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

網絡整理 分享 時間: 收藏本文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1

  重新拿出《少有人走的路》,我想推薦給朋友們,給那些渴望走向成熟、有自覺期望改變心理現狀的人。其實這本書很淺顯,很多道理甚至都是身邊的一些小糾結的學術解讀而已,你我都懂。剛開始看我也就睡前隨便翻翻,但此刻看完整本書,卻起了期望再認真看一遍的念頭。回頭想想,其實很詫異,原先這本書真有種魔力,讓你不自覺在看的時候跟著內化了它所述的一些心理學知識,似乎真有那么點被治療了一番的感覺。所以,與其說這是一本治愈心理的書籍,不如說它是一本能夠引發你自己與自己對話的向導書。

  書中的一個理論是,幾乎每一個人都或多或少有些心理疾病。這是作者的觀點,我保留看法,因為是否就應將常人所經歷的七情六欲、內心痛苦掙扎看做是一種病,是我比較疑問的。但在看的過程中,我確實將自己的一些問題根據作者的理論進行了一番分析,也把自己當做一名心理疾病患者進行自我治愈,我覺得還是比較有意思的一個過程。若是你平日讀以經驗主義為基礎的書,比如此刻市面上暢銷的心靈雞湯類的書籍,你能夠在閱讀的時候體驗一種用心的指導情緒,但整個過程不會有一種體驗類似望聞問切的治療的感覺。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心理學者,而且是一位從事一線醫療的心理治療師。他透過超多的心理疾病患者的病理分析,給我們呈現出神經官能癥、人格失調癥患者的癥狀以及治理方法。我自認自己沒有十分嚴重的心理疾病,至少我并未呈現出明顯的消極對待偶爾自身存在的內疚、不信任或不負職責的問題。但仍然在這個看的過程中,我覺得自己在跟隨著作者做了一次對自己心理的大體檢,雖然沒有X光、沒有超聲波,但這種自檢的效果并不比醫生檢測得出的結果差,至少我自己是這么認為的。作者認為人都有病,而我們需要的是承認自己內心有某些方面的麻煩,應對這些糾結與痛苦,自覺地思考,經歷痛苦的自律,去選取自由、選取尊重事實、選取重新學習愛的潛力······

  書的第二部分花了超多篇幅論述“愛”,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我看的比較快的,也是覺得可能多多少少這部分與中國的大多數人需要思考的成長環境有所不同吧。但第二部分的“愛”這一章是值得再認真看的。大多數人不懂得什么是愛,那里的愛當然不是只男女情長的愛,而是自律的原動力,按作者的定義,是為了促進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種自我完善的意愿。它包括自我成熟、也包括幫忙他人進步,它是完善自我和他人的持續的過程。

  同時,作者也提到很多患有心理疾病的患者深究其患病原因,都是由小時候父母錯誤的愛或忽視的愛而導致的。家庭環境的成長對個人的心里影響極大,父母對子女正確的愛是保證其健康心理的關鍵。而父母如何學會愛以及它的重要性也是作者論述的重點。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2

  我終于看完了《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感覺作者派克先生還真是很了不起啊,這個系列寫得很深刻透徹,也很有趣,竟然可以讓人在覺得釋懷的同時又感覺到壓力。就好像派克所說的,精神的追求大家知道是相似的,可是個人卻可能以為自己的心靈旅程是獨一無二的,而派克告訴我們,其實這依然是雷同的,自我所感受到的,其實他人亦然;沒有絕對幸福的童年,把一切歸咎于童年受到的傷害其實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所謂人性,并不是指一成不變的某種特質,其實是在不斷的調整和變化的;人們會覺得始終保持思考太累人,因此往往更容易追求精神而忽視心靈;而當心靈被忽視壓抑得太久,就會通過別的癥候表現出來.人生苦難重重,人生錯綜復雜,幾乎所有人的心理都會出現問題,或者說我們的心靈總會面對天性中的弱點,比如只顧當下,比如懶惰。讓我覺得釋懷的是,知道人類都是如此,都面對著如此的命運,這讓我知道自己的問題是不足為奇的了。這也解釋了我之前的迷惑,就是看到某些眾人所謂的優秀成功人士,為何我卻總覺得他們有所欠缺。之前我以為這是和人格的高尚是否有關,現在我覺得說人格這樣的格調太高了,事實上絕大多數人未必能追求高尚的人格(當然包括我),就好像當年金大俠對人類寄予厚望的結果多半是失望。其實我們未必需要擁有那樣高尚的人格,就好像孫未說“英雄和暴君一樣,都是把自己看得太重要的人”,我們所應該做的,其實是追求我們心靈的開闊和富足。然而,“少有人走的路”,從書名可以看出思考、反思、追求心靈的健全的人是很少的,我當然沒權利做出這樣的結論,不過派克就比我有資格多了吧,呵呵。因為這條路很難,需要克服自身的惰性,需要不斷地學習,如此種種也讓我感覺到壓力,而且因為多數人都不走,所以走的人就會感覺到寂寞。

  我覺得派克很了不起的原因之一,是覺得他非常睿智豁達,也非常平和包容,他說過其實人未必一定要去找心理醫生,某些心理醫生其實只是把你改造成社會所接受的模式,而讓你徹底失去了自己——這個例子在亦舒的一部小說中已經表現過了——“現代心理治療目標是讓患者恢復‘正常’,用統一標準規范人們的生活,結果只能令個性萎縮,變得淺薄而蒼白。”而且心理健康也并非總是陽光活潑,毫無陰影。事實上,“抑郁造成的`空虛,乃是思緒和情感的溫床;年齡的增長和衰老,可以促使我們關注心靈;死亡讓人更強烈的了解到生命的意義;深刻體會眼前生活的空虛,未嘗不是一件好事;讓我們失去一部分的純真,這對心靈也是有好處的。”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3

  同事推薦我讀一本書《少有人走的路》,當第一次聽到這個標題時,我便被他吸引住了,帶著好奇心我,我走上了少有人走的路。

  這是一本美國心理醫生斯科特—派克寫的關于心理學的書,里面討論了我們心理現象中一些比較本質性的問題。書中提出,當我們能夠自己做自己的心理醫生,解決自己所有的心理問題時候,我們也許不再需要宗教,至少,能夠比較正確的看待宗教,把它當做一種真正實際的生活方式而不僅僅是精神寄托或理論。

  書中提到,在西方一些神學家的眼中,佛教不算真正的宗教因為佛教不承認永久的“神”的實在性,而缺少這種第一因的宗教不是真正的宗教。但作者卻不這么看,并非所有的宗教都必須要有一個神存在,比如科學本身就是一種“宗教”,只是特殊的地方在于這種宗教不承認“神”的存在,或者說即使承認“神”的存在,也是必須通過實驗來驗證的。

  從這個角度上來講,佛教倒是真的相比于其他宗教來講更接近于現代科學一些。

  作者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宗教,只是也許自己不知道而已。當你坦然面對自身的問題而且每時每刻都在不斷改善自己的時候,你就離“神”越來越近,甚至于,你可能會發現,自己是可能達到“神”的境界的。很感嘆作為一名西方學者,能夠提出這樣的觀點并且在長時間的行醫生涯中能夠去踐行它。是的,離開了現實的土壤的學說是沒有意義的,即使崇高如哲學或者宗教,也必須如此。現在這個社會,人們很多已沒有明確的宗教信仰,人們轉而信仰科學,這是社會的進步。心理學作為一門新興科學,正在某種程度上代替傳統宗教所起到的作用。

  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自然科學,生命科學和心理學的發展,人們對宗教的認識會越來越清楚,宗教中的正面成分會越來越展現,而負面的東西自然而言得以消弭。但愿大自然能夠給人以足夠的時間,來完成這種提升。

  所以看看吧,心智成熟有多么難,讓心靈成長有多么難,我們如何才能勉力克服自身的種種局限?或許我們會排斥宗教,或許我們會認為科學深奧難懂,或許我們會認為藝術過于高雅我們無法涉及,再加上由于現在分工極細的因素,我們往往只局限于自己的行業中,似乎掌握更多的知識成為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我們往往安居狹小的心靈一隅而自娛——到很難進入須臾納芥子的境界;事實上“對于別人教給我們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觀念以及一切陳規舊習,采取冷靜和懷疑的態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而懷疑、自省、反思、進取、追求,的確是那么難。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4

  我想我恐怕患了拖沓癥,買了很多的書,下載了很多的資料,可是時間和精力都沒有完全用在書上,我想也算是一種心理疾病吧,只是有這種毛病的人多些罷了,所以在20xx即將來臨的時刻,好好的整理了自己的思路,一年來哪些習慣是值得堅持發揚的,哪些習慣是必須摒棄改變的。我想在一年間把買的書收集的資料好好的消化掉是最應該做的事情,20xx年我讀了很多書進步很大,后來就差勁很多,這個讀書還是要堅持好的。

  《少有人走的路》是08年買的書,也是看了很多遍都沒有看完的書,主觀原因是做事情缺乏堅持,虎頭蛇尾,淺嘗輒止。客觀原因是因為心理學的著作讀到后面,難免枯燥,學術詞過多,抑制閱讀樂趣,然而就如同偏食不利于身體成長,偏學也不利于一個人整個知識體系的建立,所以第一本必須拿下的書就是《少有人走的路》。

  之前我讀了《金字塔原理》學習了金字塔寫作邏輯,也希望用這種思維邏輯去寫寫讀后感,看看效果如何。

  “問題與痛苦”這個話題作為該書之作多少讓人有些詫異,畢竟在這個世界中,大部分宣揚的都是美好的積極的向上的,給讀者帶來美好的憧憬,催人上進,諸如什么偉大的復興之類的,而這種反其道而行之的卻是不多的,然而細細讀來卻是茅塞頓開,有種醍醐灌頂的大悟。

  當今國人處于一種迷茫的狀態中,人人都渴望成功,卻又找不到成功的真諦,相反一些所謂中國特色式的成功經驗卻被人們傳頌,卻不知這些所謂的經驗與普世價值相距深遠,格格不入。這本書最大的意義就在于給我們指出一條成功的正確的方向--自律。

  人生中兩點之間直線未必最短,同樣人生中不可能靠投機取得一切,面對人生的問題和痛苦,唯一可以依賴的方法就是自律,自己去管理自己,自己帶領自己走向未來。

  做管理的三年中,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就是想成長的不用你去管理,不想成長的你管理也用處不大,一切都看自己,看自律。自我成長也看自律,別人終究是外人,如果內心深處不去改變,則一切外力都是徒勞的,甚至還會產生逆反心理,壞了大事。

  曾經的我非常的痛恨源源不斷的問題,就比如工作,一個問題去掉后一個又接踵而至,讓人心煩不已,所以我經常自嘲,男人也總有那么幾天不舒服,心情煩躁,食欲下降。自律可以讓我們對問題有新的認識,看問題的眼界與眾不同,我們可以發發牢騷,但是我們知道那只是讓我們發泄的一種小手段,不會因為問題和痛苦讓我們沉淪,不會破罐子破摔,去樂觀面對問題和痛苦,擁有一顆強大的心。

  現在看來既然人生苦難重重,所以心態也就順了很多,自己管理自己,自己一切都會不錯!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5

  21世紀是心理學的世紀,但有許多人心智不成熟。如果說以前中國人最大的問題是溫飽問題,那么今日中國人最大的問題就是心理問題。我認為任何人都該讀一讀《少有人走的路》,在M.斯科特。派克的淡淡敘說中感受這本暢銷20余年的心理書的真正魅力。

  一、先苦后甜還是先甜后苦

  “自律”被作者分為幾大類,但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是由一個實例引發的思考。一個女財務分析師因經常拖延工作而去向心理醫生求助,但他們始終找不到原因,直到作者無意當中的一個問題解開謎底“你喜歡吃蛋糕嗎”因為這位分析師喜歡將工作像吃蛋糕先吃奶油一樣,先完成容易的再去完成困難的事,導致她整體速度極慢。這不得不引起我們注意,先苦后甜固然比先甜后苦更有利,但人們止不住先嘗甜頭的用功,往往事倍功半。這種習慣如果不在童年時養成,長大便無法改善。所以導致拖拉,中國的許多學生會產生這種行為,往往是因為貪圖一時安逸而造成的。

  二、家庭教育成就孩子一生

  父母的教育對孩子們至關重要,家是人們的第一所學習,也幾乎決定了孩子未來生活的發展趨勢。有許多父母習慣用嚴厲的體罰教訓孩子,本質上不上教育,而是發泄怨氣和不滿。這樣的家庭中出生的孩子往往會成為問題少年。所以,父母應當學會關愛孩子,善于傾聽孩子的心聲,能對癥下藥地解決孩子的疑惑。讓孩子得以健康歡樂地成長。當然忙于工作無心照顧孩子的家長也會使孩子不懂自律,無法無天。毋庸置疑,父母的愛,決定了家庭教育質量的優劣。充滿愛的教育帶來幸運,缺乏愛的教育只能導致不幸。僅有孩子在童年時能得到父母的愛和照顧,長大后內心才會擁有安全感。

  三、必不可少第認真傾聽

  在我們六年級之前,常會拉著父母不斷地說話,沒完沒了,滔滔不絕,往往父母會不理睬或假裝傾聽,實際忙自我的事以及有選擇性第傾聽。但應對青春期的孩子,這些方法明顯不適宜。因為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開始有個人思想便更加需要父母的關注和傾聽。用心傾聽,是一種愛的行為,能從孩子口齒不清,語句不通中品味更偉大的不一樣,從他們幼小的心靈中發掘不平凡之處,將個人想法放在一旁,盡可能低體會說話者的感受,使彼此得到自我完善、

  為什么人人都愛逃避問題是因為我們心智還未成熟,本書作者點明了一個人們從來不敢說的,也不愿承認的話:幾乎人們都有心理疾病,只是程度不一樣而已,幾乎人人都有程度不一樣的心理疾病,只是得病的時間不一樣而已。但我們不能逃避它們,而應當勇敢滴應對自我的問題,踏上心智成熟的旅程。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6

  本書開篇即說:人生是一個面對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能啟發我們的智慧,激發我們的勇氣;為解決問題而付出努力,能使思想和心智不斷成熟。人可以拒絕任何東西,但絕對不可以拒絕成熟。拒絕成熟,實際上就是在規避問題、逃避痛苦。而人生的問題和痛苦是客觀存在,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學會理解他人,找到真正的自己,練就一個強大的內心是我們唯一可選的路。

  書中提到這樣一個實驗,實驗人員給幾個四五歲的孩子每人一塊糖,然后告訴他們如果現在就吃也可以。但是如果能夠等到明天早晨還沒有吃,那么就可以再得到一塊糖。然后觀察這些孩子,有的孩子忍不住馬上就吃了,但是也有的孩子忍住了,堅持到了第二天的早上,并得到了第二塊糖。在這之后,實驗人員跟蹤觀察這些孩子,發現那些堅持住的孩子在他們長大后都獲得了成功,成為杰出人士。想想就會明白,一個四五歲的孩子就能夠面對糖的誘惑,做到了推遲滿足感,這種自律的精神和能力在今后的成長中會給他很大的助力。

  為個人行為承擔責任,難處在于它會帶來痛苦,而我們卻又想極力規避這種痛苦。我們力圖把責任推給別人或組織,就意味著我們甘愿處于附屬地位,把自由和權力拱手交給命運、社會、政府、上司。為遠離責任帶來的痛苦,許多人甘愿放棄權力,實則是在逃避自由。

  我們是否有可能完全逃避心靈的痛苦呢?或者說,我們是否能把心靈的痛苦降至最低呢?答案是否定的。世界需要有能力的人,心智成熟者則是最好的人選,他們的內心擁有強大的力量,能做出各種決定。在全知全能的狀態下做決定,遠比在一知半解的狀態下,要經歷更多的痛苦。譬如說,兩位將軍各帶一萬名士兵外出作戰,在一位將軍眼里,一萬名士兵不過是戰略工具而已,而在另外一位將軍看來,士兵不僅僅是作戰的工具,他們個個都是獨立的生命,是家庭的一份子。

  那么面臨生死關頭,哪位將軍更容易做出決策呢?也許你認為心智成熟的人,絕不會成為前面那位將軍。但很明顯,答案就是前者,因為他不必忍受心智成熟者所要經歷的痛苦。類似上述情形,也會發生在企業主、醫生、教師、父母身上,人人都有可能碰到這種情況,做出影響一生的選擇。但容易做出決策的人,并不一定就是最好的決策者。最好的決策者,愿意承受其決定所帶來的痛苦,卻毫不影響其做出決策的能力。

  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時處理,你就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承受更大的痛苦。”勇于承擔責任,敢于面對困難,才能夠使心靈變得健康。學會推遲滿足感,不貪圖暫時的安逸,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面對問題并感受痛苦;然后,解決問題并享受更大的快樂,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式。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7

  這本書就講了2件事情:自律和愛。沒讀之前,我的理解:“自律”,從字面上就是自己很好的把控自己,自我約束;“愛”,從心底,由衷的,全身心的;

  讀了以后,知道了原來自律還可以這樣衍生;然后開始考慮什么是真正的愛。所以,有輸入真的是好事情,讓我原來不懂的東西有了合理的解釋,也注入了新的知識,還可以引導自己變得更好。書本的原話就不重復了,聽的時候我很認真的做了些筆記,而且想把聽后的感想盡快的寫下來。以下是我的一些收獲。

  書中的“自律”,包含了:延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忠于事實和保持平衡。我收益最大的是明白了何為”延遲滿足感“。心扉是在我婚姻的第8個年頭才出生的。之前,我從不覺得有孩子是件快樂的事情。相反,我更享受2個人無拘無束,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的愉悅。甚至覺得丁克非常好,有孩子很煩,責任太大。常常潛意識的告訴自己,我不喜歡孩子,我不會是個合格的媽媽,我喜歡現在的生活。這就如書中比喻的,吃蛋糕會先把奶油部分吃完,只想享受最簡單最容易的部分。每次和心扉舉例子講道理,也很希望自己一次把道理講透,讓她從此明白!現在知道了,原來我不懂得要推遲滿足感。我應該耐心陪伴孩子面對困難,讓她覺得經歷的事情都是可以忍受的;當愛和照顧給到了孩子,讓她感受到自身價值,不輕易浪費自己的時間;體會到困境也可以挨過去,能面對苦難的時候,書中說,這就是自律的起點。

  承擔責任、忠于事實和保持平衡會比較好理解一些。即不過分把一些東西加注在自己身上,讓自己活得很痛苦;也不事事都把責任推向對方,讓別人很痛苦。要承認所處的環境帶來的一切,不要沉浸在自己的假想世界,甚至移情。承擔該承擔的,不能把所有的責任壓在自己身上。

  書中的“愛”,也是全新的解讀,至少對我而言。什么是真正的愛?愛,是一個動詞。不能把感覺當成了愛。但我們以為的一些愛,喜歡也好,精神灌注也好,是培養愛的基礎。然后不斷的努力,滋生出真正的愛。會傾聽,能承擔風險,尊重對方的獨立性。對于女兒,我不要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在她的身上,而聽不到她真正的聲音。

  最后我很喜歡書中說的2句話:“懶惰的背后是恐懼”;“當我們懂得更多以后,我們會更加的謙遜和快樂”。我想成為這樣的人,做些自律的事,用行動來表達愛,逐漸走上這條少有人走的路。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8

  像書名一樣,如果是二十歲的我看這本書,大概會摔書,大概也切合這本書的書名《少有人走的路》,因為要讀完這本書本身需要一定的自制力和延遲自我滿足的能力。

  書中大部分內容描述的是是什么的概念,很少描述為什么或者對其一筆帶過,案例的主要作用是對是什么的解釋,而不是為什么活著怎么樣的解讀。

  讀者如果缺乏對進步的強烈愿望,很難從這些抽象的文字中建立堅定的自律和自我約束意志,不具體的比喻又進一步加強了這種抽離感。

  我經常有的一個感覺是,很多道理我們都懂,要做到卻很困難,就像我們總因自己亂發脾氣責怪自己,卻無法控制自己下一次的歇斯底里。究其原因,我想,是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脾氣暴躁的深層原因,只想想辦法把脾氣壓制住,卻往往適得其反,更添痛苦。了解自己的缺陷來自于原生家庭,并對了解某些行為對與錯相對來說是容易的,了解自己性格的形成復雜得多,卻很有必要。只有把問題的癥結打開,才不會一再發生類似的事件,身心俱疲又對自己一次次失望。

  描述應該怎么樣和不應該怎么樣,對大多數人來說,更像是說教,讓人很容易產生抗拒感甚至不信任感。具體的行動和事例的支撐對觀念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就像現實和理想之間的橋梁,讓人看見可以實現的可能性,才有動力作出改變。

  與此同時,作者提出“真正的愛”的概念,當我們擁有真正的愛時,就愿意推遲滿足感,做到自律和自我約束,不任由自己的情緒控制自己,愛是心智成熟的前提。

  去理解對方,站在他們的立場體會他們的感受,對之表示理解,而不是站在自己的立場去理解對方,對患者很重要。這一點,和現代心理學的觀念也是十分一致。

  因為某些原因,我一直在和自己作斗爭,但是越是斗爭,越恐懼,越想逃避,結果越陷越深。一邊希望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出來,早日“做個正常人”,一邊又不停受挫,對現實越來越失望。直到這幾年,接觸了一些心理學方面的書籍,才慢慢對自己有了了解,也慢慢放松了心態,接受自己的缺陷,不再和自己作對,對外界的看法也更寬容。

  書籍真是個好東西,人與人的理解是很難做到的,但是從書籍里,我找到了多年不曾體驗過的被理解和鼓勵,也找到了面對人生的勇氣。不敢想象如果沒有書的陪伴,我現在會過得怎么樣。

  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書,從書里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9

  我們永遠在成長的路上,不管現在年齡有多大,心理建設,學習愛,學習獨立一直是每個人必修的課程。

  偶然在一個公眾號的推薦下買了這套心理學的叢書,開始讀第一本已經被其中的內容深深吸引,沒有生澀難懂的心理學術語,沒有刻板僵化的做人道理。作者用一個個生動、真實存在的不同人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分析我們為什么會是現在的自己,告訴大家怎樣去面對自己,怎樣解開心結,怎樣對待自己的生活,對自己的快樂負責。

  "先苦后甜、承擔責任、忠于事實、保持平衡"作者給我們講了如何應用這4條規矩來承受痛苦和解決問題。看似很簡單的幾條規矩,我們也從小就懂的東西,但是真正在生活和學習中運用起來卻不容易做到。

  學會"先苦后甜"其實可以成為我們在工作中解決拖延癥的辦法,首先,面對問題并感受痛苦,然后,解決問題并享受快樂。如果總覺得一天的時間不夠完成工作,也許就該嘗試先把棘手的工作排在前面,先解決了困難的事兒,這樣的結果就是前面比較痛苦,后面就是幸福,快樂的時間大大多于痛苦的時間,這樣的一天工作效率會有所提升。

  "承擔責任"和"忠于事實"是每個人都要勇敢面對的,人是本能性的趨利避害的,有時候我們會為了減少痛苦回避責任,逃避事實,以得到暫時的安寧。可是問題不因為回避就能消失,只有當我們能忠于事實,承擔責任我,才能真的去解決問題。我們的人生就是不斷的在接受新的信息、新的事物,修訂人生的地圖,使我們的人生觀、世界觀更加完整。生活中、工作中總有這樣那樣的困難在我們面前,挑剔的領導,難寫的報告,沒完沒了的瑣事,但我們只要能調整自己,讓自己認識到事實存在的必然性,然后承擔起責任,不找借口,更加努力的去解決困難,所有的事情都沒有我們想的那么難。

  "保持平衡"是我們心理建設上最重要的環節。不寄望與別人來規劃指導我們的人生軌跡,有舍有得,找到一個平衡點。唯有如此才能讓我們能既能勇敢的承擔責任又能拒絕不合理的要求,讓我們能為了提高效率學會承受痛苦,又能讓人生的快樂多于痛苦。學習保持平衡也就是逐漸心智成熟的過程。其中最重要的是我們能判斷,什么是可以放棄的東西,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要不斷地修正自己,完善自己,逐漸成為一個自律而快樂的人。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10

  同事推薦我讀一本書《少有人走的路》,當第一次聽到這個標題時,我便被他吸引住了,帶著好奇心我,我走上了少有人走的路。

  這是一本美國心理醫生斯科特-派克寫的關于心理學的書,里面討論了我們心理現象中一些比較本質性的問題。書中提出,當我們能夠自我做自我的心理醫生,解決自我所有的心理問題時候,我們也許不再需要宗教,至少,能夠比較正確的看待宗教,把它當做一種真正實際的生活方式而不僅僅僅是精神寄托或理論。

  書中提到,在西方一些神學家的眼中,佛教不算真正的宗教因為佛教不承認永久的“神”的實在性,而缺少這種第一因的宗教不是真正的宗教。但作者卻不這么看,并非所有的宗教都務必要有一個神存在,比如科學本身就是一種“宗教”,只是特殊的地方在于這種宗教不承認“神”的存在,或者說即使承認“神”的存在,也是務必透過實驗來驗證的。

  從這個角度上來講,佛教倒是真的相比于其他宗教來講更接近于現代科學一些。

  作者說,每個人都有自我的宗教,只是也許自我不明白而已。當你坦然應對自身的問題并且每時每刻都在不斷改善自我的時候,你就離“神”越來越近,甚至于,你可能會發現,自我是可能到達“神”的境界的。很感嘆作為一名西方學者,能夠提出這樣的觀點并且在長時間的行醫生涯中能夠去踐行它。是的,離開了現實的土壤的學說是沒有好處的,即使崇高如哲學或者宗教,也務必如此。此刻這個社會,人們很多已沒有明確的宗教信仰,人們轉而信仰科學,這是社會的提高。心理學作為一門新興科學,正在某種程度上代替傳統宗教所起到的作用。

  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自然科學,生命科學和心理學的發展,人們對宗教的認識會越來越清楚,宗教中的正面成分會越來越展現,而負面的東西自然而言得以消弭。但愿大自然能夠給人以足夠的時間,來完成這種提升。

  所以看看吧,心智成熟有多么難,讓心靈成長有多么難,我們如何才能勉力克服自身的種種局限或許我們會排斥宗教,或許我們會認為科學深奧難懂,或許我們會認為藝術過于高雅我們無法涉及,再加上由于此刻分工極細的因素,我們往往只局限于自我的行業中,似乎掌握更多的知識成為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我們往往安居狹小的心靈一隅而自娛――到很難進入須臾納芥子的境界;事實上“對于別人教給我們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觀念以及一切陳規舊習,采取冷靜和懷疑的態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而懷疑、自省、反思、進取、追求,的確是那么難。

信息流廣告 網絡推廣 周易 易經 代理招生 二手車 網絡營銷 招生代理 旅游攻略 非物質文化遺產 查字典 精雕圖 戲曲下載 抖音代運營 易學網 互聯網資訊 成語 成語故事 詩詞 工商注冊 注冊公司 抖音帶貨 云南旅游網 網絡游戲 代理記賬 短視頻運營 在線題庫 國學網 知識產權 抖音運營 雕龍客 雕塑 奇石 散文 自學教程 常用文書 河北生活網 好書推薦 游戲攻略 心理測試 石家莊人才網 考研真題 漢語知識 心理咨詢 手游安卓版下載 興趣愛好 網絡知識 十大品牌排行榜 商標交易 單機游戲下載 短視頻代運營 寶寶起名 范文網 電商設計 免費發布信息 服裝服飾 律師咨詢 搜救犬 Chat GPT中文版 經典范文 優質范文 工作總結 二手車估價 實用范文 愛采購代運營 古詩詞 衡水人才網 石家莊點痣 養花 名酒回收 石家莊代理記賬 女士發型 搜搜作文 石家莊人才網 銅雕 詞典 圍棋 chatGPT 讀后感 玄機派 企業服務 法律咨詢 chatGPT國內版 chatGPT官網 勵志名言 河北代理記賬公司 文玩 朋友圈文案 語料庫 游戲推薦 男士發型 高考作文 PS修圖 兒童文學 買車咨詢 工作計劃 禮品廠 舟舟培訓 IT教程 手機游戲推薦排行榜 暖通,電采暖, 女性健康 苗木供應 ps素材庫 短視頻培訓 優秀個人博客 包裝網 創業賺錢 養生 民間借貸律師 綠色軟件 安卓手機游戲 手機軟件下載 手機游戲下載 單機游戲大全 免費軟件下載 網賺 手游下載 游戲盒子 職業培訓 資格考試 成語大全 英語培訓 藝術培訓 少兒培訓 苗木網 雕塑網 好玩的手機游戲推薦 漢語詞典 中國機械網 美文欣賞 紅樓夢 道德經 網站轉讓 鮮花 社區團購 石家莊論壇 書包網 電地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免费观看| 午夜片在线观看| 无遮挡1000部拍拍拍免费凤凰 | 最近免费中文字幕视频高清在线看|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高潮视频| 被合租粗糙室友到哭| 国产精品二区在线| 99re最新视频| 少妇高潮惨叫喷水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123区| 欧洲亚洲国产精华液| 亚洲欧美日韩天堂在线观看| 真实国产乱子伦对白视频37p|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手机麻豆| 黄色毛片在线看| 国产精品丝袜黑色高跟鞋| 97在线观看中心| 妞干网在线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欧美在线观看| 日本视频免费高清一本18| 亚洲av无码片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换爱交换乱理伦片老| 亚洲色欲久久久久综合网|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午夜福利|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麻豆| 青青草原亚洲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午夜app| chinese麻豆自制国产| 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二区| 97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 亚洲不卡av不卡一区二区| 欧美黑人xxxx性高清版| 亚洲黄色片在线观看| 皇后羞辱打开双腿调教h孕| 公天天吃我奶躁我的在线观看| 美女裸身正面无遮挡全身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不卡|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国产成人网| 国产区综合另类亚洲欧美| 香蕉久久夜色精品国产| 国产婷婷综合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