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白光讀后感
魯迅白光讀后感
當(dāng)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現(xiàn)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你想知道讀后感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魯迅白光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在魯迅先生的小說中,《白光》一篇很有些特別之處。《白光》的內(nèi)容比魯迅的其它小說如《藥》、《祝福》、《風(fēng)波》等更為難解,無論是從題目還是從內(nèi)容來看,都有些詭秘的意味在其中。
“白光”到底是何物,它的真正意義是什么?在將小說讀完多遍后,我仍無法徹底弄明白這個問題。“白光”在文中共出現(xiàn)了三次,我感覺“白光”這一意象在文中并非只有固定一義的,每一次出現(xiàn)時的象征意義都異于前一次。
白光正式出現(xiàn)之前,其實已有了跡象。文中寫道“月亮對著陳士成注下寒冷的光波來,當(dāng)初也不過像是一面新磨的鐵鏡罷了,而這鏡卻詭秘的照透了陳士成的全身,就在他身上映出鐵的月亮的影。”這是陳士成在院子里尋求清凈時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這種“鐵的月亮的影”也會是白的光,后來還有“今天鐵的光罩住了陳士成”。由此可見,白光的產(chǎn)生是與月光有關(guān)的`,白光最初的形象就是月亮或月光。月光本來也沒有什么特別之處,但陳士成在失落以致絕望的心理狀態(tài)下看過去,卻感到月光是鐵一般的光。“鐵的光”給了陳士成一種冷清以至寒冷的感覺,但同時“鐵的光”也充滿金屬的質(zhì)感,同樣有著對象征財富的貴金屬銀的預(yù)示。白光是吉光,還是兇光?或者說我們還不能從吉兇兩個方面來簡單論定白光的性質(zhì)。白光的復(fù)雜性在它正式產(chǎn)生之前已經(jīng)有所揭示了。
陳士成在前程無望的情況下,想起了祖上傳下來的藏有銀子的謎語。這是祖母在他“十歲有零”納涼的時候告訴他的。也是在此時,白光第一次出現(xiàn)了,白光的形象“如一柄白團扇,搖搖擺擺”。從豐子愷老先生為此篇小說所作的一幅插圖中,我得到了對白光形象的一種理解:白光的形象極像是祖母在納涼時手中所拿的團扇。白光從月光中而來,化為了祖母手中曾有的團扇形象;在搖搖擺擺中,白光仿佛在重復(fù)著祖母的話“陳氏的祖宗是巨富的,這屋子便是祖基,祖宗埋著無數(shù)的銀子,有福氣的子孫一定會得到的罷”。此時的白光是祖母的團扇,是祖宗的恩澤,是指引陳士成走向發(fā)達的祥瑞之光。但第一次出現(xiàn)的白光很快便消失了,吉光的短暫也似乎昭示了某種易滅而難以達成的愿望。
當(dāng)白光第二次亮起來時,“這回更廣大,比硫黃火更白凈,比朝霧更霏微,而且便在靠東墻的一張書桌下”。這次白光引得陳士成像獅子似的。在他的眼中,這白光已經(jīng)變成了埋在地下的銀子發(fā)出來的光。此時,白光不再是祖母手中的白團扇了,不再是祥瑞之光,它引得陳士成漸近瘋狂,引得他挖出了一個恐怖的下巴骨,“在他手里索索的動彈起來,而且笑吟吟的顯出笑影”,并且說出那句話令陳絕望的話:“這回又完了!”這句話可以理解是白光寄居在下巴骨之中,對陳士成發(fā)出的刻骨的嘲諷、恐怖的詛咒。陳士成對于白銀的渴望反而變成了一種對他自己更有殺傷力的嘲諷。
白光第三次出現(xiàn)時是在西高峰上。“月亮已向西高峰這方面隱去”,“周圍便放出浩大閃爍的白光來”。第三次的白光雖浩大,卻是引向陳士成走向死亡的魔鬼的巨口,引得陳士成“含著大希望的恐怖的悲聲”在黎明中走進了萬流湖里。又有一個問題產(chǎn)生:陳士成本來是要到山上去的,為什么會走進湖里死于其中?我想有了前面對白光的分析,這種結(jié)果也不難解釋。白光一直在引導(dǎo)著陳。月亮在湖里的倒影也被陳士成看成了白光的所在。他的“十個指甲里都滿嵌著河底泥”,恰恰說明了他在河底也曾對著白光的所在瘋狂地挖了一陣,而終于溺水而亡。到底是為財而死,還是為了追求前程而亡,是該貶斥,還是該同情,實在不好說得清。
“這里沒有……到山里去……”,這句話的含義我一直沒有找到一種合理的解釋。到山里去意味著什么?不會是讓陳士成這樣一個沒落的知識分子走揭竿而起、占山為王的暴力起義道路吧,這樣分析過于牽強了。
以上對“白光”意象的理解可能有些瑣碎。如果將三次出現(xiàn)的白光作為一個整體意象來理解的話,我想可以把白光理解為陳士成“平時安排停當(dāng)?shù)那俺獭钡挠跋蟆K麩o法實現(xiàn)他的前程,卻始終不放棄原有的幻想,一連十六次去參加科舉考試,最終在對前程的發(fā)狂追逐下走向死亡。
《白光》與《孔乙己》雖同是魯迅筆下批判科舉考試的小說,但我覺得《白光》因其文中“白光”意象的抽象性而更具有現(xiàn)代主義筆法的特點,使人不能一眼看透,具有深長的悲劇意味。
以上見解,只是我個人的一點想法。沒有查閱相關(guān)的研究資料,不知是否已有方家做了類似的分析或提出相近的觀點。此篇小文權(quán)做一次拋開已有、全為己見的嘗試,也難免有分析得不盡細致的地方,還需做進一步地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