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58天觀后感范文(通用5篇)
最后58天觀后感范文(通用5篇)
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讓我們好好寫份觀后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最后58天觀后感范文(通用5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后58天觀后感1
整部電影看下來,比我想象中好的太多了。不可否認的是,這是一部主旋律電影,而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比起主旋律,更喜歡的是大場面、大制作、對觀感具有強刺激的商業電影。但對于主旋律題材的電影,把好政治關,能成功上映才是擺在第一位的事情,所以我在評論這部電影時,并不會以一個商業電影的角度去審視它,而是以這部電影是否認真的給觀眾講述了一個故事,觀眾是否會被這個故事觸動,我想這才是對《最后58天》的公正。
故事發生在1949年重慶解放前夕,彼時的重慶已經在準備迎接解放,而在白公館、渣滓洞中,還被國民黨關押著300多共產黨人、進步人士,他們盼望著解放、盼望著與家人團圓,但是希望的盡頭,是1949年11月27日前,一場慘絕人寰的屠殺。 首先,從故事來看,這是一個歷史事實改編的電影,所以一定要將真實的歷史還原。我真的非常喜歡看電影,可是最近幾年我能看下去的只剩20年前的老電影,現在的電影不論是講述2000元在上海租住大平層的都市玄幻劇、裝古劇、抗戰科幻劇,都離常識太遙遠了。而《最后58天》只是告訴了我們,有一群人,他們每個人都有名有姓,他們為自己的理想奮斗,他們想回家,他們也不想死。他們的敵人,跟他們有一樣的面孔、說著同一種語言、流著一樣的血,卻屠殺著他們。敵人陰險、奸詐,有些惡魔一樣的眼神,但敵人并不是一群弱智。進步人士有信仰、目光堅定,但當機槍掃射時,人群中傳來的哭喊、撕心裂肺的慘叫才是最真實、最震撼的一面。 語言是無力的,《最后58天》給我帶來的觸動是無法用語言、用文字再進行轉述的,我想,這部電影的意義也許僅僅在于:有一場重慶土地上曾經發生,卻連重慶本地人都鮮有人知的屠殺,有一部電影超越了文字,以影像的方式記錄了這個故事,并告訴了大家。
最后58天觀后感2
趙麗的話道出不少觀眾的心聲。當天,記者走訪我市多家影院后了解到,“重慶造”革命題材電影《最后58天》上映首日就憑借緊湊的劇情、獨具一格的人物形象吸引了不少觀眾。
《最后58天》改編自重慶知名作家李喬亞的同名長篇小說,主要講述了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后至“11·27”大屠殺前的58天里,以高天、倪虹、鄔江、吳芝蘭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在渣滓洞組建獄中臨時黨支部,團結帶領獄友,與敵人展開斗爭的故事。
在前期籌備過程中,劇組采訪了唐珍潤等脫險志士,以及大量紅巖英烈的后代與親屬,獲得了大量珍貴的一手資料。在拍攝過程中,劇組還根據歷史照片,重現了1949年的渣滓洞監獄的場景。
15日上午9點30分,記者來到位于大渡口的保利萬和國際影城,這里已經聚集了不少市民等待觀影。市民王珂手里除了拿著電影票外,還拿著一本《紅巖》小說。市民李春翔則指著影廳外的電影海報,給7歲的兒子講述渣滓洞、白公館的故事。
隨后,記者來到UME影城(重慶渝中店)觀影。隨著電影鏡頭,觀眾回到了1949年的渣滓洞監獄,與倪虹、高天等年輕共產黨員一起經歷了那段充滿血污、人性遭受嚴酷考驗的歲月。不少觀眾被影片中的情節打動,特別是看到國民黨反動派用機槍對監獄中的幾百名難友進行無區別射殺時,不少觀眾留下了熱淚。
“雖然我從小就生活在沙坪壩,也去過很多次渣滓洞、白公館,但《最后58天》依然讓我備感震撼。影片再現了革命先烈的崇高理想,也讓我感受到‘11·27’大屠殺的殘酷。我們的幸福生活是英烈們用生命換來的,要好好珍惜。”市民吳冬對記者說。
脫險志士郭德賢老人的曾孫劉韋志也在第一時間在UME影城(北城天街店)觀看了該片。“這部影片不僅再現了那段慘烈的歷史,還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情節,展現了共產黨人堅定的革命信仰和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劉韋志說。
最后58天觀后感3
說起“最后”一詞時,不同的人會有著不同的感受。也許是“今日復今日,今日何其少”的緊迫感,也許是“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的惆悵感,也許是“花開有落時,人生容易老”的惋惜感,也許是“清秋又是一年新,蔓延丹楓映白蘋”的興奮感,也許是“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的期待感。
加上“天”呢?把“最后”一詞放在時間量詞前,我們就能得到一個倒計時時刻表。當這段時間被放在一個確定的歷史語境下,它就會變得具體可感。
電影《最后58天》就是這樣的存在,其題材取自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11月27日大屠殺慘案這一個特殊時段,它緊扣渣滓洞集中營最后58天的營救與抗爭、努力與失敗、陰謀與罪行等監獄內外故事展開描述,揭示了重慶渣滓洞監獄黎明前的斗爭場面。
隨著電影劇情的推進,觀眾感同身受,為英雄身處困境感到如鯁在喉,為烈士慘遭殺害感到義憤填膺,為身處逆境不忘信念震撼內心,為大義凜然不畏犧牲倍受感動。
屠殺在前,最后58天的底色是悲壯的;希望在后,最后58天面板上是帶有亮色的。像這樣,在暗淡到可以看出血跡的土布上繡上亮色的星,就是這部電影所做的工作。在能夠發揮的范圍內,這部電影拿出了肉眼可見的誠意,讓鏡頭中革命烈士在那段風雨如磐的歲月里的智勇,力透紙背,刻骨銘心。這是不大容易的。
電影對于人物的刻畫,遵循小說進行。盡管作家李喬亞本人認為《最后的58天》沒有《紅巖》的影子,針對這部群像小說,他所使用的架構手法、人物定性、敘事手法都有所不同。但我們仍可從這部小說改編的電影中,看到《紅巖》里幾個點睛式人物的影子,譬如監獄精神領袖高天、倪虹,前者與許云峰相似,同為決定著渣滓洞人們行動的推手,后者與江雪琴類似,同為剛柔相濟、寧難不茍的地下工作者。再比如在監獄出生長大到6歲的“小豆芽”,“小豆芽”出身監獄被女囚長輩們包容愛護,正與《紅巖》中“監獄之花”的經歷類似。因為是群像劇,因此筆者只選擇幾位在電影中的人物進行回憶式點評,從個體身上看黎明前黑暗中被捕入獄的地下工作者身上那種群體精神與力量。
從倪虹身上,可看到剛柔相濟、信仰堅定的力量。倪虹是《最后58天》中比較豐滿的藝術典型。作為一個地下工作者,她有著豐富的經驗和高度的警惕。在重慶走街串巷,與接頭對象碰面之際,她看到柳家銀身著中山裝四處探查,身旁跟著陌生人的時候,當即識破了柳家銀的叛變。冷靜遣走接頭的地下黨員,開始了斗智斗勇。作為一個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她視死如歸,寧折不彎。
面對敵人慘無人道的酷刑,她忍受百般折磨,對黨的秘密守口如瓶。面對“小豆芽”,她和顏悅色。面對慘遭酷刑的隊友,她敢于斗爭,帶人絕食斷水,又作為代表與敵人談判。行將就義,她舉止從容,整理衣衫,坦然面對被槍殺的未來。她帶領同志們作斗爭并非空喊口號,她講政治是帶有人情味的政治,為人處世,她知道柔能合力。面對強權她能咬緊牙關,絕不開口,不畏斗爭的她明白剛易折斷的道理,卻還是為了戰友們選擇緘口沉默。鍥而不舍,在暗淡的空間中為他人的一線生機搏斗到底,可見她黨性的純潔。
從高天身上,可看到敢于斗爭、不怕犧牲的精神。解放戰爭初期,中央南方局始終處在極其險惡的政治環境中,只有善處逆境,勇于犧牲,在艱難的局面中開拓,才能打開局面。電影之外的同一時期,周恩來是善處逆境的典范。在南方局工作期間,他不顧個人安危,公開闡明共產黨的立場,揭露國民黨的各種罪惡行徑。面對國民黨的恐嚇,他大義凜然,保護同志,承擔責任,把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皖南事變后,面對危局,他莊嚴宣告:要作最壞的準備,要準備犧牲。要犧牲,我們一起犧牲!”
以高天為代表的共產黨人正是這樣,如周恩來同志所言,處于逆境,承擔責任,善處逆境,寧難不茍。面對艱巨的形勢,以及敵人滅亡前夕色厲內荏、垂死掙扎的兇殘本性,高天在獄中也保持了自己的判斷力,從容地根據敵人的焦躁,判斷得出最新的形勢,在獄中穩定獄友們的情緒,又在遲遲沒有人接應的情況下,及時判斷地下黨組織已經被拔除,不可坐以待斃,發動在獄中爭取過來的黃茂天,帶領同志們做好準備。在越獄前夕,他就已被敵人押赴刑場,臨走前,他仍在安慰勉勵隊友繼續前行,天光欲曙,斗爭愈烈,云破天清有待背水一戰。魁壘之士如倪虹曾言:“我隨時準備著犧牲”,襟懷磊落如高天方能迎著槍口放話:“少廢話,開槍吧”。他們橫眉冷對、不屈不撓、大義凜然的樣子留下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剪影。
從“小豆芽”媽媽身上,可以看到以誠相待、團結多數的真摯。在對國統區群眾做工作時,始終與群眾在一起,保存黨的組織,保存黨的力量,是當時南方局的一個核心目標。南方局為此制定了“勤學、勤業、勤交友”和“職業化、社會化、合法化”的政策,指示地下黨的同志要深入社會,獨立工作,埋頭苦干,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啟發群眾、教育群眾、團結群眾。南方局既堅持“以斗爭求團結”的方針,也嚴格區分國民黨頑固派與愛國民主派的界限,爭取多數,化敵為友。在“以誠待人,團結多數”的寬廣胸懷感召下,演員周小鑌飾演的國民黨充當了監獄黨組織與外部組織聯系的傳聲筒,電影的末尾,他為了掩護獄中人逃離起身射擊,不幸胸部中彈,倒在值班室長眠。獄中的同志沒有什么能夠給他,他卻愿意為了這些生命背水一戰。誠難可貴!
以誠相待除了感化外人,更對于鼓舞戰友有著莫大的作用。“小豆芽”的母親正是這樣一個角色,恰如一輪明月清如鏡,萬道光芒射周身,在倪虹、高天相繼被運送到后山射殺后,她毅然帶領、鼓舞、指點身邊的戰友們看清形勢,也不要放棄。在臨死前,她做的決定所表現的結果始終是冷靜的。《最后58天》中,共產黨人正是依靠這種互相扶持的精神,互相照顧,互相鼓勵,包容共處,團結一心,直面血污斑駁的親身經歷。在渣滓洞越獄前期,人與人還是能互相扶持著做好一切能做的準備。
從李東方身上,可看到隱忍以待、放手一搏的智勇。欲要成事,在沒有條件之前必得潛行等待時機,韜光養晦,厲兵秣馬,前工人運動帶領者李東方收獲了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卻得到了母親被殺的結果,他悲憤欲絕,但黎明前夕棄身不顧絕非明智之舉。他在獄中強壓下悲痛,把新中國成立的好消息傳遞給眾人。短暫慶祝后的那個晚上,他躲在被子里越哭越急,失去親人的巨大悲痛,對敵人的千仇萬恨,也在這之后化悲憤為力量,與其戰友們一起前仆后繼投入戰斗。
沐血浴淚,東曦既駕,正是電影光明來臨前夕的寫照。革命的浪漫激情,道義的身肩兩擔,受難的流血軀殼,信仰的吊命藥劑,組織啟發指導的過程,都在這部電影中得到了體現。獄中地下黨員剛柔并濟、敢于斗爭、不怕犧牲、以誠待人、未雨綢繆的精神,信仰堅定的選擇告訴我們,銘記這些倒在黎明前的人,回望驚心動魄的歲月,所有后來人應珍惜當下!
最后58天觀后感4
我觀看了《最后58天》,以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11月27日這最后58天的特殊時段為背景,講述了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以高天、倪虹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團結帶領廣大獄友與敵人進行一系列驚心動魄斗爭的故事。它不僅是一部故事片,也是歷史和藝術的高度融合的成果。用更為立體的方式,讓先烈們的形象從書本上站起來,讓和平年代的我們更為直觀的感受到那段充滿血污和人性考驗的歲月,將愛國主義精神、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完美展現。
這部影片讓我非常震撼,我們至今沒有面對過戰爭的鮮血和槍口,而先烈們勇敢地面對,換來了如今我們所擁有的一切。希望更多的青年人能夠走進影院,了解這段歷史,銘記這段歷史,明白如今的幸福生活是無數先烈用奮斗和犧牲換來的。
而當前,面對世情、國情發生深刻變化的新形勢,以及許多前所未有的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這種精神的傳達、傳承顯得更為珍貴。作為一名中國人、黨員,我將秉承初心,牢記使命,銳意進取,為構建和諧友愛風清氣正的社會風氣貢獻智慧。
最后58天觀后感5
選擇,是一個難題,有選擇的選擇更難選擇,對人生,如此;對信念,如此;對電影,亦是如此。
在電影創作高速發展的今天,主旋律片、藝術片和商業片三分天下,形成了三種類型成熟的電影美學觀。主旋律電影一般宏大敘事,弘揚國家形象,家國一體,激發觀眾的愛國情懷。藝術電影集文學與藝術于一體,以創作隱含美學用于和他人分享的情感與意識,表達既有感知并將群體體驗進行沉淀與展現。商業電影集合多種商業元素,集流量明星、知名導演于一體,匯超大投資、炫目特效于一劇,重娛樂而輕現實、以票房收益為最高目的。
很顯然,《最后58天》在題材選擇上,電影的策劃方、出品方、主創方堅定地選擇了前者。
該片改編自重慶作家李喬亞的長篇小說《最后的'58天》,再現了從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到11月27日大屠殺慘案這58天時間里,講述了在黎明前至暗時刻,關押在渣滓洞集中營內的郭江、高天、倪虹等共產黨人,面對酷刑與利誘、營救與失敗、抗爭與犧牲、依然不忘初心、團結帶領獄中廣大難友與敵人進行一系列驚心動魄的斗爭事跡,還原了“11·27”大屠殺慘案,深情謳歌了革命志士堅定的理想信仰。
主旋律電影常如命題作文,政治表達大于藝術表達,容易產生題材共性化、人物塑造面具化、語言單調化、敘事戲劇化、場景寫實化等問題,而且所強調的社會情感、集體記憶往往要高于個人情感與個體記憶,難以引起觀眾情感的共鳴。
作為一部本土革命題材電影,《最后58天》在籌拍之前,所面臨的挑戰是巨大的,因為這段歷史的記錄者《紅巖》已重印超百次、印數超過千萬冊,已經把這段特殊記憶以紅色經典IP的方式,深深植入了一代又一代民眾的記憶里,嵌入了不可更改的意識基因中。
讓人驚喜的是,《最后58天》在創作上做到了突破!全片以時間為中軸,以情節為環緯,以男女牢為兩極,這種圍繞主軸而采用的非線性結構的平行敘事,呈現出美劇大片的節奏。不但用點、線、面、網構建了豐滿立體的敘事脈絡,還把地下黨、獄中人、民主人士、國共方面的高層爭斗表現得扣人心弦。既豐富了信息表達,還讓官能感受得以全方位延伸。
當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傳來,獄友們不禁熱淚相擁,這是近在咫尺的光明與身陷囹圄的黑暗之間的對比;王茹芳入黨宣誓時,就將“堅守黨的秘密”深深烙在骨骼血脈里,平凡之軀鑄造的錚錚鐵骨扛住了肉體遭受的百般折磨和嚴刑拷打,直至在最后的就義時刻,才堅定地告訴在場的所有人,“我就是共產黨員”,這是保守組織機密的隱藏與就義前公開的自豪之間的對比;進步青年林晨與共產黨員高天的訣別,從單純地追求思想進步到在獄中親身感知共產黨人對信仰的不離不棄,在革命志士的遺體被一層層堆積起來之時,他與豆芽兒被成功營救,這是為信仰而死與因信仰而生之間的對比!
通過劇中的這幾組對比關系,觀眾對“革命志士”原有的固化標簽版的單一人物符號進行了認知重構,在付出了感知成本后,不僅獲得感知收益,還升華了所期望得到的感知價值。
更加難能可貴的是,主創團隊盡可能地去還原具體時代背景下人物行為合理性和復雜 性。彌合建立了人倫情感升華的行為邏輯。劇中對正反面角色,主次要人物、關聯人物的人設清晰表達,使該片沒有局限于《紅巖》系IP中江姐、許云峰、陳然、甫志高、小蘿卜頭等傳統人物的個體范疇,完美塑造了紅巖文化宏大的鮮活的人物群像譜。
有骨有脈有情節,有血有肉有情感,正如該片第一出品方、總制片人呂真的感慨:“選擇主旋律題材進行電影創作確實很艱難,但觀眾的感動讓我相信我們的選擇是有價值的。”該片導演常曉陽也很滿意:“該片做到了既接地氣又冒熱氣。”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最后58天》的成功在于,在對紅巖文化的挖掘、重塑、創造中,很好地發現并選擇了主旋律電影宏大命題與觀眾細膩情感的交集點,讓《紅巖》精神再次迸發出了耀眼的光輝和強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