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第二卷讀后感(巴黎圣母院讀書心得)
《巴黎圣母院》第二卷的讀后感
《巴黎圣母院》是法國文學大師雨果的代表作之一,分為兩卷。第二卷主要講述了從鐘樓上救出艾麗絲到最后厄斯梅拉達被處死的故事。閱讀這本書,我有以下幾點感受:
復雜的人性
在小說中,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和命運。司鐸菲布斯是一個純粹、善良、聰明、才華橫溢的青年神父,在與厄斯梅拉達和費爾南多等人發生沖突時,他始終秉持著自己內心深處的信仰和善良。厄斯梅拉達則是一個被社會拋棄、受盡苦難、充滿仇恨和復仇欲望的人,他在獨自面對殘酷命運時選擇了偏離正道。
歷史文化背景
小說所描繪的時代背景為15世紀末期,當時歐洲正經歷著文藝復興的浪潮。雨果通過小說中對巴黎圣母院、鐘樓、彩繪玻璃等建筑物和藝術品的精細描寫,再現了歐洲文化的輝煌和絢爛。
言情和懸疑
小說中,司鐸菲布斯和艾麗絲之間的愛情故事充滿戲劇性和感人之處;而費爾南多等人與厄斯梅拉達之間充滿著懸疑和緊張感,這些元素使得小說更加引人入勝。
反思社會問題
小說中,厄斯梅拉達因為自己的殘缺身份被社會遺棄,在他最需要幫助時沒有任何人伸出援手。這種社會現象也在當今社會存在,雨果透過小說向讀者傳達出對這種不公現象的反思和警示。
總之,《巴黎圣母院》第二卷是一本完美融合了歷史、文化、言情和懸疑等元素的經典之作。它展現了復雜多變的人性,反映了社會問題,向讀者傳遞出人類的悲歡離合和感人至深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