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望梅止渴"的故事是不是真的?歷史上有望梅止渴嗎?
曹操"望梅止渴"的故事是不是真的?歷史上有望梅止渴嗎?
很多人都知道,有關于曹操的“望梅止渴”的故事,用實際上并不存在的東西激發出了士兵們的渴望,最終逃離困境。這個故事雖然很小,在很多歷史題材的作品當中也是見不到的,但是很多人其實也都深信不疑。不過,既然這只是一個“故事”,而不一定就是歷史真實,那么,望梅止渴的故事究竟有沒有發生過?
為了尊重每個人的解釋權,小弟只擺出一些觀點,簡單加之自己的思考為大家呈現,不做深入探討。另外,小弟只參考裴松之注解的《三國志》,《后漢書》,《世說新語》和《含山縣志》。其他暫不考慮。
回歸題目,在裴松之注解的《三國志》中并未提及望梅止渴,望梅止渴的典故應該出自《世說新語 假橘》。
1.有的學者認為這次軍事行動目標為宛城
但是此事的真實性有待商榷,我們不妨翻看《三國志》尋找曹操親征宛城的時間地點。
建安二年正月曹操曾親征宛城,張繡詐降導致典韋,曹昂,曹安民等陣亡。(從許昌出)
建安二年十一月,曹操南征劉表部將,途徑宛城。(從許昌出)
對于宛城只有這兩次目標明確的記載。眾所周知,梅子生長在亞熱帶地區,有證據表明古代黃河南岸就有梅子,所以曹操進攻的路上有可能生長梅子。
不過,曹操兩次軍事行動的日期分別為二月和十一月,并不符合梅子的成熟期。熟悉三國的朋友們知道,這兩場戰斗從出兵到班師各自不超過兩個月。所以應該排除目標為南陽的觀點,甚至望梅止渴的真實性。
2.根據《含山縣志》記載,望梅止渴發生在安徽省馬鞍山市含山縣。
此地屬于南方,那回到《三國志》曹操有哪次南征且離馬鞍山最近且符合史實呢?
那就只能是曹操親征的濡須口戰役。濡須口和含山縣距離只有60公里,是完全有可能的。
不過,曹操是建安十八年正月進攻的濡須口,并且四月已經回到了鄴城,所以《含山縣志》與客觀規律不符合。因此應排除是安徽省馬鞍山市含山縣,甚至是望梅止渴的真實性。
另外赤壁之戰也是十二月,所以不太可能是江陵之戰左右。
結合第一點和第二點,不應該是曹操在攻打宛城和濡須口或赤壁之戰戰役的過程中。網絡上有些分析就不成立了。
3.有的學者認為是進攻黃巾軍的路上
翻看《三國志》得知曹操只有一次進攻黃巾軍的記載應該在光和之后,地點在潁川。根據《后漢書》的靈帝紀來看朝廷對潁川的軍事行動為三月中旬,梅子也不大可能成熟。
至此網絡上這三個“主流”觀點都不太站得住腳。
小結:《世說新語》被我們通常理解為筆記小說雖然此書注重考案史實,不過信息來源以逸聞軼事為主,所以很多事情有所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