擇路-703字作文
魯迅曾說過:“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歷史巨變,世事滄桑,歷史的畫卷上有這么閃光的名字,于是也就有了很多條不同的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志高行廉的屈原尋路,擇路,最后投身汨羅江,葬身魚腹,我不禁驚奇,難道屈原“上下而求索”的路就是如此嗎?屈原應算是歷代知識分子消極擇路的第一人。“既余心之所向善,雖九死其猶未悔”既然這樣,既然已經(jīng)選擇了一條超出塵世人的生活道路,就應順應自己的選擇,繼續(xù)走完這條路,又何至如此善待自己,僅為后世留下一部輝煌的《離騷》。
忍辱負重,力志鴻圖,我一直感動于司馬遷創(chuàng)作《史記》的勇氣與精神,望著窗外立足于巖隙之間的青松,他突然想起自己所受的奇恥大辱,司馬遷面前有兩條路,一條路自甘墮落,將自己埋在消沉與郁悶中,而另一條則是背負起自己的理想,將淚水與辛酸吞進肚里,完成心中宏偉的目標,這種選擇就在一剎那,這種選擇就這樣如成為千秋佳話,司馬遷走出了文人的自尊自強之路,這條路引領了無數(shù)不得志之士走向成功,司馬遷能在如此重負下完成《史記》,世間還有什么痛苦和委屈無法忍受呢?“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王摩詰選擇的這條路在歷代文人中并不罕見。但王維并非不得已而為之,他也并非激流勇退。人各有志,王維志在詩,志在畫,志在山水田園,于是他選擇了“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而非大明宮中的浮華與絢麗;于是他選擇了“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而非紅粉胭脂,嫵媚嬌好;于是他選擇了與友人一起飲酒吟詩,而非斡旋于官場中勾心斗角,正因如此,今天我們看到了詩人王維,文人王維,而非埋名于唐代中官吏史中的王維。縱觀歷史,古今中外,我們驚奇的發(fā)現(xiàn),文人雅士們的命運竟如此相似——他們或選擇逃避,或選擇放棄,或選擇堅持,或選擇抗爭,事過境遷,當我們也面臨腳下的分叉口時,我們不妨回頭看看前人留下的路,這些都是他們的選擇,那么我們選擇的路也會像他們一樣名垂青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