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藉背之余翻譯匯集五篇
《后漢書皇甫規傳》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皇甫規,字威明,安定朝那人也。永和六年,西羌大寇三輔,圍安定,征西將軍馬賢將諸郡兵擊之,不能克。規雖在布衣,見賢不恤軍事,審其必敗,乃上書言狀。尋而賢果為羌所沒。郡將知規有兵略,乃命為功曹,使率甲士八百,與羌交戰。斬首數級,賊遂退卻。
太山賊叔孫無忌侵亂郡縣,中郎將宗資討之未服。公車特征規,拜太山太守;規到官,廣設方略,寇賊悉平。至冬,羌遂大合,朝廷為憂。三公舉規為中郎將,持節監關西兵,破之,斬首八百級。諸羌慕規威信,相勸降者十余萬。明年,規因發其騎共討隴右,而道路隔絕,軍中大疫,死者十三四。規親入庵廬,巡視將士,三軍感悅。東羌遂遣使乞降,涼州復通。先是,安定太守受取狼籍,涼州剌史、漢陽太守并老弱不堪任職,而皆倚恃權貴,不遵法度。規到州界,悉條奏其罪,或免或誅。羌人聞之,翕然反善。
規出身數年,持節為將,擁眾立功。還督鄉里,既無他私惠,而多所舉奏。又惡絕宦官,不與交通,于是中外并怨,遂共誣規貨賂群羌。天子璽書誚讓相屬,規懼不免,上疏自訟曰:“云臣私報諸羌,謝其錢貨。若臣以私財,則家無擔石;如物出于官,則文簿易考。就臣愚惑,信如言者,前世尚遺匈奴以宮姬,鎮烏孫以公主。今臣但費千萬,以懷叛羌。則良臣之才略,兵家之所貴,將有何罪,負義違理乎?今見覆沒,恥痛實深。傳稱‘鹿死不擇音’,謹冒昧略上。”
征拜度遼將軍,至營數月,上書薦中郎將張奐以自代。曰:“臣聞人無常俗,而政有治亂;兵無強弱,而將有能否。伏見中郎將張奐,才略兼優,宜正元帥,以從眾望。若猶謂愚臣宜充軍事者,愿乞冗官,以為奐副。”朝廷從之,以奐代為度遼將軍,規為使匈奴中郎將。
論曰:孔子稱“其言之不怍,則其為之也難”。察皇甫規之言,其心不怍哉!夫其審己則干祿,見賢則委位。故干祿不為貪,而委位不求讓;稱己不疑伐,而讓人無懼情。故能功成于戎狄,身全于邦家也。
(節選自《后漢書皇甫規傳》)
4.下列各句中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見賢不恤軍事 恤: 體恤
B.天子璽書誚讓相屬 誚讓:批評責備
C.而將有能否 否:壞,能力差。
D.故干祿不為貪 干:求取,追求。
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3分)
A.①郡將知規有兵略,乃命為功曹 ②秦王恐其破壁,乃辭謝,固請
B.①前世尚遺匈奴以宮姬 ②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
C.①兵無強弱,而將有能否 ②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一須臾之所學也
D.①夫其審己則干祿 ②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西羌大舉進攻安定城,邊疆危急,皇甫規此時雖然身為平民百姓,卻能大膽上書朝廷,陳述自己的看法,批評邊將無能,自此開啟了他的戎馬人生。
B.皇甫規調動西羌騎兵一起討伐隴右,中途軍中發生瘟疫,他不顧個人安危,前往羌人營帳巡察看望將士,三軍為之動容,敵人也為此派使請降。
C.朝廷有人誣陷皇甫規賄賂羌人,皇甫規上書皇帝進行申辯:花費很少的錢財,換得羌人歸順,邊疆平安,是利大于弊的軍事謀略,不應該為此小題大做。
D.在范曄看來,皇甫觀之所以能夠建功立業、保全自身,一是他能夠準確審視自己的才能,果敢地投身仕途,二是他能夠看到更賢能的人,能不圖虛名,主動讓賢。
7.把文中劃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先是,安定太守受取狼籍,涼州剌史、漢陽太守并老弱不堪任職,而皆倚恃權貴,不遵法度。(6分)
(2)又惡絕宦官,不與交通,于是中外并怨,遂共誣規貨賂群羌。(4分)
參考答案:
4. A(恤:憂慮,擔憂。)
5.A(副詞,于是,就;B介詞,把介詞,因為;C連詞,表轉折連詞,表修飾;D語氣助詞,引發議論語氣助詞,表示感嘆。)
6.C(“不應小題大做”錯誤。)
7.(1)在這之前,安定太守收受賄賂強取錢財,聲名狼藉,涼州刺史、漢陽太守都年老昏庸不能勝任職守,卻全都依仗權貴勢力,不遵守法律制度。
(得分點:“先是”“受取”“狼籍”“并”“堪”“倚恃”。)
(2)并且又厭惡宦官,不與他們交往聯系,于是皇宮內外全都怨恨他,就一起誣陷皇甫規用財物賄賂各支羌人。(得分點:“惡絕”“交通”“貨賂”)
【參考譯文】
皇甫規,字威明,是安定郡朝那縣人。永和六年,西羌大舉侵犯三輔,包圍了安定城,征西將軍馬賢統率各郡部隊攻打羌人,但是沒有取勝。皇甫規這時雖然身為平民,但發現馬賢對這次戰爭輕視不憂,判斷他一定會失敗,就給朝廷上書陳述了馬賢的情況和自己的看法。不久馬賢果然被西羌消滅。郡守知道皇甫規有用兵的謀略,就任命他擔任功曹,派他率領八百名兵士,同羌人交戰。皇甫規斬殺好幾個敵人的首級,賊寇于是撤退。
太山的賊人叔孫無忌侵犯擾亂郡縣,中郎將宗資討伐賊人但沒能平定他們。官府特地征召皇甫規,任命他擔任太山太守;皇甫規到任后,布置采用了很多策略計謀,強盜賊人全被平定。到了冬天,羌人繼續大舉聚合,朝廷為此擔憂。三公推舉皇甫規擔任中郎將,拿著符節監督關西部隊,打敗了羌人,斬殺首級八百多。羌人各部敬服皇甫規的權威信譽,相互規勸投降的人有十多萬。第二年,皇甫規就調動羌人部隊一起討伐隴右,但是道路斷絕,軍中發生大瘟疫,死亡的人占到十分之三四。皇甫規親自前往軍中營帳,巡察看望羌人將領士兵,三軍全都感動喜悅。東羌于是派出使者前來請求投降,涼州恢復交通。在這之前,安定太守收受賄賂強取錢財,聲名狼藉,涼州刺史、漢陽大守都年老昏庸不能勝任職守,卻全都依仗權貴勢力,不遵守法度。皇甫規到達州界,全都逐條上奏他們的罪狀,有的免職有的誅殺。羌人聽說了,聚合起來歸附朝廷。
皇甫規擔任官職好幾年,手持朝廷符節擔任大將,統率大軍建立功業。回到故鄉督察軍政,既沒有樹立什么特別的私恩,又檢舉揭發了很多人。并且又厭惡宦官,不與他們交往聯系,于是皇宮內外全都怨恨他,就一起誣陷皇甫規用財物賄賂各支羌人,皇帝接連不斷地下詔書,批評責備皇甫規。皇甫規擔心不能免去災禍,上疏自我申辯說:“有人說臣子我暗中賄賂各支羌人,送給他們金錢財物。假如臣子給的`是私人財物,那我家中沒有夠一擔挑的糧食;假如用的是官府財物,那文書賬簿很容易審查。按照臣子愚笨迷惑的認識,就算真像誣陷我的人說的那樣,前代朝廷還曾把宮女送給匈奴,把公主嫁給烏孫。現在臣子僅僅花費一千萬,就使得反叛的羌人歸順,這是賢能臣子的謀略,軍事家推崇看重的事情,又有什么罪過,哪里違背了義理呢?現在遭遇到這樣的誣陷,我感到深深的恥辱。《左傳》上說過‘鹿將死時不再挑選優美的聲音’,謹此冒昧地呈報這些。”
皇甫規被征任為度遼將軍,他到軍營幾個月后,給皇帝上書,推薦職位低于自己的中郎將張奐來代替他。在推薦書中說:“臣子聽說人沒有長久不變的風俗,但社會秩序有安定動亂之分;軍隊士兵沒有強大弱小,但將領才能有高明低劣之別。我觀察到中郎將張奐才能謀略都很優異,應該讓他擔任主帥,來滿足人們的希望。朝廷如果還認為我適宜充任軍事的職務,我希望求得一個冗官,來做張奐的副手。”朝廷聽從了這個意見,以張奐代替他為度遼將軍,皇甫規做使匈奴中郎將。
論說:孔子說“一個人說話不慚愧,那他做起來就不容易”。考察皇甫規說的話,他的心中不慚愧呀!他審查了自己的覺得有能力就去追求官職,看到有更賢能的人就把職位讓給他。所以他追求官職不是貪心,而讓出官職也不是為了求得謙虛的名聲;稱贊自己不擔心被懷疑是自夸,讓位給人也不擔心被人說成送人情。因此他能夠在征討戎狄中建立功業,并在國家動亂中保全了自身。
《后漢書.馬融傳》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馬融字季長,扶風茂陵人也,將作大匠嚴之子。為人美辭貌,有俊才。初,京兆摯恂以儒術教授, 隱于南山,不應征聘,名重關西。融從其游學,博通經籍。恂奇融才,以女妻之。永初二年,大將軍鄧騭聞融名,召為舍人。非其好也,遂不應命,客于涼州武都、 漢陽界中。會羌虜飆起,邊方擾亂,米谷踴貴,自關以西,道殣相望。融既饑困,乃悔而嘆息,謂其友人曰:“古人有言:‘左手據天下之圖,右手刎其喉,愚夫不 為。’所以然者,生貴于天下也。今以曲俗咫尺之羞,滅無貲之軀,殆非老莊所謂也。”故往應騭召。四年,拜為校書郎中,詣東觀【注】典校秘書。是時,鄧太后 監朝,騭兄弟輔政。而俗儒世士,以為文德可興,武功宜廢,遂寢蒐狩之禮,息戰陣之法,故猾賊從橫,乘此無備。融乃感激,以為文武之道,圣賢不墜,五才之 用,無或可廢。元初二年,上《廣成頌》以諷諫。頌奏,忤鄧氏,滯于東觀,十年不得調。因兄子喪,自劾歸。太后聞之怒,謂融羞薄詔除,欲仕州郡,遂令禁錮 之。太后崩,安帝親政,召還郎署,復在講部。出為河間王廄長史。時車駕東巡岱宗,融上《東巡頌》,帝奇其文,召拜郎中。融才高博洽,為世通儒,教養諸生, 常有千數。善鼓琴,好吹笛,達生任性,不拘儒者之節。居宇器服,多存侈飾。嘗坐高堂,施絳紗帳,前授生徒,后列女樂,弟子以次相傳,鮮有入其室者。嘗欲訓 《左氏春秋》,及見賈逵、鄭眾注,乃曰:“賈君精而不博,鄭君博而不精。既精既博,吾何加焉!”著《三傳異同說》。注《孝經》、《論語》、《詩》等,所著 賦、頌、碑、誄……凡二十一篇。初,融懲于鄧氏,不敢復違忤勢家,遂為梁冀草奏李固,又作大將軍《西第頌》,以此頗為正直所羞。年八十八,延熹九年卒于 家。遺令薄葬。
論曰:馬融辭命鄧氏逡巡隴漢之間將有意于居貞乎既而羞曲士之節惜不貲之軀終以奢樂恣性黨附成譏固知識能匡欲者鮮矣。夫事苦,則矜全之情薄;生厚,故安存之慮深。登高不懼者,胥靡之人也;坐不垂堂者,千金之子也。原其大略,歸于所安而已矣。
(節選自《后漢書.馬融傳》)
【注】東觀:漢代宮中藏書、著書的機構。
4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 分) ( )
A .馬融辭命/ 鄧氏逡巡隴漢之間/將有意于居貞乎/ 既而羞曲士之節惜/ 不貲之軀終/ 以奢樂恣性黨附成譏/固知識能匡欲者鮮矣/
B .馬融辭命/ 鄧氏逡巡隴漢之間/將有意于居貞乎/ 既而羞曲士之節/惜不貲之軀/ 終以奢樂恣性/黨附成譏固知識/ 能匡欲者鮮矣/
C .馬融辭命鄧氏/逡巡隴漢之間/將有意于居貞乎/ 既而羞曲士之節/惜不貲之軀/ 終以奢樂恣性/黨附成譏/ 固知識能匡欲者鮮矣/
D.馬融辭命鄧氏/逡巡隴漢之間/將有意于居貞乎/ 既而羞曲士之節惜/ 不貲之軀終/ 以奢樂恣性黨附成譏/固知識能匡欲者鮮矣/
5 . 下列是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 ( )
A .舍人,古代豪門貴族家里的門客,宋元后用以稱呼權貴子弟,明代軍衛應襲子弟也稱“舍人”。
B .老莊,老子和莊子的并稱,老子和莊子是道家學說的代表人物,道家主張“清靜無為”“順應天道”“人性本善”“逍遙齊物”等思想。
C .岱宗,泰山的尊稱,泰山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是歷代帝王封禪的神山,是佛道兩家的圣地,是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縮影。
D .《左氏春秋》,簡稱《左傳》,相傳為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
6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 ( )
A .馬融年輕時長相英俊,擅長辭令,頗有才氣,拜隱居的摯恂為師,學業大有長進。摯恂認為馬融是個奇才,將女兒嫁給了他。
B .馬融起初拒絕了大將軍鄧騭的征召,客居在武都、漢陽一帶,后邊境不安定,物價飛漲,馬融生活陷入困頓,最終接受了鄧騭的邀請。
C .馬融因上奏《廣成頌》諷諫朝廷,得罪了當權的鄧 氏,被滯留在東觀,十年得不到升遷,還遭到禁錮,被限制了人身自由。
D.馬融門下學生數以千計。教授學生時,他坐在高堂上,堂上設置紅色紗帳,紗帳后安排女樂,學生按照次序傳習他的學說,能登堂入室得其面授者很少。
7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 分)
(1)古人有言:“左手據天下之圖,右手刎其喉,愚夫不為。”所以然者,生貴于天下也。(5 分)
譯文:
(2 )而俗儒世士,以為文德可興,武功宜廢,遂寢蒐狩之禮,息戰陣之法,故猾賊從橫,乘此無備。(5 分)
譯文:
參考答案
4.C
5.B(“人性本善”是儒家孟子的思想主張。)
6.C(馬融因為哥哥的孩子去世,向朝廷請求回鄉,太后認為馬融輕視、羞辱了朝廷的任命,想到州郡做官,于是下令禁錮他。不是因為上奏《廣成頌》被禁錮。)
7.(1)古人有這樣的話:“左手拿著天下的地圖,右手割斷自己的喉管,這是愚蠢的人都不做的事情。”這樣的原因,是生命比天下更寶貴。(“據”、“刎”、“所以”、狀語后置各1分,句意1分。)
(2) 而當時淺陋的儒生和讀書人,都認為可以大興文德,武力應該廢止,于是停止打獵的禮儀,停息作戰布陣的法令,所以狡猾的盜賊放縱橫行,乘朝廷當時沒有防備。 (“以為”、“宜”、“寢”、“從”各1分,句意1分。“寢蒐狩之禮,息戰陣之法”兩句亦可作互文理解,對學生不作要求。)
【參考譯文】
馬 融字季長,扶風茂陵人,將作大匠馬嚴的兒子。馬融長相英俊,善于言辭很有才氣。起初,京城的摯恂用儒術教授生徒,在南山隱居,不答應朝廷征召聘任,在關西 一帶名氣很大,馬融跟著他游學,學識淵博精通儒學經典。摯恂認為馬融有奇才,就把女兒嫁給了他。永初二年,大將軍鄧騭聽說了馬融的名聲,把他召為舍人,但 是馬融內心很不樂意,就沒答應,客居在涼州的武都和漢陽境內。恰逢羌虜迅猛擾邊,邊境混亂不安,糧價飛漲,關內以西之地,路上餓死的`人隨處可見。馬融在陷 入饑餓困苦后,才后悔并且嘆息著對朋友說:“古人有這樣的話:‘左手拿著天下的地圖,右手割斷自己的喉管,這是愚蠢的人都不做的事情。’之所以這樣的原 因,是生命比天下更寶貴。現在因為一點點世俗的屈辱,而毀滅自己高貴的身體,這大概也不是老子莊子所認可的啊。”于 是就答應了鄧騭的邀請。永初四年,任命為校書郎中,到東觀做典校秘書。這個時候鄧太后主持朝政,鄧騭兄弟輔佐她。而當時淺陋的儒生和讀書人,都認為可以大 興文德,武力應該廢止,于是停止打獵的禮儀,停息作戰布陣的法令,所以狡猾的盜賊放縱橫行,乘朝廷當時沒有防備。馬融于是感慨激憤,認為文武之道,圣賢都 沒有放棄,勇、智、仁、信、忠五才,沒有一個可以廢止。元初二年,上奏《廣成頌》來規勸進諫此事。《廣成頌》的上奏,違逆(得罪)了鄧氏,馬融被滯留在東 觀,十年都沒有調任新職。因為哥哥的孩子死了,他便向朝廷請求回鄉。太后聽到這個消息很生氣,認為馬融羞辱輕視了朝廷的任命,想到州郡做官,于是下令監禁 他。太后死后,安帝劉祜親政,把他召回郎署做侍從郎官,又做了皇帝的侍講官。后離開京師做了河間王的廄長史。當時皇帝車馬東巡泰山,馬融上了一篇《東巡 頌》,皇帝認為他的文章寫得很不一般,召他進京任命為郎中。馬融才高博學,是當時的一個大學者,教授的學生常以千數。擅長演奏琴,喜歡吹笛子,性情放達率 真,不拘泥于儒士的禮節。居室房屋里的器物服飾,多有奢侈講究的裝飾。曾經坐在高堂上,掛著絳紗帳,前面教授學生,后面排列著女樂,學生按照次序傳習他的 學說,很少有人登堂入室。曾經想注解《左氏春秋》,等到看到賈逵、鄭眾的注解,就說:“賈先生精深而不廣博,鄭先生廣博而不精深。又精深又廣博的,誰又能 超過我呢?”著《三傳異同說》,注《孝經》、《論語》、《詩》等,所著賦、頌、碑、誄……一共二十一篇。當初,馬融被鄧氏懲罰,不敢再違逆得罪權勢人家, 于是替大將軍梁冀起草奏書參奏李固,又寫了吹捧梁冀的《西第頌》,因此被正直之人羞恥。八十八歲,延熹九年死在家中。留下遺囑要求簡單安葬自己。
(范 曄)評價說:馬融不應鄧騭之請,猶豫徘徊在隴、漢一帶,是想要堅守自己的操守嗎?接著卻羞愧于孤陋寡聞的人保持所謂的名節,愛惜自己高貴之身,最終因為奢 侈享樂放縱心性,糾合親附朋黨成為別人譏笑的對象,原本就知道懂得節制自己欲望的人很少啊。大概做事艱苦,那么顧惜保全自己的想法就少一些;生活優厚,所 以想要安定保全自己的顧慮就多了。登上高處而不害怕的,那是刑徒之人;不坐在屋檐下的,那是家有千金之人。推究其中主要的原因,歸于他們所處的環境不同罷 了。
《后漢書·馬援傳》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馬援字文淵,扶風茂陵人也。援年十二而孤,少有大志,諸兄奇之。常謂賓客曰:“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世祖①即位,援因留西川,隗囂②甚敬重之,以援為綏德將軍,與決籌策。建武四年冬,囂使援奉書洛陽,帝甚壯之。十一年夏,璽書拜援隴西太守。援務開恩信,寬以待下,賓客故人,日滿其門。
二十年秋,振旅③還京師。將至,故人多迎勞之。平陵人孟冀,名有計謀,于坐賀援。援謂之曰:“吾望子有善言,反同眾人邪?昔伏波將軍路博德④開置七郡,裁封數百戶;今我微勞,猥饗大縣,功薄賞厚,何以能長久乎?先生奚用相濟?”冀曰:“愚不及。”援曰:“方今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欲自請擊之。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冀曰:“諒⑤為烈士,當如此矣。” (選自《后漢書·馬援傳》)
[注釋]①世祖:東漢光武帝劉秀。②隗囂(wěi xiāo):字季孟,建武二年被封為西州大將軍。③振旅:整隊班師。④伏波將軍路博德:伏波將軍是古代一種封號,路博德是西漢武帝朝名將。⑤諒:確實,實在。
8.(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4分)
①日滿其門( ) ②裁封數百戶( )
③猥饗大縣( ) ④諒為烈士( )
(2)下列加點詞與例句的“于”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2分)
例句:男兒要當死于邊野
A.皆朝于齊 B.舜發于畎畝之中 C.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內 D.皆以美于徐公
用“/”標出下面句子的兩處朗讀停頓。(2分)
昔 伏 波 將 軍 路 博 德 開 置 七 郡
10.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1)吾望子有善言,反同眾人邪?
(2)常謂賓客曰:“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11.結合選文說說馬援身上除了志向遠大還有哪些品質。(2分)
參考答案:
8.(1)(4分)(1)每天 (2)通“才”,僅僅 (3)謙詞,辱,降低身份 (4)志向遠大的英雄(有志向有抱負的人)
(2)(2分)C
【第9句】:昔 /伏 波 將 軍 路 博 德 /開 置 七 郡
【第10句】:(4分)(1)我希望您來告訴我良言(中肯的'話)的,怎么反而和其他人一樣呢?
(2)馬援曾經對賓客說:“男子漢立志,處境愈困窘,意志愈更堅定;年紀雖老,而志氣更加豪壯。”
11.(2分)寬以待人(寬待下屬),不居功自傲(居安思危、謹慎謙虛)(每點1分)
參考譯文:
馬援字文淵,扶風茂陵人。十二歲時喪父,年輕時就胸懷大志,各位哥哥對此很是稱奇。(馬援)曾經對賓客說:“男子漢立志,處境愈困窘,意志愈更堅定;年紀雖老,而志氣更加豪壯。”光武帝劉秀即位,馬援仍然留在西川,隗囂非常敬重他,任用馬援為綏德將軍,參與籌劃大計。建武四年冬天,隗囂讓馬援送書信到洛陽。光武帝非常欣賞他的勇氣。九年,任命馬援為太中大夫。十一年夏季,任用馬援為隴西太守。馬援致力于廣施恩惠和樹立威信,對待下屬寬容,任用下級官吏時,讓他們有職有權,自己只處理大事、要事罷了。客人和舊友,每天都擠滿了他的家。
建武二十年秋季,馬援整頓軍隊回到京師。快要到洛陽的時候,舊友大都前去迎接和慰勞他,平陵人孟冀,以有計謀聞名,也在迎賀馬援的客人中。馬援對他說:“我是希望您來進良言的。現在您也這樣恭維我,不是混同一般人了嗎?過去伏波將軍路博德開辟了七郡(實為九郡)疆土,才分封了幾百戶;如今我只有這么一點微薄的功勞,卻辱沒他人,受封大縣,功薄而賞厚,怎么能長久呢?先生(能)用什么辦法來幫助(救助)我(一把)呢?”孟冀說:“這是我想都沒有想到的問題。”馬援說:“當今匈奴、烏桓還在騷擾北方邊境,我打算自己請求率領軍隊攻打他們。男兒若死應當死在邊野,用馬革裹尸,送回來安葬了事,怎么能躺在床上,在兒女手中消磨時光呢?”孟冀說:“人們真要想成為一個有抱負、有操守、建功立業的男子,就應當像你講的這樣呵!”
《后漢書班超傳》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班超,字仲升,扶風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為人有志,不修細節;然內孝謹,居家常執勤苦,不恥勞辱。有口辯,而涉獵書傳。
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詣校書郎,超與母隨至洛陽。家貧,常為官傭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壯士志哉?”…….久之,顯宗問固:“卿弟安在?”固對:“為官寫書,受值以養老母。”帝乃除超為蘭臺令史。后坐事免官。
十六年,奉車都尉竇固出擊匈奴,以超為假司馬,將兵別擊伊吾,戰于蒲類海,多斬虜首而還。固以為能,遣與從事郭恂俱使西域。超到鄯善,鄯善王廣奉超禮敬甚備;后忽更疏懈。超謂其官屬曰:“寧覺廣禮意薄乎?此必有北虜使來,狐疑未知所從故也。明者睹未萌,況已著邪?乃召侍胡詐之曰:“匈奴使來數日,今安在乎?”侍胡惶恐,具服其狀。超乃閉侍胡,悉會其吏士三十六人,與共飲,酒酣,因激怒之,曰:“卿曹與我俱在絕域,欲立大功以求富貴,今虜使到才數日,而王廣禮敬即廢,如令鄯善收吾屬送匈奴,骸骨長為豺狼食矣!為之奈何?”官屬皆曰:“今在危亡之地,死生從司馬。”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當今之計,獨有因夜以火攻虜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盡也。滅此虜,則鄯善破膽,功成事立矣。”眾曰:“當與從事議之。”超怒曰:“吉兇決于今日!從事文俗吏,聞此必恐而謀泄,死無所名,非壯士也。”眾曰“善“。初夜,遂將吏士往奔虜營。會天大風,超令十人持鼓藏虜舍后,約曰:“見火然,皆當鳴鼓大呼。”余人悉持兵弩,夾門而伏。超乃順風縱火,前后鼓噪。虜眾驚亂,超手格殺三人,吏兵斬其使及從士三十余級,余眾百許人悉燒死。明日,乃還告郭恂。恂大驚,既而色動。超知其意,舉手曰:“掾雖不行,班超何心獨擅之乎?”恂乃悅。超于是召鄯善王廣,以虜使首示之,一國震怖。超曉告撫慰,遂納子為質。
(節選自《后漢書班超傳》)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辨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 兄固被召詣校書郎: 赴任
B. 帝乃除超為蘭臺令史: 任命
C. 以超為假司馬: 代理
D. 以虜使首示之: 示意
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3分)
A.當今之計,獨有因夜以火攻虜使。 不如因而厚遇之。
B.欲立大功,以求富貴。 夫夷以近,則游者重。
C.超謂其官屬曰。 爾其勿忘乃父之志。
D.戰于蒲類海,多斬虜首而還。 吾嘗終日而思矣。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班超是徐縣令班彪的小兒子,年輕時就有志氣,長大后不滿足于辛苦而又碌碌無為的生活,決定投筆從戎,建立一番功業。
B.班超的'哥哥曾經擔任校書郎的職務,因為家里貧窮,常常靠為官員抄書來養家。
C.班超到西域后,察覺鄯善王廣前恭后倨,由此推斷必定是匈奴的使者來了,漢朝和匈奴使者的相繼到來,讓廣不知投靠誰而狐疑不決。
D.在作者的筆下,班超口才好,作戰勇敢,處事周密,善用計謀,并且胸懷寬廣,不與上司爭功,是個難得的人才。
7.把原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然內孝謹,居家常執勤苦,不恥勞辱。(3分)
(2)乃召侍胡詐之曰:“匈奴使來數日,今安在乎?(4分)
(3)超知其意,舉手曰:“掾雖不行,班超何心獨擅之乎? (3分)
參考答案:
4.D(示:給……看)
5.A(A:介詞,趁此,趁機。B:連詞,來;連詞,并且。C:代詞,他的;副詞,表祈使語氣;D:連詞,表承接;連詞,表修飾。)
6.B
7.①然而內心孝順細心,在家中常常做一些很辛苦的事,不以勞動為恥辱。(得分點:內,恥各1分;語句通順1分)
②于是找來一個服侍漢使的鄯善人,誑騙他說:“我知道北匈奴的使者來了好些天了,現在住在哪里(得分點:乃,詐,安在各1分;語句通順1分)
③班超看透了他的心思,舉手對他說:“你雖未一起行動,但我班超又怎么忍心獨占這份功勞呢?(得分點:知1分(了解也可),不行1分;語句通順1分)
【譯文】
班超,字仲升,扶風郡平陵縣人,是徐縣縣令班彪的小兒子。他為人有大志向,不拘小節;然而內心孝順細心,在家中常常做一些很辛苦的事,不以勞動為恥辱。班超很有口才,廣泛閱覽了許多書籍。
漢明帝永平五年(公元62年),班超的哥哥班固被招聘赴任校書郎,班超和母親跟隨哥哥來到洛陽。家中貧寒,常作為受 官府雇用的抄書人來謀生,長期勞苦,他曾經停止做事棄筆道:“大丈夫沒有別的志向謀略,總應該效法傅介子、張騫立功在異域,以取得封侯,怎么能長久地與筆墨紙硯交道呢?”周圍的同事們聽了這話都笑他。班超說:“凡夫俗子怎能理解志士仁人的襟懷呢?”……過了好久,漢明帝問班固:“你弟弟現在在哪里?”班固回答說:“在為官府抄書,獲得工錢得來供養老母。”漢明帝于是任命班超為蘭臺令史(官名,掌管宮廷書奏);后來因犯錯誤而被免官。
永平十六年,奉車都尉(官名,掌管皇帝所乘車馬)竇固帶兵出擊匈奴,任命班超為代理司馬,讓他率領一支軍隊另外攻打伊吾(地名,在今新疆哈密市)。雙方交戰于蒲類海(西域國名),斬得很多首級回來。竇固認為他很有才干,派遣他與從事(官名,州刺史的佐吏)郭恂一起出使西域。班超到了鄯善國,鄯善國王廣接待 他們的禮節非常完備,而后忽然變得疏遠懈怠。班超對他的隨從人員說:“可覺察到廣的禮節變得淡漠了么?這一定是有匈奴使者到來,使他猶豫不決,不知道該服從誰好的緣故。目光銳利的人能看到未曾萌生的苗頭,何況已經很明顯了呢?”于是找來一個服侍漢使的鄯善人,誑騙他說:“我知道北匈奴的使者來了好些天了,現在住在哪里?”這侍者一慌張害怕,全部承認班超所揭示的情況。班超于是關押了這個侍從,全部召會與他一起出使的三十六個人,與大家一同喝酒。等喝到非常痛快的時候,順勢用話煽動他們說:“你們諸位與我都身處極邊遠的地方,要想通過立大功求得富貴榮華。現在匈奴的使者來了才幾天(裁:通“才”,僅僅),而鄯善國王廣對我們的禮待就廢棄;如果讓鄯善王把我們縛送到匈奴去,我們的尸骨將成為豺狼口中的食物了。對這情況怎么辦呢?”隨從都說:“我們現在身處危亡境地,生死聽從司馬決定!”班超說:“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現在的辦法,只有乘夜晚用火進攻匈奴使者。他們不知我們有多少人,必定大感震驚恐怖,可以消滅光了!只要消滅這些人,鄯善王廣就會嚇破膽,我們大功就告成了。”眾人提議道:“應當和郭從事商量一下。”班超發怒地說:“吉兇決定于今日一舉; 郭從事是個平庸的文官,聽到這事必定會因為害怕而使計劃暴露,我們死而成就不了聲名,就不是壯士了。”大家說:“好”。天一黑,班超就帶領兵士奔襲匈奴使者營地。正好當天刮大風,班超吩咐十個人拿了軍鼓隱藏在匈奴使者屋后,約定說:“見到火焰燃燒,都應擂鼓大聲呼喊。”其余人都帶上刀劍弓弩,埋伏在門的兩 旁。班超于是順風點火,前后擂鼓呼喊,匈奴人一片驚慌。班超親手擊殺三人,官兵斬殺匈奴使者及隨從人員三十多顆頭,剩余一百多人都被燒死。次日,才回去告訴郭恂。郭恂大驚,一會兒(由于思路變換而)臉色改變,班超看透了他的心思,舉手對他說:“你雖未一起行動,但我班超又怎么忍心獨占這份功勞呢?”郭恂于是高興起來。班超于是把鄯善王廣請來,將匈奴使者的頭給他看,舉國震恐。班超明白地告訴、又安撫寬慰他,于是(鄯善王)交納王子作為人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