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魯迅是沉默的讀后感
真正的魯迅是沉默的讀后感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真正的魯迅是沉默的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魯迅不是那種活在美好虛妄里的人,他總是看到最冷的一面,不管是處理與他人的關系,還是他表達的“意象”與他提出的哲學理論,都是從最消極的方面來看待的。舉兩個例子,一是他關于黃金世界的想象:“人們總幻想著無窮美好的未來,魯迅卻對此進行完全否決。事物分為上、中、下三等,到了上層世界,仍分有上、中、下,矛盾永遠存在,斗爭永遠存在,不存在至善至美的東西。”二是他與他人的關系,他將人分為三種,敵人:“最可怕的敵人在于”無物之陣“,正因為含混不清,有模糊性,甚至不知是因愛還是很就變成了阻礙你的力量,可怕之處于此”,愛我者:“并不只是存在著甜蜜的一個詞語。當一個人要取得思想和行動上的絕對自由的時候,這種愛我者的溫情,常常會妨礙他的思想與行動的獨立自由,人的思想和行動的獨立自由常常容易蹉跌在愛上。愛固然有力量,但也是一個牽制”,群眾:“是戲劇的看客,你的理想與崇高,在看客現象中都轉化為一種表演,從而失去了價值與意義,充滿危機感”。敵人固然是阻礙,群眾也有理可循,可連看待愛我者的角度都是如此冰冷的.,是如此消極的。
看到消極并沒有什么偉大的,直到我閱讀了他關于“死火”的描述:“我做夢,夢見自己在山峰間奔馳,跑啊跑,突然從山峰上一下掉到冰谷里,往下一看,一片青白色,這青白色就是死亡的顏色。但是在一片青白色中,我突然看見了很多珊瑚樣的紅的影子。在死亡的顏色中出現了生命的顏色,這就是死火。于是,我和死火之間展開了一個哲學的討論。死火對我說:先生啊,請你趕緊把我救出去,否則我將凍滅。我說好,我就把你帶出冰谷。死火又說,你把我帶出冰谷,我會燒完。我只能在“凍滅”和“燒完”之間作出一個選擇。”顯然魯迅面對困境時,選擇的是后者。雖然兩種選擇結局相同,都是消亡,但兩者當然是有差距的。前者的生命是虛無,是空殼,是無用的走一遭人世,后者卻是奮斗,是掙扎,是完滿的自我實現。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垂死掙扎,重視過程而不重視結果,這是魯迅反抗絕望的態度。
之所以體味到魯迅真正的偉大便是分為以上兩點原因:一是他開始便把所有問題都看透了,根本沒有抱多大希望,因此他的絕望也根本不存在了,就是他說的“于無希望中得救”,“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他大徹大悟了,便不存在絕望了。二是大徹大悟后,他沒有選擇躺倒不干,而是知其不為而為之,仍要反抗,要奮斗。這便是他自身擁有的獨特的以清醒的現實主義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為特點的反抗絕望的哲學,是中國傳統哲學的道、佛、儒的結合,是一種全新的高度。這才是魯迅的偉大之處,是值得欽佩的態度。
如今世界雖不如那時般動蕩紛亂,但魯迅的人生哲學卻適用于每一個人。有一部分人,從不對身處的社會進行半點的思考,總認為只要再進一步就能進入理想世界,從而被無情的現實所打倒,處處碰壁,導致產生對世界的懷疑,喪失前進的動力,或許他應讀讀魯迅。看清現實是立根之本,越早明了現實的殘酷,才能越早與殘酷作斗爭,而不是等著被殘酷嚇倒,不要永遠活在美好的虛妄中,勤思考,才能有作斗爭的機會。相反,另一部分人雖然看透世界,看透生活,但對生活不抱希望,沒有熱情,認為做的事情全是徒勞,是無用功,改變不了他所認識的冰冷,或許他應讀讀魯迅。永遠不要如死火般被凍滅,要永遠拼搏,永遠反抗。哪怕是處于如此黑暗時代的魯迅都能反抗的哲學思想,生于和平時代,只被一點挫敗打倒的我們,又何嘗不能站起來,用力去打敗挫折呢?從了解魯迅,閱讀魯迅中,我們能更好的認清自我,我們也能更熱情的同困難作斗爭,這邊是這位偉人留給我們最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世界在魯迅看來是如此冰冷,但他卻是炎涼世態中的一團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