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延殘喘典故故事|茍延殘喘釋義
茍延殘喘
【釋義】
茍:勉強;延:延續(xù)。勉強延續(xù)臨死前的喘息。形容勉強維持生存。
【出處】
宋·歐陽修《與韓忠獻王》:“遽來居穎,茍存殘喘,承賜恤問,敢此勉述。”
明·馬中錫《中山狼傳》:“今日之事,何不使我得早處囊中,以茍延殘喘乎?”
【典故】
春秋后期,有一次,晉國大夫趙簡子在中山狩獵,射中了一只狼。狼中箭之后拼命逃跑,趙簡子在后面驅車追趕。
這時,狼遇到了一個名為東郭先生的過路人,只見他趕著一頭驢,驢身上還馱著一袋書。這頭狼對東郭先生說:“先生您是專門濟困扶危嗎?之前毛寶放生了一只烏龜,后來烏龜將他載過了江,讓他免受戰(zhàn)亂的禍害;隋侯救了一條蛇,后來蛇銜來珠子報答他。請您把我裝進您的書袋,讓我得以茍延殘喘吧。我之后一定會像龜蛇那般報答您的。”經不起狼的請求,東郭先生只能將它裝進書袋里,幫著它瞞過了趙簡子的追擊。
趙簡子一行人離開后,東郭先生將狼放了出來。此時,狼對東郭先生說:“我現(xiàn)在有些餓了,您幫忙幫到底,讓我把您吃掉吧。”這時,有一個農夫剛好路過,農夫問明緣由后,便以不相信書袋可以裝下狼為由,讓狼重新躲一次。狼再次躲進書袋,農夫趕忙掄起鋤頭,幾下便把狼打死了。
茍延殘喘一詞大多帶有貶義成分,經常被用來形容不好的事情,現(xiàn)在有時也用于人的自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