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對蒙古人的依附,到反過來對其進行統治,俄羅斯是如何做到的?
從對蒙古人的依附,到反過來對其進行統治,俄羅斯是如何做到的?
在俄羅斯的首都莫斯科,克里姆林宮墻外的紅場與莫斯科河之間,坐落著一座舉世聞名的東正教教堂——圣巴西爾教堂(圣瓦西里大教堂/瓦西里升天教堂)。
圖 | 圣巴西爾大教堂
公元1555年,伊凡雷帝為了紀念自己征服喀山汗國,徹底打敗蒙古人,決定莫斯科修建一座全新的東正教教堂,圣巴西爾教堂就這樣誕生了。
公元1236年,成吉思汗之孫拔都帶領蒙古鐵騎征服俄羅斯諸公國后,俄羅斯各公國就開始作為蒙古帝國的附屬國,并且接受了拔都所建立的金帳汗國的統治。
當時的莫斯科,還不能稱之為城市,充其量不過是個簡單的木寨式小邊堡。
然而,就是這個北方的邊堡,通過三個世紀的時間完成了對俄羅斯諸公國的統一,并先后吞并了金帳汗國分裂出來的喀山和阿斯特拉罕兩個汗國,又在16世紀中葉,完全地控制了伏爾加河流域,反過來陸續收編過去宗主國的游牧戰士,一舉東進到廣闊的西伯利亞,迅速將勢力延伸到了太平洋沿岸。
圖 | 俄羅斯歷史上的擴張
而后,迅速膨脹的俄羅斯帝國又一步步侵入哈薩克草原和中亞,將目光從蒙古高原進一步投向了中國和朝鮮方面。最終,它發展成一個聚集多種族、多地域和多文化的龐大復合體。
那么,我們不禁要問了,一個依附于蒙古帝國的小公國是如何迅速膨脹起來,將蒙古帝國的舊勢力納入到自己的統治下,進而成為一個橫跨歐亞大陸的俄羅斯帝國呢?
爭得蒙古的代理人,遷移東正教的主教府
公元988年,基輔大公弗拉基米爾宣布基輔羅斯皈依東正教后,基輔一直是羅斯地區的政治中心與宗教中心。
然而,基輔的城市地位在公元1169年徹底的失去了。
羅斯托夫-蘇茲達爾公國的大公安德烈·博戈柳布斯基,攻占并洗劫了“羅斯之母”基輔,趕走了當時的基輔大公姆斯季斯拉夫二世·伊賈斯拉維奇,自立為基輔大公。
此后,他將東正教會遷到了自己的首府——弗拉基米爾城。就這樣,弗拉基米爾取代了基輔,成為羅斯的政治和宗教中心。
圖 | 弗拉基米爾圣母升天大教堂
后來,蒙古帝國入侵俄羅斯后,各公國紛紛臣服于金帳汗國的統治。由于羅斯諸公國的政治和宗教中心都在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爾大公就逐漸成為了羅斯各王公領袖的真正頭銜。
在金帳汗國的統治時期,弗拉基米爾大公的頭銜成為了牽制俄羅斯各公國力量的重要手段。大公的頭銜并不是由某一家族世襲,而是由金帳汗國的汗進行冊封。而金帳汗傾向于將忠于自己的王公封為弗拉基米爾大公,獲得大公頭銜的王公則有權將弗拉基米爾并入自己的領地。
因此,羅斯地區的王公們圍繞大公頭銜展開了激烈的爭奪,一邊盡力地去討好金帳汗國的大汗,另一邊彼此間進行戰爭。
圖 | 俄羅斯諸公拜見金賬汗國的大汗
莫斯科地處莫斯科河與伏爾加河的交匯之處,在蒙古統治時期是連接俄羅斯東南地區和西北地區貿易的重要節點。除此之外,莫斯科與欽察汗國以及立陶宛大公國有著相當長的距離,因此它較少遭受外部攻擊。
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得莫斯科這個邊堡城市逐漸地發展了起來。到了14世紀初,莫斯科大公成為了弗拉基米爾大公位置的有力競爭者。
伊凡一世卡利塔(1325—1340年在位)為了與大汗建立緊密的關系,頻繁地前往金帳汗國國都薩萊。不知道他用了什么手段,不僅在薩萊的大汗處獲得了向其他公國征集稅賦的權力,最終也如愿獲得弗拉基米爾大公之位。
伊凡一世取得弗拉基米爾大公頭銜后,又將教區主教從弗拉基米爾遷到了莫斯科。雖然大部分的主教依然是拜占庭來的希臘人,并不絕對地服從于自己,但伊凡一世還是在羅斯地區初步地實現了宗教權威與世俗權力的結合。
圖 | 莫斯科近郊的謝爾蓋耶夫圣三一修道院
伊凡一世時期,原本設立在城鎮的教堂、修道院,開始雨后春筍般地出現在遠離城鎮的鄉村。比較有名的有謝爾蓋耶夫圣三一修道院、索洛韋茨基修道院等。
這充分地證明,俄羅斯正教在莫斯科世俗統治者的庇護下,已經深入廣大的鄉村并獲得了長足的發展。
伊凡三世:統一俄羅斯諸公國,徹底擺脫“蒙古人的桎梏”
公元1380年,為了打擊日益強大的莫斯科公國,金賬汗國的馬買汗親率大軍來犯。德米特里(伊凡一世的孫子)率軍在頓河上游,打敗了金賬汗國馬買汗的軍隊,史稱“庫利科沃戰役”。
圖 | 庫利科沃戰役
“庫利科沃戰役”勝利后,莫斯科公國取得了短暫的獨立。兩年后,蒙古人再次占領了莫斯科。
雖然“庫利科沃戰役”沒有讓俄羅斯擺脫“蒙古人的桎梏”,但是頓河的勝利讓莫斯科公國在俄羅斯諸公國中樹立了威望,這個威望使得它負擔起了統一俄羅斯以及擺脫蒙古人統治的歷史使命。
在蒙古人統治的時期,俄羅斯諸公國的關系類似于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不同的是他們以大公為領袖,而沒有一個“天下共主”——周天子。
因此,15世紀前半期,莫斯科大公國的內部貴族為爭奪莫斯科大公之位,不斷上演血腥斗爭的慘劇。
莫斯科公國的混亂持續了近三十年,直到伊凡三世即“莫斯科大公”之位后,亂局才得以終結。
圖 | “統一”俄羅斯的伊凡三世
在伊凡三世的統治期間,莫斯科大公國先后將雅羅斯拉夫爾、羅斯托夫、特維爾等公國,以及西南部的大小公國逐漸合并。并于1478年取得對諾夫哥羅德的統一戰爭的勝利,原先諾夫哥羅德的“共和國制”被廢止。
占領諾夫哥羅德后,象征著諾夫哥羅德自由與獨立的“民眾會議”的大鐘也被伊凡三世運往莫斯科。此后,他又將諾夫哥羅德本地的一千名貴族強行遷往異地,將其廣大的土地分封給自己信任的莫斯科士族(莫斯科的士族,也就是依附于大公的官僚,是伊凡三世大公軍隊的核心)。
此后,諾夫哥羅德由莫斯科派出的官員直接進行管轄,俄羅斯也正式開始踏出實行中央集權化政治的步伐。
俄羅斯境內原來“獨立自主”的各個大小公國已不復存在,但是,在政治決策上,伊凡三世仍然要受大小公侯貴族在“貴族會議”上的制約。因此,即使伊凡三世取得了空前的權力,他仍然不可能完全無視貴族們的力量。
為了抑制貴族在會議中的力量,伊凡三世打破了傳統,將自己身邊的“秘書官”與“士族”送入“貴族會議”。除此之外,他還對“世襲”的行政、財政制度進行了大刀闊斧式的改革,為建立官僚制國家機構奠定基礎。
除此之外,伊凡三世還有一個重大功績:就是徹底擺脫“蒙古人的桎梏”,使俄羅斯獲得真正的獨立。
圖 | 烏格拉河對峙
伊凡三世在位時期,正式停止向蒙古人納貢。公元1480年,伊凡三世率軍與金帳汗國的阿黑麻汗在烏格拉河畔對峙,史稱“烏格拉河對峙事件”。最終,面對越拉越長的補給線,以及伊凡三世反抗的決心,阿黑麻汗不得不選擇撤軍。
烏格拉河畔對峙的勝利,標志著俄羅斯徹底擺脫了蒙古人的統治,堅定了俄羅斯人反抗壓迫的信心。
從“第三羅馬”到“沙皇”的俄羅斯
伊凡三世還有一項重要的政治遺產,就是娶了拜占庭皇帝的侄女——索菲亞·帕列奧羅格公主。在公元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后,這場跨國婚姻,成為了俄羅斯東正教繼承“拜占庭遺產”的象征。
索菲亞的嫁入,給莫斯科帶了了大量的技術工匠和傳教士。這些工匠按照俄羅斯神職人員的要求,在莫斯科修建了克里姆林宮。
瓦西里三世(伊凡三世的兒子)在位時期,俄羅斯人更是提出了“莫斯科就是第三羅馬”的概念。第一羅馬與第二羅馬(君士坦丁堡)相繼因為脫離了正確的教義而崩壞,而繼承正教的第三羅馬必將巋然不倒。
要知道,俄羅斯無論從地理還是文化上,都處于歐洲的邊緣。而“第三羅馬”的概念,使俄羅斯的地位被大大地抬高了。很快,“第三羅馬”就成為莫斯科大公國的新的意識形態,拜占庭帝國的象征——雙頭鷹,也被俄羅斯奉為國徽。
圖 | 雙頭鷹國徽
隨著莫斯科公國地位的提升,克里姆林宮內躊躇滿志的統治者也開始覺得自己“莫斯科大公”的頭銜的分量有些不夠了。
伊凡四世于17歲親政,之后他開始以源自羅馬愷撒大帝的稱號“沙”自稱,名為“沙皇”(凱撒的俄語發音)。也正是從伊凡四世開始,俄羅斯走上了“內部權力收縮,外部軍事擴張”的道路。
為了自己的權力免受貴族和公侯所把持的“貴族會議”所節制與約束,伊凡四世于1549年設立了“重臣會議”。所謂的“重臣會議”,其實跟中國古代的“內朝制”類似,就是最高統治者在正常的政府系統外另起爐灶,繞開制度的約束而設立一套對自己絕對服從的決策班子,是集權政治的產物。
圖 | 伊凡四世(雷帝)
“重臣會議”在當時的俄羅斯是一個擁有強大權力的新國家機構,通過這個機構,伊凡雷帝可以推進他在各個領域的改革。
除此之外,伊凡雷帝還設立了“財政官署”、“人事官署”、“使節官署”、“規劃官署”等一系列中央官署(俄語名叫“普里卡司”)。雖然早在伊凡三世時俄羅斯就設立了普里卡司,但伊凡雷帝將這些國家機構進行了強化與完善。
地方行政方面,伊凡雷帝逐步將原先由貴族把持的“州官鄉司”廢止,用自己的官僚代替。
另外,他還在地方設立了咨議機關——“國民代表會議”。通過這個機關,地方的中小士族階層與工商業者得以參與國政。說好聽點兒,這是為了聽取“地方的聲音”。其實誰還不知道啊,它就是伊凡雷帝遍布全國的“耳朵”。
在進行一系列的行政改革后,伊凡四世又改革了俄羅斯的軍制以加強軍事力量,為俄羅斯的領土擴張做準備。
公元1552年,俄軍攻陷了喀山城,滅亡了喀山汗國。這標志著俄羅斯力量已經開始壓倒蒙古韃靼人,俄羅斯徹底擺脫了心理上對蒙古人的恐懼。
與喀山汗國一樣,從金賬汗國分裂出來的阿斯特拉罕汗國、西伯利亞汗國,也紛紛被伊凡雷帝納入到自己的統治之下。
圖 | 俄羅斯攻陷喀山城前的疆域
此后,蒙古的貴族紛紛前往莫斯科侍奉新的君主,他們很多人通過改信俄羅斯正教,與俄羅斯人通婚的方式融入了俄羅斯帝國。
有了這層關系,俄羅斯對成吉思汗的游牧帝國開始進行收編,沙皇的土地急劇擴張。
除了上述政策之外,伊凡四世時期還推出了新的土地管理政策——“特轄制”。這項政策將俄羅斯的土地被分成“皇室特轄領地”和“國家領地”兩種。
伊凡四世在“皇室特轄領地”上組織了一個“特轄領地管理隊”(黑衣隊),他們身著黑色衣裝,在馬鞍前一律飾以狗頭。其實就是專門從事清理“沙皇敵人”的暗殺行動的沙皇特務,期間不少無辜的貴族、士族和平民慘死于他們之手。
成也蕭何敗蕭何,鞏固了伊凡雷帝那獨裁統治的同時,“特轄制”這個殘酷的“反貴族政策”也加劇了俄羅斯的社會矛盾,帶來了極大混亂。
1558年,為爭奪波羅的海東岸土地獲得出???,伊凡四世不惜與立窩尼亞騎士團、波蘭、立陶宛和瑞典、丹麥-挪威聯合王國進行的戰爭,史稱利沃尼亞戰爭。
最終,這場戰爭演變成為一場持續25年的長期戰爭。同時,“特轄制”在俄羅斯國內帶來了難以平息的混亂,內外交困使俄羅斯在伊凡雷帝的統治后期走向衰落。
1584年,一代雄主伊凡雷帝撒手人寰,而他的兒子費奧多爾一世于1598年無嗣而死,綿延數百年的留里克王朝終于落下帷幕。
結語
從公元862年王朝開啟,到公元1598年落下帷幕,留里克王朝經歷了700多年的歷史。雖然在留里克王朝的統治時期,俄羅斯大部分時間上都處于大小公國各自為政的狀態,期間又經歷了蒙古人的統治,但是,它還是給俄羅斯的歷史留下了豐富的遺產:
- 從基輔羅斯全民受洗開始,弗拉基米爾大公播撒了左右俄羅斯民族行為的內在基本準則、社會習俗、道德規范、思維方式、價值取向、精神氣質的東正教文化種子;
- 從接受蒙古人的統治,到擺脫“蒙古人的桎梏”,蒙古人的壓迫燃燒起了俄羅斯人的愛國主義火焰,并且塑造了俄羅斯民族反抗壓迫的精神;
- 從第三羅馬到沙皇的誕生,通過幾代莫斯科大公的努力,俄羅斯演化出了“沙皇制度”這樣中央集權式的政治制度。
從一個小公國發跡,最終逐漸擴張成為世界上疆域最大、包含民族最多的國家,雄踞在歐亞大陸北方。俄羅斯帝國就像其國徽上的雙頭鷹一樣,目光同時注視著東方和西方:一方面,它繼承了拜占庭的東正教傳統,并渴望積極參與歐洲事務;另一方面,在擺脫“韃靼的桎梏”之后,它不斷向東方進行領土擴張,一直將觸手伸到了太平洋。
泛斯拉夫主義還是歐亞主義?如何消化膨脹性擴張后獲得的疆土?這些貫徹俄羅斯歷史的矛盾性問題,或許早在留里克王朝時期,就已經埋下了伏筆。
END
希望了解更多的俄羅斯歷史,請持續關注“達文有話說”的文章更新,相關文章推薦:
維京海盜的東渡,是如何開啟俄羅斯帝國留里克王朝的?
“向西”還是“向東”?一個影響俄羅斯千年歷史的抉擇
榨干俄羅斯的血肉?這是拔都大軍橫掃俄羅斯的真實目的嗎?
蒙古帝國的統治帶來了什么?才知道,它塑造了俄羅斯的歷史與文化
參考資料:
1、《蒙古帝國與其漫長的后世》——杉山正明,2020-1 北京日報出版社
2、《俄羅斯史》—— [美]尼古拉·梁贊諾夫斯基 / [美]馬克·斯坦伯格 2007-12 上海人民出版社
3、《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的大地》土肥恒之 2020-1 北京日報出版社
4、《娜塔莎之舞:俄羅斯文化史》奧蘭多?費吉斯 2018-3 四川人民出版社
本文為達文有話說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