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公民》觀后感
《十二公民》觀后感
認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這次觀看讓你有什么體會呢?這時我們很有必要寫一篇觀后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觀后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十二公民》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第一次聽到老師介紹這部電影時不以為意,但是隨著何冰老師的出場以及電影劇情的不斷發展,全班同學都在專注于享受電影本身,這真是一次難忘的體驗,所以我想要寫下觀影感受來表達我從這部電影中得到的感悟。據資料得知,這部電影本身是由一部影史經典作品——《十二怒漢》改編而來,但是它并不是直接照搬故事,漢化臺詞,而是將原本的十二個主人公,加入了因為我們中國獨有文化土壤和社會現狀而產生的不同社會履歷以及性格。電影的名字是十二公民,而看完電影后也能發現,這可以說是一部群像劇,盡管何冰扮演的8號檢察官是故事的引出者和主人公,但是在觀看整個影片的過程中,我們能因他們每個人對證人或證物的不同看法從而知曉各自的故事。在這十二個陪審團成員中,身份與性格各異,來自不同的階層,這之中有出租車司機、醫生、退休老漢、房地產商人等等,不難看出,正是因為這種身份階級間的差異從而導致了他們對于相同案件的不同看法,而通過這些看法,我們也能發現其中隱含著我們現行社會的一些問題,這并不是簡簡單單的一部關于辯護是否有罪的偵探型電影,而是真實地刻畫了我們的社會面貌與人間百態。這部影片的核心就是富二代弒父案,直至影片的結尾,我們也不能斷定案情的真相,因此,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看法。讓我們來看看劇中不同人物對于案情的看法,首先是諸多網民。網民們的看法是一致的,那就是男孩有罪。也許按我們觀看者的視角來說,這些網民簡直是出離愚蠢,并不知道詳實證據也沒有分析就妄加定罪,但是,也許每個人都能意識到這個問題,然而當這種事件真實發生時,我們當中的很多人也會被大眾的風潮帶偏。三人成虎事多有。再從網民的心態上分析,一般來說,我認為那些覺得有罪的網友有以下幾種心理。首先就是沒有完全去了解事情全貌而根據媒體提煉出來的結果做出判斷的人,其實這樣的人應該是最多的,但是從情理上也很能讓人理解,這不是一出簡單的殺人案件,這是富二代殺父案,有兩個關鍵詞,一是富二代,二是殺父。當這部分人或是根據社交媒體或是從他人口中聽來消息后,如果是一般的案子也許并不是這樣的結果,但是我們中國社會的傳統倫理土壤,使得殺父這個禁忌觸犯了很多人的心里底線,使他們將自己代入,試想,假如自己的兒子也這么不孝該怎么辦,這種代入感混合著一種義憤填膺的正義感使得這樁案子在他們心中已經有了結果,那個男孩就好像是殉道的耶穌一樣,無論他殺還是沒殺,正義還是邪惡,他都必須以死來恢復這些人中的“心里創傷”,正是如此,當檢察院宣布暫緩案子處理后網民們的爭議才這么大,“魔女”必殺之以正人心。
其次,這一部分網民很可能是本著看熱鬧,看殺頭而來的??v觀近年來爭議案件中的網民態度,很多人都有相當的戾氣,這部分戾氣可能來源于工作的不順心,學習的不順利等等。舉個例子,當人販子是否死刑被熱烈討論時,我是支持死刑的,但我發現有一批網友,他們不單單支持死刑,而且還討論起了死刑的執行方法,什么殺千刀,梟首,凌遲甚至將家屬下獄,他們已經不僅僅是在討論這個案子了,其實人販子死不死都對他們來說不重要畢竟沒有利害關系,但是這可以滿足他們的戾氣,嗜血的欲望。工作中被上司罵了,在現實里無法反駁,便想找一個有罪之人來替代那個老板的位置,期望著以這種方式“主持公道”。而影片中這份人血饅頭,他們也不會錯過。討論完網友的心理,我還想再追究一下大學里的辯方律師。8號在劇中說過,那些辯護律師根本就沒有盡心盡責的為被告辯護,假如我是被告我一定當場要求更換律師,也許在其他人眼中沒有什么,但是對于我來說,當審判錘落下時,可能我的青春年華,甚至我的一生就如此度過了(此處可接肖申克的救贖),所以那些準備考試的學生盡管是在模擬法庭,這樣的行為也是相當的不稱職的。但是我還想說的是,從心理上分析,這也不一定怪她們。自古以來,我們的文化傳統講究的就是邪不勝正,因此我們的戲中劇中也就基本是正義戰勝邪惡,可是仔細一想,我們的人物塑造其實先天就有很大的缺點,就吹毛求疵的以傳統劇目,鍘美案說起,在劇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包拯是在主持正義,最后砍下了潘美的頭,可是事情總有萬一啊,你心中的'萬一也許就是別人心中的一萬,圣旨未到,包拯便動手,在古代,這很顯然就是藐視法律條文而只遵循自己想看到的,自己所相信的正義的例子。鍘美案,這樣黑白分明的只是個例,更多的是黑白難以真正判斷,處于一個灰色地帶中,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古代的法官往往是聽信所謂正義的一面之詞,千百年來,不知有多少冤魂屈死(此次可看何冰主演的大宋提刑官),將它代入到現代,那個辯護律師又何嘗不是這樣呢。從根本角度上講,還是不同的文化土壤造成的,我國觀念與外國最大的不同就是外國更重視程序正義而我們重視結果正義。誠然,都是從正義的角度,利他的角度出發,都是人生境界中的第三境界,可是沒有程序保護的結果真的是對的嗎?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美國發生了一起驚天大案,湯普森殺妻案,這個案子在美國的影響力是相當大的,因為它和電影中的案件一樣有非同尋常的社會因素,湯普森是一名黑人,對于很多有種族歧視的人來說,這是罪名,他是橄欖球運動明星但沒有文化,有暴力和酗酒前科,如果按劇中網民的角度,他的作案動機和個人經歷都會讓他最后被證明為兇手。事實上,哪怕他的辯護團隊也有這種懷疑,但是他們沒有將這種懷疑表現出來,因為既然接受了這份職責,也就必須盡最大努力為他辯護,在未定罪之前,他永遠只是嫌疑人。最后,湯普森因為律師團的出色發揮沉冤昭雪。但在影片中,妨礙大學生為富二代辯護的僅僅是能力問題嗎,我相信這不是全部原因,更多的可能還是她在潛意識中覺得富二代殺人了,我為他辯護我違反了內心的良知,我不能這么做,這才是問題的根本所在。我不認為這種理念一定是錯的,相反,它代表了我們心中的仁與義,可惜的是,在現代司法面前,我們必須拋棄掉這一切,以最冷酷,盡職的面貌出現在法庭上,這是作為一名司法系大學生的基本意識,影片很好地暴露出來了這種不足。談完了司法角度上的核心問題,接下來就是劇中的社會問題。十二位陪審員,他們對于這個案件的判決態度有根本上的不同。第一種,以檢察官,商人和醫生為代表,盡管商人一直反對檢察官的觀點,可是他的每一項反駁都是有理有據的,不摻雜個人意見的,就如最后他對司機說的話一樣,向真理低頭是一種幸福。第二種,以老北京和司機為代表,這兩個人一直是非常堅決的反對派而且經常以在我們眼中無理取鬧和蠻橫的態度對待法庭,直到劇情的末尾我們才發現,出租車司機反對的根本原因在于這使他聯想到了自己的兒子,結合上文第一種網民的心態,不管真相如何,他就是要反對,拋開他兒子的事情在后面提,這本身是一種擾亂司法制度的體現,因為個人的私情,真到法庭上,有可能一個鮮活的生命因此隕落,這也反映出來了當今社會部分人的道德修養問題,我們還處于小康社會,沒有完成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工作,因此還有很大的一部分漏洞,正是因為這種人的存在,國家間的差異,我們不能完全的吸取西方陪審團制度,而是根據國情變通。最后一種人,就像二號和十二號一樣,他們是法庭上的墻頭草,并非貶義,而是哪邊得勢支持哪邊,這本質上是傳統文化中中庸思想的體現,兩邊都不得罪,在每個人的身上其實都或多或少的有類似的表現存在,仔細一想,其實這樣的人也最好不要出現在陪審團上。陪審團需要的是什么,是真正對于案件有價值的思考,敏銳的判斷,假如每個人都是這般好謀少斷,那么辯護律師說完時支持辯護律師,原告說完支持原告,如果不能堅持自己的立場,案情永遠也不會有最終結果。以上是我對于影片中展示一些現象的觀感,如有紕漏,還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