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故意提問張作霖,問他想要兵還是地,張作霖:我想要您的表
袁世凱故意提問張作霖,問他想要兵還是地,張作霖:我想要您的表
引言
“韜光養晦”由“韜光”和“養晦”兩個詞語組成。“韜光”的字面意思是收斂光芒,引申意義為避免拋頭露面。最早出現在南朝梁國太子蕭統所寫的《靖節先生集序》。其序中有“圣人韜光,賢人遁世”一句。《晉書·皇甫謐傳》中又有“韜光逐藪,含章未曜”之說。而韜光養晦的意思指刻意隱藏自己的鋒芒,準備厚積薄發。
常言道:木秀于林,風必摧之。于是古之有大能者,必定深諳韜光養晦。就比如民國大軍閥張作霖,他出生土匪,長著一幅彪悍的面容,卻有著一顆謹慎之心。當時辛亥革命爆發,孫中山建立了民主共和體制。但民主共和國的成果卻被袁世凱所竊取。后孫中山被迫讓位于袁世凱,袁世凱稱帝。而駐守在東北的張作霖軍閥立即發文表示擁護袁世凱。于是袁世凱封張作霖為陸軍27師師長,駐守在奉天。
▲袁世凱劇照
01
袁世凱注意到張作霖在東北的軍隊強大,害怕張作霖帶兵謀反起義。于是設了“鴻門宴”,邀請張作霖來參加。袁世凱邀請自己來北京議事,恐非善意,張作霖也看出了其中端倪。美國公使芮思詩曾評價袁世凱:“(他)身材矮胖,但臉部表情豐富,舉止敏捷,看起來精力充沛。他的眼睛優雅而明亮,敏銳而靈活。他銳利的雙眼盯著來訪的客人,雖不顯露敵意,但好像一眼就能將人看穿。”張作霖也在后來自述道,當他第一次看到袁世凱:“相當畏然”。
張作霖一進到袁世凱的辦公室,便上前磕頭叩見:“屬下張作霖拜見大總統,大總統萬歲萬歲萬萬歲!”今天看來,這句話既夾雜了西方民主制的內容,也包含了皇帝制至高無上的地位,真可謂是“中西結合”。袁世凱一見到張作霖如此敬重自己,滿心歡喜,疑慮似乎消除了一點,于是說道:“張師長,請就坐吧!”
▲張作霖舊照
袁克定在旁試探道:“現在都民國了,怎么張師長見總統像見皇上似得?”張作霖故作粗俗,回答:“屬下是軍人,不懂啥禮數,在屬下眼里,大總統就是皇上。”從剛進門的皇上之稱到現在的巧妙回答,張作霖的智慧可見一斑,他是打算展示自己的愚笨,以打消袁世凱的疑慮。
02
在交談之際,袁世凱注意到張作霖看上了自己的一塊金表。于是問道:“張師長,需不需要我從北京給你調點兵過去,還用不用擴大您東北的面積?”袁世凱還強調說:“不用跟自己客氣,我們是一家人。”張作霖連忙否認說自己什么都不需要,只是想要總統的一塊表。
▲袁世凱舊照
袁世凱這下疑慮徹底打消了,認為張作霖的格局實在狹小,他只想要一塊表,而表上鑲刻的是西洋女人,看來張作霖此人格局僅僅是限于物質和女色。卻沒想到張作霖只是在這場鴻門宴之中適時隱藏了自己的鋒芒,并且將計就計,讓袁世凱認為自己只喜歡金錢和美人,胸無大志。并借此來打消袁世凱對自己的全部疑慮,這招將計就計之法實在是高。
張作霖成功的欺騙過了袁世凱,便離開北京。袁克定問袁世凱對張作霖怎么看,袁世凱卻說:“這個真是個土包子,連金表都沒見過。”于是,袁世凱將張作霖放回了東北。而和張作霖同時進京,鋒芒畢露的蔡鍔卻被扣了下來。隨后袁世凱稱帝,遭到了全國人民的反對,稱帝僅僅三年就以失敗告終,而張作霖在東北大舉斂財,收攏人心,最終在軍閥混戰中獨占東北一角勢力。
▲張作霖劇照
03
這一招韜光養晦,著實讓張作霖玩得高明,一舉躲過了禍端。不過,近代史上善于深藏自己的人物,除了張作霖,還有曾國藩。曾國藩于湖南創立湘軍,大敗太平軍,守住了清朝末年的統治;后又創立新式工廠學校。一時間曾國藩威望四射,成為了朝廷最高職銜的功臣,手上還握有軍權,可謂權傾朝野。
但這同時也恰恰引起了慈禧太后等人的猜忌。于是,曾國藩在自己功成名就,威望最高之時,選擇解散湘軍。解散湘軍意味著放棄軍權。曾國藩從小飽讀詩書,深知功高震主對自己不利,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之后,便選擇功成身退,只想踏實地輔佐皇帝,維系清朝統治。
▲曾國藩舊照
結語
歷史上功高震主之人被殺害的人有很多,比如說漢朝劉邦殺害韓信、張良等人。他們都是不懂如何隱藏自己的鋒芒,功高震主,最終引來殺身之禍。俗話說“樹大招風”,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所以在恰當的時機,適時隱藏自己的鋒芒才是最好的選擇。
參考資料:
《靖節先生集續》
《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