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如果全力北伐,能不能擊垮曹魏統一中原?
東吳如果全力北伐,能不能擊垮曹魏統一中原?
說到東吳其實大家也這個孫權領導的勢力好像在三國時期一直都是不溫不火的,沒干什么事情一樣,但是其實并不是這樣的,東吳好曹魏干架的情況還是非常的頻繁的,但是就是有點感覺沒用全力一樣,于是也有網友說了,假如東吳孫權他們拼盡全力北伐攻打魏國,會有什么樣的結果,最后能統一中原嗎?下面我們就著這個問題一起來分析揭秘看看吧!
有幾個問題得先說明。第一,如果是發生在諸葛亮北伐時代,東吳再全力也成功不了。第二,如果全力北伐的時期是貫穿整個孫吳政權時期,那就不一樣了。這里又要衍生出三個問題:
(一)無論是什么時期,東吳全力北伐,也不能統一天下。
(二)東吳要全力北伐,就必須和蜀漢全力合作,抓住北伐時機。
(三)中原地區東吳是占領不了了,但是占領淮南是東吳的天職,“守江必守淮”。東吳要實現真正的北伐,也只有渡過淮水或者順著淮水北上威脅中原。
(四)東吳成在長江天塹,敗也在長江天塹,除非東吳放棄長江天塹上游,集中兵力,才有足夠的實力突破一點。
諸葛亮北伐時期,曹魏的統治逐漸走向成熟,這種形勢已經不了逆轉。東吳在這個期間雖然有石亭大戰,有陸遜的北伐,孫權進攻合肥。但是總體上,東吳收效甚微。即使縱觀整個東吳中后期,都是如此,中期孫權攻不下合肥,朱然打不下襄樊,陸遜也突破不了江北。到了東吳后期,曹魏爆發了影響比較大的“淮南三叛”,東吳終于染指夢寐以求的重鎮壽春。不過卻是曇花一現,隨后不但丟掉了壽春,還損兵折將,問題是東吳這時嚴重的走下坡路。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東吳一開始的戰略選擇,導致了東吳北伐不力的局面,被曹魏(晉)的統一,是早晚的事。
世上沒有最完美的戰略規劃,只有相對適宜的方略籌劃,而這個“適宜”當然是根據實際條件而定。東吳的根基在江東六郡,性質屬于諸侯軍閥,沒有蜀漢和曹魏的政治條件。這就造成了東吳面臨幾個客觀因素。第一,依賴本土氏族,捆綁利益。第二,利于進攻和便于防守的策略,選擇了保守性的防守。因此失去了北伐最佳時機。第三,由于整個長江天塹的防務,導致兵力不能集中于一點。第四,東吳水戰強,陸戰弱。第五,曹魏實力強大。
東吳北伐的最佳時機,就是關羽北伐襄樊之時,東吳扮演了“上帝之手”的角色。關羽北伐之前,孫權和呂蒙曾經探討過東吳發展規劃問題,二人都避而不談合肥之戰,因為被張遼打怕了,呂蒙又建了濡須塢,初步解決了這個方向的防守問題。那只剩下兩條路線,一條是向東,曹魏的徐州一帶發展。一條是向西,蜀漢的荊州發展。為什么不選擇中路的居巢一帶向北發展呢?就是因為被曹魏的壽春和合肥制衡著。東路徐州一帶又是平原,利于騎兵不利于東吳兵,所以只能選擇蜀漢的荊州了。其實,在關羽北伐襄樊時,東吳扮演了“上帝之手”,東吳進攻曹魏,關羽壓力則大減,起碼拿下襄樊應該沒有問題。東吳偷襲荊州,關羽軍就遭遇滅頂之災。
但是,東吳選擇的是形成一條完整的長江防衛線,而放棄了沒有張遼,相對空虛的合肥,徹底失去奪得淮南的最佳時機。此后,東吳的精力大多都投入在鞏固長江天塹上,因為漫長的水道,是需要分兵把守要地的。這也導致東吳不能集中大部分兵力,攻破江北一個點,進行北伐的重要因素。反之,被曹魏突破了長江天塹的一個點,東吳就麻煩了。蜀漢就不一樣了,兵力比東吳少得多,但只選擇漢中這一路,能發揮兵力的整體合力,因此蜀漢比東吳的北伐,要讓曹魏頭疼得多,東吳卻比蜀漢在北伐上,乏力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