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攸荀彧支持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為什么不支持曹操稱王呢?
荀攸荀彧支持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為什么不支持曹操稱王呢?
說到三國時期的一些事情有的時候也還真的是復雜了,話說其實在荀攸荀彧這叔叔和侄侄兩個人是非常有意思的,因為他們心里面想的就匡扶漢室了,但是他們卻又支持曹操搞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但是后來卻又不支持曹操稱王了,那么這到底是什么情況呢?下面我們就著這些事情一起來分析揭秘看看吧,感興趣的網友被錯過了!
所謂“挾天子以令諸侯”和“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都是有心之人編排曹操的,荀彧荀攸從未說過如此直白露骨的話。反而是袁紹,這幾個字的真實史料記載,就是出自沮授對袁紹的勸諫:
沮授說紹曰:“且今州城粗定,兵強士附,西迎大駕,即官鄴都,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 ——《后漢書·袁紹傳》
不要以為袁紹高風亮節,不愿意作此大逆不道之事,實在是老兄腦袋不太好使,想不清楚其中的利弊罷了,認為接過來一個祖宗供著實在太麻煩。
而從曹操早年的作為看,明顯就是身懷報國之志的有為青年。早年入仕,曹操不畏權貴,整治不法,治下清明;董卓亂漢,曹操第一個散財起兵討伐;各路諸侯討伐董卓,也只有曹操和孫堅兩路真心出戰,其他人各懷詭心。少年時海內名士僑玄、何颙便很看好曹操:“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荀彧早年追隨袁紹,然而在其帳下之后發現,袁紹之心并不在匡扶漢室,反而是曹操,最早提倡義軍,雖然遠在山東,但是依舊想方設法與朝廷取得聯系,荀彧也正是因此看出了曹操匡扶天下之意:“自天子播越,將軍首倡義兵,徒以山東擾亂,未能遠赴關右,然猶分遣將帥,蒙險通使,雖御難于外,乃心無不在王室,是將軍匡天下之素質也?!边@便是志同道合。
至于迎接漢天子,荀彧確實是支持的。建安元年,曹操破黃巾軍有功,漢獻帝剛剛從河東遷回洛陽。此時是曹操提出迎奉天子之事,但是有人勸說,山東尚且未平,且天子在洛陽,有楊奉等把持,貿然前往不一定成功。于是曹操便想作罷,荀彧便是在這個時機勸諫曹操,堅定他奉迎天子的決心的,不過言辭上絕對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那樣露骨,而是更加全面的闡述了奉迎天子的好處:“奉主上以從民望,打順也;秉致公以付雄杰,大略也;扶弘義以致英俊,大德也?!彪m然意思相近,但是足以看出荀彧的立場和意圖,依舊是匡扶漢室。
至于后期為什么反目,那是因為曹操和荀彧所處的地位不同,考慮問題的角度也都有了變化。我們可以相信,曹操的初衷就是要匡扶漢室,很少有人從創業開始就想當皇帝,就像朱元璋造反只是想有一口飯吃,然而當后期自己勢力越來越大,能力越來越強,手下越來越多,他的追求也就發生了變化,就算不為自己也要為手下考慮。
于是曹操的志向從匡扶漢室變成了匡扶天下,可是荀彧依舊心向漢室。就是這點分歧,使得兩人的矛盾愈發深重了,荀彧出于自己的初心,自然不會支持曹操稱王,邁出“萬劫不復”的一步。最終荀彧被曹操賜死,而荀攸也受到牽連,雖然沒有處置,但是已經不能處在集團的核心圈了。
古之士大夫,有屬于他們的風骨和執著,忠于君父。只有極少數人能夠打破這種思想壁壘,但是當他們成功之后,又不得不用這種手段繼續愚弄天下人。這便是封建社會無論如何也跳不出的怪圈。
一個王朝腐朽到極致,是難得的改朝換代的機會,有人試圖化腐朽為神奇,扶大廈于將傾。就是早阻礙新生事物的產生,新老觀念自然要發生碰撞,鬧翻是遲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