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謖如果聽從王平的,能否守住街亭?
馬謖如果聽從王平的,能否守住街亭?
馬謖失街亭,很大程度上都被認為是馬謖剛愎自用,一點也不肯聽從諸葛亮和王平的安排,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思來排兵布陣,導致最終街亭失守,這第一次的北伐也就這樣失敗了,還害得自己丟了性命,實在是不值。那么,如果當初馬謖按照既定的計劃來布置,這一次北伐的結(jié)果又會是如何呢?難道真的就有可能取勝嗎?
魯迅說過“諸葛多智近乎妖”,大多數(shù)影視劇都將諸葛亮塑造成神一般的正面人物。
然而,是神一般的對手成就神一般的諸葛亮。但直到《軍師聯(lián)盟》播出,諸葛亮的老對手司馬懿才第一次作為主要的正面人物出現(xiàn)在熒屏之上。
那么,《三國演義》對諸葛亮的描寫真是完美無缺嗎?面對即將來臨的中考,考的不但是小孩,更是家長。閱讀古典名著不能單靠影視劇,于是陪著小孩,重新翻開了塵封已久的《三國演義》。
諸葛亮和司馬懿最著名的交鋒是在第九十五回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失街亭和空城計膾炙人口。所以,我們今天就探討一下失街亭。
先來看看蜀魏雙方排兵布陣的基本情況:
1.諸葛亮親率30萬蜀軍駐扎在甘肅省禮縣的祁山大營,距秦安縣街亭前線高速公路距離130多公里。
2.諸葛亮派馬謖和王平率2.5萬精兵布防于街亭正面戰(zhàn)場以據(jù)司馬懿大軍;高翔率1萬兵駐防街亭東北的列柳城(陜西省鳳縣,高速公路距離街亭約210多公里),作為側(cè)翼;魏延率本部兵馬駐防街亭之后30余里,作為街亭陣地的第二道防線。
3.街亭的地形是:“此地奈無城郭,又無險阻,守之極難”且“側(cè)邊一山,四面皆不相連,且樹木極廣”。
4.司馬懿親率魏軍20萬,以張郃為先鋒進擊街亭。
這就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街亭易攻難守,且在街亭前線,蜀魏雙方兵力極其懸殊。
《孫子兵法·謀攻篇》指出:“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所以,司馬懿“乃命張郃引一軍,當住王平來路。又令申耽、申儀引兩路兵圍山”;“左邊司馬懿,右邊司馬昭,卻抄在魏延背后,把延困在垓心。張郃復來,三路兵合在一處。”——司馬懿就是采用了“圍”和“分”的戰(zhàn)術(shù)。
2.魏軍采用了“閃擊戰(zhàn)”:“忽然山中居民,成群結(jié)隊,飛奔而來,報說魏兵已到”。照此情況,即便是諸葛亮自己帶2.5萬精兵,也來不及“當?shù)老抡保螞r諸葛亮還是乘坐輪椅。
司馬懿斬孟達,憑的就是“快”:“星夜催軍前行”。
3.驅(qū)車從祁山大營走高速需要1.5小時,從列柳城走高速需要3小時,一旦街亭前線有事,面對魏軍的“閃擊戰(zhàn)”,蜀軍根本來不及救援。
4.對于街亭之戰(zhàn),蜀魏雙方重視程度不一。
司馬懿高度重視,親臨一線,靠前指揮。諸葛亮輕敵大意,派參謀馬謖任前敵總指揮。
雖然馬謖熟讀兵書,但長期擔任司令部參謀一職,從未有過實戰(zhàn)經(jīng)驗。
參謀和指揮官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參謀是出出點子,更多的是看到局部;指揮官則需要對瞬息萬變的戰(zhàn)場情況綜合分析,下定決心,更多的是看到全局。
所以,馬謖能看到“屯兵于山上,憑高視下,勢如劈竹”的這一面,卻不能看到“若魏兵斷我汲水之道,軍士不戰(zhàn)自亂”的另外一面。
著名歷史典故“房謀杜斷”就是指唐太宗時的名相房玄齡多謀,杜如晦善斷,兩人同心濟謀,傳為美談。
第五、街亭之戰(zhàn),對于蜀軍來說,將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惡戰(zhàn),可連司馬懿父子都知道馬謖是個傻B(昭笑曰:“父親何故自墮志氣耶?男料街亭易取……懿笑曰:“徒有虛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誤事!”),像諸葛亮這么聰明的人難道就看不出來嗎?諸葛亮當然知道!
那么,他為什么一意孤行派馬謖前往街亭前線“掛職”?有讀者說,諸葛亮意在培養(yǎng)自己的“干兒子”馬謖,先讓他去街亭“鍍鍍金”,回來以后好“提拔重用”。
其實,更深層次的原因是諸葛亮輕敵:一是沒想到魏軍會傾巢出動,行動迅速;二是從未到街亭前線實地勘察過地形。
諸葛亮堅信只要“下寨必當要道之處,賊兵便急切不能偷過。”——即便馬謖當?shù)老抡?.5萬蜀軍能抵擋得住20萬魏軍的幾次沖鋒?
如何看出馬謖守街亭是“掛職”?(諸葛亮)即喚王平分付曰:“吾素知汝平生謹慎,故特以此重任相托。汝可小心謹守此地”——可見,街亭前線的實際指揮官是王平。
像馬謖這樣聰明的人難道就聽不出來嗎?馬謖聽得真真切切——所以,他到街亭前線后就故意和王平對著干,全盤否定諸葛亮的既定戰(zhàn)術(shù)。
諸葛亮最大的缺陷就是任人唯親,當年如果留下來守荊州的是趙云,入川溯江而上是關(guān)羽,恐怕三國歷史就會重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