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和諧的春天》讀后感
《走進和諧的春天》讀后感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你想知道讀后感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走進和諧的春天》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走進和諧的春天》讀后感1
當我翻開《走進和諧的春天》這本書,我的眼前浮現出一個個為構建和諧社會獻出自己一份力量的無名英雄,他們或是見義勇為的青年,或是身殘志堅的教師,又或是在平凡工作崗位默默奉獻的人,他們都在創造和諧。這本書使我更進一步的領略到了“和諧”的意義,當我讀到第二章時,平民英雄李學生英雄事跡我印想特別深刻,因為他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跡就發生在我的家鄉溫州。
時間永遠定格在20xx年2月20日下午5時許,金溫鐵路黃龍馬坑村路段。由杭州開往溫州的5107次列車以70公里左右的時速呼嘯而來,兩個正在鐵軌上玩耍的小孩怔住了。路經此地的李學生飛速沖向鐵軌上,將小男孩推出鐵軌,飛馳而來的列車卻將他和另一個小女孩撞飛了……小男孩得救了,勇士不幸獻出了年輕的生命。在溫州打工的河南青年李學生舍已救人,壯烈犧牲的事跡讓所有人感動,在那個生死抉擇的時刻,他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人生最后的輝煌篇章,這壯烈的一幕感動了全國人民,一個普通的外來務工者實現了一位平凡青年到平民英雄的升華,李學生是溫州數百萬外來務工人員的楷模。
英雄的行為從來都不是偶然的。李學生能夠在生死關頭表現出異乎尋常的勇氣,是和他具有高尚的思想品格和道德情操分不開的。他熱愛生活,樂觀向上,用平常之心對待生活和困難,不向貧窮和不幸屈服。他工作勤懇,用感激之情對待工作,用真誠之心對待他人。這種高尚的品德情操贏得人們的尊重。
“和諧則萬事興,國家繁榮昌盛”和諧對于我們這個社會,對于我們這個國家是多么重要。讓我們誦唱屬于全人類的夢想與希望的“和諧”之歌,一起來迎接和諧的春天吧!讓和諧之花在我們的心中綻放,讓和諧走進我們的心靈!
《走進和諧的春天》讀后感2
讀了《走進和諧的春天》這本書后,使我對“和諧”有了更深的理解,并知道了和諧社會能讓人心生愉快、安寧、溫暖和力量。但和諧社會需要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和諧”就是這樣大大小小的細節,就是這樣與每一個人的生活息息息相關。
書中有篇《獨臂教師的人生支點》,讓我知道了想要改變自己,實現自己的夢想,光有天馬行空的幻想是遠遠不夠的,而是需要努力去學習、去實踐,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文中的寧波歧山學校——徐世紅老師是位殘疾人,他在講臺上尋找到了撬動他人生的支點。他13歲時的一次意外事故使他失去了左臂,他不但沒有因此埋怨別人、沒有自暴自棄,還學會獨臂彈風琴……
他初中畢業后在村里當教師,他是那所學校里唯一的一位教師,必須教所有年級的所有課程;他不但自己做體育器材,還會裝日光燈、修錄音機……后來,他調到新的學校當數學老師,他備課花的時間是別人的好幾倍。為了省時間,他總是事先在小黑板上畫好要畫的圖;為了教學生如何作圖,他用殘臂抵著三角板畫圖形;為了能盡快適應現代化的教育環境,他自創了電腦打字的指法;為了教育學生,他請來了少年犯現身說法,還開辦法制講座;為了學生的前程,他不但加強輔導幫助學生升學,還為不升學的學生托人給他們安排工作……
他說,這些孩子能有一個好的將來,就是他的心愿。多好的一位老師啊!他雖然是個一殘疾人,但他教出來的學生一點也不比正常人老師教得差。他用愛呵護著學生,用愛教育著學生,他就是抱著對生活的滿腔熱情,在教師的崗位上,用自己的青春與熱血,書寫著不平凡的人生,他真是一位最值得我們敬佩的好老師!
《走進和諧的春天》讀后感3
“和諧”是什么?讀了《走進和諧的春天》這本書,讓我懂得了“和諧”的真正含義?就如書中所說的:“‘和諧’是人人都能過上豐衣足食的日子,擁有平等、尊嚴、獨立和自由的生活。‘和諧’是一首跨越國界的歌;是對秩序和法律的敬意;是人們永遠懷有一顆感恩的心;是平凡人生迸發的創業精神;是和平衛士的奉獻與承諾;是人類對大自然的珍惜和呵護……”
“和諧”時時發生在我們身邊,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當我讀到第三章牽手你我他,與愛同行中,“大愛無聲”這個故事時,我被深深地打動了。它講述了家住在臺州市路橋區梧嶼街道金嶺頭人稱“三爺姆” 的`洪云蘭,用生平省吃儉用的所有積蓄建起一座并不大的福利院,不求回報的收養和照顧著一些殘疾人和孤寡老人的感人故事。
這讓我不由得想起發生在我奶奶身上的一件事:記得有一次奶奶外出買菜時,因為雨天路滑,一不小心摔了一跤,扭傷了腳,疼得坐在地上起不來。這時,過路的一位小伙子看見后毫不猶豫地扶起奶奶,并背著奶奶去附近醫院看病。家人們趕到后想要好好謝謝小伙子,而小伙子卻說:“這沒什么,每個人都會有碰到困難的時候,都希望能得到別人的幫助。”是啊,正是這些平凡的人,無私地付出,譜寫著一曲曲“和諧”的動人樂章。
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孟子就曾說到“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是這樣的道理,只有心存著關愛、體諒與感恩,才能擁有和諧的美麗。
《走進和諧的春天》讀后感4
和諧是什么呢?它不是吃的,也不是住的,而是人與人之間必不可少的東西,是社會上一種高尚的品德,每人不能沒有它,它是美好生活的開始,是幸福社會的起點。那和諧又會出現在哪里?我懷著好奇的心里,讀了《走進和諧的春天》。
我讀完這本書后,覺得作者寫得生動、感人,打動人心。和諧不是掛在嘴邊的,而是要用行動來表示。
牽手你我,與愛同行中,《一個人感動一座城市》這篇故事很讓我感動。一個年僅28歲青年官兵,為了搶救一名素不相識的輕年女子,現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還有共享陽光,共創文明中《平民英雄》這篇也是一樣的,有時候我與你并不認識,但你有困難,我還是盡力幫助,這就是和諧,人與人之間一種美好的情感!
我也特別喜歡美文品讀中《我喜歡》這篇文章,其實和諧不僅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也是愛護大自然的思想,現在溫度逐漸上升,環境越來越差,保護環境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們要好好保護環境,還我們一個美好的家。
《感悟和平》這篇文章寫得好美,讓人感到了和平的重要性和不可缺少性,和平就像是和諧的一塊腳踏石,沒有和平就不會有和諧,現在不和平的事件越來越多,一天就有數百人或上千人受害,一個個故事聽了讓人心痛。
從這本書中,我知道了世界上和諧的事件越來越多,我很高興,如果有機會,我真想像龍游縣塔石豆腐王村的孩子們一樣給政府寫封信,告訴他們和諧的重要性,讓他們幫助我們,使世界的每一處都充滿和諧。我也決定從自開始,做一個講文明,懂禮貌,尊敬老師,愛護同學,保護大自然的和諧小學生,我會盡自己的全力,讓和諧的事件越來越多,讓和諧填滿整個地球。
《走進和諧的春天》讀后感5
這本書里有著許多感人的故事,還告訴我們世界要和諧。“和”,左邊一個“禾”,右邊一個“口”,說明人人都能過上豐衣足食的日子。“諧”,左邊一個“言”,右邊一個“皆”,人人都有權發表自己的意見。人人都平等。這幾句話,對我有很深的感悟,“和諧”就是和平,人們要熱愛和平!
在和諧的社會中,需要“民主法制”,有一個古代的故事說道:申不害是戰國時期一名執法家,在韓國當了15年宰相。有一天,國王對他說執法很不容易,而他卻說執法很容易,賞罰分明,不徇私枉法,不給親戚寵臣“開后門”,這樣執法就很容易了……他講的很有道理,法治的和諧,對任何人都要公平。
有些人,他們為了別人,不惜犧牲一切。胡娟英,她是海寧市人民醫院普外科主任。有一個星期天,她本應該休息,但為了搶救一名急腹患者,失去了休息的時間,我想,她一定也錯過了別的休息日。孟祥斌,一名警察,為了救一名跳河女子,失去了自己寶貴的生命,當時,他的女兒和妻子親眼看到他慢慢沉入水底,卻無法將他救起。他的女兒哭著說:“我沒爸爸了……”她再也見不到她的爸爸,她的爸爸也在也見不到她,離別的滋味是多痛苦。在孟祥斌所在的城市中,每個人都因他而感動。
這本書中還有更感人的故事,看了就會流淚。我在這書中學到:世界是不能沒有和諧的,我們要創造出一個美麗的世界!
《走進和諧的春天》讀后感6
春天是美麗溫暖的,社會也要像春天一樣美麗和諧。
我讀了《走進和諧的春天》后,覺得有兩篇事跡中主人公舍己為人的奉獻精神特別感人,分別是《愛,與死神賽跑》和《一個人感動一座城市》。
《愛,與死神賽跑》是這樣的:一名女大學生在網上看到,貴州有一名和她的血型一樣稀有的農村孕婦大出血,生命危在旦夕。為了去貴州獻血,她四處向同學借錢才湊足了1500元的路費,千里迢迢曾兩次昏厥,把熱血獻給一個素不相識的陌生人,而且始終不肯透露姓名。她是誰?她就是中國美術學院大三學生毛陳冰。
《一個人感動一座城市》講述的是一個年僅28歲的青年軍官孟祥斌,為了救一名素不相識的輕生女子,跳進了冰冷的江水用盡全力挽救起女子的生命,自己卻因體力不支而沉入水底,獻出了年輕的生命。看完這兩個事跡,我不禁被感動了,同時也很難過,淚水在眼眶里不停地打轉,仿佛時間定格了,毛陳冰獻血昏厥和孟祥斌托出女子的一幕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里。感動的是他們這種奉獻的精神,難過的是有人為此犧牲了寶貴的生命。是什么促使他們這樣?-------是無私的愛!我想到了自己,有一次學校組織義賣會,老師讓我當第一批服務員。我卻說:“不。如果當了第一批服務員,再去買東西,就沒有好貨了。”老師嘆了一口氣走了。現在想起來我覺得自己很慚愧,很自私,對比毛陳冰和孟祥斌的奉獻精神,我感覺臉上火辣辣的,身后仿佛有一雙眼睛責備似的直盯著我,讓我抬不起頭。
我情不自禁地再去看了看這兩篇事跡,終于明白了一個道理:每個人都要有奉獻精神。生命的意義在于付出,在于給予,而不在于接受,不在于爭取……
《走進和諧的春天》讀后感7
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我被書里面的一句句警句格言激勵著,被一篇篇美文吸引著,被一個個動人的故事感動著。尤其是讀到書的最后一章“和諧社會需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對此,我的感受特別深。
“和諧”是我們人類對大自然的珍惜呵護,是沒有被玷污的土地,是郁郁蔥蔥的大森林,也是所有自由棲息成長的生命。我們人類生活在美麗的地球上,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園,我們應該好好保護她,關愛她。可是,千萬年來,我們人類只知道無窮無盡地向大自然索取,而不知道去保護她,將越來越多的污染無情地拋給了她,讓她不堪重負,造成了許多生物瀕臨滅絕,資源不斷消耗,能源緊缺,環境污染……
昨天,我在小區的草坪上發現了一棵“一枝黃花”,它看上去很漂亮,可我知道它是一種繁殖能力超強的外來物種。前幾年,就是這“一枝黃花”在我們紹興地區四處蔓延,嚴重破壞了本土植被的多樣性和生態平衡,導致綠化地和灌木成片死亡,橘樹的大面積減產。我急忙跑過去仔細觀察了一番,高興地說:“還好花正開得旺,還沒有結出種子。”說完,我就用力把它連根拔起,扔進了垃圾箱,免得小區里四處長滿它。其實,環保就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中,只要做個有心人,我們人人都能成為環保小衛士。當看到地上有垃圾時,彎彎腰隨手把它撿起來,分類投入垃圾箱;當我們跟著爸爸媽媽上商店時,要記得帶上一個環保小布袋;每天早上洗完臉,要把洗臉水保存好,這樣就可以進行二次利用沖廁所了……
就讓我們共同努力和大自然永遠和諧相處!從心做起!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珍惜每一滴水、每一度電、每一張紙、每一棵樹、每一朵花……
《走進和諧的春天》讀后感8
我望著面前的這本書,七個字的紅色標題——《走進和諧的春天》中,唯獨“和諧”這兩個金黃色的字體在臺燈下,顯得閃閃發光。霎時,腦海中像有一道閃電劃過——和諧!這不正是現代社會所追求的嗎?不正是人類所向往的嗎?但構成“和諧”的又是什么呢?想起英雄們一個個感人的事跡,想起一位位素不相識的陌生人之間無私的幫助,想起四代同堂的我們家人之間的相親相愛,“愛”這個字在我腦海中不斷地清晰起來,對,對,正是它——愛!
愛!簡簡單單的一個字,便能勾起人類善良的本性。愛!簡簡單單的一個讀音,便能喚醒人類的美好心靈。就是愛,使無數的英雄甘愿犧牲小我,服務社會,默默無聞的事跡傳遍天涯海角,響徹大江南北。此刻,我的思緒回到了20xx年11月30日,那是一個寒風凜冽的日子,一個女青年在浙江金華市通濟橋輕生跳江,帶著妻子和3歲女兒路過的孟祥斌同志見狀,迅速跳入江中,用盡所有氣力將女青年推上救助船獲救,他卻因在冰冷的水下時間過長,體力不支,沉入江中,獻出了年僅28歲的生命......孟祥斌,這位堅強的軍官,他深沉地愛著他周圍的一切。這樣的愛,令我肅然起敬!
人類是地球上最偉大的生靈,為什么?因為人與人之間都有著一份愛,有了愛,你才會因別人對你的微笑而快樂舒心。人因愛而生,正因如此,人類才會成為當之無愧的偉大生物。
這世界需要愛,人們需要愛。只有感受愛,才能使深藏在人類心中的真情和良知在瞬間爆發出來;只有感受愛,才能激起人與人之間的真情。讓我們人人奉獻出一點愛,共同構建和諧美好的家園!
《走進和諧的春天》讀后感9
人與人之間要和諧相處。這本書里的英雄人物不顧自己的生命危險,做了好多的好人好事。平民英雄李學生、舍己救人的青年軍官孟祥斌、獻血救人的大學生毛陳冰……他們都是英雄。從他們的事跡中我知道了什么是人世間的大愛。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我們都應該向他們學習。
人與動物之間要和諧相處。動物和人都是地球大家庭中的成員,不僅人與人之間需要相互關心相互幫助,和諧相處,人與動物之間也是這樣。索南達杰,是一位為了保護藏羚羊而犧牲的英雄。1994年1月8日,索南達杰率領工作人員進入可可西里,抓獲了二十多個偷獵者,保護了藏羚羊,卻犧牲了自己的生命。他用生命向我們詮釋了保護動物的重要性。我們要和動物和睦相處,不能亂捕捉,只有人類和的動物和平相處,才能免受由于物種滅絕帶給人類的災難。
學習了英雄們的事跡后,我深受感動。雖然他們都已經犧牲了,但他們是我們心中的真正的英雄,我們應該向他們學習。學習他們為了保護他人的生命,不顧個人安危的大無畏的獻身精神;學習他們為了保護瀕危動物,勇于同犯罪分子做斗爭的崇高品質。作為一名小學生,我們平時應該從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在校要團結同學,友愛相助,使校園學習環境和諧;在家要做一名聽話懂事的好孩子,使家庭環境和諧;在外要帶頭不亂踩公園里的花草,要用自己學到的知識向大家宣講保護環境,保護動物,保護千島湖的好處,使我們生活的環境和諧。
我想,只要我們大家共同努力,地球就會成為我們和諧的家園,也會使地球成為“地球村”的所有“村民”的樂園。
《走進和諧的春天》讀后感10
讀了《走進和諧的春天》這本書后,使我對“和諧”有了更深的理解,并知道了和諧社會能讓人心生愉快、安寧、溫暖和力量。但和諧社會需要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和諧”就是這樣大大小小的細節,就是這樣與每一個人的生活息息息相關。
書中有篇《獨臂教師的人生支點》,讓我知道了想要改變自己,實現自己的夢想,光有天馬行空的幻想是遠遠不夠的,而是需要努力去學習、去實踐,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文中的寧波歧山學校——徐世紅老師是位殘疾人,他在講臺上尋找到了撬動他人生的支點。他13歲時的一次意外事故使他失去了左臂,他不但沒有因此埋怨別人、沒有自暴自棄,還學會獨臂彈風琴……。他初中畢業后在村里當教師,他是那所學校里唯一的一位教師,必須教所有年級的所有課程;他不但自己做體育器材,還會裝日光燈、修錄音機……。后來,他調到新的學校當數學老師,他備課花的時間是別人的好幾倍。為了省時間,他總是事先在小黑板上畫好要畫的圖;為了教學生如何作圖,他用殘臂抵著三角板畫圖形;為了能盡快適應現代化的教育環境,他自創了電腦打字的指法;為了教育學生,他請來了少年犯現身說法,還開辦法制講座;為了學生的前程,他不但加強輔導幫助學生升學,還為不升學的學生托人給他們安排工作……。
他說,這些孩子能有一個好的將來,就是他的心愿。多好的一位老師啊!他雖然是個一殘疾人,但他教出來的學生一點也不比正常老師教得差。他用愛呵護著學生,用愛教育著學生,他就是抱著對生活的滿腔熱情,在教師的崗位上,用自己的青春與熱血,書寫著不平凡的人生,他真是一位最值得我們敬佩的好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