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字人生格言網名5篇
四字的勵志名言
四字的勵志名言1
【第1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第2句】:少而不學,老而無識。
【第3句】:善不可失,惡不可長。
【第4句】:光陰似箭,日月如梭
【第5句】:火要空心,人要實心。
【第6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7句】:光陰似箭,日月如梭。
【第8句】:不見不識,不做不會。
【第9句】:人生在勤,不索何獲。
【第10句】:圣人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
【第11句】:囫圇吞棗,不辨滋味。
【第12句】:身怕不動,腦怕不用。
【第13句】:好事多做,惡事莫為。
【第14句】:記人之善,忘人之過。
【第15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第16句】:聽不如看,看不如干。
【第17句】:不知則問,不能則學。
【第18句】:知識無底,學海無涯。
【第19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第20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21句】:聞而不審,不若無聞。
【第22句】:飛蛾撲火,自取滅亡。
【第23句】:生命有限,學問無涯。
【第24句】:井底之蛙,所見太小。
四字的勵志名言2
【第1句】:浮光掠影 不即不離。
【第2句】:不見不識,不做不會。
【第3句】:好事多做,惡事莫為。
【第4句】:井底之蛙,所見太小。
【第5句】:囫圇吞棗,不辨滋味。
【第6句】:眼角笑意 癡心絕對。
【第7句】:塵緣而已 血色玫瑰。
【第8句】:淪陷的痛 徒增傷悲。
【第9句】:魂不附體 回眸的笑。
【第10句】:井底之蛙——所見太小
【第11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12句】:火要空心,人要實心。
【第13句】:泄氣的愛 真的愛你。
【第14句】:安之若素 隨遇而安。
【第15句】:黑白年代 忠貞罘渝。
【第16句】:夕夏溫存 醉生夢死。
【第17句】:記人之善,忘人之過。
【第18句】:圣人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
【第19句】:聞而不審,不若無聞。
【第20句】:本末倒置 杳無音信。
【第21句】:落荒而逃 網名大全。
【第22句】:今非昔比 淡忘如思。
【第23句】:九層之臺,起于累土;
【第24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第25句】:舊事重提 浮生如夢。
【第26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第27句】:飛蛾撲火——自取滅亡
【第28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29句】:折現浪漫 夢回舊景。
【第30句】:不知則問,不能則學。
【第31句】:人生在勤,不索何獲。
【第32句】:光陰似箭,日月如梭
【第33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第34句】:殘花敗柳 夏花依舊。
【第35句】:善不可失,惡不可長。
【第36句】:知識無底,學海無涯。
【第37句】:身怕不動,腦怕不用。
【第38句】:善不可失,惡不可長
【第39句】:囫圇吞棗——不辨滋味
【第40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41句】:滄桑笑容 微光傾城。
【第42句】:圣人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
【第43句】:生命有限,學問無涯。
【第44句】:光陰似箭,日月如梭。
【第45句】:記人之善,忘人之過
【第46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第47句】:少而不學,老而無識。
【第48句】:亂試佳人 散場電影。
【第49句】:聽不如看,看不如干。
【第50句】:年少無知 內心世界。
【第51句】:飛蛾撲火,自取滅亡。
【第52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53句】:放心不下 往事隨風。(.)
【第54句】:空城舊夢 浮生若夢。
四字的勵志名言3
【第1句】:破釜沉舟,戰則必勝
【第2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第3句】:貧而無怨,富而不驕;
【第4句】:貧而無怨,富而不驕
【第5句】: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第6句】: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第7句】:力求有功,方能無過;
【第8句】:生之初,不食則死;
【第9句】:君子力學,晝夜不息也言。
【第10句】:壯志未愁一馬當先
【第11句】:奮發有為,時不我待
【第12句】:學無止境,勇攀高峰
【第13句】:不勤于始,將悔于終。
【第14句】:船載千斤,掌舵一人。
【第15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第16句】:讀書百遍,而義自見。
【第17句】:上善若水,厚德載物。
【第18句】:厚積薄發,志在必得
【第19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第20句】:學海無涯,心存高遠
【第21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第22句】:談泊明志,寧靜致遠;
【第23句】:知足常樂,上善若水;
【第24句】:人生在勤,不索何獲。
【第25句】:圣境之下,調心養神
【第26句】:雁怕離群,人怕掉隊。
【第27句】:而不舍,金石可鏤。
【第28句】:頭雁先飛,群雁齊追。
【第29句】:矢志向學,敢于勝利
【第30句】:倍其功,終必有成。
【第31句】:不學自知,不問自曉,古今行事,未之有也。
【第32句】:人之幼稚,不學則愚。
【第33句】: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第34句】:獨腳難行,孤掌難鳴。
【第35句】:食之以時,用之以禮;
【第36句】:勤學苦練,永爭上游
【第37句】:人多山倒,力眾海移。
【第38句】:心氣和平,事理通達;
【第39句】:觀海得深,瞻天見大;
【第40句】: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第41句】:柴多火旺,水漲船高。
【第42句】:一箭易斷,十箭難折。
【第43句】:北海雖賒,扶搖可接;
【第44句】:虛懷若竹,清氣若蘭;
【第45句】:君子之學,死而后已。
【第46句】:兩粒種子,一片森林
【第47句】:與其輕人,不如重我;
【第48句】:失之桑榆,收之東隅…
有關勵志的四字成語故事
中華文化五千年,有很多有關勵志的四字成語故事,那么有關勵志的四字成語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有關勵志的四字成語故事:畢恭畢敬
西周末期,周幽王荒淫無度,對人民實施暴政。有人投其所好,獻給他一名美女褒姒。他對褒姒非常寵愛,為了博得褒姒一笑,命人將烽火臺的烽火點燃。附近的諸侯見到烽火燃起,以為有敵軍攻打京城,于是慌忙帶領軍隊前來勤王救駕。可是等眾諸侯趕到京城,才知道是周幽王設計欺騙,只好掃興地離開。
褒姒見到眾諸侯的狼狽樣子,突然撫掌大笑起來。幽王見褒姒果然笑了,自己也高興起來,從此對褒姒更加寵愛。
周幽王為了討好褒姒,將申后廢掉,立褒姒為王后,又將申后所生的太子宜臼貶為庶人,將褒姒的兒子伯服立為當朝太子。
宜臼毫無過錯,竟然被廢,心中非常愁苦,于是就寫了《小弁》一詩,宣泄心中的塊壘。詩中寫道:
人們看到屋邊的桑樹梓樹,
一定要表現出恭敬的態度。
我尊重父親,
依戀母親。
世間之人哪個不是父母的骨肉,哪個不是父母所生?
上天生了我,
可我為什么總是沒有好日子過呢?
周幽王無故廢后、廢太子,終于給他帶來了禍患。申后的父親申侯對幽王懷恨在心,終于在公元前771年聯合犬戎攻入京城。周幽王慌忙出逃,死于亂軍之中。
◎成語釋義
形容態度十分恭敬,非常有禮貌的樣子。
◎故事出處
《詩經·小雅·小弁》:“維桑與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不屬于毛,不罹于里。天之生我,我辰安在?”
◎出處譯文
人們看到屋邊的桑樹梓樹,一定要表現出恭敬的態度。我尊重父親,依戀母親。世間之人哪個不是父母的骨肉,哪個不是父母所生?上天生了我,可我為什么總是沒有好日子過呢?
有關勵志的四字成語故事:鍥而不舍
春秋戰國時期,學術領域相當活躍,名家輩出。當時有一位哲學家、教育學家荀子,其博大的`學問、深刻的見解,令后人敬佩不已。他寫有許多散文,《勸學》稱得上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荀子在《勸學》篇中,提出不懈地學習可以增長人的才干、改變人的氣質。他特別指出,學習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廢。
荀子說:“只要你不斷地堆積泥土,就能最終堆成高山,風雨就會從山里產生出來;只要你不斷地積聚少量的水,就一定會形成深淵,那里就會有蛟龍來潛藏;只要你做好事做多了,就一定會養成一種美德,如此,要完全具備圣賢的思想品質也就不難辦到了。
“這里重要的是,絕不能看輕點滴的積累。人若是不一步一步地走,哪能走到千里之外?不匯積小河里的水,大江大海又怎么能形成呢?一匹千里馬如果只跳一下,連十步的距離都不可能超過;而最劣等的馬如果連續走十天,也能走很遠。后者的成功就在于從不停止前進啊!
“一個人如果懶懶散散,刻幾下木頭就停下來,他連朽木也刻不斷;而如果他發憤圖強,刻而不停的話,一定能把金石雕刻成器!總之,人要成功,就得不斷地、專一地奮斗下去!”
荀子的這些話成為至理名言,一直流傳至今。
◎成語釋義
常用來比喻堅持不懈。鍥:用刀子刻。舍:放棄。
◎故事出處
《荀子·勸學》:“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出處譯文
一個人如果懶懶散散,刻幾下木頭就停下來,他連朽木也刻不斷;而如果他發憤圖強,刻而不停的話,一定能把金石雕刻成器!
有關勵志的四字成語故事:坐懷不亂
春秋時魯國大夫柳下惠,以善于講究貴族禮節而著稱,是個道德高尚的人。
有一次,柳下惠到外地辦事,夜宿城門客棧。不久,一位年輕貌美的女子也來到城門下夜宿。由于沒有房錢,她從后門溜進了柳下惠的房間。
柳下惠見那女子衣服單薄,凍得瑟瑟發抖,擔心那女子受凍而死,就用自己的棉衣把她裹在懷里,一直到天亮,絲毫沒有其他的舉動。由于他為人正派,沒有人懷疑他有行為。
◎成語釋義
形容男子在兩性方面作風正派。
◎故事出處
《荀子·大略》:“柳下惠與后門者同衣而不見疑。”
◎出處譯文
柳下惠怕從后門進來的女子受凍,就用自己的衣服把她裹在懷里。由于他為人正派,沒有人懷疑他有行為。
有關感恩的四字成語故事
【第1句】:一飯千金
【成語故事】
漢高祖劉邦身邊有一員大將軍名叫韓信。他出身貧困,父母早逝,每天靠討飯過日子。
韓信沒有別人可以依靠,只好每天到河邊去釣魚,用魚來充饑。有一天,韓信碰到一個老婆婆。老婆婆見他餓得骨瘦如柴,面無血色,便把自己的飯分一些給他吃。一連幾天,這位老婆婆每天都給韓信飯吃,韓信十分感激,便對老婆婆說:“您這樣照顧我,將來我一定要好好報答您。”老婆婆說:“我不要你報答。只希望你要努力自立啊!”韓信滿臉羞愧。從此,他認真讀兵書,練習武藝,決心做個有用的人。
后來,韓信投奔到漢王劉邦門下,受到重用,拜為大將,并授以調兵遣將、行軍布陣的'大權。韓信經過認真訓練兵馬,率領漢軍東征西討,終于打敗了最強大的對手項羽,協助劉邦建立了漢朝。
韓信被封為楚王,回到了故鄉,派人去找給他飯吃的老婆婆。韓信見了老婆婆,向她再三道謝,并送給她一千兩黃金。
【第2句】:退避三舍
晉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國,楚成王在接待他時問,你如果回到晉國的話,將怎樣報答我?重耳說,楚國遍地是人杰,到處物產豐饒,比晉國富多了,我拿什么報答您呢?楚成王又說,那你還是報答一下我吧.重耳說,若以您的賢明,讓我回國,以后如果晉楚會師中原,交起戰來,我將率兵后退九十里地,如果您認為這樣還不足以報答,我將只好與您戰斗下去!
聽了重耳的話,楚成王認為重耳很了不起,老天一定會讓他復興晉國,違反天意是要闖大禍的.于是以禮相待,并把重耳送到了秦國.
后來重耳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在晉楚城濮之戰中他果然率兵退避了九十里
【第3句】:結草銜環
《左傳·宣公十五年》記載:春秋時期,晉國大夫魏顆的父親魏武子有個非常寵愛的小妾。魏武子臨死前,要魏顆把那個小妾給他殉葬。魏武子死后,魏顆卻把父親寵愛的那個小妾嫁給了別人。
后來,秦將杜回領兵攻打晉國,晉王命魏顆率兵抵抗。兩軍正在激戰之時,戰場上突然出現了一位老人,他把地上的草打成了許多結把杜回絆倒,魏顆因此活捉了杜回,秦軍大敗。當天夜里,魏顆做了一個夢,夢見白天的那個老人對他說:“我是你所嫁的那個婦人的父親,特來戰場上結草報恩。”
有關勵志的成語故事
導語:勵志的成語有很多,你知道又哪一些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有關勵志的成語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程門立雪
這個成語文講的是宋朝的楊時苦心求學的故事:楊時考中了進士,卻不去做官,而到河南潁昌拜程顥為師。程顥死后,楊時又在洛陽拜程顥的弟弟程頤為師。那時,他已經四十歲了。有一天楊時去拜見程頤,程頤正在睡覺,楊時與他的朋友游酢為了不影響老師休息,恭恭敬敬地站在門口等候。外面大雪紛飛,寒風刺骨,等到程頤醒來時,門外的雪已積了一尺多厚了。同學們,這是一段古人認真求學的歷史,后來人們把這個故事凝聚成一個成語———“程門立雪”,用來比喻尊敬老師,誠心求學的態度或行為。
手不釋卷
三國時代,東吳有一員大將名叫呂蒙字。年青時,家境貧困,無法讀書。從軍后,雖作戰驍勇,常立戰功,卻苦于缺少文化,不能把戰例經驗總結寫下來。有一天,吳主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是一員大將,掌權管事,更應該好好地讀一些書,增加自己的才干。” 呂蒙一聽主公要他學習,便為難地推托說:”軍隊里的事情又多又雜,都要我親自過問,恐怕擠不出時間來讀書啊!” 孫權說:“你的事情總沒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學問,而只是要你翻閱一些古書,從中得到一些啟發罷了。” 呂蒙聽了孫權的話,回去便開始讀書學習,并堅持不懈。由于讀書很多,學習了很多知識,最后事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聞雞起舞
祖逖和劉琨都是晉代著名的將領,兩人志同道合,氣意相投,都希望為國家出力,干出一番事業。他們白天一起在衙門里供職,晚上合蓋一床被子睡覺。當時,西晉皇族內部互相傾軋,爭權奪利,各少數民族首領乘機起兵作亂,國家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祖逖和劉琨對此都很為焦慮。一天半夜,祖逖被遠處傳來的雞叫聲驚醒,便把劉琨踢醒,說:“你聽到雞叫聲了嗎?”劉琨側耳細聽了一會,說:“是啊,是雞在啼叫。不過,半夜的雞叫聲是惡聲啊!”祖逖一邊起身,一面反對說:“這不是惡聲,而是催促我們快起床鍛煉的叫聲。”劉琨跟著穿衣起床。兩人來到院子里,拔出劍來對舞,直到曙光初露。后來,祖逖和劉琨都為收復北方竭盡全力,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懸梁刺股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梁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孫敬懸梁苦讀)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于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回家后,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蘇秦刺股苦學)
鑿壁偷光
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匡衡家窮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可是匡衡家里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么辦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墻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墻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里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于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墻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后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囊螢映雪
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多余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他只能利用這個時間背誦詩文。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只螢火蟲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由于他勤學苦練,后來終于做了職位很高的官。
立木為信
春秋戰國時,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當時處于戰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并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試。于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于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一了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