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人“擺地攤”:就地一坐全民皆商,吆喝叫賣響遏行云
宋朝人“擺地攤”:就地一坐全民皆商,吆喝叫賣響遏行云
引言
宋朝經濟程度十分發(fā)達,較之前相比都處在領先水平。宋自五代十一國后建立,人民經歷國不似國,家不像家的亂世,終于獲得了安定。在短短五十三的五代時期就更換了十四位皇帝,在這十四位皇帝中只有周世宗柴榮算得上一位明君,其它的大都像石敬瑭之流。在這國家換皇帝都如此頻繁的亂世,底層人民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不知哪一天就有其它國家的軍隊打到了家門口。而宋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建立了宋朝,可能和趙匡胤年輕時候的經歷有關,宋太祖也厭倦了戰(zhàn)爭。
宋太祖在建立宋朝以后實行了很多前所未有的政策,大力推廣和加強了民間經濟貿易,這時候的大宋子民也難得了獲得平靜生活。對于古代皇帝來說戰(zhàn)爭只是獲取權力的手段,但是對于老百姓來說戰(zhàn)爭就是災難。擺脫了戰(zhàn)爭痛苦的老百姓更加珍惜眼前的平靜,也更加認真的生活,這也從側面將宋打造成了一個經濟強國。
一、“城市”一詞的產生,它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同時也開創(chuàng)了另外一個時代
我國古代是有嚴格的坊市制度,并且坊和市是分開的,兩者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概念。
北宋之前城市的基本單位都是按照坊為單位,周圍都有高墻阻隔,形狀大都是長方形或者正方形,每當夜幕來臨都會將坊門關閉,禁止其他人進出。坊于坊之間也無法進行走動,有些極個別的坊也會存在不讓通行的情況。消息的流通有時候會使用坊間來形容,可見坊的局限性非常大,從根本上限制了人們的生活自由。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東京城內的景陽門大街出現(xiàn)了"侵街"的現(xiàn)象,百姓經歷了長期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內心壓抑的情緒也達到了最高點,坊與坊之間的墻壁開始被推倒打破。自北宋后,坊雖然存在,但是實際上已經沒有任何意義,只是淪為單純的地址和地理方位了。
在北宋之前的朝代,如果想要購買平常生活所需的物品需要去特定區(qū)域,而這個特定區(qū)域即為"市"'。北宋之前的市是非常狹小的,不管是人員還是商品種類都非常少。在坊的制度崩塌后,市的制度也隨之發(fā)生了改變,百姓把店鋪可以沿街而立,甚至是進行擺地攤。由于市的區(qū)域進行了擴大,人員參與和貿易積極性得到了極大的調動,商品種類也增多起來,這就讓底層百姓更加熱衷于做生意。
因為坊和市的崩塌,人們把生意做到了大街上,而北宋汴梁又稱之為水城、汴水、橋梁自然必不可少,而連接街道的橋梁兩端和橋上也成了售賣物品的地方。在《清明上河圖》中可以清晰的看見位于汴梁橋梁上的攤販十分的活躍。《宋會要輯稿》中記載宋廷甚至針對此種情況頒布詔令不得在橋梁上進行任意擺攤阻礙來往通行,可能這也是歷史上最早的官方城管吧。
太過雜亂的店鋪確實不方便管理,也給城市的通行帶來了很大負擔,宋朝政府還特別張貼了"南河北市"的告示,南部沿河兩岸是商業(yè)街道最為繁榮的地區(qū),北半部則是大宗商品交易的地區(qū)。這樣的分類讓管理更加方便,也讓人們購買物品有了明確的去向。
在后期的貿易活動中,不單單擺脫了地域和時間的限制,甚至還開創(chuàng)出了"夜市",這在宋朝之前是無法想象的事情。
在宋之前的朝代,城只是一般意義居住的地方,市則為一種視為可以進行交易的地方,兩者并無關聯(lián),而自宋之后城市一詞開始產生,它既代表一個時代的結束也代表了另外一個時代的開始。
二、 特殊的生意方式“貨郎擺地攤”,只要有商品就能上街售賣,叫賣成了流行的廣告宣傳方式
要說宋朝的經濟程度和人民參與度,可能太過冰冷的文字沒有辦法去說明。那我們就從平常的叫賣聲中去體會,體會一種走在宋朝大街的感覺。
前文提到,宋朝打破了傳統(tǒng)實行了坊市結合的新概念,人們對于商品的需求開始增大,對商品的選擇自然也就變得更加苛刻了。之前的商品都是聚集在市內,任由你買或者不買,因為規(guī)定的區(qū)域規(guī)定的時間,商鋪也不用擔心賣不出去。但是市的制度崩塌了,意味著經商的人更多了,百姓就有了更多選擇的條件和選擇的權力,這個時候叫賣聲就成了吸引顧客的有效手段。
翻開吳自牧的《夢粱錄》,書中所記的商販們似乎都是街道上的行吟者,賣熟食的貨郎都會沿門歌叫自家熟食品類眾多有炙肉、熟羊、熝鵝、熝肉等,叫賣聲不絕于耳。街道上還有售賣鮮花的貨郎,他們也會盤街吆喝:買束鮮花好回家。占卜問卦的江湖熟食也會盤街轉悠喊道:時運來時,買莊園,娶老婆。街上商販自隔宿及五更,沿門唱賣聲,滿街不絕。
宋朝人的叫賣聲甚至還會借助工具,能夠幫助只聾不啞的人進行叫賣(聾啞一般都是先天性一起出現(xiàn),先天性啞巴是因為無法聽見聲音導致無法發(fā)出類似的音節(jié),而后天性啞巴的聽力是沒有障礙的)一種叫做"顙叫子"的工具,它是由竹木和動物的牙骨組成,能夠實現(xiàn)模擬人聲。有的還會借助類似擴音器的工具,將音量提高和放大,十分類似現(xiàn)在的大喇叭。
叫賣聲有的時候也會得到藝術的加持。
《事物紀原》中記載"京城凡賣一物,必有聲韻,其吟哦俱不同"。
《夢梁錄》中也提及到"今街市與宅院,往往效京師叫聲,以市井諸色歌叫賣物之聲,采合商成其詞也"。南宋詩人王岫在《夜行船》中說到的"天籟雅韻"想必就是那說的比唱的還好聽的鮮花叫賣聲。
北宋大文人蘇軾還為豬肉寫過專門額廣告詞,他的《豬肉歌》就真真切切的為豬肉做了一次廣告推銷,甚至還會豬肉做了一次代言人。這也讓當時的黃州地區(qū)百姓對豬肉的需求量有所上升。
叫賣的好壞直接導致了生意的好壞。杭州城還專門為貨郎擺地攤的的小商販舉行了一次"歌唱大獎賽"。《武林舊事·元夕》記載,南宋末年,臨安知府先淘選出相貌周正且擅長歌唱的人出來,先命他們在禁宮外等候。等到旨意一到,小販們就手拿托盤內置貨物進行宮內進行叫賣,唱的好的人盤中貨物自然就能賣個好價錢。要是主辦方不設置任何條件,那肯定是賣花的人得錢最多,因為自古以來花總是讓人賞心悅目的,再配上一段優(yōu)美的叫賣聲肯定是錦上添花的事情了。
三、 全民經濟貿易對宋產生了何種影響
眾所周知宋的經濟水平較前朝相比是非常發(fā)達的,這自然離不開底層百姓的積極參與。從開始的放寬營業(yè)時間營業(yè)地點到后期的區(qū)域集中售賣,這些寬容和政策都提高了百姓對于經商的積極性。
宋朝的稅收制度很大和前朝相比也是有很大不同,以往的官稅征稅都是采用田賦制度,并且加以其它名義稅輔佐。而宋朝的稅收制度,商業(yè)稅收很大程度占到了很大比重,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宋朝的富裕程度。
在后續(xù)的經商活動中,紙幣的產生也更加便捷了人們的貿易行為,宋朝人上街購物也不用動輒背著上百斤錢幣了。而紙幣的產生直接影響到現(xiàn)代。
在高度繁榮的經濟社會里也加強了人們對自身財產的保護,也提高人們對法律的意識,在受到不法侵害時懂得使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這也從另外一方面加強了中央對司法制度的完善,經濟行為和法律制度可以說是完全相輔相成一件事情。只有在合適的法律條文與范圍內人們才能更好的進行生活與工作。
結語
現(xiàn)在我國也大力提倡地攤經濟,特別是目前這段特殊時期,國內經濟受到重創(chuàng)。而翻開歷史不難看出,動員全民參加到一項活動中來確實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讓人很難想象的是在一千多年前的今天其實就已經出現(xiàn)了非常熱鬧的地攤經濟。火爆場面雖然沒有準確的錄像,但是在各種史籍史料中還是可以清晰的分辨出當時的東京汴梁是何等繁華。中華大地最寶貴的財富就是歷史,因為可以為我們提供參考的資料實在太多了,我們總能在各種各樣的歷史教訓中找到現(xiàn)今問題的解決方案。如果回到宋朝,你想擺什么地攤,你又想使用什么樣的叫賣方式呢?
參考文獻:
《武林舊事·元夕》
《夢梁錄》
《宋會要輯稿》
《事物紀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