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散文讀后感(精選21篇)
林清玄散文讀后感(精選21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林清玄散文讀后感(精選21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林清玄散文讀后感1
這個暑假,我讀完了《林清玄散文》這本書。散文都是由一個個小故事組成的。總的來說,分為四大主題,分別是天真的心、純善的心、美好的心、莊嚴的心。接下來,我給你們慢慢介紹吧。
這本書的各個小故事分別講訴了作者對生活的感悟和人生哲理,我就具體介紹一下我最喜歡的小文章。
我最喜歡的是叫“清歡”的小文章。
我為什么會喜歡這篇小文章呢?這是因為它讓我知道了一個人如果對平靜的、疏淡的、簡樸的生活有一種熱愛,那么這個人就會看出許多人所不能看透的東西,比如:他會覺得野菜的清淡比山珍海味還要好吃,慢慢品一壺茶更能在喧囂的的環境洗凈心靈,清歡對生活的無求,是他不講求物質條件,只講究心靈的品味。
在城市里,幾乎是沒有清歡的,繁雜的人群,車聲、人聲,要想吃清淡的小菜,卻要么是鹽,多油,各種調料。那么就去深山里來尋找清歡吧!不一定,也許,清歡就在你身邊,對欲望不過度追求,享受生活帶來的樂趣,清歡離我們就很近了!
我讀了《林清玄散文》這本書,他給了我許多啟示,讓我受益匪淺。
林清玄散文讀后感2
讀完了《林清玄散文》,我放下了書本,自己的心還沉浸在書當中,每次讀這本書,我總能感覺到一股暖意,我已經將這本書看了2遍,心里暖暖的,原來林清玄經歷了這么多我所見不到的事情。它們好像流水一般在我眼前閃過,很快又消失不見了。
這是一本散文集,我一篇一篇地看下去,看到了其中2篇我最喜歡的。
第一篇是《溫一壺月光下酒》,講述了一些在月光下奏樂的百姓,充滿了悲傷和憂慮。有月光下的喇叭手,負琴盲翁。還講述了其他經典散文。
讀完了這些,我認為林清玄就想告訴我們,在每一個幽靜的夜晚,總會有一些人在月光下哭泣,世界上總會有悲劇,世界不是所有人都能掌握的。
它不能讓所有人幸福。最后,一定要靠自己不斷勤奮努力。這篇散文集中,我還懂得了生命是短暫的,但是我們只要心靜下來,就能了解更多,得到更多,寧靜致遠。在《以水為師》中就講到了這一點。
第二篇是《白雪少年》,主要講了林清玄童年時期到少年時期發生的事情,有《紅心番薯》《過火》等散文,讓我很難忘。每位讀者都在見證林清玄的成長,包括我。
他的生活十分艱苦,可還是有如此之多的事情,從他父母身上,林清玄學到了很多,讓我也懂得了每個人的生活是不一樣的,有好也有壞,有開心快樂,也有痛苦難過。但是壞不一定就代表不好,好也不代表一定幸福。努力去享受奮斗的過程才會有成就感。
讀了林清玄的散文,我收獲了這么多,我鄭重向大家推薦這本書,真的不錯。我都開始準備看第三遍了。
林清玄散文讀后感3
放暑假了,我和媽媽頂著火辣辣的太陽,去博庫書城買書。我在書店里精挑細選,買回來了一大堆我喜歡的書,這本《林清玄散文》就是我愛看的書。
當我接過這本黃色封面的,不起眼的書時,覺得應該不怎么好看,隨便翻幾篇就可以了,但是當我翻到第一頁時,就被里面的故事所牢牢吸引住了。
第一頁自序《還好,掉下來的不是西瓜》中的小朋友,既可愛又很有想象力,還悟出了大道理:萬事萬物各有其道,有它的優點和奧義,這個世界才會如此多嬌而美好,人生也是這樣,從不同處去觀看智慧,才能認識更多元的價值;每個人都是不同的,獨立的個體,應該得到最合適他的教育,培植和尊重。
第一章是《從巴西來的烏龜》告訴我們,所有的事物沒了生命,那還有什么價值。《枯萎的桃花心木》要我們知道,做事情不愛依賴別人,不然就辦不成大事。《軟枝楊桃》說;看事物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內心。《快樂的思想》講的是每個人都用快樂的眼光看世界。
其中,我最喜歡的一段是:在被造謠時,我不著急,因為我有自知之明。在被誤解時,我不著急,因為我有自覺之道。在被毀謗時,我不著急,因為我有自愛之方。在被打擊時,我不著急,因為我有自愈之法。那是因為我深深地相信:生命的一切成長,都需要時間。
林清玄伯伯寫的作品,有好笑的,生動的,感人的,每一個故事,都包含了一個大道理。《林清玄散文》使我百看不厭,我要多次去品味它,當然,我希望你們也喜歡上這本《林清玄散文》。
林清玄散文讀后感4
每個假期,大隊部都會介紹一些好書給我們,這個假期的是《獅王》《林清玄散文自選集》《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其中最吸引我的是《林清玄散文自選集》。
說是散文,當然是分成許多故事,對我感觸最深的是《海獅的項圈》這篇散文。主要講了"我"在漁人碼頭觀看海獅。兩位老師帶領幼兒園的小朋友來戶外教學,老師給小朋友講起了碼頭里那只戴"項圈"海獅的故事。
這只海獅小時候在海里看到了項圈,就好奇地戴上了,可怎么也拿不下來了。小海獅慢慢長大,項圈越來越緊,最后陷進了肉里。再后來小海獅被保護海洋的工作人員發現,剪掉了項圈,卻留下了傷口。
讀了這個故事,我覺得那個往海洋里亂丟項圈的人太可惡了,這樣亂丟垃圾不僅破壞了海洋的環境,也使小海獅差點丟了性命。再想想,我每次去海邊,總能看到很多人把燒烤用過的一次性物品及吃剩的垃圾,及用破的游泳圈等物品直接丟在沙灘上,一漲潮,海水就把所有垃圾帶進大海。
看了這篇故事,我下定決心不再讓更多垃圾流入大海,看到垃圾就撿起,看到別人亂丟就及時制止,千萬不能再讓更多的海洋生物慘死在這些垃圾手下。這樣才能海更藍,水更清,生物們才能生活的更好!
同學們,快去翻開這本書吧!很多生活哲理在等著你!
林清玄散文讀后感5
喜歡讀林清玄的散文,喜歡他的文字所特有的淡淡的香——如一縷蓮花般的馨香。每每走進他的文字,心也會跟著起起落落,然后慢慢靜下。
暖暖的回味時,內心總會充滿寧靜與關愛。翻開書的目錄,那些題目就會吸引你:“暖暖的歌”、“生平一瓣香”、“溫一壺月光下酒”、“發芽的心情”、“味之素”、“清歡”、“三生石上舊精魂”、“黃昏菩提”、“飛入芒花”、“清靜之蓮”、“吾心似秋月”……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氣的,在寧靜中透露著激越,在冷峻中保持著溫煦,在流動中體現著凝注。
他繼承了佛家廣博的智慧與胸懷,輕輕一揮手袖,便將凌云的壯志,巧妙地幻化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雋永與人性的溫情。
非常喜歡“溫一壺月光下酒“,因為這頗能代表林清玄的散文風格。“月光”代表陰柔,溫和;酒則代表暴烈,激情。“將月光裝在酒壺里,用文火一起溫來喝……此中有真意,乃是酒仙的境界”。讀林清玄的散文,靜與動,柔與剛這些看似不能相容的特性,都能在他的筆下溫柔的展現,娓娓道來,如沐春風。
有時當我們讀到“陰柔“處時,他卻將筆鋒一轉,道出許多生存的真相……
林清玄散文讀后感6
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
第一流人物是什么人物?
第一流人物在清歡里,也能體會人聞有味的人物!
第一流人物是在塵世間,也能找到清歡的滋味的人物!
這是林清玄對清歡的理解,他說,清歡之所以好,是因為它對生活的無求,是它不講物質的條件,只講究心靈的品味。清歡不同于“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那樣的自我放逐;或者“人生得意須歡盡,莫使金樽對月”那種盡情的快樂。
清歡不同于“人生有情淚沾臆,江水江花豈終極”這樣悲痛的心事;或者“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覺”那種無奈的感嘆。
清歡,是在獨山中自己飲茶,可以品到茶中有清歡;清歡,是在湖邊靜待花開時的沉默;清歡,是在躺椅上看蒼茫變幻,云卷云舒;清歡,是在綠樹掩眏,清風徐徐的山路中,踏著青石板感受到的澄明與安靜。
貓頭鷹人,一個捉貓頭鷹為生的人,初見時,非常樸質,是剛從鄉下到城市謀生活的樣子。一年后,他的長相幾乎和他賣的貓頭鷹一樣,耳朵上舉,頭發揚散,鷹鉤鼻,眼睛大而瞳仁少,嘴唇緊抿,坐在那里就像是一只大貓頭鷹。
原來,一個人的職業,習氣,心態,環境都會塑造他的長相和表情,賣鷹者的長相本來就是那樣子,只是習氣與生活的濡染改變了他的神色和氣質罷了。
我們不只要常常擦拭自己的心靈之境,來照見事間的真相,面對自己俗惡的習氣,我們又何嘗不是在照鏡子呢?
尋找清歡,把玩人生!
林清玄散文讀后感7
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個高尚的人談話。沒錯,讀書給人帶來快樂,給人帶來啟發。總之,讀書有許許多多的好處。寒假中,我讀了許多書。其中,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本書就是林清玄的散文集,幾乎每一篇散文都給人帶來深刻的啟發。讀了這本書,我有許多感想,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一下。
每篇散文因為主題不一樣,所以,給我留下的啟發、感想也不一樣。《軟枝楊桃》這篇散文讓我明白當整個社會的人都只重視外表的好壞,不重視內在的美丑時,真正清凈的生活就不可能實現。《在繁花中長大的孩子》則讓我明白在美麗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因為受到美的熏陶,所以心也是完美的。
《水終有澄清的一天》又讓我明白,雖然一秒鐘的混亂,可能需要幾天才能清凈,但只要我們一向堅持邁向更高境界,水,終有澄清的一天。《留一只眼睛看自我》讓我明白,只有留一只眼睛看自我才能明白成功的真諦,倘若心執著停滯了,就只有死路一條。
是啊,一本書給我帶來了這么多啟發,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時,覺得太好看了,結果媽媽叫了好幾次都沒聽見。這本書用巧妙的方法引出了許多生活事物中的看法、理解。讓人情不自禁的想看第二遍,書中有很多令人深思的'地方,十分耐人尋味。
整本書寫的十分好,還讓我明白了許多新鮮事物。偶爾,我看到精彩、好笑之處,都會不由自主的笑一笑。每當我看見林清玄寫的書時,都會拿起來讀一讀。因為,每當我拿起來閱讀時,都會讀出不一樣的味道。
林清玄散文讀后感8
林清玄先生,生于一九五三年。是中國著名、優秀的散文家。
他的散文令所有人都意猶未盡,我也不例外。第一次接觸林清玄先生的文章時,只感到清新與優雅。但是,當我細細品味時,我又看出了另一面。在平易生活有著感人的力量,是這種力量感染了我,也讓我頓時喜歡上了他的手筆和他的寫作風格。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光之四書中的光之色。
光到底是什么顏色?是馬蒂斯藍色的向日葵?是畢加索鮮紅的人體?還是夏卡爾綠色的臉?
光是五顏六色,是五彩多姿的。在光的照映下,生活也顯得豐富多彩,也愈來愈有滋味。光,可以勾起藝術者們的靈感;光,可以渲染氛圍;光,可以使單調乏味的生活化為烏有……
讀了這篇文章,我感悟到了許多——
生活,像是一個調色盤。人生下來是一張白紙,想讓自己的白紙變得耀眼,就需要空間去想象,去捉摸。而光只是抽象的,無可比擬的藝術。但是,能把它繪在紙上,那就是生命的奇跡!
讓我們在生命的道路上,揮灑光的美,揮灑顏色的美。
生命,注定為光之色而美!
林清玄散文讀后感9
《林清玄散文集》講述了作者在世間的所見,所聞和所感。他期許著孩子們能夠擁有天真的心、純善的心、美好的心與莊嚴的心。
這本散文集是由一個個充滿教育性的故事串起來的。俗話說“做賊心虛”,這本書中的《烏黑與清白》不就體現出了這個道理?
這講述的是一個在宋朝的故事,為了抓住小偷,找來了一個鐘,讓十個嫌疑人去摸,因為說偷了東西的人摸一下就會響,所以真正做了壞事的人是絕對不敢摸的。鐘上面被涂滿了墨水,壞人因為“心虛”,沒有摸鐘,所以兩手“清白”,而沒有做壞事的人,無愧于良心,當然敢摸鐘,所以手上沾上了墨水。
時代在變化,從前的小偷還知道羞愧,現如今的小偷偷了東西似乎都變得理直氣壯起來了。他們做了壞事為了不被發現,甚至還會滅口,做一些泯滅人性的事情。他們被捕,竟然還會對著攝像機,面帶笑容,侃侃而談自己的卑鄙行徑。
讀完了這一篇文章,小偷真是令人憎恨,他們明明可以通過自己的勞動來換取美好的生活,可是他們卻選擇了偷盜。小偷就像《守株待兔》里面的人,都只是一心想著坐享其成,都不會付諸自己的努力,只是小偷的行為更加卑鄙和惡劣。
發自于內心的丑陋和虛偽萬萬不可,即使使自己兩手黑黑,也會比虛假的清白好的多。
摸摸自己的良心,寧愿烏黑,也不要那虛偽的清白。
林清玄散文讀后感10
很早讀過林清玄一篇寫三生石的散文,淡雅清新的語言,真摯娓娓的感動,留下抹不去的印象。《感性的蝴蝶》是林先生的一本散文選,分成三輯:河的感覺,發芽的心情,和溫一壺月光下酒。
文如其名,清冽而帶著點佛家的玄味,但真實真切,連我這個最煩說佛的人,也甚是喜歡。
宗教本沒有錯,信教作為一種信仰也是值得尊重的,可現今的社會,假信仰的人太多,尤其在中國人里,經過共產主義洗禮、經過破除迷信連著把宗教一鍋端的各種宣傳運動的新中國人,可能連什么是信仰都不知道了,還談什么信教呢。宗教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早已變成一種服務業,這條精辟的概括,讓人不得不佩服永少的尖銳和犀利。
林清玄的散文,有談佛學的,但更多的是抒寫一種心靈的感悟,尤其是在嘈雜紛忙的都市生活里,人早已被各種壓力摧毀得麻木不覺,除了激烈的放縱發泄,早失去了心原有的安寧和平靜,有的只是哄鬧無常的濁歡,妄論一千多年前東坡先生所抒的“人間有味是清歡”。以濁為歡、以清為苦,到了濁歡都盡的時候,也就只剩無味的人生了,這是現代人的悲哀。
讀林清玄的文字,好比在混亂淤濁的人世間,喝到一杯清淡卻茶香四溢的龍井,也許只是暫時的醒神,總比一直混沌沌沉淪于身外之物的追逐中,要好些。
林清玄散文讀后感11
林清玄的散文過之后給人一種回味無窮的感覺,作者那易懂的語言,卻又含著很深的寓意,哲理。
在林清玄散文集中我最深有感觸的是一篇名為在繁花中長大的孩子的文章。讓我明白在美麗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因為受到美的熏陶,所以心也是美好的。
環境對人的熏陶感染甚是重要,比如把一個剛出生的嬰兒交給一只母狼去撫養,嬰兒長大后就具有狼的很多生活習性。社會環境與一個人、特別是青少年的成長有直接的關系。孟子后來成為大學問家,與社會環境對他的熏陶感染分不開的。所以做父母師長的要為我們千方百計選擇和創造一個優良的環境。
因為一個人的素質,一個人的成長,確實離不開它的環境,一個好的環境能催發一個人上進,而一個差的環境呢?早在300多年前的明代,人們就總結出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以及“人若近賢良,如紙包蘭麝,因香而香。人若近邪友,似柳貫魚鱉,因臭而臭。”這說明,中華民族早已運用環境心理學的規律于教育與個人修養方面了。
林清玄散文讀后感12
《林清玄散文集》中的文章,有的似清茶,有的像咖啡,有的是一杯回味的美酒。在這些散文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鞋匠與總統》。
這是一篇簡短但意義深刻的散文。它講了林肯競選上總統演講時,因為是鞋匠的兒子,所以有一位議員想要羞辱他,由于眾議員們出身高貴,自以為是上流社會優越的人,卻從未想過自己要面對的總統是一個鞋匠的兒子,覺得林肯很卑微,很看不起他,因此,被眾多參議員嘲笑。
但是,林肯并不認為這是一件令自己自卑的事,反而以此為榮,他憑著自己的智慧感動了所有的參議員們,他用自己的真誠,贏得了所有人的掌聲。讀完這篇文章后我才發現,林肯雖然是一個出身卑微的人,沒有任何貴族社會的條件,但他唯一可以倚仗的是自己出類拔萃的才華。林肯的智慧與寬容、坦蕩與善良、仁愛與正義,使他贏得了別人包括那位傲慢的參議員的認同!
我終于豁然開朗,自卑?輕視自己?小家子氣?從此我要對它們“Say No”這些都是人生道路上的絆腳石,都是失敗的根源!不要因為一些事情自己做不好或不如別人優秀,嫉妒別人,就感到自卑或連自己都看不起自己!
自信和尊嚴都是自己給的,所以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也要像林肯一樣,對自己自信,對他人寬容!
林清玄散文讀后感13
《咬舌自盡的狗》吸引了我,狗是人類的朋友,狗多少乖巧、忠誠,想著狗,心田里便流出一股盈盈的笑,狗該有一個好的主人呵護、嬉戲它。還沒看完,視線已經模糊。狠心的主人竟然作了這樣的事:第一次把狗拋到幾百公里以外的深山里,狗,回來了。
第二次想把狗拋到幾百公里外的深山中時,狗卻在車中咬舌自盡了……啊!一只有情有義的狗呀,為了尋找主人,在原野、在高山、在城鎮、在荒郊奔馳百里,不管經歷多大痛苦,多大風險,始終來尋找主人,尋找家。好不容易回到家了,主人不但不開門,還冷眼相待,接著立刻又送去拋棄,又被無情無義的人拋棄!兩次拋棄撕裂著狗的心。“萬物皆有靈”。
人類自以為聰明總是以為自己比動物更有智慧、有感情,可動物們總用它們最真誠的依賴和信任,甚至生死的決絕向我們證明,它們也有愛,有思想,當它們被拒絕、被拋棄,它們也會流淚,甚至無比地傷痛,其實,它們的要求并不高,只要每天能和我們在一起就好,僅僅是陪伴。人又何嘗不是這樣?
我皺著眉,搖了搖頭。
林清玄散文讀后感14
卷四,同時也是《林清玄散文》的最后一卷,卷四的結束也象征著散文集的結束,看完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這是一部從生活中體悟寫作秘密,結合創作經驗和美麗文字的書,他用真摯而優美的文字,作出人生的一點一滴,作出生活疑惑的最好答案。
卷四——莊嚴地心,其中的每一篇文章無一不吸引著我的目光,奪人眼球,但在甚多出彩的文章下讓我記憶猶新的還是那《第三面佛》和《不緊急卻重要的事》
先說《第三面佛》。它是卷四中篇幅最短的一個,盡管很短但它仍能表達出不簡單的道理。再就是《不緊急卻重要的事》這一篇的內容與卷二的《清歡》有些相似之處,這也是我覺得寫得最好的一篇,這篇文章猶如素描一般,簡簡單單幾筆,勾勒出人們內心的豐富世界。
人們在生活中總會遇到很多緊急的事情,當我們在遇到這些事的時候,往往會犧牲那些看起來不很緊急的事,都未曾問那些事情有多么的重要。
是啊,一個人一天八小時在追逐俗事上,又有多少時間來思考那些重要的事呢。
如果我們每天從生活中抽取八分鐘的覺悟,八分鐘的靜心,八分鐘的專注,八分鐘的放松,八分鐘的忘我,八分鐘的天人合一,抱八分鐘的守真抱樸,那么生命必將因此改變,每天的生活也會因此改變。
林清玄散文讀后感15
今天,我讀了這本書后,心情久久不能平伏。這個故事主要講了:有一位老富翁,非常擔心他從小嬌慣的兒子,他有龐大的財產,害怕遺留給兒子反而帶來禍害。于是,他教兒子自己去奮斗。
兒子他還發愿:如果不找到寶物絕不返鄉。
青年打造了一艘船出海。
他駕船渡過險惡的風浪,經過無數的島嶼,最后找到一種樹木,這棵樹木會散放一種無比的香氣,青年想:這真是無比的寶物啊!青年把樹木運到市場上賣,可是站了一天都賣不出,隔壁賣木炭的賣完了,于是,他把沉香燒成木炭,結果一天就賣完了。
他得意地告訴他老爸,他老爸一聽,卻哭下了眼淚。
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智慧:許多人手里有沉香,卻不知道它的珍貴,反而羨慕別人手中的木炭,最后竟丟棄了自己的珍寶。我知道了什么東西都要珍惜,不要等沒了才后悔。
林清玄散文讀后感16
看過林清玄的散文,就知道什么是樸素而大氣。
每一次看一篇散文都會發現林清玄把自己的感想寫的很深刻。我很喜歡這樣的寫法,一個人沒有自己的想法那還得了?他在他寫的海拔五百中說到:我們不必像爬山專家爬到五千或一萬的地方,把名字刻在石頭上,他們說那是“征服”。
但是有了征服,就沒有完全自由的心情。我深深認同這句話,一個人有時并不需爬的太高,五百米既能俯覽山下的美景,又不失去自由,不會讓人一會的向上爬,失去了樂趣,錯過了五百米的美景。
我還喜歡林清玄中的《煮雪》這篇文章。讀完之后,就是滿腦子都是作者腦洞好大。這篇文章好科幻,挺好看。這篇文章我看了好幾遍,越看越喜歡。要不我也來一段:我就寫要是聽別人埋怨的話,就把冰切細繞大火柴火,加一點點鹽去燒,這樣才能聽出對方心里有多生氣,心里有多急。
生活中我們往往認為站得高望得遠,但是在“站得高”的過程中,你又錯過了多少機會呢?
林清玄散文讀后感17
初次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是帶著無聊的感覺去看的,后來,我認為這本散文集的第一章最好看。
第一章的題目叫做《溫一壺月光下酒》,講述了兩位彈奏音樂的貧困的人民:一位喇叭手和一位負琴盲翁以及剩余的一些記敘文,我覺得,林清玄想告訴我們,在如此美好的月光下,總會有人因為某種原因在悄悄地哭泣,需要他人的幫助。
社會上不僅僅有喜劇,也有著一系列的悲劇。不是所有人都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只有靠后天的努力,才能改善自己的生活與命運。我也從這篇章中體會處了一點,那就是:時間是短暫而又寶貴的,只要你去珍惜時間,就能做出一些有意義的事。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時間是無價之寶,無論你用什么數目都買不回來。
有多少偉人能夠逃過“死”這個字?沒有一位偉人能夠從這個字中逃過。
生命十分短暫,如果想在有生之年做出一些有意義的事,那就從今天開始,珍惜時間吧!
林清玄散文讀后感18
人活于塵世,心又怎會不沾染污穢?愿每一個人能靜下心來,除去污穢,擁有一顆純善的心。
正如林清玄所說,珍珠貝在同一時刻被種在海中,有的很大,有的很小,它們所經歷的的挫折也罷,傷害也好,雖然很苦,很累,但風雨過后是彩虹,磨難越多,珍珠貝越漂亮。
飛蛾與蝙蝠是這樣令人嘆息,飛蛾有著明亮的眼睛,卻將生命置于火光。蝙蝠天生有弱視的盲點,只得將生命置于一場災難。有的人不也如此嗎?得到了,卻不珍惜,直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
“麻雀安知鴻鵠之志”,天鵝,本應飛翔于高空之中,卻因為人們的一己之利,將那優美的身軀留在了地面之上,屬于天空的鳥兒失去了自己的家園,然而人類還以為這是權貴的表現,多么的愚蠢啊!
心純則真,心善則美,純真善良才是人世間最美的的心,愿所有人,能在凡塵中保留一顆純善的心!
林清玄散文讀后感19
初讀《林清玄散文精選》一書時,書中優美的辭藻,散發著一股淡淡的清香,引人入勝。書中深厚的含義深深地吸引了我,或許是志趣投合吧,喜歡淡雅散文的我,一下子喜歡上了《林清玄散文精選》。
最讓我喜歡的是,林清玄敘述自己兒時的故事。雖然表面說著自己兒時的事,但總表達著一種情感。每次看這本書時就會情不自禁融入其中,看到了林清玄與“棋子”下棋,看到了林清玄和小松鼠嬉戲,也看到了林清玄過火時的恐懼、害怕。
最讓我欣賞的是,林清玄撰寫自己現在的生活。每篇文章都表達了自己對鄉村的懷念,或是一則意味深長的道理。每則故事故事都寫得十分真實,不僅讓我想起林清玄思念番薯之情,林清玄城市種菜記······
未了,似乎還沉浸在林清玄淡雅的散文中。不由得也吟誦出一句話:
活在苦中,活在樂里;活在盛放,也活在凋零;活在煩惱,也活在智慧;活在不安,也活在止息。這是面對苦難的生命最好的方法。
林清玄散文讀后感20
林泉、清歡、玄想是林清玄的真實寫照,這些也體現在他寫的文章當中。《林清玄散文自選集》從看的一頁起,它就深深吸引了我,上周看完了卷一天真的心,這周又看完了卷二《純善的心》。
其中最令我記憶猶新的是咬舌自盡的狗。
它講述的是“我”坐出租車帶“我”的狗去看病,出租車司機看到“我”的狗,想起了他以前狗。他以前嫌狗負擔太重,不想養了,就把狗放在布袋里,載出去放生,可是狗一個星期后又自己回來了,他又想把狗放生,可當他到一個很遠的地方準備放生時,卻發現狗咬舌自盡了。
我的眼前好像浮現出了那只狗的悲慘狀況,它為了找主人歷盡千辛萬苦,主人卻連一回安慰的話都沒有,又把它拋棄了,狗的內心因該是多么的絕望啊!
唉!在人世間不也有這樣的事嗎?有情有義的人受到無情的背棄……
林清玄散文讀后感21
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現在我們所處的時代,我以為應是散文再盛的時代,于是,在購書時,購得《林清玄散文》一書。
讀書中文章,就像是在與林清玄聊天,在聽他娓娓道來,文章中沒有華麗語句,有的是一個個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故事,一個個與人生緊緊相連的傳說,但是這些小故事卻能帶給人啟示與收獲。
無論是童年往事,還是即時感受;無論是記人,還是詠物;無論是敘說欣喜,是傾吐遺憾,總是用一種淡淡的筆調,讓人沉浸在一種寧靜、雅致、平淡的氛圍中。
無論是“溫一壺月光下酒”,還是那種推開窗就可見一片田園風光的日子,亦或是“三生石上舊驚魂”,總是一種緩緩到來的語調,帶給人一種美好的意境,向我們展示情懷真摯,向我們描述著血有肉有靈魂的人。
清冽之息,就是《林清玄散文》帶給我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