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格言讀后感集錦60條
電影孔子觀后感大全
電影孔子講述了東周末年,諸侯割據,相互征戰。孔子為了理想奔走在列國之間,孤獨地和整個時代抗爭,希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為大家分享了電影孔子觀后感,歡迎借鑒!
電影孔子觀后感1
電影《孔子》講述的是我國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生平故事。
春秋割據,各國戰亂,孔子就知這親的年代生活。孔子滿腹經論,學識淵博。他就任“中都宰”這個職務時,使中都面貌大變,老百姓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孔子因此受到魯定公的重用,被魯定公任命為大司寇。
當時是奴隸社會,有一個這樣殘忍的陋俗,就是只要有一個王權去世了,他的奴隸們就要陪他殉葬。孔子不畏大司徒和公山狃的權勢,提出要廢除這個殘酷的陋習,用智慧戰勝了兩位王侯貴族,展現了孔子的聰明和機智,以及他的仁愛之心。
孔子擔任大司寇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陪同魯定公去會見齊王。孔子向公山狃和大司徒索要戰車五百乘,但遭到公山狃的拒絕,只好帶著孔子的十乘戰車去會盟,受到齊國的威脅,但孔子用他的智慧,用一百輛牛車嚇退齊國的五百戰車。因此,得到魯國王的稱贊和重用。孔子與他的弟子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
孔子和他的弟子在奔走列國之間,傳授學問,用仁愛之心對待每一個學生,學生對孔子也是非常崇敬。有一件事讓我感動,就是顏回下到冰海,給孔子撈書籍,但在冰海里待太長時間,就被凍僵了,已三個時辰了,顏回沒有緩過來,這種視書如命的精神讓我感動。
這部電影僅僅是孔子這位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的藝術體現,我還要從孔子的文學著作《論語》再深入進行了解,還要向他學習“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精神。
電影孔子觀后感2
今天下班后,和坤兒一起到上海影城看《孔子》。
電影《孔子》拍得規規矩矩的,說不上超好,但是可以看。
里面故事都有影兒,既沒被捧成孔圣人,也沒貶成孔老二。不像于丹,她說話太咋呼,擱她理解的論語里走出來的孔子,像個大明白,一想孔子就和她連著,不大可耐。胡玫的孔子可耐,或者說周潤發演的孔子真可耐,是一個有對有錯,有血有肉,愛國愛家,疼老婆愛孩子的山東大漢。孔子穿得棉袍后現代,特軟和,特暖和。俺也想扯二尺布,做那么一灰面棉袍。到哪能買到棉花哈?
比張藝謀的《滿城盡帶黃金甲》和《英雄》誠懇萬分,比陳凱歌的《無極》和《刺秦》智商高,比馮小剛的《夜宴》講故事講得明白,那幫男人呀,一堆老笨蛋,和胡玫比啊。人家胡玫不像他們貓一頓狗一頓的,沒常性,人家她拍的歷史劇一貫高水平,電影《孔子》比她的電視劇《雍正》還要好得多。
其實,咱有五千年歷史,題材不缺,有故事著呢。可是俺沒撈著看過啥像模像樣的正劇電影,就算你帶上近代史在內,也都沒啥好看的。《甲午風云》和《武訓傳》是俺看過的電影里,應該還算講明白點兒事兒的,其他真想不出來啥,誰還拍過好歷史片?你們幫忙想想?興許有,俺忘了?
周潤發不負眾望,孔子演得好,有時候他能化腐朽為神奇,你比如,磕頭,多讓人反感的動作,可是周潤發演得實在,瀟灑。哎喲,和他在一起演這場電影,對其他那些演員,像陳建斌周迅和任泉,來說絕對是難得的學習機會,俺這么笨猜啦,人家那幾個心里可能還不服捏。
電影孔子觀后感3
胡玫是個了不起的女導演,她能把有關于信仰與理念的重大主題在熒屏的方寸間運籌帷幄,不能不說這些有關于她的氣度與胸懷。正如比李詠更出眾的哈文一樣,其唯美與氣魄的完美統一,告訴世界,女人的心胸不只是僅僅能容下廚房與男人,如果有其善良、善感、堅忍與包容,她甚至比男人更能容下這個正反兩面的世界。在胡玫導演的電影《孔子》里我看到了這一點。
后人追尋著孔子閃閃發光的思想一走千年,卻不知其實孔子的一生也是因落魄不得志而郁郁寡歡。那么多有見地的政治思想和四兩撥千斤的軍事謀略,只能寄托給能夠采納它的明君智臣,這不能不說是其命運的悲哀。所以當我們看到顏回在冰河中用生命去護衛圣人的思想時,看到子路急于實現孔子的理想而戰死沙場時,我們便會不由自主地熱淚狂奔。電影的結尾我們看到堆積成山的竹簡被各種顏色的布匹分類包裹著,那其中不乏“人之初性本善”的教化,也不乏馳騁疆場時爭與讓的哲學,滿頭白發的孔圣人就那樣安詳的坐化期間,窗外是一個山高水長云霧繚繞的人間仙境。這也許就是中國人心中的天堂,那是常人渴望而不可及的。所以正如最了解女人的是男人一樣,最了解男人的也是女人。而孔圣人是洞穿了人心,不管你是男人還是女人!他更是看透了事物發展的規律,而且縱貫古今。
也許,我所理解的孔夫子未免太過粗淺,但在看這部電影時,我確實感到了孔子的真實存在。其實不管你認不認同,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里,都或多或少地保有著儒家思想的印記,這已經成為人們評價是非的標準之一,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中流砥柱。歷經千年風霜雨雪的歷煉,幾次火浴后的鳳凰涅槃,讓它擁有了可以撼動世界的力量。所以,不管我們是商人,還是政客,是婦孺還是童叟,我們真的該時常捫心自問:“孔圣人你是否住在我的心里?”
電影孔子觀后感4
昨天,我聽媽媽說銀谷影城正在熱播電影《孔子》,我立刻手舞足蹈起來。媽媽見我這么興高采烈,便答應帶我去看這個電影。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出生于公元前五世紀。他學問淵博,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整個電影講述的是孔子周游列國的故事。孔子在周游列國時先后去過衛國、蔡國、齊國、鄭國等國家。
孔子本來在他的家鄉魯國享有很高的官職—司寇,他倡導用禮儀治國,讓國家富強,不同意連綿的戰亂,耗費錢糧,這樣才能使天下太平,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美好生活。可是他這種理念當時并沒有被魯國國君采納。雖然這樣,孔子還是在魯國廢除了一種不文明的行為——“殉葬”。古代,每個有錢的主人,手下都會有一些奴隸,而主人去世后,他的奴隸就會一個不剩的拉去陪葬,看到這殘忍的一幕,令人心驚膽顫。有一次,一個大臣的父親死了,他的一個小奴逃到了孔子的家中,哆哆嗦嗦地說了實情。第二天上朝,孔子帶來了了這個小奴,國君憤憤地說:“你怎么能不告知我,私自收下這個小奴呢?”這時,一位朝中大臣對孔子說:“奴隸陪葬是一種禮節,你是不能收留的。”孔子不慌不忙地說:“死去的人也是你最要好的朋友,那你為什么不去陪葬呢?”一下子說得這位大臣啞口無言。但孔子最后還是被魯君趕出了魯國。
孔子離開魯國后,先后周游了很多國家,都沒有得到重用。這時,魯君派人請孔子回國,孔子經三思后同意了。但在返程的路上,令人感動的一幕發生了。當他們的馬車行駛在冰凍的河面上時,冰面突然崩裂了,書簡掉到了河水里,孔子最喜歡的學生顏回知道這些書簡是孔子的全部心血,所以不顧自身安危跳進冰水,救出了這些書,而他卻被冰冷的河水凍死了。看到這時,我差點眼淚奪眶而出。
孔子周游列國14年,終于在68歲時回到了魯國,專心講學,最終在73歲時因病去世。孔子的精神影響了世世代代的中國人,他那不因艱難而退縮的的品格深受人們敬佩,我們應該時時刻刻懷念他,時時刻刻學習他。
電影孔子觀后感5
對于已經拍攝成商業電影的《孔子》我倒是要打個大大的問號?現在整部片子看完雖然也沒覺得差到像韓寒的2分以及網評的低分,但是感動之處卻也難以達到催淚的效果,下面大致說說觀感吧!
看完電影我發現影片里所有具備一定水準的好鏡頭早已經在短短幾十秒的預告片里幾乎全部曝光完了,除了那些賞心悅目的亮點,整部電影的畫面基本都比較平淡,取景也粗糙隨意。刻意堆砌的特效大場面構圖形式也“模式化”,令人回味的場景甚少。
周潤發對孔子這個角色的駕馭還算自如,大多數時候確實也散發著一個仁者所具有的敦厚氣質,雖然我對周潤發不感冒,但還是肯定下。孔子愛徒顏回的古典形象很溫文爾雅,清澈的眼神中甚至感覺到有點GAY的柔和氣質,在冰窟里拼命搶救落水竹簡的時候來個“出水芙蓉”般的慢動作特寫驚艷鏡頭,確實夠“美麗凍人”,影片杜撰他“紅顏命薄”結局確實讓我不舍!周迅扮演的南子亮相于草地樹林,很現代很小資的感覺,除了手上拿來翻閱的不是《時尚》雜志,而是竹木簡之外,我一度懷疑自己究竟是在看古裝片還是時尚大片?踏步飛奔起來又覺得像是影樓拍攝的婚紗照。而她勾搭孔子那一段感覺很媚俗,將本來已經拍得不怎么上檔次的電影硬是拉低了幾個層次,不說也罷了!
我的觀影的過程不是很專心,電影里的孔子在為自己人生理想奮斗奔波的時候,與我一同觀看的弟弟則時而在我耳邊在滔滔不絕地講述自己的現實人生理想。不知是電影體現的精神感動激勵了弟弟還是因為影片乏味而開小差沒話找話說呢?不過影片里僵硬的說教味確實讓人有點抵觸,若真要想了解孔子思想精髓,與其花不便宜的錢到電影院看教育片還不如免費google或者百度一下自學呢!不過倒也真服了這班編劇,為了能夠展現《論語》中的每字每句經典,硬是將這些之乎者也,諾來諾去的原文融入到虛構橋段里那“半白半文”的對話中,而且又保持基本不笑場,這個算相當難得了。
雖然影片對孔子十幾年的顛沛生涯講述得格外地“淺入淺出”,缺乏深厚情感鋪墊,但最終一個白發蒼蒼的老人回到魯國,步履蹣跚踏上故土的那一刻我確確實實是被感動了,也許這是電影最真實的部分,雖然細節和史實一定有偏差,但是對于一個顛沛了十幾年的老者來說,那份感慨和肺腑作為現代也應該可以感受得到!
對于影片自我定義為史詩電影我實在不敢認同,整片看完并沒感覺到史詩電影所具備的氣質和氣勢。畫面、色彩、音樂、特效、大場面、煽情橋段等雖然可以借鑒和杜撰,但是氣質卻是永遠無法復制的一種神秘元素。僅僅靠一兩次感動和眼淚就將影片歸類為史詩電影實在草率。《孔子》帶給我的感動和震撼其實遠遠不如一些動畫片,比如《埃及王子》和《小馬王》,過了這么多年!我的播放專輯里依然有他們的原聲樂曲和主題曲,也時不時拿來聆聽和回味。但是由另類流行天后王菲演唱的《幽蘭操》是否有成為經典的潛質呢?
結局的孔子身著潔白長袍,已經化身為圣人形象。當最后一抹陽光照在臉上,眼睛輕微閉上的時候定格了主人公的生命!我比較接受這個理想化的處理手法,對于任何一個真正的仁者來說,總希望他走得寧靜安詳。隨著鏡頭向窗外拉近,特效制作的粗糙景色漸漸映入眼簾。同看電影的弟弟在我耳邊提醒道:“看哦!蒲公英,蒲公英!”我隨口回了一句:“不,是圣母樹的種子!”
電影孔子觀后感6
孔子,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這部電影講述公元前七七O年——公元前四七六年,外有戎狄入侵,內有諸侯割據,周天子失去權威,社會動亂、禮崩樂壞;諸侯車間竟相稱霸,戰火連連,紛爭不斷,而孔子正是生活在春秋后期的魯國。他為社會的混亂情形而憂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
他在魯國以其勇敢和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和強大的希望,但最終政治理念破滅于現實之前。隨后孔子為了理想率領眾弟子奔走在列國之間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思想,想與整個時代抗爭,只可惜世間不容其推崇。他曾多次被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陰謀的`旋渦,甚至曾被世人誤解……最終年邁之時返回魯國,在失意中離世,一腔報國熱血付諸東流。
時至今日,他的思想在我們現在的21世紀具有很高的評價,對現代社會的發展有著巨大的現實意義。
“因材施教”是孔子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首創的一個教育原則,即從學生實際出發,運用啟發誘導的方法,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以實現培養目標。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和實踐,不僅對我國古代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對今天九年義務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意義。為此,只有從學生實際出發,因材施教,才能高質量地完成普及義務教育的歷史重任。
結合電影《孔子》,我受到如下啟示:
【第1句】:要深入了解和研究學生,掌握學生的特點,才可能正確實施因材施教。
【第2句】:要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
【第3句】:從教育教學上要善于啟發誘導。
【第4句】:從學生出發,用愛來溫暖學生,熱愛學生,敬業愛崗,為教學奠定基礎并儲備內在動力。
【第5句】:提升自身的素質,構建高素質的教師隊伍。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從根本上因材施教,提高義務教育質量,打造高效課堂。
電影孔子觀后感7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一讀起瑯瑯上口的《論語》,就讓我情不自禁的想起了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今天下午,學校組織我們在班上看了《孔子》這部電影,進一步加深了我對孔子的了解,給我帶來了巨大的心靈震撼和深刻的思想洗滌。
孔子出身于魯國,是一個有愛心、有智慧的人,主張禮儀仁和。當時的社會極其混亂,孔子仕官于魯國,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和強大的希望,但最終沒能實現他的政治抱負。隨后的十四年,孔子率領眾弟子周游列國,傳播其思想,并進行文獻整理工作,他的思想和學說為后世留下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孔子曾經說過:“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我覺得這句話說的非常好。在當今社會,大家都愛面子,怕丟臉。因為愛“面子”,有的人在某些時候會變得不懂裝懂。我以前也有這個缺點,有時候老師上課講的題目,我似懂非懂,本想下課后去問老師或同學,可又怕他們說班干部還不認真聽,所以,就一直把題目憋在心里,而導致成績下降。后來,我發現這個缺點實在是太可怕了,它使我不會的題目越積越多,腦子里一片糊涂,嚴重影響了我的學習。現在,我再也不會不懂裝懂了,上課認真聽,遇到難題先思考,實在想不出,就再去向老師和同學請教,把每一道題都想清想透,成績也在一點點的上去。
作為一名學生,我們應當學習孔子對學問孜孜不倦的態度,對學習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精神,以及剛正不阿的做人品格,成為一個有知識、有思想、品德高尚的博學之人。
電影孔子觀后感8
這個寒假,我看了《孔子》這部電影,對此,我很是感觸。
對于孔子,我們也已經對他的了解很少了,我想,我們這些后代,也正是需要去了解這些中華民族上曾經的歷史。
影片中感觸最深的,是理想與現實的沖撞。孔子從政,希望實現自己的社會理想,卻被現實無情地拋棄。孔子一心只想實現自己的理想,對可能的困難估計不足,最終只能黯然離去。
孔子到了晚年,認清了理想與現實的關系。他最能影響社會的,是教育弟子,而不是從政。他的弟子有各種各樣的才干,可以將他的思想傳播到更多的地方。孔子把精力放在講學上,能夠影響到更多的人,意義要遠大于參政。
聯系到實際生活中,我們也經常會抱怨身邊的事不如自己所愿,不完善,不合理等等,還喜歡去描繪一個理想的情境。可是,這些都于事無補。
現實擺在這里,我們也只有從思想上轉變,親自去行動,不要總依賴于別人。不要只是替別人著急,看到自己應該做的,才最重要。這樣,把握好方向,有步驟、有計劃、從實際出發,理想才會越來越近。
這部影片人物刻畫的生動形象,也能讓人深受教育,人們能在這種場景中得到知識。孔子面對貴族與惡勢力不低頭,面對困難不畏縮,面對孤苦不冷漠,我想,他的精神會激勵我永遠向上。
所以,我們這一代新世紀的幼苗,一定要銘記這位開創教育先河的人物——孔子。
孔子的電影的觀后感
觀后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于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于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后的基礎上發感想。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孔子的電影的觀后感,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電影《孔子》觀后感
孔子是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在看電影之前,我對孔子的印象就停留在這樣的認識上,直到看了《孔子》這部電影。
從電影的結構來看,這部電影就是一部人物的傳記。傳記很容易流于平庸,因為對人物一生的描寫如果平鋪直敘就無法突出亮點。而這部電影通過幾個吸引人的小故事來展開敘述:比如說服別人救下小奴一命。也通過一些炫麗的戰爭場面特技和一些令人涕泗交流的感人場面來抓住觀眾的心;這樣的安排無疑使電影增加了跌宕起伏的力量,使人物的形象飽滿豐富。
從電影的內容來看,孔子的一生無疑是偉大的;他追求仁義,并希望把仁政運用于治國理念中;他傳道授業,哪怕顛沛流離,忍饑挨餓。他秉承了自己信念,直到終老。電影里,孔子是個有血有肉的人,與弟子的感情深厚令人動容,與魯君談論政治,鏗鏘有力,與季氏比賽射箭也是旁征博引……而他被人嫉恨,被迫背井離鄉,流浪他鄉,卻為他的英雄形象涂上了悲情主義的色彩。
當然這部電影也有很多不足之處。從人物塑造來看,雖然選用巨星周潤發來演孔子,但周高大偉岸的身軀明顯顯得用力過猛了,一個懷才不遇、滿腹經綸的孔子在劇中顯得文武雙全,缺乏失意文人的樣子;而演員滿口論語與人物性格顯得疏離,周迅飾演的衛國夫人南子表現輕佻,與當時那個年代的女性形象也相去甚遠。從史實角度來看,顏回下冰水冒死救書簡的行為也有點脫離實際,孔子智取三城勇退叛軍,更像法家思想的代言人。
總之,不管怎樣,孔子在我心目中的形象還是光輝燦爛的,他到老年的時候專心致志在魯國傳道授課,編著了《春秋》等經書。他的思想也為后來統治者治國理政提供了重要依據。
篇二:電影《孔子》觀后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朝聞道,夕死可矣”……電影《孔子》帶我們重回那個戰火紛飛的時代,恍惚中,我仿佛聽到了孔子對弟子們的諄諄教導;聽到了顏回謙和恭敬的話語;聽到了子路勇敢果斷的聲音……
孔子,名丘,字仲尼,被人們奉為“至圣”,他如一顆絢麗的流星,在歷史漫長的黑夜中用短暫的生命照亮了夜空,給后人們帶來了無盡的啟示……
銘記戰爭的教訓。
孔子助魯國抗齊時,幾大桶油,扔上火把,向敵軍潑灑而去;霎時間,火光把天都映紅了,慘叫聲一片,有些人竟被火活活燒死!孔子,自然也是悲慟不已,可在那個戰火紛飛的混亂年代,有什么對錯可言?弱肉強食,或許是戰爭年代最殘酷的.。
保衛和平的年代。
試看戰爭年間,戰火紛飛,民不聊生,百姓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一場戰爭動輒就要死幾千人,甚至幾萬人;而和平年間呢?社會安定,百姓們豐衣足食,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這兩者相比較,保衛和平,難道不應該嗎?
珍愛寶貴的生命。
古代封建社會,僅一個季平子死亡就要幾百人甚至幾千人陪葬,難道人命真的有貴賤之分嗎?不,只是因為封建社會是歷史的必然趨勢。那時的統治者視人命如野草般,動不動就草菅人命!孔子為了救一個陪葬小奴——漆思弓,在朝堂之上“舌戰群儒”,以一己之力駁回咄咄逼人的季平子家管家,這就是孔子“仁義智慧”的君子品格。
在電影中,孔子曾與弟子失散,路人這樣描述他:“氣度像個大人物,卻像喪家之犬般狼狽。”讓人有些心疼:一個圣人,怎會落魄至此?有幾人又能理解孔子?
從血淋淋的歷史中,我們得到的啟示太多太多:銘記戰爭的教訓;保衛和平的年代;珍愛寶貴的生命。
關于孔子的電影觀后感
“孔子”——一提起這個名字,就想起了現在正在熱映的電影——《孔子》,它沒有美國片那么科幻,也不像日本片那么虛假,它只是一部記載著春秋時期的亂世英雄歷史巨作。它帶給我們的不僅是一個情節,一個故事,更是一種精神,一種思想。
在我感覺中,《孔子》這部影片,就像讓兩千多年前早已逝去的孔子和弟子們,重新回到人們的眼前,讓我們來慢慢品味他的儒家思想。在影片當中孔子的聰慧,就像一支冰冷的利箭,穿梭在亂世中。讓敵人防不勝防。但是人畢竟也有好人,也有壞人,孔子被絕情地趕出魯國,艱難地周游列國。這時,他的弟子顏回,拋棄了自己的金錢、地位、名譽、背井離鄉與孔子一同流浪。沒想到的是他的弟子們居然也效仿顏回的作法,跟隨孔子四處流落。弟子們這種愛師甚于自身生命的精神讓觀眾贊嘆不已。后來,他們整天饑腸轆轆,吃盡苦頭,受盡苦難,但是沒有一個人放棄,沒有一個人說“不”。甚至只有一碗幾塊肉的湯,他們也互相推讓,他們的.堅強和執著更打動了每一個人。直到一天,真正的不幸降臨了,這一天他們需渡過一條冰封的江面,在江心處,突然間,冰面崩裂,正駕駛著馬車的顏回和一車的竹筒,全都落入了水中。這時,善于游泳的顏回并沒有迅速游回岸上,而是一頭栽進冰冷的江水,拼命撈起老師的竹筒,一次又一次地從水里拋出竹筒。岸上的孔子和弟子們撕心裂肺地喊著顏回的名字,告訴他快上岸。但是平時總是遵從孔子和同窗們的顏回,這一次沒有聽從。人的生命是脆落的,在顏回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緊緊抱住竹筒,用盡最后一絲氣力,拋出水面。最鐘愛的弟子永遠離他而去。孔子悲痛欲絕,他把打撈上岸的顏回緊緊地抱在懷里,在幾個小時里,徒勞地自己的體溫來溫暖著顏回冰冷的遺體……顏回用自己的生命演繹了儒家的“仁”和“愛”,詮釋著“忠”和“孝”。此情此景,觀眾無不為之動容,心靈無不為之震撼。顏回的壯舉,無時不刻的昭示著們,珍惜知識,崇尚文化。后來,孔子和弟子們,接受魯公的懺悔,又回到了魯國。從此孔子與政治隔絕,成了教育家。孔子臨終前最后說了一句耐人尋味的話:“后人理解我,后人誤解我,都因為—《魯春秋》”。在不同人的心里必定會有不同的見解。
《孔子》這部片使我受益匪淺,懂得一個政治家,思想家,以及教育家身后的苦處。一個中國人若不懂點孔子,即便不說是不合格的中國人,起碼是缺乏教育的中國人。”
看完《孔子》電影觀后感
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連續劇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看完《孔子》電影觀后感,歡迎閱讀!
看完《孔子》電影觀后感1
電影《孔子》主要講述了公元前六世紀,屹立數百年的周王朝已日漸衰落,各諸侯國割據一方,為了達到稱霸的目的而相互征戰。此時社會混亂,民不聊生。一代大思想家孔子出身于魯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為社會的混亂而深感憂慮,希望以他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然而就像歷史上的其他圣賢早年的經歷一樣,彼時孔子的時代還未到來。雖曾仕官于魯國,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和強大的希望,但最終政治理念破滅于現實之前。隨后孔子為了理想率領眾弟子奔走在列國之間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思想,想與整個時代抗爭,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間,不容其主張。他曾數度被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陰謀的旋渦,甚至曾被世人誤解。他于晚年返回魯國,不懈于教育弟子眾人及進行文獻整理工作。最終,孔子在失意中逝世,一腔報國熱血空付東流。但是,禮崩樂壞終促成萬世師表。孔子逝世之后,其言行及思想終為后世所認同推崇,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根源,尊謚“大成至圣先師”。
電影《孔子》中的情節主要從孔子五十多歲起展開,五十多歲的孔子受到魯定公賞識,從中督宰晉升為大司寇,這讓他得以踏上仕途。一次,在魯國季相國的葬禮上,被指定陪葬的小男孩因為不想死而逃跑,途中被孔子的弟子救回孔子家中。孔子同情這個小男孩并且反對這種沒有人性的陪葬制度,于是他在一次朝會上請求君主赦免這個小男孩。孔子的這一舉動在朝會上引發了激烈爭論。雖然最終孔子在爭論中取勝,但他卻因此與季桓子結怨。從這個情節中,我看到了孔子身為儒家創始人的善良。“仁”的思想在他心中根深蒂固,“仁者愛人,以禮殺人,則非禮也。”孔子是一位偉大的仁者。
后來,孔子隨魯定公赴齊國會盟,與齊景公和大夫黎鉏斗智斗勇,維護了魯國的利益,討回三城,因此出任代國相。從這一情節中我感受到孔子不愧為一代大思想家,他是一個非常有思想,有謀略的人。
孔子提出隳三都的政策,也充分體現出了孔子過人的指揮才能,但這引發了佞臣謀反,直接導致了季桓子罷黜孔子。孔子從此便開始帶著弟子周游列國。
“子見南子”的情節也讓我印象頗深。南子妖艷而又清純,她能夠讀懂孔子作為圣人的痛苦與寂寞。但面對這樣一個女人,孔子表現出了可貴的理智。美色與權貴擺于眼前,孔子仍然堅守了內心的仁義道德。這種精神境界,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孔子師徒的周游之路也是異常艱辛。孔子離開衛國經曹、宋、鄭至陳國,在陳國住了3年,吳攻陳,兵荒馬亂,孔子便帶弟子離開,楚國派人去迎接孔子。陳國、蔡國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國被重用,于是派人將孔子師徒圍困在半道,孔子師徒所帶糧食吃完,絕糧7日,最后還是子貢找到楚國派兵迎孔子,孔子師徒才免于一死,但即使在這種連生命都難保的危難關頭之時,孔子依然講誦《詩》《禮》。孔子弟子子路很迷惑,于是問孔子說:“君子也有處境艱難得時候嗎?”孔子便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這表現出了孔子對于理想的堅持和身處逆境時的平和心態。就算自己的政治主張不被眾人接受,甚至處處被人誤解、迫害,孔子心中的信念之火依然在燃燒,鼓舞著他不斷講學。就算身處逆境,君子也可安于艱難困苦。
影片的最后孔子歸魯。眾人喜極而泣的場景讓人感動。
電影《孔子》讓我了解了孔子晚年的一段經歷,了解了那個時代的風風雨雨,更讓我了解了圣賢孔子的勇氣和謀略,以及他對理想的堅持和他思想的偉大。
看完《孔子》電影觀后感2
電影導演胡玫說:“《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讓你記住很多故事情節的影片。”但是它帶給我的不僅僅是故事和情節那么回事,他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精神,一種文化的傳承,孔子連同他身后的弟子,或許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讀書人,但他們給人的感覺確實如海濤般洶涌澎湃的千軍萬馬,統領著一個時代。
這部電影將孔子拉下神壇,從一個凡人的角度去詮釋這個“圣人”。孔子亦是一個普通人,他也有缺點,也有七情六欲。不經意見了南子給后人留下口實,他是驚艷和動心于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終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決然斬斷了即將升華為曖昧的一種情愫。簡單的人物出場,寥寥的情節鋪陳,卻巧妙地反映出了孔子在本性和信仰之間的取舍,耐人尋味。
有家小而不能享其樂,惜弟子而不能全其身,愛國家而不能報其君,戀故土而不能立其足,懷理想而不能償其志。孔子周游列國十四載,受盡風霜之苦離別之痛,嘗遍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依然堅守禮儀仁和,堅持在求索,這樣的孔子留下的是立足萬世的思想,是奠定中華文化兩千年文化的核心,是使后人受益匪淺的精神之髓。
周潤發飾演的孔子是這部電影的.主線和靈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終堅決淡定,禮儀之說娓娓道來。顏回、子路、冉求,性格各異,但愛師如命,遵循禮儀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衛國,冉求回魯國效命。最牽動人心的是顏回,顏回是孔子最鐘愛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卻機智靈活、意志堅定。在電影中,顏回死后,孔子一直緊緊地抱住他的尸體,始終一語不發,呆坐在那里,茫然如求,若有所思。孔子愛顏回甚至比愛他的兒子還要多一些,因為兒子只能傳承血脈,顏回卻可以傳他的大道。
當影片最后皓首霜須的孔子再回到闊別多年的故國之時,跌落塵埃痛哭失聲,既符合一個受盡顛沛之苦的游子應有的情懷,也凸顯了這個于平凡之中孕育偉大的生命個體的不同凡響之處,同樣地這一手也深深撥動了我內心中那根最脆弱的弦。
孔子說:后人理解我,后人誤解我,都因為《春秋》。不難預料,《孔子》也一樣,會在不同人心里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內心埋下不同的種子。電影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個時代的癥結點,讓我有悲傷又有感動。君子固窮、君子死義、君子傳道以及君子不慍,這便是一部《論語》,這便是一個孔子。
看完《孔子》電影觀后感3
觀看了影片《孔子》,不論它拍得怎么樣,注定都少不了一場口水戰,實際上,自從傳出胡玫要拍《孔子》的消息后,這種口水戰始終就沒消停過。
影片上映沒幾天,關于《孔子》的新聞也不少。王菲復出,選擇了以《孔子》為平臺,獻唱一曲《幽蘭操》;有人炮轟《孔子》的史實和臺詞錯得離譜,胡玫、何燕江都有激烈回應;其中還穿插著周潤發頗有些雷人的感言,據說看《孔子》如果不哭就不是人。不過,我是真的哭了…
在這場喧囂、混亂的鬧劇中,其實人們恰恰忘記了一個很嚴肅,也很重要的問題:這究竟是一部怎樣的影片?其自身的魅力是否可以吸引觀眾走進影院?難道只有靠這些炒作的娛樂八卦才能引起人們觀看的興趣?
沒有人回答這個問題。也許是不屑于回答,也許是覺得回答這個問題有許多不便,事實上,很長時間以來,在這個問題上,我們的態度都顯得有一點曖昧。說起來有點"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味道。
20年前,說到電影的娛樂性、商業性、趣味性,以及市場票房、贏利、圈錢之類,大家還是很不情愿的,要找很多理由給自己壯膽兒,當時的社會風氣還有點恥于言利的意思。
現在似乎不必這樣了,大家可以很坦然、很欣然地言利了,這當然是一種進步。
但是,一種傾向往往掩蓋著另一種傾向,事物在發展中有時也會走到自己的反面,這些年,言利的變得理直氣壯起來,言精神、理想、信仰的,倒顯得理屈詞窮,低聲下氣,有時還露出一點羞澀。
我們都經歷過耳提面命的、灌輸式的教育,至今,這樣的教育也還沒有絕跡,于是大家對涉嫌要教育我們的東西都很敏感,身體會自動生成一種抗體,進行排斥,或者采取放縱自己的方式,以為我們只需要娛樂,這種自輕自賤其實是自己騙自己,自己麻醉自己。
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們捫心自問,這種隨波逐流、沒心沒肺、幾乎完全物質化、只求一時快樂的日子,真的是我們所需要的嗎?
過去講反潮流,現在講順應潮流,與時俱進,但無論如何,有些東西該堅持的還是應該堅持。我看《孔子》最感動我的地方,就是他終其一生對自己的信念始終矢志不渝地堅持,不被人理解,不被人接受又如何呢?只要有機會,還是要宣揚自己所信奉的精神、理想和信仰。拍《孔子》的,更應該學習孔子的這種精神。
說到底,理直氣壯地宣揚一種精神并不難,難的是你是不是真的擁有這樣一種精神,并準備用它指導自己的行動!
《孔子》中,孔子來到衛國,衛國國君問孔子:"衛國人多,該如何治理國家?"孔子回答:"讓人們富裕起來。"衛國國君繼而問:"可是一部分已經富裕起來了,國家還是亂,怎么辦?"孔子說:"教化人們!"這一段,也許是對當今中國的折射吧。
在《阿凡達》美國文化和電腦特技的強烈攻勢下,《孔子》仍然自信地屹立在影院的上映期內,也許正體現了某些國人的良苦用心:重拾傳統文化,提倡仁義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