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虎難下典故故事|騎虎難下釋義
騎虎難下
【釋義】
騎在老虎背上,無法下來。形容一件事情進行下去比較有困難,但又無法中途停止,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出處】
南朝·宋·何法盛《晉中興書》:“今之時勢,義無旋踵(zhǒng),騎虎之勢,可得下乎?”
唐·房玄齡等《晉書·溫嶠傳》:“今之事勢,義無旋踵,騎猛獸安可中下哉。”
【典故】
咸和三年(公元328年),在歷陽鎮守的大將蘇峻和在壽春鎮守的大將祖約,以征討中書令瘐亮為由,攻入都城建康,掌控朝中大權。
當時,溫嶠任職荊州刺史,他和出逃到他那里的瘐亮一起推舉荊州刺史陶侃為盟主,帶兵征討叛軍。叛軍人數眾多,陶侃接連打了好幾個敗仗,軍糧也出現了問題。因為接連失利,陶侃心中有些畏懼,他對溫嶠說:“起兵的時候,您對我說要將領有將領,要軍糧有軍糧,只要我做盟主就行。如今將領在哪里?軍糧在哪里?如果軍糧補給不上,我也只能帶著我的士兵回老家了,等到有條件的時候再行動。”
溫嶠勸說道:“您的說法不對。戰勝叛軍最為重要的方法就是依靠我們內部的團結。當初劉秀、曹操之所以能夠以少勝多,就是因為他們是正義的一方。如今皇帝有難,國家處于危難之中,我們就是代表著國家正義征討叛軍蘇峻、祖約,所以不能中途放棄。蘇峻、祖約二人是有勇無謀的匹夫,最后的勝利必定是屬于我們的。”
看著陶侃臉色緩和后,溫嶠繼續說道:“現在我們就好比騎在猛獸的背上,如果不把它打死,就會被它所傷,所以我們一定不能放棄。如果您違背了眾人的意愿,執意帶兵返回老家,必定會影響到士氣,導致整個討伐活動的失敗。這個責任恐怕您是推卸不了的。”
聽了溫嶠的話,陶侃放棄了回家的念頭。最后,他們齊心協力,打敗了蘇峻、祖約兩個叛賊,取得了最后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