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青鳥》讀后感1000字左右
關于《青鳥》讀后感1000字左右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青鳥》讀后感1000字左右,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幸福,辛勤耕耘后的收獲;幸福,無盡的愛帶來的美好;幸福,讓人向往無比的愿望;幸福,暴風雨對彩虹的擁抱幸福,可以是許多美好的事物,當然,也可以是夢中那只乘清風來,又隨清風去的青鳥。本書中的那只青鳥,正是像隨風入夢一般掠過我的心間,還未張開雙臂去捕捉,便迅速飛離,可它歌頌幸福的歌聲還在耳畔徘徊,仿佛它還停留在身后的那棵柳樹。
《青鳥》是一本童話小說,其作者莫里斯·梅特林克是比利時著名的詩人,散文家,劇作家。被譽為比利時的莎士比亞。因為他在戲劇方面做出的巨大貢獻,于1911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本書主要講述了笛迪爾和美迪爾兄妹倆在一個圣誕前夜夢見仙女并遵循她的指引和糖、水、火、光明、貓、面包、狗的靈魂一起尋找青鳥,旅程充滿艱險,大家齊心協力地努力,但最后還是沒有抓住青鳥,在回家告別的`時候,兩個孩子夢醒了,明白了有幸福之處必有青鳥的道理。
這本童話不同于其他童話的地方在于,它在字里行間娓娓地講述了一個又一個復雜深奧的人生哲理。比如兄妹倆在思念之國的經歷告訴我:人的逝世是正常的,逝者們從來沒有真正離開過我們,只要我們還在在意他們,他們就會在我們的心底永生;在夜神宮殿的經歷告訴我:神力和能力是要用來造福民眾的,如果神力和能力不用于造福民眾,而是用來滿足自我甚至傷害民眾,那么這種力量便不值一提
其中最令我動容的是作者對于死亡的描述。原文中,作者講述兩個孩子來到沉睡墓地尋找青鳥,一開始,孩子們都以為會看到死去的人和恐怖的鬼怪,但是當十二點的鐘聲敲響時,他們看到的卻是裂開的墳堆中開出了一簇又一簇的玫瑰花,枯死的樹上也開滿了沁人心脾的花朵,鳥兒在枝頭歌唱美好。兩個孩子驚奇地喊著:死亡并不可怕!死亡并不可怕!讀到這里時,我的心仿佛被針扎了一下,這是孩子的語言啊,提到死亡,成年人也會發抖,可是這兩個孩子卻站在墓地里喊著死亡并不可怕!是對迷信的一種反駁嗎?是對現實的一種嘲弄嗎,還是對社會的一種諷刺呢?我默默思考著。不,都不是。這是作者希望讀者嘗試接受的真理,是一個諾獎獲得者的感悟與心聲。是的,死亡并不可怕,我們敬畏它但不應懼怕,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種綻放,死亡,是一種終結但也是一個開端,一定會有一條開滿玫瑰花的路通往新的世界,一定會有的,至少,在我的心里是這樣認為的,我想,梅特林克先生也一定是這樣想的吧。
或許對于我來說,死亡還真的十分遙遠,但是我知道,總有一天,它會降臨在我的身上。有人認為死亡是殘忍的,因為在它來臨的那一霎那,人一生所有的美好、留戀和記憶,全被一下剪斷,只剩下一個虛無的靈魂,去到另一個不熟識的世界。可是,這些人是否想過,死亡也可以是一種解脫?死亡對于病重的人來說,是死神的款款柔情和照顧,放下病痛離開,也許很美好呢。死亡,正是一朵玫瑰花,芳香,艷麗,但莖上生刺,那些厭惡和懼怕甚至于想要逃離死亡的人,或許是被玫瑰刺破了手指吧。我愿,敬畏死者,敬畏死亡。
衷心地感謝命運,讓我遇見《青鳥》,也感謝梅特林克先生,他通過一本童話,讓我和無數的讀者學會了像他一樣勇敢地面對死亡。
合上手中的《青鳥》,我的耳邊仿佛響起了鳥啼。那夜的夢中,我夢見自己追逐著青鳥,在幸福的春天里,滿眼春光。讀讀《青鳥》吧,說不定,在某個夜晚,你熟睡之時,它也會帶著幸福,乘風入夢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