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觀后感
《朗讀者》觀后感
看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總結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后感不能忘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朗讀者》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朗讀者》觀后感1
又是開場熟悉的音樂,同樣是那么伶靈動耳的旋律。溫柔的燈光下出現一個和藹的舞臺。節目一開始仿佛就暗示人們這是一場心靈深處的旅程,那是青春、眼淚、過往以及世界上所有美好事物的交織,當它要來臨時,這一切都給我們以親切的征兆。
我曾以為那些在舞臺上呼風喚雨,在電視里顰蹙舉眉的影視明星多少都有些攀炎附勢,在群眾的眼前全副武裝,在自己的工作圈里人前人后。也許是我太過于不堪,讓我不相信那些外部形象。我心里的演員之所以能稱作演員。哪怕是在現實里,他們也或許戴著面具,進行著自己最擅長的事情。
本期《朗讀者》中的一位嘉賓演員—姚晨。她一出場便讓我想起了那個武林客棧愛憎分明的郭芙蓉。記憶里的印象猶如一股暖流,好像在記憶深處找到的一些欣慰吧。
她的朗誦是《阿長與山海經》,節目泠然的配樂奏起,她翻開了書本。幾站燈齊刷刷地對準了她。現場一片寧靜,猶如世界誕生前夕一般,神秘而充滿期待。也不知何時,她的話語出現,打破這好似延續不絕的靜謐。她的聲音低沉而有力,仿佛真的帶人坐入時光機,帶著些灰色,來到魯迅的故鄉,見到南墻邊的小鎮。看到穿長袍的故人,看到梳著長辮的魯迅,一起那個穿著素樸,滿臉褶皺的阿長。看到到阿長的好,聽到阿長的切切察察。最后不禁沉浸于此在“仁厚黑暗的地母呵,遠在你的懷里永安她的魂靈”中,穆懷感傷。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只是在無數個獨一無二的長短面背后,我們都有一顆最初善良的心,猶如阿長。在演員姚晨傾情朗讀下,我真真切切地走進了一個世界,并總愛沉思每個人的得失,猶如多愁善感的黛玉。我喜歡揣測每一個人,經歷地多了。不免習慣成自然。其實那些所謂看透塵俗,患得患失的人。也不過是一個自以為是的阿長吧。
看了這次節目,我更喜愛姚晨了。喜愛她精湛的影視,喜愛她袒露靈魂的朗讀,喜愛她真誠潔白的內心。
《朗讀者》觀后感2
對于滿眼的娛樂與喧囂,《朗讀者》節目就像慢慢地翻開一本書,沒有驚心動魄的畫面,更無跌宕起伏的情節,隨著董卿那親切溫和的語速,觀眾情不自禁地投入、并靜靜欣賞著傾聽著。此時,每個朗讀者面帶表情,所朗讀的篇章段落、或唱首歌,都是根據自己親身經歷感受所選,或輕淡細膩如和煦的春風、或如涓涓流淌的溪水,撥動并滋潤著每個人的心弦。
這是繼詩詞大會后,央視又一次在一套黃金時段,推出的一檔由董卿主持的又一個好節目《朗讀者》。我看了首播的第一期的一部分,沒看全,又在二月十九日即周日晚央視三套、于7點半進行的重播,感悟頗深。
首期節目以“遇見”為主題,邀請了“詩譯英法唯一人”許淵沖先生、知名演員濮存昕、世界小姐張梓琳等文化領域的嘉賓,還有無國界醫生、為妻子許下一個鮮花山谷的丈夫、聯想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名譽主席柳傳志等人。他們所處不同行業,有截然不同的生活和夢想。
節目中,有董卿對嘉賓的采訪,有嘉賓帶著不同口音的朗讀,扎扎實實地呈現出、如她給節目的定位“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這檔節目跟《中國詩詞大會》,還有之前爆紅的《見字如面》氣質相仿,豆瓣評分高達9。3。“才女董卿”再次發力,請來演員濮存昕、世界小姐張梓琳等人,把自身的故事融入經典作品中,溫文爾雅地給了大家一碗文化雞湯。
董卿站定在舞臺中央,由衷感慨:“我當了21年主持人,而今仿佛回到了起點。《朗讀者》中的朗讀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我們要展現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物情感,并感動于他們讓我們遇見了大千世界。我對于一檔有著人文精神的電視節目的追求,終于要實現了。”說的多好啊,喜歡董卿大氣知性、端莊睿智的主持風格,我在心里默默地由衷贊嘆!
其實這些大多是非專業朗讀者,隨著音樂舒緩起伏、情緒的逐漸醞釀,抑揚頓挫,聲情并茂,加之觀眾用心傾聽,聚精會神的眼神交匯、甚至很多人眼里閃著激動的淚花,致使掌聲不時響起, 收到臺上臺下互動和鳴的效果。
《朗讀者》觀后感3
今天,我觀看了《朗讀者》這個大型綜藝節目。這個節目是由著名主持人董卿阿姨主持的。這檔綜藝節目的總主題是:一個人,一段文。而今天第一期的主題是:遇見。
自去年3月起,央視著名主持人董卿就開始醞釀一檔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籌備接近1年的時間,今日起每周六、日黃金檔cctv1和cctv3將聯合播出。節目每期一個主題詞作為核心線索,嘉賓圍繞主題詞分享人生故事,朗讀一段曾經打動自己,激勵自己甚至改變自己的文字。首期節目以"遇見"為主題,邀請了知名演員濮存昕、知名企業家柳傳志、世界小姐張梓琳、著名翻譯大家許淵沖等嘉賓。在犀利吐槽蔚然成風的時代,以朗讀為核心的全新嘗試能否引領新的文化風潮?
本期節目中,濮存昕講述了自己鮮為人知的一段人生經歷,童年時竟被同學起綽號"濮瘸子"?他以一篇老舍散文節選《宗月大師》致謝改變自己一生命運的恩人,濮存昕要感謝誰?柳傳志暢談因拙成巧的人生軌跡,高三時為何與成為百里挑一的飛行員的機會失之交臂?節目現場柳傳志重現"父親的演講",朗讀兒子婚禮上的家信,"柳式家訓"又有哪些另類之處?張梓琳首度透露自己一舉奪魁,當選世界小姐的決定性因素,并分享了為人母近一年的驚喜與感動,她又將為誰朗讀?曾翻譯《詩經》、《楚辭》、《唐詩》、《宋詞》、《牡丹亭》,榮獲國際翻譯界最高獎項之一"北極光"杰出文學翻譯獎的96歲高齡翻譯家許淵沖也受邀到場,追憶往事,他道出曾用翻譯林徽因詩詞,追求女同學的獨家趣聞。
已為中外文化傳輸做出杰出貢獻的許淵沖老人,近百歲高齡每天依然堅持工作到凌晨3、4點,驅動他活到老譯到老的原因是什么?走過一個世紀,他又帶來了哪些直擊心底的人生感悟?
《朗讀者》觀后感4
又到清明時分,雨落人間伴離殤。本期的《朗讀者》也以借“告別”為主題詞,和大家一起體味世間百態的告別。
這一期董卿請來的嘉賓有姚晨、曹文軒、程何、李立群、維和部隊英雄、張國強以及王蒙先生。告別的方式有很多,但是總是帶著一些憂傷,告別的人有很多,不僅僅是血緣之別。
微博女王姚晨,要訴說的告別是曾經在自己家待了三個月的保姆。在初為人母的時候,她請來一個強勢又會批評自己保姆,雖有不甘,卻在在離開之時不舍落淚。這是生的告別,是萍水之中的相逢之別。
以一本《草房子》而名譽世界的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借《草房子》的選節來懷念自己的父親,他的朗讀不僅僅是讀,讓人覺得更像是聆聽,或許這就是語言的魅力。
青年翻譯家程何要告別的是和她一樣熱愛音樂劇的羅穎珊,因為自己未能在和她訣別前完成《堂吉訶德》而留有遺憾,而今天的朗讀,獻給她,告訴她自己已經做到了,相信她也看到了。
著名演員李立群最難忘的告別是與母親最后的訣別,未能見上一面,卻能說出“不遺憾”,我們可以理解他隨著自己年紀的增長而更加思念母親的心情。
中國維和部隊的英雄們要告別的是自己的戰友申亮亮,因為一場突然的襲擊一個年輕的生命被定格在呢個黑暗的夜晚,和他們一起朗讀的還有我們演員張國強,這是與英雄的告別,飽含淚水與崇高的敬意。
當代文學作家王蒙先生的朗讀要獻給自己的妻子和三個孩子,超樂觀主義讓他笑對離別,我們看不出他的一點兒傷感,他說因為他讀的,他們都懂。
就像董卿說的,告別的最好方式,就是好好告別。也像曹文軒說的,文學寫了上百年上千年,其實做的就是一篇文章,生死離別。惟愿我們珍重彼此,不枉相遇。
《朗讀者》觀后感5
著名作家曹文軒作為“告別”主題這一期的嘉賓,將他和父親的真實經歷融入到了自己的思想和筆觸中。在他朗讀半自傳式的作品《草房子》時,雖然文中沒有明顯地提及告別,但從這個他根據自身經歷改編的故事里,觀眾分明感受到了告別在他的生命里留下的痕跡。
十四歲那年,曹文軒得了病。在得知自己可能要離開世界時,他在腦海里描繪了無數次和家人告別的場景,那時會有多么難過。在生病的那段時間,父親背著曹文軒四處求醫,終于在一個權威的醫生的診斷下,確診所謂的“絕癥”只是淋巴結核,一切都會好起來,父親當場又是淚流滿面。這是他人生中一次“虛擬的告別”,讓曹文軒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生死,理解了愛。
然而他與父親“真實的告別”,并沒有提前想象,就那樣來了。那一天,他突然接到了一通家人的電話,從電話里得知父親突發心臟病,想與他說說話。父親用微弱的聲音叮囑他: “我會好起來的,你不急著往家趕,你寫你的東西。”又過了半個小時,曹文軒拉開門正要回家,接到了電話。那邊一片哭聲:“爸爸他走了。”“人家都說,文軒是個大孝子”這是父親留給他的最后一句話。這一次“真實的告別”讓他痛徹心扉。
父親的離去并不是分別,而是訣別。那些真正讓人難過的,不是告別,而是來不及的告別。曹文軒說:“文學千百年來都在做著同一篇文章——生離死別。”節目播出后,有網友留言道,“這一期的主題擊中我的淚點,趁親人還在,好好盡孝,珍惜眼前人”、“曹文軒老師代表了我的青春年華。《朗讀者》是一個能讓人找回感人記憶的節目。”
《朗讀者》觀后感6
《朗讀者》一經上線就有很多人喜歡上這檔節目,給大家很多感動,也讓很多人心中有觸動,很多人都在問觀后感,問朗讀者的背景音樂。
自2月18日開播以來,《朗讀者》11期節目在國內掀起了一股全民朗讀風暴。記者昨日從央視獲悉,5月6日晚,《朗讀者》將迎來本季的最后一期節目。在這場以"青春"為主題的朗讀中,翻譯家屠岸、歌手老狼、導演馮小剛、中國女排總教練郎平、青春偶像王源等嘉賓將共同現身與大家一起致敬青春。
據了解,《朗讀者》在播出期間屢屢制造"現象級紀錄"--在極具公信力的社交網站豆瓣上的評分最高達9.5,連續六周位列豆瓣綜藝板塊推薦位第一。截至5月1日,《朗讀者》節目相關視頻全網播放量超過7.45億次,微博主話題"cctv朗讀者"也有超過12.7億次的閱讀和近286.1萬的討論。
從第一期的"遇見"開始,《朗讀者》11期節目11個關鍵詞,每次都能引發無數觀眾的共鳴。記者昨日從節目導演組獲悉,本周這一季的最后一個主題詞是"青春"。屆時,tfboys成員王源將以自身經歷為觀眾講述一個不一樣的偶像青春,民謠歌手老狼也同樣將現身與大家一同回憶那個"白衣飄飄"的青春,中國賀歲片之父馮小剛則將講述關于電影的青春記憶與"童年陰影"。此外,女排主帥郎平將講述"青春故事",女排運動員惠若琪、袁心玥、魏秋月、徐云麗也將登臺與郎平一同朗讀。
《朗讀者》中當然還有一些背景音樂,可是小編找不到,大家可以繼續找找看,很多背景音樂讓人聽起來很輕松,很感動,最新一期的《朗讀者》讓人期待,這次"青春"這個詞,應該會講到很多人心坎中去,敬請期待。
《朗讀者》觀后感7
提起味道,我們率先會想到的一定是舌尖上的滿足。悠久的歷史和遼闊的地域給了中國飲食豐富多樣、變化多端的味道。本期嘉賓胡忠英,就是一位從業50年的名廚,也是杭幫菜的掌門人。在去年杭州G20峰會上,他擔任餐飲文化組的組長,為全球幾十位政要人物奉獻了獨具特色的宴席,展示中國味道的獨特魅力。他將味道融入故事,用中國文化驚艷世界舌尖。CCTV-1本周六20:00、CCTV-3本周日19:30,一起卿聽朗讀者胡忠英講述他的中國味道。
他是目前中國唯一獲得國際三博士學位的青年鋼琴家,童年卻沒有一架屬于自己的鋼琴。他獲得過多項國際大獎,少年時卻和單親、下崗的母親,飽嘗貧苦、分離之痛。吳純的人生是他和母親的苦難澆灌出的花朵,不過苦澀與甜蜜總是相依相伴,品嘗人生之極苦才能讓成功時的甜更加誘人。CCTV-1本周六20:00、CCTV-3本周日19:30,一起卿聽朗讀者吳純講述苦澀的味道。
1994年第一部小說《面包樹上的女人》在《明報》上連載,張小嫻開始走紅。她創作的60本書,全都與愛情有關,她的作品被稱為愛情治愈文學,許多讀者習慣從她的文字中來尋找處理感情的方式。CCTV-1本周六20:00、CCTV-3本周日19:30,一起卿聽朗讀者@張小嫻 解讀愛情的味道。
93歲高齡的葉嘉瑩是中國古典文化的傳燈人、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一生致力于古典詩詞的教學,獲得了使古典詩詞于當代「再生」的贊譽。這位老先生曾經寫過這樣的詩句:「甘為夸父死,敢笑魯陽癡」,來表達她對中國古典文化的心意。她不計高齡,往來奔走,為的是不讓這傳沿千年的中國味道所期無人。一起卿聽朗讀者葉嘉瑩講述她的詩詞味道。
《朗讀者》觀后感8
我對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事一定會堅持的,比如寫博,比如讀書,比如看《朗讀者》……
由董卿擔任制作人并主持的大型人文類節目《朗讀者》開播已有四期,觀眾好評如潮,這檔節目喚醒了不少人對文字的喜愛,對朗讀的喜愛。《朗讀者》每期的主題都充滿暖意,朗讀者分享的故事都令人感動。
《朗讀者》第四期的主題詞是“禮物”。禮物,多美好的一個詞,讀了都唇齒生香。在這個世界上,有多少種愛的表達,就有多少種禮物。父母愛的養育,歷經苦難之后的'成長,不斷學習所積累下來的智慧,這都是最好的禮物。就像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切·米沃什在詩歌《禮物》中所寫到的“這是幸福的一天,我漫步在花園,對于這個世界,我已一無所求。”這是詩人饋贈給自己心靈的一份禮物。
主持人董卿的開場白是那么溫馨而有詩意——“仰望星空,地球是宇宙給人類的禮物;低頭凝望,一花一葉,是大自然給世界的禮物;孩子是給父母的禮物,朋友是陪伴的禮物,回憶是時間的禮物……那在我們今天的節目時間里,就讓我們一起去打開一個色彩各異,卻同樣充滿情感的禮物”。
在這期節目中,最讓我感動的是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趙家和教授,雖然他已經在五年前離開了這個世界,但是他所播種下的一顆善的種子,是留給這個世界所有孩子的最好的一份禮物。用純凈之心,去創造,去發現,去感悟,你便擁有了屬于自己的禮物。
我想:已故的趙家和教授,你在天國一定也備受尊重,你的善良與大愛也贏得了無數人的尊重。節目現場為您虛著的座位就是最好的例證。
李亞鵬說女兒李嫣是上帝給他的最好禮物,他朗誦的朱自清的《背影》是他送給已故父親的禮物。
《朗讀者》觀后感9
徐靜蕾“不回頭”
這一期的朗讀者,徐靜蕾作為唯一的女性帶給我們的是一份對“選擇”二字別樣的認知。
她從做演員到當導演,從唱歌到寫書又到北影教書,在諸多角色的變換之間,她早已從當年那個懵懵懂懂的少女變做集眾多獎項和榮譽于一身的女演員、青年導演,開始被大家稱為“老徐”了。
她說自己是一個“善變”的人,希望做一些自己沒有做過的事,什么東西做的不錯的時候,她就會嘗試著去選擇另一種可能,朋友都說她有事業自毀傾向。
她聽從朋友的建議,開始嘗試做導演,但選擇一個新的工作方式從來都不會一帆風順,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溝通交流便是其中之一,而她,又是一個三分理想,七分固執的人,一旦認定的事卻也是十頭牛也拉不回的。
董卿“撞南墻”
94年的那個你,不也是陪著朋友去參加浙江電視臺的招聘而初入主持行列么,你做主持、做編導、做剪輯……你也是喜歡嘗試新事物的對不對?
96年的那個你,轉戰上海東方電視臺,負責聯絡、催場、做劇務,璀璨的舞臺不屬于你。不甘寂寞的你去上戲學了編導,如今你真的做了導演不是么?
99年的那個你,第三次易主于上海衛視。新頻道的新鮮勁一過,略感失落的你從紅樓里,從唐詩宋詞里汲取力量,勇敢選擇了華東師范的古典文學專業攻讀碩士研究生。還記得千禧年的雙向音樂會嗎?那個得了金話筒的你。
02年之后啊,你進入央視,05年你榮登春晚,08年你主持奧運,10年你放聲世博朗讀者第三期觀后感400字朗讀者第三期觀后感400字。事業上的進步卻遠遠趕不上你那顆上進心,14年的你再一次選擇拿起課本,回歸學堂。
15年,你選擇做導師,17年,你選擇做制片人。無論未來的你還會選擇怎樣的身份轉變,我們依舊陪你走過一天又一天,月月年年,此心不變……
《朗讀者》觀后感10
陪伴是一生的守候;陪伴是孤獨寂寞最終的結局也是不可缺少的情懷。它可以讓友情更加凝聚,可以讓親情更加深厚,也可以讓師生情更加難以忘懷!
這個故事講的是:楊乃斌因發燒而導致雙耳失聰,但他的媽媽并沒有放棄他,而是和他一起上同一所正常人的學校,每天陪讀,整整陪了16年,直到考入大學。
這是母愛的陪伴。雖然楊乃斌是一個病人,但我們沒有資格用另一種眼光去看待他,因為他只是一個病人,看到這里也同時歡迎您訪問中考作文,而不是一個罪人,所以我們不應該去歧視這些需要幫助的人,因為有他的媽媽來做他的耳朵,會一直陪伴他。陪伴是一個人即將絕望時看到的一線生機;陪伴是你孤獨是一起陪伴你走向曙光的一支(一艘)小船;陪伴如一只小鳥引你離開太陽落山的地方;陪伴是一束陽光,它會讓昏暗的心房變得更加明亮。
這讓我也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我的媽媽。媽媽在很熱的補課班陪我學習但從沒喊過“熱”在冬天也沒喊過一聲“冷”,每天陪我復習功課,陪我到晚上十幾點鐘,但仍堅持陪我學習,這讓我很感動。因此我也有了學習的動力,因為這是陪伴的力量,陪伴是愛的訴說是情的蜜語。每當我看見媽媽給我抄筆記的身影,與我寒窗苦讀的皺紋時專注的眼神,當我臨睡的時候,媽媽還在幫我研究不會的習題,準備明天給我講的更細,直到深夜,媽媽才熄了燈……
陪伴可以讓你的生活充滿激情,可以讓你心中的青春燃燒起來,無論是父母之間的陪伴,還是老師之間的陪伴,愛都永遠包圍著我們,陪伴著我們,因為有愛的陪伴,才會讓世間充滿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