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
暑假《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暑假《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這周我閱讀了美國作家J。D。賽林格著的《麥田里的守望者》。這部小說的主人公霍爾頓因五門功課中四門功課不及格而被學校開除。但他又因種種因素而無法回家,于是在外漂泊了兩個多星期。他原本打算到西部去,但因妹妹菲芘的跟隨而打消了這個主意。他最大的愿望是做一名麥田里的`守望者,讓在麥田里玩耍的孩子不要掉進懸崖里去,但最終他大病一場后不得不回到學校繼續上課。大病也就意味著霍爾頓大徹大悟,意味著一個人的生活最終要與現實接軌,意味著我們叛逆是錯的。
這部優秀的小說以第一人稱展開敘述,讓人身臨其境,感受其中的奧秘,其中出色的心理描寫使人很容易把握文章的脈絡,以至于不會讓人感覺生澀難懂。在主人公的身上充滿了叛逆色彩,他打架斗毆,抽煙,酗酒,逃課等等,都是青春期孩子身上典型的叛逆特征,他厭惡學校,也厭惡學校學校的一切人物。他總是逃離現實生活而到自己理想的生活世界中去,卻一次又一次被打擊的失望彷徨,這些打擊又一次次提醒了她,現實和理想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的確是這樣,現實和理想存在的反差。你的理想往往是你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得到卻又夢寐以求渴望的東西。現實越糟糕,理想就越美好。而理想只能通過我們的努力去實現。這部小說中主人公的理想很美好,也很樸素。但是對于他來說,卻是很難實現的。他只是一個十幾歲的小孩子,還沒有獨自生活的能力,所以他不能離開父母獨自一人去西部生活。小說最后作者認識到理想的不切實際,才乖乖回到了家,回到了學校。現實中的我們也是如此,和主人公霍爾頓一樣具有叛逆性。總想脫離社會規則去一個人,隨著自己的意愿去生活。然而現實和理想之間存在著差距。連成年人也無法脫離社會一個人去獨自生活,何況是我們十幾歲的學生呢?
我們沒有具備獨自生活的能力,所以當然不行。但也不要否認理想的存在,正因為有了理想鼓勵我們,引導我們,我們才能更好的不斷發展,不斷進步。
理想和現實之間是有距離的。承認現實是我們實現理想的基礎,美好的理想是不斷鞭策我們前進的動力。只有正確認識到理想和現實之間的關系,以現實為基礎,以理想為目標,腳踏實地的去做,我們才能不斷前進,實現自己偉大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