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句話
標題明確,思路清晰。從生活中尋找素材,在平日里積淀思考。該考生能在考場短時間內聯想和思考到:“越是簡單的語言越是人們真實情感的流露,經過修飾的語言也將人類的真實情感進行了修飾。”“一句話很容易說,但重要的是要能讓對方受用。”“這句話,不急不暴,不恐不怨,不浮不躁,一種由愛釋放出來的力量,最強大也最平和。”很見功底!(王弋)
依稀記得小時候蹣跚學步,每次跌倒后,媽媽總在不遠處說道:“寶貝,起來。”在這溫柔而簡單的呼喚中我總會自己慢慢爬起來。也許還是會跌倒,我卻很樂意。年幼的我讀不懂那簡單的話語,讀不懂那溫柔的雙眸,我只知道在前方有一個聲音在呼喚我。現在的我終于懂得了:在那簡單的話語背后是媽媽的期待,鼓舞,愛護,是她對我堅實的愛的堡壘。
也許在這個充滿了包裝的世界,華美的東西總是吸引了更多人的眼球,包括語言。人們開始喜歡堆砌華麗的辭藻,寫作也開始變成一種炫世。可是我們不要忘卻簡單的一句話也許蘊涵著巨大的能量。
越是簡單的語言越是人們真實情感的流露,經過修飾的語言也將人類的真實情感進行了修飾。你是否還記得在汶川地震中那位用自己的生命保護孩子的母親,當她在手機中留下“親愛的寶貝,如果你還活著,請記住媽媽愛你”時,那簡單的一句話便凝聚成了母愛的豐碑;你是否意識到當救援人員握住那一雙雙渴望的手說“請相信,我們一定救你出來”時,那簡單的一句話便達成了人們之間彼此信賴的默契;你是否留意當所有的中國人一起喊出“汶川別哭,我們永遠在一起”時,那簡單的一句話便成了人間大愛無窮無盡的傳遞!
人生的成敗,常常因為一個人、一件事,甚至一句話而有決定性的影響。尤其是對人有用的一句話,勝過千言萬語。
英國小說家西雪爾·羅伯斯到倫敦郊外的一個墓地去祭奠一位英年早逝的文友,意外地看到一塊新的墓碑,上面寫道:“全世界的黑暗,也不能使一支蠟燭失去光輝。”奇異的語言,溫暖了羅伯斯陰郁的心。起初還以為一定是哪位名家的名言,可回來以后怎么也查找不到來源。還是重返墓地才從管理員那里得知,長眠于那個墓碑之下的是一位年僅10歲的少年,幾天前,德軍空襲倫敦時不幸被炸彈奪去了生命。少年的母親懷著極度悲痛為自己的兒子做了一個墓,并立下了那塊墓碑。
這句話,讓西雪爾·羅伯斯頓生無法釋懷的激情,頃時,寫出一篇感人至深的短文。短文迅速傳播開來,鼓舞了一批反法西斯青年為勝利執著向前。
這句話后來還讓一名叫布雷克的大學畢業生,毅然放棄多家企業的優厚招聘,拒絕親友的勸阻,去了非洲,在那里照出一片亮地,終被聯合國授予“扶貧大使”稱號。
無獨有偶,古今中外有很多因為別人的一句話而深受感動,甚至豁然開朗,進而改變一生的事例。
丹霞禪師本來要進京趕考,因為聽到一句“選官不如選佛”而出家學佛,精進修持,成為禪宗一代祖師;美國著名的教育家和演講口才藝術家卡內基從小是個很調皮的小孩,沒有人喜歡他包括父親,但因為繼母的一句:“他不是全郡最壞的男孩,而是最聰明,只是還沒找到施展熱忱的地方。”成就了他立志向上的動力,更因為這一句話,讓他日后幫助千千萬萬的人一同步上了成功之路。
簡單的一句話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力量?在于它喚醒人們昂揚的斗志,在于提高人們自我肯定的價值,在于人與人之間彼此信賴、相互扶持的和諧。一句話很容易說,但重要的是要能讓對方受用。失落者的生命再造,不一定要靠能言善道的人來開導,有時僅僅是一句看起來普通的話,就能為對方帶來力量。
請大家可以時常能說出那么一句話鼓舞別人也鼓舞自己。這句話,不急不暴,不恐不怨,不浮不躁,一種由愛釋放出來的力量,最強大也最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