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的個人經(jīng)歷故事小傳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省濟南市)人。南宋時期著名的愛國詞人,他發(fā)揚蘇軾豪放風格,作品內容更加廣闊,后人并稱“蘇辛”。
辛棄疾出生于南宋高宗紹興十年,那時濟南已經(jīng)被金朝占領了12個年頭。由于父親去世得早,辛棄疾是由祖父撫養(yǎng)成人的。深受祖父的影響,辛棄疾自幼就立志抗金復國,并進行了切實的行動。
金的殘酷統(tǒng)治,使北方人民紛紛舉起義旗。久懷復國壯志的辛棄疾也組織兩千多人揭竿而起,后來加入了耿京的義軍,并在軍中擔任掌書記。
義軍的一個頭領張安國在辛棄疾前往南方和南宋政權聯(lián)系時,殺害了義軍首領耿京,并投降了金朝。聞此消息,辛棄疾決心捉拿張安國,他率領50人,騎馬深入敵后,在5萬人的軍營中活捉了叛徒張安國,并率領反正的士卒,擊退追趕的金兵,日夜兼程,進入南宋境內。這一事件,轟動了朝廷上下,鼓舞了民心士氣,博得了愛國人士的稱贊。
不過,南宋統(tǒng)治者只求偏安一隅,根本不愿接受辛棄疾等主戰(zhàn)派的意見,因此,辛棄疾回歸南宋后并未被重用,只被授予一個閑職。但是辛棄疾十分關心國家的命運,一直注視著時局的發(fā)展。他根據(jù)自己多年的實踐經(jīng)驗,具體分析了宋金對峙形勢,就抗金復國的戰(zhàn)略部署,寫成著名的《御戒十論》進奏孝宗趙容。由于主和派在朝廷掌權,《十論》并未被孝宗采納。
現(xiàn)實的挫折未能使辛棄疾放棄恢復中原的理想。他后來又寫成《九議》送給主戰(zhàn)的右丞相虞允文。但是南宋政府在投降派把持下,辛棄疾的積極進取的戰(zhàn)斗綱領一再受到冷落。
辛棄疾在南宋朝廷歷任湖北、江西、湖南安撫使,后罷官在江西上饒長期閑居。
任職地方的辛棄疾辦事果敢,剛正不阿,得到百姓和一些正直的人的贊賞,但也引起一些官僚頑固派的嫉恨和反對。在浮浮沉沉的仕途中,辛棄疾被接二連三地降職罷官。民族和國家的興亡,總在撥動他的心弦。在沉重的壓力下,他使用“詞”來作武器,抒發(fā)心聲。
辛棄疾的詞以愛國主義為基調,充滿著戰(zhàn)斗精神。在詞中,他強烈要求恢復國家統(tǒng)一,揭露批判了南宋統(tǒng)治集團茍且偷安、投降誤國的嘴臉,他還熱情歌頌抗戰(zhàn)派人物和人民的抗金斗爭。在閑暇生活中,他還抒寫了有志無成的苦悶,以及農(nóng)村動人的風光。
辛棄疾現(xiàn)存詞620多首,數(shù)量上超過了他的前輩和同時代的作家;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上都取得十分杰出的成就。代表作有《永遇樂》(千古江山)、《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水龍吟》(楚天千里清秋)等,并有《稼軒長短句》存世。
1203年,辛棄疾64歲的時候,傳來了朝廷起用的任命。因為現(xiàn)實的形勢迫使南宋需要采取北伐的政策,所以才起用了一直堅持抗金的辛棄疾。
辛棄疾先后任浙東安撫使、鎮(zhèn)江知府,積極籌備北伐。為了掌握敵情,他多次派人去金偵察,并把搜集來的情況匯集記錄,以作日后北伐之用;但是由于與當權者意見不一,辛棄疾又在北伐前夕被剝奪了一切官職。嚴酷的現(xiàn)實,使辛棄疾為國獻身的理想破滅了。
雖然后來朝廷再次起用辛棄疾,但他已重病在身,無法實現(xiàn)抗金復國的抱負了。1207年9月,辛棄疾悲憤地“大呼殺賊數(shù)十”,凄然地離開了人世。
辛棄疾的代表作《稼軒長短句》又名《辛棄疾長短句》、《稼軒詞》,共20卷。辛棄疾的詞主要表現(xiàn)他恢復中原的雄心壯志,還有不能施展抱負的滿腔忠憤和滿懷郁懣。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表達渴望祖國山河統(tǒng)一的愿望。在《滿江紅》中,詩人表達了他對故鄉(xiāng)的思念,其中就包含著對廣闊中原地區(qū)的懷念:“層樓望,春山疊;家何在,煙波隔。把古今遺恨,向他誰說?蝴蝶不傳千里夢,子規(guī)叫斷三更月。聽聲聲枕上勸人歸,歸難得!”正是由于這種思念之情,常使作者心情激蕩,“舉頭西北望浮云,倚天萬里須長劍”,表達了詞人提戈躍馬、澄清中原的雄心。在《破陣子》中,那位“醉里挑燈看劍”的壯士,其實就是詞人自己的寫照,“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展現(xiàn)了作者當年在抗金戰(zhàn)場上叱咤風云的英雄氣概,剖露了統(tǒng)一河山、立功沙場的理想抱負。
辛棄疾還表達了他對昏暗庸弱的南宋王朝的憤慨,對他們置國家于不顧的行為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鞭撻。詞人把破壞統(tǒng)一大業(yè)的主和派比做吸人鮮血的蚊子,“一餉聚飛蚊,其響如雷”;比做昏暗的塵土,“俯人間,塵埃野馬”;比做遮蔽光輝的浮云,“快上西樓,怕天放浮云遮月”。在《摸魚兒》中,詞人則忍不住嚴厲地斥責他們“君莫舞,君不見、玉環(huán)飛燕皆塵土”,警告那些勢焰正熾的當權者和胡作非為的人是沒有好下場的。
描繪江南農(nóng)村的秀麗風光,表現(xiàn)寧靜樸素的農(nóng)村生活。在《鵲橋仙·己酉山行書所見》中,詞人為我們展現(xiàn)了當時農(nóng)村歡歌笑語的勞動場面。則表達了詞人對官場風雨的厭惡和對自由樸素之美的向往。
辛棄疾是著名的愛國詞人,在報國無路、恢復中原無望的情況下,將全部才情傾注于詞,在詞的題材、意境、風格、技巧上都取得了成就,是南宋最杰出的詞人。
辛詞向以豪放著名,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大多寫得悲壯激昂。詞中“他年要補天西北”(《滿江紅·建康史帥致道席上賦》)的報國宏愿,“馬革裹尸當自誓”(《滿江紅·漢水東流》)的戰(zhàn)斗誓言,都貫注著慷慨激烈的悲壯蒼涼的感情,體現(xiàn)出豪爽的英雄本色。
辛棄疾創(chuàng)造了雄奇闊大和瑰麗奇?zhèn)サ囊饩场P翖壖驳膽?zhàn)斗經(jīng)歷、報國宏愿,以及過人的才識、膽略、豪氣,使他在詞里所表現(xiàn)的往往是闊大的場面、飛動的形象。比如,他寫群山是“疊嶂西馳,萬里回旋,眾山欲東”(《沁園春·靈山齊庵賦》);寫江潮是“截江組練驅山去,鏖戰(zhàn)未收貔虎”(《摸魚兒·觀潮上葉丞相》);形容雪景是“千里玉鸞飛”(《水調歌頭·觀雪》);描繪長橋是“千丈晴虹”(《沁園春·再到期思卜筑》),不僅色彩鮮明,動態(tài)宛然,而且畫面開闊無比。
對理想的熱烈追求,也使辛棄疾常馳騁在浪漫主義想象中,以夢幻的形式表現(xiàn)對理想生活、光明世界的向往,如在他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中,轉動的金波、重磨的飛鏡、乘風升天行的神游、斫卻月中桂的壯舉,構成一幅奇異瑰麗的藝術境界。
在語言運用上,辛棄疾亦有著高超的能力,他打破詞與詩文的界限,善于融詩文人詞。如《賀新郎·甚矣吾衰矣》中“白發(fā)空垂三千丈”把李白詩用于詞中,渾成自然。另外,他的詞語不僅豪放,而且語言或慷慨,或清麗,或委婉,風格多樣,不拘于一體一式。
辛詞中用賦體敘事或直抒其情的作品不少,但更多的是熔描寫、敘事、抒情為一爐,縱橫揮灑,筆墨飛舞,充分顯示出筆力跌宕不羈的特點。然而,遭忌受讒的孤危地位,又常使他滿腔憤郁不能盡情吐訴,只能隱約其辭,曲折而言,采用比興手法,于芳菲凄婉之中,寄悲怨憤激之情。
南宋的大多數(shù)詞人都受辛棄疾的影響,形成了一個貫穿整個南宋時期的辛棄疾詞派。清朝陳維崧,還有近代的梁啟超,也都明顯受到辛棄疾創(chuàng)作風格和愛國激情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