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后感范文(精選5篇)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后感范文(精選5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后感范文(精選5篇),歡迎大家分享。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后感1
在假期里,因為朋友的極力推薦,閱讀了《教育的理想與信念》這部書。感觸最深的是在這部文章里作者用謙和態度、親切的語言和博愛的熱情啟發教師拓寬視野,幾乎每一篇文章部是一個誘惑,引領我們進入一個神奇的風景線,促使我們成為怎樣的一位教師,去怎樣把學生培養為一個有理性精神、有教養且有獨立人格的人。他的筆下才會從心里流淌出感人肺腑的文字,讓我們耳目一新。
作為一個勤奮而求實的人,肖川說要“與經典為友”,“心與書的交流,是一種渲染與皈依”,歌詠 “大學真好”,為閑暇、自由思想、生活的明麗與清閑致敬。他希望每一個人都通過教育獲得淵深的學識、敏捷的才智、通達的情性、寬廣的胸懷和高貴的教養。肖川又是一個浪漫而深刻的人,在娓娓道來的文字中,他崇尚閑適的生活態度,表達肖川深刻哲理思想的教育隨筆:因隨和、隨意、隨緣而“非常的溫情,非常的纖細,非常的文質彬彬”,“異常的雋永,異常的精致,異常的耐人尋味”。
肖川推崇“每一個人都要學會成為你自己,要長于展示自我、反思自我、超越自我、更新自我,他批評急于希冀學習給他們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與實惠,這就需要我們以寧靜、閑適的心緒來對待。古老的智慧、經典的知識,都具有益人心智、沁人情性、優化氣質、滋養人生的價值。這就是古人說的”腹有詩書氣自華“。捧讀《教育的理想與信念》,沒有”誤盡蒼生“的負罪感,沒有”走進死胡同“的沉重感,也沒有被駁得一無是處無所適從的惶惑。肖川博士是一個可敬的建設者,而不只是一個睿智的批評家。游歷他教育思想的家園,在深刻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的同時,常能得到”原來可以這樣做“的啟迪。憑著對國內外教育的廣泛研究,憑著對教育使命的深刻認識,憑著對教育規律的準確把握,肖川博士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幅教育的美好藍圖:從這里,我們可以讀到對教育傳統的尊重和揚棄,可以讀到對教育現狀的剖析和反思,可以讀到對域外教育的研究和借鑒。因為這是從教育現實的土壤上開出的理想之花,讀她的感覺才能這樣的親切。
在肖川博士的教育辭典里,沒有強制只有引導,沒有說教只有熏陶,沒有抱怨只有欣賞,沒有失敗只有成功。”人性化教育“、詩性教育是肖川博士教育理念的首要特征。以往懷著對教育理論的敬畏感和神秘感,以為高處不勝寒以至于避而遠之,從接觸了肖川的優美作品,其灑脫與飄逸,從容與愉悅,改變了我的幼稚認識。暢游肖川博士教育理想的世界,感悟到的實在很多。我愿成為一個執著的追夢人,一個快樂的追夢人,做一個”人性化“的,能夠走進學生心靈的教育工作者。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后感2
在大學時代就看過肖川老師的這本《教育的理想與信念》,如今,真正做了老師的我,重新看了這本書,確有了不一樣的體會和收獲。
這是一本寫給“教育者”的書。它的大部分章節都是從教育教學中存在的現象入手,然后分析其弊端,并給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即作者理想中教育。他道出了教育成功的前提,也點明了許多人失敗的根源。內容也很豐富,“用思想提升品質”“教育的意蘊”“審視教育目標”“完美的教學”“教師的學習與成長”“教育期待”教育教學生活方面作者均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然而對于我印象最深的只是那一句樸素卻擲地有聲的話語::“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與信任的基礎上,建立在寬容和樂觀的期待上。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與人心靈距離最短的時刻,存在于無言的感動之中。”
不得不說,肖川老師的這本書給在迷茫中的我重新找回了方向,也重拾信心,也真正的讓自己覺得,其實很多時候,我是可以堅持的,我其實是正確的。
也許每個新老師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懷抱著理想,用一顆熱忱的,斗志昂揚的心走向我們的工作崗位,卻又不得不在現實中,在對付孩子的過程中,在瑣碎的生活中,在繁瑣的各種檢查中敗下陣來。我同樣也是如此。現實生活的困難,不得不讓我重新反思在學校的象牙塔中,在教育家們的教育理想中,真的可行嗎?當每個有經驗的老師告訴我要對孩子兇的時候,我也不得不在想,這樣做,真的正確嗎?是自己所追求的嗎?那些經歷史沉淀的教育理論真的無道理可尋嗎?經過兩個多月的實踐,我深刻的體會到其實這兩者并不沖突,我們在規范課堂常規的同時,也同樣的可以做到愛學生。
我希望我們能讓我們的學生離開校園的時候,帶走的不應該只有知識,更重要的是對理想的追求。雖然夢和理想,理想和現實之間還有距離,但只要他們帶走的不僅是知識的蠟燭,還有理想的圣火,我們的理想之舟就一定能夠在深藍色的知識海洋中,破浪前行,駛向希望的彼岸!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后感3
寒假期間,短時間的休整后,我拿起了這本好久沒有翻閱的書——《教育的理想與信念》,又一此翻到書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教師的六個學會”。人的一生會學會很多,會了解很多,但是書中的“教師的六個學會”,“學會等待、學會分享、學會寬容、學會選擇、學會合作、學會創新”,肖川先生給我們進行了全新的詮釋,雖然讓人感覺到全都做到有些困難,但是至少給我指出了一個明確的努力方向,我想這也是這本書所指的“教育的理想與信念”吧。
一、學會等待后進生在世人眼中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問題,他們往往會出現有意或無意識地“越軌”行為。面對學生的這種種行為,我們教師必須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用從容的心態對待學生,那就要學會等待。工作上不急于求成,不能心浮氣躁,不指望一次活動,一次談話,就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學生一個好的品質的形成,一個不良品質的矯正,那是一個過程。只要我們付出真誠的努力,就能多給學生一份理解,少一點苛責;多給一份信心,而少一點失望;多給學生一份親切,就使學生少一點冷漠。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才會取得效果。
二、學會分享好的教師就應該做到學會傾聽學生心聲,學會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更要懂得學會從學生的眼光看待世界。人們常說“換位思考”,就是教師以學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學生的情感去體驗,用學生的興趣來愛好。只有敢于換位思考,才能對事物的前因后果,來龍去脈及性質有更全面、更客觀的把握,從而保證個人工作做得客觀、判斷及選擇。
三、學會寬容俗話說得好,“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由于每一個學生的生活境況、家庭條件各不相同,每個學生的眼中所呈現的面貌,也展示的色彩也就不同。因此,每一個學生對于同樣的事情有不同的態度,不同的看法,這時教師必須要學會對學生寬容。工作中努力使自己變得胸襟開闊。盡可能地創造一個寬厚、寬松、寬容的班級氛圍,與學生溝通。老師對學生的嚴格要求與寬松、寬容不矛盾。教育孩子,我們提倡寬容。寬容,實際上指的是心理上的理解。孩子出現了錯誤,我們要理解,他畢竟是小孩子,但是理解歸理解,不能因為理解就放松要求。一句話:我理解你,但我不遷就你。
四、學會合作作為教師,應該學會和校長合作,和同事合作,和學生合作,和家長合作。只有合作,才能獲得成功。才能保證教育教學工作的正常有序進行。
五、學會選擇古人云:“教不嚴,師之惰”教師的責任意識在于對學生的嚴格要求,履行一個教師的職責。在對每一個學生的教育過程中,不能過分溺愛優生,對優生的過錯視而不見,聽之任之,而對犯點小錯的后進生則嚴而又嚴,這就違背了教育之道。因此,教師在教育中必須學會選擇,選擇教育的內容,選擇教育的時機,教育的途徑和方法。如“談心法”、“激勵法”、“欣賞法”等。
六、學會創新教師應該不斷嘗試新的教學方式和教學風格,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對那些習以為常、司空見慣、熟視無睹的事情作出新的解釋,能夠對那些理所當然、天經地義的事物抱以重新的審視,能夠對那些似是而非、以訛傳訛的種種說辭予以警示。總之,老師在教育教學中要能夠善待每一個學生,絕不能放棄任何有利的.教育途徑。只有當我們具備了這些素質,人類才能擁有更加美好的未來。我相信,在今后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如果我們能夠依據書中的教育理念,結合自己的教育實踐進行反思,那么現實中的很多教育問題一定能迎刃而解.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后感4
最近看了肖川教授撰寫的《教育的理想與信念》一書,這是他歷時10年寫就的一本教育隨筆。書中收錄的60多篇文章,涉及到了教育學眾多的重要領域和主題,包括教育的真義、教育的價值、教育與社會、教育與生活、師生關系、教師的學習和成長等等。在他的演繹下,教育理想與信念竟然如此異彩紛呈!激發我們去實踐、完善和升華。
閱讀完這本書后,使我對“教育就是服務”的觀念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書中寫到:“《學記》有云:‘能為師然后能為才,能為長然后能為君。’由于這種文化邏輯,教育只不過是師之恩惠、師之恩蔭,學生只有對教師崇拜,敬仰的份,根本不可能奢望教師為其服務。今天,人們提出了名曰“教育消費”的概念。顯然,消費者就是那些有教育需求的民眾。作者認為,教育成為第三產業的一員,并非教育尊嚴的失落,而不過是培養、造就能夠“建國君民”的“君子”“士大夫”“接班人”的教育真正成為“使每一個人成為他自己”的教育。因此,我認識到教師在平時的工作中不應該擺出“居高臨下”“師道尊嚴”之態,而要牢固樹立“教育就是服務”的觀念,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孩子,向他們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賦,不同氣質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都能得到他們相應的位置,真正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
這本書使我體會到在教育上我們不能忽視學生的情感教育。書中說:“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精神萎靡,麻木不仁,得過且過,心如死灰,這都是教育的大敵,而情感充沛,精神飽滿,潛心投入,心無旁騖,信心十足,追求卓越,則是學生獲得更充分發展的心理基礎和人格品質。”作為教師的我們,培養學生敏感的心靈、豐富的體驗、細膩的感受是完整人的教育所需要的。因此,在學校教育中,讓學生有更多的活動,更多的參與,更多的平等交往與對話,更多的美感熏陶,更多的與自然界交融,更多的感受到被人欣賞,被人關愛的溫暖與幸福,這都是情感教育的現實途徑。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后感5
“寫作是一種告別自我的方式,過去的感受與思考凝聚在文字里,那是往昔的剪影。洗去昨日的風霜,帶著不變的理想,準備著迎接明天,于是又再一次出發,只有目標,沒有終點。”靜靜地讀完了著名教育學者肖川博士的《教育的理想與信念》最后一段,回味著這詩一般的語言,凝視著那淡雅素潔的封面,我突然意識到,自己已經好久沒有這樣認認真真地讀完一本教育專著了。既不是完成任務,也不是應付考試,更不是為了晉升職稱而炮制論文。只是原始的,單純的,因偶然與之相遇,又因好看而被深深吸引。我想,這也就是一本好書最大的魅力所在吧!
“與經典為友”、“教育的靈魂”、“完美的教學”等等。書中這十個直抵人心的話題,把我引入了那鮮活靈動,洋溢著濃濃的人文情懷的教育學的視界,原來教育竟然可以這樣的富有詩意!用肖川自己的話來說:這本書是他用心血、生命、道義和良知寫成的,是十多年集腋成裘的產物。
看了這本書,我對“教育就是服務”的觀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書中寫道:古代《學記》有云:能為師然后能為長,能為長然后能為君。由于這種文化邏輯,教育只不過是師之恩惠、師之恩萌,學生對教師只有膜拜景仰的份,根本不可能奢望其為自己服務。現在,人們提出了‘教育消費’的概念。教育成為第三產業的一員,并非教育尊嚴的失落,而是使教育真正成為“使每一個人成為他自己”的教育。因此,我認識到,我們教師在平時的工作中絕不應擺出“居高臨下”“師道尊嚴”的架子,而要牢固樹立“教育就是服務”的觀念,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孩子,向他們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賦、氣質和文化背景的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真正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
這本書也講到我們教師的學習與成長,用它那一如既往的平易自然的語言,沒有絲毫的說教,讓我在世俗的喧囂與嘈雜中,用多年來久違的,古典的心情,來反思自己的學習,明白了學習的真諦:學習不是立竿見影式的投機取巧,在大多時候,它的價值是十分間接的。它內化為人的一種素養,外化為人的一種氣質。真正的學習是人深層次的精神需要,是“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精神漫游。我發覺自己這幾年來的學習是多么的膚淺,多么的急功近利啊!要考試了,才捧起書,要寫東西了,才開始學習,“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多久沒有品嘗看書的樂趣了?多久沒有在書的海洋里歡快遨游了?
誠如狄金森所說:沒有一艘船像一本書,也沒有一匹駿馬能像一頁跳動的詩行,把人帶向遠方。這本書用感性的文字表達理性的思考,用詩意的語言描繪多彩的教育世界,以滿腔的熱情高揚教育的理想與信念。它讓我在學習教育理論的同時,領略到了文章的理趣、情趣與文趣,既培養和激發了我們一線教師的理論興趣,又能提升我們對于生活的熱愛與柔情。它的獨特之處就在于:以隨筆的形式,對教育世界中那些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現象,給予學理上的闡釋,并發掘其中的文化內涵與精神底蘊,從而收到以小見大、以孔窺豹、洞幽察微的效果。它第一次讓我領略到教育隨筆這種表達方式的魅力:它隨和、隨緣、隨意,沒有居高臨下的霸氣,沒有正襟危坐的儼然,沒有煞有介事的虛假,沒有耳提面命的煩悶。只是有感而發,像朋友間的抵膝而談,不求全面,不求嚴謹,甚至不求客觀公允,只求譴一己之意趣,痛快淋漓,嬉笑怒罵。
這種邏輯實證之外的表達的美。這種旁征博引,引經據典,行云流水一般隨意而不隨便的文風,喜也,怒也,哀也,樂也,似淡雅的香茗,勝陳年的烈酒,時時處處,字里行間,無不顯示著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超強的文字駕馭能力,體現著一種情懷,一種趣味,一種心境,一種對美的追求。它不僅是一種寫作的風格,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的自然流露,正如詩云:“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