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利機長》觀后感
《薩利機長》觀后感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不能光會看哦,寫一篇觀后感吧。觀后感你想好怎么寫了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薩利機長》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薩利機長》觀后感1
一段208秒的經歷,它,可能包含了你的一生,也可能在你一生中,什么都不算。
你的根本,是一個人,然后,才是其他,比如:機長、同事、丈夫、父親、朋友等等。是人,就必然會面對人的種種境遇,比如:已知的、未知的、迷茫的、堅定的等等。
而飛機迫降,是境遇的一種。成為英雄,然后又受到質疑;前一秒的英雄,下一秒又可能成為投機犯。人生本來就是這么無常,并且,在這個過程當中,人最容易的面對的,就是自我懷疑。這個自我懷疑,可能因為外界的影響,更多的是發自我們自己內心。40年的飛行生涯經歷,在這個自我懷疑面前,什么都不算。到底什么是真實,什么是虛幻,很難一言蔽之。
這就是這個世界的現實,這本來就是一個不確定性在宏觀層面和超圍觀層面所統治的世界,我們只是通過自己的拼命積累,在微觀層面建立起一點點小確定而已,而且這一點點小確定,僅僅只是我們自己可能能明白。
清楚這個,就可以看到‘薩利’的種種境遇和反應了。首先,是做好自己該做的。薩利從一開始接觸飛行時所受到的教導,到自己在飛行過程中的不斷積累和成長,造就了他作出有利判斷的基礎。然后,是這樣的積累和成長條件下,因為飛行模擬的結果出入,依然會對自己產生巨大的懷疑。最后,是通過自我懷疑,不斷反思并尋找突破,在事實基礎上找到新的解釋和原因。這是一個過程,必定會經歷的過程;這是一個過程,每步都得做到極致的過程;這是一個過程,做到了也不能確定的過程。
我們去做,只是去創造了一個可以實現的可能;我們拼盡全力去做,只是增加了一點可以實現的概率。在結果面對,只有實現或者沒實現,僅此而已。沒有什么因為去做了,而值得去‘感動’的。結果沒有達到,那些意義,只是對你自己的一點經歷,你還需要去經歷更多,經歷到足夠實現,才有意義。
我40年來載過百萬乘客,最后卻要由208秒的決定論定一生的功過。
《薩利機長》觀后感2
1月15日,航空史上的重要日期,一位英雄就此誕生了。全美航空1549次航班,起飛幾分鐘后遇到飛鳥群,雙發停車,薩利機長根據飛機飛行實際情況,判斷當時飛機已經無法返回起飛機場,也沒有時間到達最近的機場,毅然決定迫降哈德遜河,經歷208秒的生死時刻,飛機平穩迫降河面。經過24分鐘的緊急救援,最終全機乘客及機組成員共155人全部得救。對于這次真實的空難,扣人心弦的時間也就不到30分鐘,要支撐一部商業電影,實在不容易拍攝。但最終呈現在觀眾面前的.卻是一部張弛有度,直擊心靈的好作品。
通過影片,我能感受到薩利機長空難后的應激反應,也能感受到他受到質疑時的煎熬,在不經意間感受到了平凡人的英雄時刻。航空署的人只是強調計算機模擬可以安全降落起飛機場,或者迫降最近的機場,卻完全忽視飛行員在實際操控飛機時的反應時間,以及基于自身經驗的判斷。在薩利機長要求考慮人的因素時,還不屑一顧。最終,迫于薩利機長的有力質疑,航空署的人不得不承認,模擬飛行的機長經過了17次試驗才成功迫降最近的機場。并同意考慮飛機被飛鳥群撞擊后,飛行員需要時間檢查飛機狀況,為模擬飛行增加了35秒檢查確定情況的時間,結果,模擬飛行的結果由先前的成功變成了失敗——飛機墜毀。加上打撈到了發動機殘骸,經過檢查確認當時確實已經損壞,最終認定薩利機長做出的水上迫降是最佳方案,認定薩利機長是英雄。
對飛機迫降水面的難度不了解,但是從影片中可以感受到一定是非常困難的,生還的幾率也是非常低的,但是薩利機長成功了,他救了所有人,包括他自己。我特意上網搜索了一下這次真實的空難,了解了薩利機長的生平,曾經是空軍飛行員教練,他的飛行經驗非常豐富。據網絡上的評論,客機迫降水面確實很難,很大概率會導致飛機解體,全員遇難。但是薩利機長憑借他多年的飛行經驗,判斷準確,沒有浪費一秒,迅速判斷飛機無法抵達任何機場,只能迫降水面,并最終手動操縱飛機平穩降落,全員獲救。真的是無愧于英雄。
《薩利機長》觀后感3
好久沒有看2D電影了,沒有了3D的視覺效果,反而感覺更真實。大概是年紀大了容易有感觸,看這樣一部小人物英雄的電影,居然落淚好多次。
飛機迫降前和乘客感同深受面臨死亡危機的惶恐,感觸無論我們如何說自己看淡生死,死亡當前,一樣恐懼無助。機長副機長面臨苛刻審查時,感嘆40年的飛行業績,卻要由這次事件中的208秒做總結。想到人們喜歡用一次對一個人做判斷,而不是一直或一貫,你我是否都經歷過這樣的委屈?敬佩在巨大壓力下,Sully機長依然冷靜地指出模擬飛行中忽略了人性的影響,在關鍵時刻扭轉局面,最終得到公正的對待。
可是有多少人有能力有信心多到這樣?如果當時Sully機長在巨大壓力之下失去信心,任由模擬飛行和沒有經驗的聽證會做出判斷,那豈不是成就人間冤案?在聽完黑匣子錄音后,機長副機長激動地要求退場休息,他們驕傲在關鍵時刻一起努力,做了準確的決定,拯救了包括他們自己155個鮮活的生命。一直覺得職業生涯最重要的不是有多少成就,不是爬到什么位置,而是你是不是會有這樣一起同心,一起努力,危難時刻會和你站在一起,熱血的兄弟姐妹。審查委員會看似苛刻不近人情,但實際上,只有他們這樣嚴謹認真地遵守流程監管,才可以避免將來的僥幸和因此帶來的災難。不僅僅是他們,飛機迫降后,20分鐘內,紐約有20xx名救援人員達到現場參與救援,避免幸存的乘客被冰冷的河水凍死,這個不是簡單的個人善意行為,而是社會背后強大的國家機器系統在起作用。
然而,無論是國家機器如何強大,還是科技如何先進,在人性的社會里,總有系統和科技無法控制或解決的個案,這個時候也就需要Sully機長這樣的超級英雄。可是,超級英雄有他多年的經驗和專業素養,以及背后團隊的支持,如果你沒有卻要亂逞英雄,那結果恐怕是混蛋的下場。
總之,值得一看的電影。推薦。
《薩利機長》觀后感4
終于看到了這部電影,很滿足。
這部電影是一部結局已知的電影,如何再呈現,如果講這個故事,實在不容易。在這,我終于懂了,為什么文字,語言,故事,那么重要。因為絕對真相根本不存在,每個人心里都一個真相。所以才會有那么多人去反復挖掘一個歷史故事。是否有這樣一種可能性,是否有遺漏什么。是從大,還是從小?在一個事件上,有太多的維度,有太多的自由,有太多的視角。所以才有那么多好看的小說,故事。
以前的我,對故事,只注重情節和結局。可是,結局是什么?如果是歷史事件,估計每個時期都要新的結論吧,成敗?無常。而且這后世的評論,對當時的人有啥影響。斯人已逝。都是我們在臆想而已。
對于這部電影,是講一個英雄啊。他沒有太多的去夸大英雄的形象。幾乎是客觀的還原事情,幾句話,幾個鏡頭,事件便結束了。為了更飽滿,給了乘客很多鏡頭,展現人們在生死面前的慌亂,劫后余生的感恩。
但我更感動的是,這部電影告訴我們這次成功的救援還有很多人,部門參與。如果沒有他們后期的即時跟進,也沒有100%的生還率。
尤其是那個第一個到達的救援船。那個,1,2,3,無縫對接上機翼,這個專業,這個技術,也是經年累月的專業才換來的。他們在救上那些剛從死亡線上回來的人時,說,no one is gonna die today. NO ONE。。不是YOU..這一字之差,代表他們的決心。他們對生命的敬畏。
這點敬畏是國人沒有的。也許是我們才從戰爭中恢復,死亡見得太多了。他們都習以為常了。我也沒有。我覺得生死太正常了。可是,他們不同。他們有時在疾病面前有種輕松感,覺得死亡不是結束。但他們對生命有種敬畏感,覺得哪怕是一絲一毫的機會,也不放棄。哪怕是陌生人。
很喜歡這部電影,TOM HANK的演技就不提了。
有機會再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