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晚會觀后感
感動中國晚會觀后感
當看完一部作品后,這次觀看讓你有什么領悟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會寫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感動中國晚會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感動中國晚會觀后感1
《感動中國》十大杰出任務頒獎典禮上,兩個人物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兩個人就是教師夫妻李桂林、陸建芬,他們在一個很窮的山村教書。那是在大山的最深處,進出極為艱難,村民一年難得下絕壁一次。那里的生活條件十分艱苦,村上的人們連基本的吃飯穿衣都成問題,兩位教師的生活環境、教學環境可想而知,所謂的“臥室”里只有一張用泥巴堆出來睡覺的泥床,一盞煤油燈,教室更是經不起風吹雨打的稻草房。他們兩個白天教書,晚上回到“臥室”批改學生的作業,每天要到很晚才睡覺。通向那個窮山村的,只有一條路,一條筆直的山路,要靠梯子才能爬上山的山路。如果要走出山村,不僅要翻山越嶺,還要過只有兩條鐵鏈橫貫的大渡河。生活在那樣的地方,是多么的艱辛啊!
可就是這樣,那兒還是整個大山里最好的學校,連其他村的孩子也會到這里來上學。所以,每周一,他倆總要把孩子們接上山,周五再送下山,一次又一次地重復著……一年,兩年,不知不覺,他們在大山里呆了整整19年。19年如一日,李桂林、陸建芬夫婦教書育人,共培養了6屆共149名學生。陸建芬現在還是代課老師,1個月的工資才230元。夫婦倆第一次來到北京,連照相機也沒有。是他們,為偏遠山區的教育事業撐起了一片藍天。19年的時光足夠使一個無知的
嬰兒,變成一個活潑懂事的少年。可見,他們受了多少苦啊!可是他們沒有一句怨言,多么難能可貴的精神呀。試問,這種愛崗敬業,專門為人的精神我們又做到了多少呢?我們應該為我們現在的生活條件感到知足,只有知足才能感到快樂、幸福。正如為他們的頒獎詞上所說:在最崎嶇的山路上點燃知識的火把,在最寂寞的懸崖邊拉起孩子們求學的小手,19年的清貧、堅守和操勞,沉淀為精神的沃土,讓希望發芽。他們真正做到了這一點,不愧為人師。我們都應該向他們學習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要學會滿足。
感動中國晚會觀后感2
一抹真情,帶來感動;一份思念,傳遞關懷;一份溫暖,捧出赤誠;一份堅強,凝聚力量······平凡的偉大,草根中的感動,20xx年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就像一抹陽光透過生活射入生命,在每次呼吸間烙上最深的痕跡,在心頭跌動的是震撼人心的母子情結,是一根綁帶連結了兩個生命,見證了溫暖人心的孝順。
陳斌強,一名普通的中學教師,他有個患有老年癡呆癥的母親。為了每天親自照顧母親,他用一條小時候母親背子女的綁帶,把母親綁在自己身上,騎電動車行駛30里路去學校上班,呆在自己身邊服侍母親。一連五年,風雨無阻的帶著母親上班;連著五年,無怨無悔地照顧著母親。小時候,這根布帶就是母愛。母親用它背過子女;長大了,這布帶是兒子的深情,兒子用它背著母親。有一天,母親的記憶走遠了,但愛不會,它在兒女的臂膀上一代代傳承?!靶⒏^倫足可矜”是對陳斌強的高度評價,也是陳斌強的真實寫照。
“百善孝為先”,陳斌強的作為溫暖了我們每一個中國民眾的心窩,也照亮了我的心房,令我感動,令我敬佩,更令我學習。我們在一天天的成長,變得強壯,變得聰明,變得有力量;而我們的父母在一天天的衰老,背慢慢駝了,行動思維漸漸變得遲緩了,直到有一天,他們什么都不會了,這就需要我們做子女的去幫助他們,像小時候父母教我們一樣耐心地、不知疲倦地照料他們。父母親老了,需要我們去陪伴他們,去照料他們,這是我們應盡的義務?,F在我們僅需要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捧著一顆孝順的心,去感激父母,去報答父母;并不需要我們去做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只需要那些微不足道的語言、動作去關心他們。一個擁抱,做一次早飯都會讓父母感動,覺得欣慰,得到滿足。
在中國大地還有許多令我感動的人物,縱死終令汗竹香的林俊德、冰雪為容玉作胎的最美老師——張麗萍、清香傳得天心在的周月華······這些人物感動了全中國人的心,撫慰了全中國人的心,更震撼了全中國人的心。他們的做法,為我們的生活社會增加了許多正能量,給我們學習的榜樣。雖然這只是十個平凡而普通的人,但卻看到了當今中國人的錚錚鐵骨!
感動中國晚會觀后感3
今天晚上,我觀看了20xx年度《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節目,里面的人物和故事令我感動不已。有被稱作***之父的物理學家于敏老先生;有在貴州貧困山區支教10年的退休外交官朱敏才夫婦;有為了孩子學習而與孩子同桌16年的陪讀母親;也有敢于與暴恐分子作斗爭的警察叔叔木培提;還有為了遠赴非洲抗擊埃博拉病毒的醫務人員
其中最令我感動的是于敏老先生,當主持人宣讀頒獎詞,于老先生的兒子接過獎杯的那一刻,距離我國第一顆***爆炸,已經過去了近半個世紀。從第一顆***爆炸到第一顆***試驗成功,美國用了7年3個月,前蘇聯用了6年3個月,英國用了4年7個月,法國用了8年6個月,中國人只用了2年8個月。朱光亞院士稱,在突破***的技術途徑的過程中,于敏發揮了關鍵作用。在研制核武器的權威物理學家中,于敏幾乎是唯一一個未曾留過學的人。
那是一段蕩氣回腸、催人淚下的一代物理學家的故事。1966年12月28日,我國進行了首次***原理試驗,為確保能拿到這次試驗的測試結果,于敏頂著戈壁灘零下三四十攝氏度的刺骨嚴寒,檢查和校正測試項目屏蔽體的擺置。核試驗基地都是在條件惡劣的高原和大漠上,當時40歲的于敏身體虛弱到這樣的程度:從宿舍到辦公室只有百米的距離,有時要歇好幾次,上臺階要用手幫著抬腿才能慢慢地移步。由于過度操勞和心力交瘁,他曾多次休克在工作現場。但在那樣高難度、高輻射的條件下,于老先生仍以命相搏。經過無數次的測量,中國的***原理實驗成功了!
于老先生這一輩子為中國的科技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他這種為國家奉獻一生的精神值得我學習,我要學習他那寬大的胸襟,堅持不懈的毅力,吃苦耐勞的品質,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在學習中取得更大的進步。
感動中國晚會觀后感4
有些人,像一朵朵小小的花,悄然在你身邊綻放,剎那間的芳華,便驚擾了世間的繁雜。
在我的內心,盛開著,兩朵嬌嫩的,渺小的,粲然的花。
稍近的一朵,名叫無私,它悄然地綻放著,優雅而高潔。它是由一名叫做楊科璋的消防戰士悄悄種下的。這位勇敢無畏的戰士緊緊地抱住懷中昏迷的小女孩,跌入深深的電梯井中,哪怕他松開手便可得到生的希望,他也只是將懷中的女孩,緊緊地,用力地護在懷里。他的身軀在黑暗中跌落,生命綻放了另一個花季,那小小的一朵開在了我心里,鼓舞我,激勵我,讓我不至于活到斤斤計較的地步,更讓我能夠盡心盡力地幫助別人,不求回報。
花香入心,怡人怡己。
另一朵稍近的花,叫做真愛。它在綠葉的呵護下甜美而又絢麗的綻放著,粉色的花瓣輕輕地搖曳,給人溫馨夢幻的感覺。播種它的是謝芳與謝海華夫婦。謝芳勇斗小偷,早已成為周圍居民茶飯后的閑聊??缮硎芫盘幍秱乃?,卻無人敢娶。當兵歸的謝海華,懷著一顆赤誠的心,去拜訪他心中的英雄。誰知,這一眼,便是萬年。他們順利地走到了一起,一紙婚書,一生諾言??傻降资翘旃蛔髅?,生了孩子后的謝芳生了重病,肌肉嚴重萎縮,連生活都無法自理??芍x海華并沒有因此放棄自己相守一生的諾言,還真誠地告訴謝芳:“汽車到不了的地方,我背著你去?!边@句真摯誠懇的話成了他們彼此心中盛開的花。謝芳幸福地說道:“我只勇敢了一次,而他卻勇敢了一輩子。無疑我是這個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毕鄲鄣膬蓚€人,一見鐘情的'開始,白頭到老的結尾……這朵花開在我心里,照亮每一個角落。當我心灰意冷的時候,它告訴我,這世間,還有許多陽光溫暖的片段,需要我們去尋找。于是,我繼續背著行囊,風雨兼程……
一個人,一身行囊,花開兩朵,天各一方。
感動中國晚會觀后感5
有一種溫暖,不需要語言,就能傳遞,叫做感動;有一種力量,不求驚天動地,卻足以令人震撼,叫做感動。
——題記
當走在林間,看到一片樹葉落地歸根,可以感動;當走在鄉間,看見母狗用自己的身體來給它的孩子溫暖時,也可以感動。感動其實很簡單。
當我坐在教室里和同學一起觀看著“20xx年度感動中國頒獎盛典”的時候,當屏幕上出現了一個名叫孫炎明的癌癥患者時,我哭了,但是,我也笑了。
他是一名癌癥患者?!鞍┌Y”,聽著就讓人覺得害怕的詞語,聽著就讓人聯想到絕望的字眼,可是他卻只給了自己一個小時絕望的時間。在這漫長而又短暫的一個小時里,沒有人了解他在與自己抗爭了多長時間,但他給人們的新形象卻是比平常更努力、更樂觀。他的每一天都更有意義。他用他頑強的毅力與病魔斗爭了五年。他用自己的真實經歷給他看管的犯人上了最震撼的一課。癌癥給他帶來的痛苦應該是常人無法想象的。他頭上的那塊疤深深地印烙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我不禁落淚。他那種不畏困難,樂觀向上的精神同樣也深深印烙在我心上,他的笑揮之不去。于是,我忍不住也笑了。
他并沒有做什么蕩氣回腸的大事,他是一個平凡的人,站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平凡地做著自己份內之事。但是,他卻以不平凡的毅力,在與不平凡的對手做著不平凡的斗爭。
就是這樣一個人,讓我為之感動。他的經歷讓我懂得了一些事情。以前在面對挫折的時候,我好想逃避,不愿意努力地打敗它,我會怕。但是這次看了孫炎明的事跡后,我才知道原來不是每個人都像我這么懦弱的。連癌癥他都有勇氣對抗,我為什么不敢對抗那些微不足道的挑戰呢?難道每遇到挫折我都要逃避或等著他人來幫我嗎?
不!我不會的,我要像孫炎明一樣勇敢樂觀地活出個像樣的自己,我一定要向他學習,每一天都過得充實!
感動了自己,才能感動別人。
感動是一種力量,是一種境界,是不需要華麗包裝的灰姑娘,它就在你我身邊,只要你用心體會……
感動中國晚會觀后感6
一年一度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晚會昨晚落下了帷幕。這十位平凡之人的不平凡之事,讓我們感動,令我們震撼,一個個感人的事跡敲擊著我們心靈最深和最柔軟處,發出動人的感動之聲。劉盛蘭對自己很摳門,但在給學生捐款的時候卻很大方,劉盛蘭是一位普通再不過普通的村民,每天清晨,劉盛蘭起來弄點簡單的飯菜,就騎著自行車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撿回一大堆破爛。他18年幾乎沒嘗過肉味兒,沒填過一件新衣,“吝嗇”的連一個饅頭都不舍得買,可捐資助學總計10萬多元,資助了100多個學生。劉盛蘭一直沒進養老院,這樣,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補貼,但這些他全部捐給了貧困學生。
還記得那撼動心靈的頒獎詞:殘年風燭,發出微弱的光,蒼老的手,在人間寫下大愛。病弱的身軀、高貴的心靈,他在九旬的高齡俯視生命。一疊疊匯款,是寄給我們的問卷,所有人該思考答案。
從老人的舉動中,能清楚的感受到他的慈愛之心、友善之心。獲得殊榮的,大多數都是普通人??梢哉f,沒有人是為了今天的獎臺而選擇自己獨特的生活。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做出了不平凡的舉動,只是因為忠于自己的內心,緣于愛。
生活中從來就不缺乏感動,只不過是在繁忙的學習生活之中,我們疲于張開發現美的眼睛。在我們身邊,在我們眼前,就在處理中心,處處都有令人感動的人和事。有默默奉獻、踏實嚴謹的老前輩,也有積極進取、鉆研努力的年輕人,有關懷體恤員工的領導、也有相互關愛的同事,無論是精誠合作,永不言敗的團隊精神,還是拔得頭籌,閃耀著獨特的個人魅力,在一點一滴中都流淌著感動,撞擊著我們的心靈。張開眼睛,去發現身邊小細節中隱藏的,被忽略的感動吧!
感動中國讓我們明白,自己的路該怎么走;感動中國讓我們清楚,人的夢想該如何做。感動中國讓我們知道人應該懂得關愛和感恩,懂得堅強和堅持;感動中國激勵我們年輕人前行和進步;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感動就在我們身邊,感動一直在傳遞著和發揚著,相信和期待更多的愛和夢想被點亮,愿好人一生平安,愿善良的人,收獲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