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之華》觀后感
《你好,之華》觀后感
認真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這時我們很有必要寫一篇觀后感了。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你好,之華》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你好,之華》觀后感1
《你好,之華》是一步溫馨細膩的影片,因為曾在大連生活過6年,隔著屏幕仿佛感受到了大連冬天的氣息。
電影一開場是之華的姐姐之南的葬禮,一個人從有血有肉變成了一盒骨灰,我一開始很冷漠地看著。悲傷溢出是在之南的兒子看到死鳥之后,一只鳥死在冬日街頭、居民樓下,它死了,冷冷的,再也不可能飛向藍天或者吃點好吃的了,那孩子呆呆地站在那里看了一會,我不知道他在想什么,大概是想到了他媽媽也死了,永遠也沒有媽媽了,即使他裝作沒事人一樣照常打游戲,他只是將內心洶涌的悲傷關在心門之外,但假裝其不存在不是真的不存在。
媽媽去世,對孩子是永遠無法承受的痛。別說一個小孩子,即使我已三十好幾,我依然不能去想象失去媽媽,這世上再也沒有一個人我能去叫她“媽媽”,因為“媽媽”意味著無條件的接納與愛,意味著永恒的溫暖呵護。當我感受到小男孩失去媽媽的痛后,內心跟著變柔軟,眼角跟著變濕潤了。
之男放棄生命這事,我還是覺得傻。100多歲的葉曼先生說“我現在是時時可死,步步求生”,活到淋漓、不留遺憾才能時時可死,但依然步步求生去做那些可以滋養自己生命的事情、浸潤在美好的事物中。
看了這部電影后,我去買了之華同款的指甲油--Tiffany Blue. 直男老公不能接受這個顏色,其實平日保守的我只涂中規中矩的紅色,忽然想涂個跳躍色彩的指甲油并且立刻行動了也許是種安分的釋放,在這一刻想要自在、想要個性,那通過很小的成本就做到了。
《你好,之華》觀后感2
今天晚上閑來無事,看了日本導演巖井浩二的'電影《你好,之華》。這是一個很平靜的故事。沒有歇斯底里,沒有狗血的情節,沒有驚天動地的表白,整部電影就像是一個人以旁觀者的角度講了一個故事,從之南的死開始,到每個人對她死訊的釋然結束。
青春時期的感情真的很簡單,一句話、一個眼神就能使雙方開心或是難過好幾天。那個年紀所謂的戀愛,大概就是,課余時間偷偷約會,也要打著去自習的名號,牽個小手都要暗暗準備好久,跟喜歡的人說一句話,都要臉紅好一會,跟別說接吻了。
之南跟尹川的感情很純潔,也很美好,可還是走到了盡頭。之南遇人不淑是造成她死亡的直接原因,但更多的是她自己。她是一個要強的女孩,在夫家受了家暴自然不愿意讓娘家人知道,一方面是怕父母會擔心,另一方面則是千百年來那句:家丑不可外揚。如果之南在第一次被家暴就能報警或是求助親人朋友,也許悲劇就不會發生了……
張超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渣男,家里貧窮完全可以一邊打工一邊蹭課,畢竟大學很自由。可他卻因為向往美好而毀掉了美好。他對之南是愧疚的吧,娶了她配不上她,只好毀了她,真是令人切齒。
這部電影太平靜了,每一個鏡頭都壓抑著很重的感情,或輕松快樂悸動,或悲傷難過愧疚。這些感情的流露都很克制,導演試圖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講故事而已,毫無疑問,他做到了。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電影。晚安。
《你好,之華》觀后感3
很遺憾未能第一時間寫出我的觀后感,腦海中剩下的電影畫面已日漸稀少和模糊,不過所謂觀后感主要都是自己的感悟和體會,未必需要過多地去解讀導演的心思和意圖,所以電影細節記得多與少似乎也不太重要了,閑暇之余,繼續一封書信,何樂而不為。
之南,在電影里是一個活在回憶里的主角,自始至終都是所有人的焦點,而現實中是一個已亡人,從未露面。回憶中的過去,她集美貌與智慧于一身,人見人愛,而近在眼前的現實,她被老公家暴說沒女人味,抑郁自殺。巖井俊二把這個最富戲劇性的人物隱藏了起來,而靠一些看上去并不那么光鮮耀眼的普通人去慢慢地把她的樣子描繪出來。在緩慢挖掘這個人物形象的過程中,才隱約觸碰到了一種游歷半生的情愫,對于代表著純真美好的青春不再那么肆意地去祭奠,因為知道很多東西都是一去不返,比如之南的死,比如中學校園的人去樓空。但同時又很難褪去那些美好刻在心里的痕,因為半生過后才發現一見鐘情再難出現,心動也不是說有就有,就連與人交流都變得異常艱難。可能有很多人都在遺憾之南這個角色的人設,明明她就不缺優秀的追求者,可為什么偏偏選了一個渣男把自己逼入絕境。但如果把之南看成是心頭的那道美好的痕,也許很多人就理解了,這也是為什么片中反復在吟誦的一句話:人生有無限的可能。她不過是無限可能中的一種,讓人難以忘懷,但還必須得坦然告別。如果你覺得這是對美好逝去最好的緬懷,它算是,如果你覺得這是對人生萬象的一種無奈,它也算是,與之南有過交集的那些人隨著她的離去都在經歷著內心各種類似的煎熬,所以巖井俊二告訴我們他走出來了,可是你呢,還在哪里?
謹以此給那些心里有類似之南存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