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甘正傳觀后感5篇
★阿甘正傳觀后感5篇
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后,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這時我們很有必要寫一篇觀后感了。那么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阿甘正傳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阿甘正傳觀后感1
一片灰白的羽毛,從遙遠而未知的天際飄來,在城市上空悠悠地飄蕩,它飄過屋頂,越過樹梢,穿過街道,緩緩地滑過汽車表面,最終輕輕落在正坐在巴士停靠站候車椅上的男人弗勒斯·甘的腳邊。他小心翼翼地撿起那片羽毛,端詳了一會,打開手邊的箱子,拿出一個本子,將羽毛夾在里面。
送兒子上了校車之后,阿甘坐在一截低矮的樹樁上,面色凝重,仿佛陷入沉思。鏡頭緩緩下移,定格在他腳邊的那片羽毛。這時,一陣風將羽毛吹起,羽毛徐徐上升,越飛越高,越飄越遠,它舞蹈般地飄蕩在叢林上空,然后飄向遙遠而未知的天際。
這是由羅伯特·澤米基斯導演的《阿甘正傳》開始和結尾的兩個鏡頭。在所有電影中,這兩個鏡頭都可堪稱經典。飄飛的羽毛,在影片中不僅僅是作為道具而存在,而是作為一個隱喻,貫穿了全劇。羅伯特·澤米基斯在《阿甘正傳》中,以幽默的格調和夸張的手法,和觀眾討論著一個嚴肅而巨大的話題——命運。羅伯特以其獨特并且極富詩意的藝術表現手法,將命運這一沉重的命題隱喻于一片羽毛,在緩緩飄來的羽毛中,開始命運這一主題;在漸飄漸遠的羽毛中,暫時結束話題,并且讓人在影片結束后繼續回味與思索。只有高超的導演才能創造如此高超的藝術。
"我媽媽常說,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打開之前你無法知道會吃到什么味道。"在巴士候車站的長椅上,阿甘開始講述他的富有傳奇色彩的經歷。命運渺茫而未知,就像飄無定向的羽毛,誰曾料想,一個智商只有七十五的弱智殘疾人,一個曾今不為正常學校所接納的人,會成為一個大學生,成為橄欖球明星,越戰英雄,乒乓明星,國會勛章獲得者,甚至成為億萬富翁。
是不是命運之神特別眷顧這個有些愚笨的甘?如果我們仔細地思考,會發現事實并非如此。阿甘雖然不夠聰明,但他卻按照媽媽說的,"笨,是因為有笨的作為,但自己絕不能認為自己笨。"他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情。他從沒有刻意地去追求什么,然而成功卻在他的毫無功利意識的努力中悄然而至。阿甘的成功,除了他的努力之外,和他與生俱來的一些品質也有極大關系。正如他的誠實贏得了丹中尉的友誼,他的守信和執著成就了他的捕蝦事業和愛情。
有一天,當他醒來時,發現珍妮已經離去,他開始了一次歷時3年2個月14天16小時的跑步。"我決定小跑一下,于是跑到路底,到底之時,我以為到達鎮底了。我到了那里時,我以為橫越了綠弓郡,我想既然跑了這么遠,就干脆跑步穿過阿拉巴馬,沒特別的原因,我一直往前跑。我跑到了大海洋,到了那里我想既然跑到這里,索性再回頭往下跑。我到了另一個海洋,心想既然跑了這么遠,干脆回頭繼續地跑。"也許這句話能很好地解釋幸運之神會眷顧阿甘的原因。對于阿甘而言,人生就像是一次沒有特別原因的跑步,沒有既定的終點,只是不停地往前跑。正如阿甘在影片中所言,"要往前走就要忘記過去,我想這就是跑步的用意。"
與阿甘不同,珍妮有既定的人生目標,有刻意的追求。所不同的是,她只是出于成名的欲望。他們的遭遇,我想,也許代表著兩種不同的命運呈現形式。
"你知道嗎?我要出名。做像瓊貝絲那樣出名的歌手,我要在空蕩的舞臺上,只有我的吉他和聲音,只有我獨唱。"在一個雨夜,珍妮對甘這樣說。珍妮一心想成為民謠歌手,并且為此不懈追求,然而理想最終還是破滅,淪落為一個餐館服務員。在曼菲斯城一個戲院的舞臺上,她獨自一個坐在舞臺上,抱著吉他,彈唱著《答案在風中飛》,臺下擠滿觀眾。然而,他們都只是為了觀看她的肉體的。她對生活一度感到迷惘,有一個鏡頭我印象很深:夜晚的天臺上,珍妮站在天臺邊沿的欄桿上,張開雙臂,試圖以一次墜落告別虛無與絕望。風無情地吹動她的長發和略顯衰老的臉,她回頭望了望,頓了一會,最終還是爬下欄桿,無力地落在椅子上,眼淚從她的眼角溢出。天空中,月亮被烏云遮去。
影片中,羅伯斯試圖通過丹中尉這個角色,傳達另一種關于命運的觀點.丹認為,"人的命運早已注定,沒有一件是巧合,都有安排。"人們不應該試圖去改變而且也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丹出身軍人世家,祖上幾代都為美利堅犧牲在戰場上。他認為自己應該死在戰場上,這是一個軍人的榮譽,能從戰場上回來-----而且是在失去雙腿后------完全就是自己的恥辱。由于這種觀點的支配,回到美國后,丹靠"喝國家的奶"度生,生活混亂不堪。后來,在阿甘的影響下,重新燃起對生活的信心,并在管理企業方面展現了他的天賦。
在影片臨近結束時,像觀眾一樣,阿甘站在珍妮的墓前,也提出了這樣的質疑:"我不知道是媽說的對,還是丹中尉說的對,不知是否命中注定,還是隨風飄零沒有定數,我猜想,兩者都有,也許兩者同時發生。"對于命運這一命題,誰又能給出一成不變的答案呢?
阿甘正傳觀后感2
影片《阿甘正傳》榮獲1995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等6項大獎。不得不說這部影片給我的感觸很深。 記得這樣一句名言--“當上帝關了這扇門,一定會為你打開另一扇門。”阿甘的一生把這句話展現的淋漓盡致。人生就像各種各樣的朱古力,你永遠不會知道那一塊屬于你。”阿甘母親的這一理解,向我們闡明了:每一個人的生命軌跡都是存在,而且是獨一無二的。阿甘,正是聽著這樣的教誨,一步一個腳印地踩出屬于自己的生活的奇跡。從智商只有75分而不得不進入特殊學校,到橄欖球健將,到越戰英雄,到蝦船船長,到跑遍美國,阿甘以先天缺陷的身軀,達到了許多智力健全的人也許終其一生也難以企及的高度。
阿甘天生就注定不是一個出類拔萃的人。但上天又是如此公平,往往,它會令起點不高的人比天生優越感十足的人更早,更深刻地認識到生活的真實。幼年的阿甘腿有殘疾,阿甘的母親不得不為兒子套上一個笨重的鐵架子,以輔助行走。放學后,同伴們在路上譏笑他,玩弄他,追趕著扔石頭。女同學珍妮喊道:“阿甘,快跑。”阿甘驚慌,拔腿就想跑,跌倒了掙扎著爬起。漸漸地,鐵架子不在束縛著他,他奔跑如飛。同伴們追不上他,眼睜睜的束手無策。這是阿甘人生中的第一個奇跡。
智商只有75的他不能進入公立學校學習,但他的母親是個堅強的女人,把他送入了學校。在去學校的車上,阿甘遇見了如天使般的珍妮,他們成為了好朋友。一次,一些男同學朝阿甘扔石頭,珍妮叫阿甘快跑,阿甘拔腿就跑。這一跑,讓阿甘跑出了困境,跑進了橄欖球隊,跑進了大學。成為了橄欖球巨星。以后又進了大學并最終順利畢業。不久,他參加了越戰。在越南戰場上,阿甘的部隊中了埋伏,一聲撤退令下,阿甘記起珍妮的囑咐:“打不過,就跑。”阿甘于是轉頭就跑。他成了唯一幸免的人。看到這里,觀眾大概都會發笑。阿甘如果不是跑得快,就不可能后來返回去救出負傷的戰友;阿甘如果不回去拯救戰友,那么阿甘也就不是阿甘了。
又一次,他進入了軍隊,并認識了巴布,他們成為了好朋友。在越美戰爭中,阿甘又多虧了他的“飛毛腿”,他才得以歡聲,但他的好朋友巴布卻還在戰場,他不過一切的回去救巴布,但在一路上,有好多人都在喊:“阿甘,救命。”阿甘救了許多人。最后找到了巴布,但他已經中槍,只剩下最后一口氣了,阿甘把巴布帶到安全地帶,他們只交談了幾句,巴布就撒手人寰。后來阿甘由于在戰場立功,還收到了總統的接見。
阿甘因戰功顯赫而受到總統接見。這是導演為我們準備的一幕喜劇,但我們卻不會為此而覺得夸張,可笑。有的人常感覺生活負擔過重,面前困難重重,因此整天垂頭喪氣,郁郁不歡。阿甘的信念這樣的單純,目標這樣的清晰,即便先天不足,前有窮山惡水,他也以平常心視之,并最終一一跨過,這并不是說愚人之福,保持這種態度和意志的人,信念能減輕他許多關于生命的重負,而使他達到生命之巔。
在住院療養期間,阿甘學會了乒乓球,而且打得非常好,甚至后來進入了國家隊,代表美國訪問中國,為那是的中美關系立了功。珍妮已經墮落,但阿甘還是愛著珍妮。堅守和巴布的承諾,阿甘在海上干起了他并不熟悉的捕蝦。后來他成為了百萬富翁,但是單純的阿甘并不為金錢所誘惑,當起了園丁。珍妮回來了,但是不久便離開了。知道幾年后,珍妮帶了個小男孩回來,她告訴阿甘,這是他們的兒子。珍妮也走了,她是因為換了不治之癥走的。在影片末,他們的兒子也到了上學的年齡,阿甘送兒子上學,從書中落下了片頭被阿甘加進書中的羽毛。
阿甘一生中只有一種愛支撐人生,那就是母愛;阿甘一生只愛一個女孩珍妮,除此他永遠心如止水;他可以為了紀念死去的戰友布巴,而干起自己并不熟悉的捕蝦業(僅僅是由于布巴的一句話)……在生命的每一個階段,阿甘的心中只有一個目標在指引著他,他也只為此而踏實地,不懈地,堅定地奮斗,直到目標的完成,新的目標的出現。沒有單純的抉擇就不會沒有心靈的雜念;而沒有心靈雜念的人,大概才能夠在人生中舉重苦輕。
阿甘的一生中出現了許多奇跡,但這些奇跡沒有、也絕不會引導你去羨慕他,你只會欣賞和阿甘一起的那些歲月、生命和歷史,體味個中的苦甜,以期“跨越缺陷,完美人生”。 阿甘是值得我們崇拜,我們學習的,他一生創造了許多輝煌、奇跡,所以,我們不僅要有目標,還要去踏實奮斗,這樣,目標才不遙遠。相信自己,上帝是公平的。
在影片《阿甘正傳》的開頭和結尾你都會看到:在廣闊的藍天下,一根輕盈而潔白的羽毛從天而降,緩緩地降落在阿甘的腳下。這其實是影片在暗示:這個世界上,如果有人把生命看得像羽毛般純潔,平淡而美麗,那么,這個人一定是阿甘。這部電影帶給我更多的是阿甘的精神,他雖然智商不高,但他有理想,有目標,他做一件事會用盡力做,這樣往往是最好的,不是嗎?所以他在哪發面都成功了。雖然是部勵志片,但我還是很佩服阿甘身上的那股子勁兒,做事有目標,在完成目標的途中,他拼搏、努力、奮斗,知道達成目標。我們現在不是不缺目標,每個人的目標自己都很清楚,我們缺的卻是阿甘身上那股去踏實奮斗的勁兒。
阿甘正傳觀后感3
一直以來沒有看過imdb排名十三的電影《阿甘正傳》,早些時候比較喜歡黑客帝國這樣顯然的講一些哲理的電影,電影自身構建一個世界,仔細反復看就會看出個所以然來。上次看阿甘正傳好像是六七年前了,看了沒幾分鐘就看不進去了,沒看出什么門道來,只是有巧克力的名言和75智商的美國夢。直到讀了些歷史,看姜文的《太陽照常升起》《一步之遙》這樣的劇才對這種影射歷史的劇稍稍有了感覺。阿甘的傳記也許就是近代美國的傳記了,以這樣的視角解讀一部經典,往往會發現許許多多意想不到的隱喻。
關于這部電影,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獲得了許多的獎項,有一個最佳特效獎,完全沒有看出來哪里加了特效,這種特效就是最好的.特效吧。
這部劇一開始就見阿甘的腿是有問題的,在一次追逐中,跑掉了腿撐。然后他就愛上跑了,可能他之前從來沒體會過跑的感覺吧,我腿斷了之后也有三四年沒有跑過了,但是我也是想跑,賣了一雙全腳掌氣墊的鞋子,不是阿甘收到的耐克,是假喬丹。跑的感覺真的美妙極了,對于一個喜歡長跑卻幾年不能跑的人來說。阿甘的低智商是一種預設,我覺得全劇給我的感覺是他擁有超強的執行力,和對這個社會的信任而已,并不是傻,每件事都干得很漂亮。裝槍是最快的,打仗也不賴。大學畢業的他應征入伍了,趕上了越戰,戰爭是很漫長的,但對于個人來說戰場是很短暫的,一場仗下來,死的死傷的傷,阿甘遵從了與珍妮的約定,沒有逞英雄裝勇敢,而是真的成了跑的最快的一個。可是發現他的兄弟不見了以后,就三進三出戰場,救出一眾戰友來,這時候他就成了真的英雄,逞英雄的人這時候是不會去的,正如巴頓將軍曾說過的,當你看到你的兄弟死在你身旁時,你就知道該怎么做了。他救了丹中尉,可是丹中尉被炸掉了雙腿,覺得自己是毫無用處的廢人了。這種事情是別人不能理解的吧,理解了也是嘴上說說而已。阿甘懂,我也懂。我在床上躺了半年多,手術成功的概率也不是很高,如果失敗了,后半生也會在輪椅上度過了,在那段日子里,我曾和我近五十歲的父親一起抱頭痛哭過。我父親說,以后一定會越來越好的,因為沒有什么比現在的情況還糟糕了。我覺得沒有任何希望,因為醫院里比我情況更糟的病友每天都有,即使后來能拄拐走路了,心情也是極度沮喪的。直到我看到身邊的一位更糟的病友,沒錯,錦州志愿者協會的譚會長,今天他又去新浪接受采訪了,天生的脆骨病患者。不但有一位漂亮的妻子,還拯救過二十六個人的性命,我之后真的見到了他本人,上帝摧毀一個人到何種程度,就會給他帶來何種程度的信念,在狂風驟雨的船頂上,丹中尉發出挑釁上帝的咆哮,最后也跳入水中暢游起來,感謝阿甘救了他的性命,擁有了強大的信念,有多大的信念就能辦成多大的事兒,這才是人與人之間的差別,身體是否健全對于社會并不重要,社會不看你的索取,只看你的貢獻。有貢獻必有回報,不一定盈利,但一定有回報,今天聽錦州市教育局局長講的。
阿甘信守諾言真的干了捕蝦,他根本不會捕蝦,他不是以盈利為目的的,但是最后他獲得了巨大的回報,有人評價這是本真,也有人說這就是傻子蒙上了,瞎貓碰死耗子童話故事,我覺得這個可以有,這個是經濟規律之外的上帝的法則,成功的人士天天講責任,阿甘的媽媽也告訴他要找到使命,這不是唱高調,而是真的世界運行的法則,單純的逐利一定會偏離使命,更不會講責任。
阿甘喜歡上了跑,就橫穿美國三年多,感召了一群跟隨者,在他身上可以看到希望,也可以看到信念,這種信念的傳達是絕對有力的!我在十九歲的時候就遇到這樣一個騎行中國四十年的人,五十多歲騎行到珠峰大本營,新疆國門,多國登泰山比賽拿第三名,跟他爬山,根本追不上!但是遇到他的人都被他感召!而我則跟隨他,緊接著我也嘗試了三千公里以上的連續騎行,挑戰日行三百公里的極限,在騎行的時候我真的沒有考慮過他的意義是什么,我只是騎車,希望可以騎車去見我最好的朋友,我一直起到周莊,這一路見到我的人無不稀奇無比,感到驚訝,震撼,思考意義,思考人生,甚至我改變了幾個人的目標,也許改變了他們的人生軌跡呢。這一路遇到了幾個一輩子的朋友,看過從未見過的風景與顏色!從未見過的顏色!是顏色。
然而人生贏家也不是就可以違背生命的規則了,母親因病離世,終于娶了珍妮為妻,看起來好像喜當爹的樣子,還好是個大圓滿的結局。結果出人意料的又加了一個珍妮病史的橋段,剩下他和兒子,頓時又變成一種宿命與希望的色彩,一個美國年輕人的傳記,一個年青的美國,帶著他的美國夢,一個正能量的電影這樣結尾了。
在七十年代,中國是電影中描述的什么都沒有的無法想象的國度,幾十年后的今天我們也懷著這樣的中國夢來了!帶著使命與責任,跑向希望的方向!
阿甘正傳觀后感4
《阿甘正傳》是一部偉大的作品,表達了嚴肅的人生主題,并通過主人公阿甘的親身經歷,貫穿了美國從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30年間的重大歷史事件,闡釋了美國一代人的精神歷程,從迷茫、掙扎、痛苦到重新尋找到生命的真正意義。影片所反映的深刻的文化內涵、人生主題以及高超的敘事技巧和電影特技,包含的處處細節常常令我感到震撼。對于這樣一部涉及了幾乎所有生活題材的電影,每個點都可以作為一個切入點來寫一篇觀后感,選擇這部電影寫觀后感,對我來說是一個挑戰。每一次看阿甘都有不一樣的感受。
看了多次,我懂《阿甘正傳》嗎?其實只是懂里面涵蓋的親情、友情與愛情。對于我這樣的普通人來說,阿甘純真的心靈足夠用一生去品味,他使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人生應該需要什么樣的心態。無論何時,無論何處,無論和誰在一起,他都依然如故,淳樸誠實、樂觀堅強、對友情和愛情忠誠,仗義疏財,執著進取。他沒有顧忌,他關注的都在當下,延續一生的是他的責任感以及對他人的善念和愛。絕對大數中國影迷與我一樣,是被《阿甘正傳》涵蓋的人生意義與全人類共通的情感所感動,甚至反思現代人終日茫茫碌碌為名利奔波,阿甘無所求卻得到很多。
這一次觀看的時候,對他奔跑的情節印象尤其深刻。其實小時候看《阿甘正傳》很不解阿甘為何要選擇去奔跑,感覺這是一段莫名其妙的劇情,自已喜歡的也是電影中阿甘最后名利雙收“幸運”的人生,中學時代在看《阿甘正傳》中阿甘的奔跑,我認為阿甘的奔跑是對人生的一種態度,執著向前的狂奔,堅韌不拔的毅力,中學時代的我感
覺自己像成為了電影中跟隨阿甘一起奔跑的人一樣,當阿甘不跑說"I'm tired"的時候,就茫然無措了。或許現在的我還是太年輕,對于《阿甘正傳》,這部我看了許多許多遍的電影,我依舊不能確定我的理解是否正確,只是寫下當下對電影當中阿甘奔跑的看法,電影定格在阿甘停下的時候,阿甘說了句“我累了”,在我后來看英文版的字幕當中"I'm tired",是的他的字面音譯過來是“我累了”,但后來看到些評論,結合當下的環境,“我明白了”這個音譯更加貼切電影當時阿甘的表述,當阿甘的母親離開,,還有女朋友珍尼的離開,阿甘變成了一個人,阿甘的智商只有75,他需要用跑步的方式去思考,去追尋一個為什么大家都會離開的答案,化解自已難以解開的悲痛,每一個人都會有屬于自已的路,阿甘選擇了奔跑,電影當中最后一直在與阿甘一同奔跑的人,那些一直在阿甘奔跑路上采訪阿甘為何要奔跑的人,都是導演一個精妙的設定,旨在告訴大家做自已并不需要理由。
阿甘的精神來自于他的媽媽。“媽媽說,人生就象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你會嘗到什么味道。”“媽媽說,我只是告訴自己,當我做一件事的時候,我就要盡力去做好它,比如我這輩子做了你的媽媽,這是我無法選擇的事,上帝把你給了我,我的孩子,我就必須盡力做好你的母親,我做到了。”阿甘的母親面對低智商和身有殘疾的孩子沒有對生活失去信心,她將阿甘像一個正常的孩子一樣來培養。因為她知道生命中有很多事情注定要去做,對于阿甘她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而阿甘的成功也驗證了她對命運的態度。電影里還有兩類人,一
種是以丹中尉為代表的懷疑者,一種是以珍妮為代表的反叛者。丹中尉一開始非常堅信自己作為軍人的使命,但是在受傷殘疾后開始懷疑人生,在醫院里他對阿甘大罵、在暴風雨中向上帝怒吼,丹中尉的懷疑代表了他們那一代人對命運的懷疑和困惑。珍妮是一個反叛者,從一開始反抗自己作為平凡人的命運,上《花花公子》的封面、在酒吧裸體演奏,直至流浪、迷茫,她是那個年代美國“垮掉的一代人”的真實寫照。可是最后,這個反叛者也累了、厭倦了,回到了堅守命運的阿甘身邊,丹中尉也在阿甘的感召下,成為一個堅定的命運拼搏者,他們的轉變肯定了對命運的堅守和努力。
就象片頭和片尾中那片隨風飄浮的白色羽毛,大多數時候,我們也許都在隨波逐流,這種飄浮沒有具體的方向,平淡到令人厭倦。可是你只須盡力將它做得完滿,不要計較你究竟得到了多少,那么,你就可以越飛越高。我不在乎電影人物是虛構的,《阿甘正傳》將一輩子影響我,在現實生活里,我也會努力像阿甘一樣做人,對身邊的人無私幫助,對愛情執著,可惜有些時候,我實在擁有不了阿甘那顆純潔無瑕的心靈。但是以后不管周邊的世界多么的頹廢、陰暗且經年變遷,我希望自己都能永葆心底的那份執著和美善。
阿甘正傳觀后感5
在一次課堂上,教師給我們看了《阿甘正傳》。回來以后,我再一次細細品味了它,欣賞和阿甘一齊的那些歲月、生命和歷史,體味個中的苦甜……真的很喜歡這部電影,一個小老百姓的生活,那么傳奇,那么富于力量,那么鼓舞人心,那么讓人感動。
不禁思考,阿甘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物
不得不承認,其實很多事情的成功是有其偶然因素的,它并不會因你的處心積慮而更接近終點,卻會在你不經意的時候,給你的努力以一個最恰當的褒賞。他執著,所以他會在珍妮離開后一跑三年,穿越了整個美國,一向不停,他告訴你,他只是想跑,他用跑步丈量人生,這不需要以和平自由或任何冠冕堂皇的東西為理由,他跑遍了美國的大江南北,卻成為美國長跑的領軍人物。他忠誠,所以在__中他獨自脫離了危險的時候,他仍然跑回叢林中去找他的戰友他在戰爭中舍生忘死連連救下自我的戰友,成為了真真正正的英雄。他守信,他答應了戰友要共買一艘捕蝦船,但戰友死了,他卻在旁人不可思議的眼神中為他實現了遺愿,也為自我贏得了巨大的財富。他友善,在他救回中尉的性命后,失去了雙腿的中尉一向對自我不能戰死在戰場上卻仍以殘廢之軀茍且偷生而羞愧、惱怒,是阿甘用友善喚回他對生命的信心,使他發現,即使沒有雙腿,人生依然能夠充滿生機。
很多時候我們就象阿甘一樣找不到做一件事的理由,很多時候我們都遠不及阿甘,那些不知為何而做的事情總是十分輕易地半途而廢了。人的一生往往就是這樣,就象片頭和片尾中那片隨風飄浮的白色羽毛,大多數時候,我們也許都在隨波逐流,這種飄浮沒有具體的方向,平淡到令人厭倦。可是,一個轉身,總還是能夠由自我控制的,你只須盡力將它做得完滿,不要計較你究竟得到了多少。
那份愛,深藏在生命里。
思考過后,我最終得出了結論:阿甘是至誠男友,至親孝子,至真朋友。阿甘是美國匆匆而過的人流中普通的一員,在一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中,智商僅有75的阿甘卻用獨特的方式開辟了人生的新天地他每時每刻都將別人放在自我生命的第一位,唯獨忘記了自我。這份胸襟不是每個人都能擁有的。
與阿甘不一樣,珍妮和巴布都有既定的人生目標,有刻意的追求。所不一樣的是,一個出于成名的欲望,一個出于熱愛。他們的遭遇,我想,也許代表著兩種不一樣的命運呈現形式。
珍妮一心想成為民謠歌手,并且為此不懈追求,然而夢想最終還是破滅,淪落為一個餐館服務員。在曼菲斯城一個戲院的舞臺上,她獨自一個坐在舞臺上,抱著吉他,彈唱著《答案在風中飛》,臺下擠滿觀眾。然而,他們都只是為了觀看她的肉體的。她對生活一度感到迷惘,有一個鏡頭我印象很深:夜晚的天臺上,珍妮站在天臺邊沿的欄桿上,張開雙臂,試圖以一次墜落告別虛無與絕望。風無情地吹動她的長發和略顯衰老的臉,她回頭望了望,頓了一會,最終還是爬下欄桿,無力地落在椅子上,眼淚從她的眼角溢出。天空中,月亮被烏云遮去。
巴布是個趣味的人物。他的夢想就是做捕蝦船的船長。有關蝦子的事情,他無所不知。他成天掛在嘴上也總是蝦子。第一次見到阿甘,他就和他談論起蝦子。他說,他打算退伍之后做蝦子生意。巴布想做捕蝦船的船長,然而,他卻死在了__戰場上。巴布的死有人說太過于悲涼。是啊,巴布是一個多么簡單的一個人吶。對人世間的一切沒有任何欲望與紛爭,可政治把他與阿甘推到了越南戰場,為了一個虛無飄渺的政治理念,被迫戰死沙場,而換來的卻是一場無結果的結束。而他僅僅的一個夢想就是去家鄉的海邊打蝦,自我當船長,阿甘當大副。可這么簡單的愿望他沒能夠實現。在越南的河邊,臨死的巴布喃喃的說道:”我想回家”。令人忍不住悲從中來。也許,這就是命運,誰也無法預知。
而丹中尉,視榮譽高于一切,他不能忍受平凡。丹認為,“人的命運早已注定,沒有一件是巧合,都有安排。”人們不應當試圖去改變并且也無法改變自我的命運。他在越南告戒巴布與阿甘,必須要保護好自我的雙腳,但他卻變成了一個沒腿的殘廢。丹出身軍人世家,祖上幾代都為美利堅犧牲在戰場上。他認為自我應當死在戰場上,這是一個軍人的榮譽,能從戰場上回來——并且是在失去雙腿后——完全就是自我的恥辱。由于這種觀點的支配,回到美國后,丹靠"喝國家的奶"度生,生活混亂堪。之后,在阿甘的影響下,重新燃起對生活的信心,并在管理企業方面展現了他的天賦。
漫漫人生路,我們能為這個社會做的又有多少人應當將有限生命付出到值得為之努力的事情上,而不是空空的抱怨公與不公。其實,阿甘也和我們一樣,是個在平凡可是的普通人,甚至還不如我們聰明。我們要做的僅僅只是像阿甘一樣,坦蕩的應對生活,把自我僅有的智慧,信念與勇氣集中到一點,憑著自我的直覺,不停的奔跑這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