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劉備,到底想不想稱帝
歷史上真實的劉備,到底想不想稱帝
三國時期劉備稱帝,國號為“漢”,但我們現(xiàn)在提起來的時候,會將它稱為“蜀漢”或者“蜀國”,而很少稱它為“漢國”,這也是有很多歷史原因的。但是,劉備雖然稱帝,雖然做了這件事,卻并不代表他真的就是愿意,或者說他就是想要這樣做的。不過,事情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劉備到底是不是真的自愿,想要做這個皇帝的,今天就帶大家一起來看一看,劉備稱帝是否出自真心。
三國演義第八十回:“曹丕廢帝篡炎劉,漢王正位繼大統(tǒng)”說的是曹丕逼迫漢獻(xiàn)帝禪讓,當(dāng)劉備聽說曹丕廢漢自離,且漢獻(xiàn)帝已經(jīng)被曹丕殺死,悲傷不己。憂憤交加之下生病,政務(wù)全部交給諸葛亮打理。諸葛亮與眾官員商議,推舉劉備為皇帝,繼承漢室正統(tǒng)。諸葛亮與眾官員多次勸進(jìn),劉備皆固辭不受,諸葛亮設(shè)下一計,假裝病入膏肓,當(dāng)劉備來探望諸葛亮?xí)r,諸葛亮誘使劉備說出:“待軍師病可,行之未遲。”隨后立即起身,拉開屏風(fēng),眾官員皆拜伏于地,劉備這才知道中計,百般推脫下被迫稱帝,繼承漢室正統(tǒng)。
但是三國演義只是小說,在正史中,劉備又是怎樣稱帝的呢?別被演義騙了,劉備真的不愿意稱帝?
正史中,劉備并非被迫稱帝,而且他準(zhǔn)備稱帝之時,遭到了很多人的抵制。甚至于劉備的親信,都有三個反對劉備稱帝的,劉備不僅沒有聽從他們的建議,反而一個被貶官,一個被誅殺,一個郁郁而終。
殿下以曹操父子逼主篡位,故乃羈旅萬里,糾合士眾,將以討賊。今大敵未克,而先主自立,恐人心疑惑。昔高祖與楚約,先破秦者王。及屠咸陽,獲子嬰,猶懷推讓,況今殿下未出門庭,便欲自立邪!愚臣誠不為殿下取也。——三國志
費(fèi)詩,綿竹縣令,早年跟隨劉璋,劉備入川以后投降劉備,后擔(dān)任牂牁郡守,深受劉備信任與重用。劉備稱漢中王之時,拜關(guān)羽,張飛、馬超,黃忠為四大將軍,可是關(guān)羽卻不服氣,覺得張飛馬超和自己地位相當(dāng)?shù)挂擦T了,黃忠一介老將,有什么資格和自己并列?
這時候是費(fèi)詩巧言勸諫關(guān)羽,把關(guān)羽比做蕭何,曹參那樣的人,而黃忠只不過是因為一時的功勞,在劉備心中的地位遠(yuǎn)遠(yuǎn)比不上關(guān)羽,這才讓關(guān)羽醒悟過來,接受劉備的任命。當(dāng)眾官員建議劉備稱帝之時,費(fèi)詩卻提出了反對,他勸說劉備道:“殿下你因為曹操父子逼迫君主篡奪帝位,所以寄居萬里之遠(yuǎn)的異地他鄉(xiāng),聚集士兵民眾,將要準(zhǔn)備討伐曹賊。而今大敵還沒有攻克,而你卻想先自立為帝,恐怕人心會感到疑惑。當(dāng)初漢高祖劉邦與楚霸王項羽有約定,先破秦的人為王。等到攻破咸陽城,擒獲秦王子嬰,依然推辭謙讓,何況殿下你沒有離開門庭,就想自立為帝了么?我認(rèn)為殿下你不應(yīng)該這樣做。”可是劉備不僅沒有聽從費(fèi)詩的建議,反而以忤逆的罪名,被貶為永昌從事。
是時中夏人情未一,聞備在蜀,四方延頸。而備銳意欲即真,巴以為如此示天下不廣,且欲緩之。與主簿雍茂諫備,備以他事殺茂,由是遠(yuǎn)人不復(fù)至矣。——三國志注引零陵先賢傳
劉備要稱帝,劉巴認(rèn)為這樣做會顯得沒氣度,可以暫時不要稱帝,于是和雍茂一起勸諫劉備,劉備不僅僅沒有聽從他們的建議,不久以后還找了個借口誅殺了雍茂。因為這件事,遠(yuǎn)方的人才不再來投奔劉備。劉備之所以不殺劉巴,是看重劉巴的才能,人言:“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孝直子初亡一人則漢室難興”中得子初就是劉巴。但劉巴最終還是選擇了屈服,為劉備起草了稱帝文書,雖然劉備不但沒有殺劉巴,還授予劉巴尚書令的重任,但是在劉備稱帝第二年以后,可能是因為雍茂被殺而對劉備心寒,劉巴還是抑郁而終。
所以說,劉備一開始就想著稱帝,為了順利登基,甚至不惜將反對自己稱帝的人殺的殺貶的貶。自雍茂被殺以后,再也沒有人敢阻止劉備稱帝了。但是劉備這樣做也造成了嚴(yán)重的后果,不僅僅是國之重柱的劉巴抑郁而終,原來準(zhǔn)備投靠劉備的四方人才也因此不再愿意追隨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