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1000字讀后感(儒林外史讀后感1500字左右)
儒林外史讀后感
《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吳敬梓所著的一部小說。這部小說以明代末年至清初的時代背景為背景,以官場和文化界的斗爭為主線,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腐敗。讀完這本書,我深受啟發。
人性的扭曲
在《儒林外史》中,吳敬梓通過對人物形象塑造的描寫,展現了人性的扭曲和丑陋。在這個以功名利祿為追求目標的社會中,無論好壞之分、真假之別、榮辱之輕重都被忽視或者顛倒。如蕓娘因貪圖權勢而背棄自己所愛的人;彭公因私欲而謀殺同窗好友等等。這些人物形象讓我深刻地認識到了一個道理:金錢和地位,并不能代表一個人全部。
官場黑暗
《儒林外史》通過對官場生活細節的描寫,讓我們深刻地認識到了官場的黑暗。官場上無人不為利益而奔波,各種勾心斗角、明爭暗斗、勾心斗角的手段層出不窮。即使是“道德”高尚的士人,在面對利益時也會舍棄自己的原則。這種黑暗和腐敗讓我感到十分無奈,同時也堅定了我要做一個清正廉潔的人。
文化與教育
《儒林外史》中還描寫了當時文化和教育的狀況。在那個時代,科舉考試是獲取功名和地位的唯一途徑。這導致很多人為了考取功名,完全拋棄了自己內心深處真正想追求的東西。同時,書中也描寫了很多富有知識和才華卻沒有能夠通過科舉考試進入官場的人們。這些形象讓我們深刻認識到:教育應該是培養人才、提高素質,并不應該成為獲取權力和地位的工具。
總結
《儒林外史》以其獨特而深刻的描寫方式,展現了明清時期官場的黑暗、人性的扭曲和文化教育的局限。這部小說讓我們認識到:人性是復雜而多面的,金錢和地位并不能代表一個人全部;在追求利益時,我們應該保持自己的原則和底線。同時,教育也應該更加注重培養人才,而不是成為獲取權力和地位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