書頁,一行行清晰的字體換換浮現在眼前,一個個動人的故事,便如放電影一般,漸漸地,從心中駛過……在書中,陶行知給予我的的第一映像,便是簡簡單單卻又包含的無限意義的二字——偉大。
偉大,看似是一個簡單的詞,卻包含了我對陶行知的敬佩,憧憬與感激。他,是一個嚴格要求自己的人。在《那天,他喝了點酒》這篇中,他自己在學院中制訂了“不喝酒,不吸煙,不賭博”之后因不想辜負陸大哥的好意,而在外面喝了酒,如果是別人,自己犯了錯,而自己又是校長,換做其他人決是一了百了,而陶行知,回到校后,卻是自己到了反省室,可見陶行知對待的不管是別人還是自己,都是一樣嚴厲。在《點金的手指》中,陶行知所說的話更是讓人嘖嘖贊嘆,他用那么一個早已聽過的故事,通過簡練的語言,讓人懂得了一開始的是不能想到的道理。在《四塊糖的獎勵》里,更是讓我們對陶行知有了一種全新的認識,他,是多么的仁慈,多么的善解人意,在學生拿起花盆砸另一個同學后,他并沒有去罵那位同學,而是和藹的,通過簡簡單單的四塊糖,讓那名同學自己認識到了四個道理,這一種親和的氣質,與特殊的教育方法,是現在的老師們所不能擁有的,也是獨一無二的。在《拆表的故事》中,陶行知是用一種正確的方式,讓小孩子想到了自己曾經放棄的夢想,是啊,要是自己的父母也能這樣,想陶行知對小男孩這樣,不是一味的去責怪,而是讓他看個透徹,這一種對孩子的理解,是曾經許多人絕對做不到的。
陶行知,這樣一個小小的徽州人,卻是人類生活當中的一顆明星,他那高大的身影,已深深地應在世人心中。如今,我中明白,為什么就連郭沫若也曾贊道:“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后陶行知”。并且為了紀念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安徽、南京、上海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經省(市)委、省(市)政府批準修建了陶行知紀念館。他,就是那么一個偉大的人,以致陶行知三字在不知不覺中刻在了世人心中。
《高大的身影》讀后感6
當我讀完了這薄薄的小書,仿佛陶行知先生那高大的身影又出現在我眼前。他那鏗鏘有力的聲音、那和藹可親的臉龐,那為人服務的精神,那每一個細小的行為都深深地刻進了我的腦海里。
陶行知先生是我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從小就立志"我是中國人,要為中國做貢獻"。他面對困難,勇不退縮;面對饑餓,永不叫餓;面對疾病,頑強奮斗;面對敵人,永不倒下;面對貧苦,永不傷心……
我讀了《一雙黑皮鞋》深受啟發。這個故事講了陶先生為了宣傳抗日主張,穿著一雙自己不過的黑皮鞋,去一個又一個國家,一座又一座城市演講,把得來的錢寄回祖國,自己卻不肯花錢買一雙新皮鞋。陶先生不是沒有錢買鞋子啊,這么多演講得來的錢,他一分也沒有花。他不是不肯用,而是覺得,比起抗日受傷的戰士來說,破了雙鞋不算什么。
陶先生把一生的光輝都奉獻給了祖國。其時,每個人都可以做到"捧著一顆心來,不掉半根草去"的行為。我也做到了。在烈日炎炎的夏天,我和好朋友同時得到了一把小扇子,這把扇子十分漂亮,讓我愛不釋手。過了幾天,我和好朋友出去玩了一陣,來回時,熱得滿頭大汗,我們想扇扇子,結果,她的扇子不見了,就傷心的哭了,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立刻把扇子遞到她眼前,說:"給你扇吧。"她抬起頭,臉上露出了一絲喜悅,手縮來縮去,但最后沒拿,在我硬給下,她終于拿了,到了第二天,好朋友給我送來一把扇子,我推辭不要。
陶先生的精神永垂不朽。我們永遠會記得你,陶行知先生,偉大的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