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法律格言60句
商鞅名言
【第1句】:背法而冶,此任重道遠而無馬牛,濟大川而無舡輯也。 ——商鞅 《商君書》
【第2句】:怯于邑斗,而勇于寇戰。 ——商鞅《商君書》
【第3句】: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 ——商鞅 《商君書》
【第4句】:吾聞窮巷多怪,曲學多辯。愚者之笑,智者哀焉;狂夫之樂,賢者喪焉。拘世以議,寡人不之疑矣。 ——商鞅 《商君書·更法》
【第5句】:圣人為民法,必使之明白易知,愚智遍在之。 ——商鞅 《商君書》
【第6句】:疑行無成,疑事無功。 ——商鞅 《商君書》
【第7句】: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負。 ——商鞅
【第8句】:圣人為國也,觀俗立法則治,察國事本則宜。 ——商鞅 《商君書》
【第9句】:所謂壹刑者,刑無等級。 ——商鞅 《商君書》
【第10句】:圣王者不貴義而貴法,法必明,令必行,則已矣。 ——商鞅 《商君書》
【第11句】:“圣人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 ——商鞅 《商君書》”
商鞅立木故事
齊威王時,有實力的大國是:齊、楚、魏、趙、韓、燕、秦,稱為戰國七雄。前面的大國公推齊威王為霸主;秦國在西部,比較落后。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后,想向中原伸展勢力。他先下了一道搜羅人才的命令:“不論是本國人或外來客,誰能叫秦國富強就能得到重用。”
衛國有個名叫衛鞅(yāng)的人跑來對秦孝公說:“國家要富,必須注重農業;國家要強,必須獎勵將士;要把國家治好,必須有賞有罰,朝廷才有威信,改革就容易了。”秦孝公覺得有理,就叫他計劃改革制度。可是,不少貴族大臣反對。過了兩年多,秦孝公的君位坐穩了,就拜衛鞅做左庶長的官兒,改革制度全由他拿主意。
公元前359年,衛鞅起草了一道改革法令。秦孝公看了,點頭說好。衛鞅怕老百姓不信,先叫人在南門豎了一根木頭,出了一個命令:“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的,賞他十兩金子。”看熱鬧的人很多,就是不相信這道命令。衛鞅又下了一道命令,把賞金加到五十兩。有個發傻勁的人說:“我扛去!”他拔起那根豎著的木頭,一口氣兒扛到了北門。大伙兒好像看耍猴兒似的跟在后頭瞧熱鬧。衛鞅立刻叫人賞了他五十兩金子,表揚他相信朝廷的命令。
這件事一下子傳遍都城。不久,全國的人都知道了。接著,衛鞅就公布了改革的第一步法令。大致的內容有:每五戶人家編為“一伍”,十家編為“一什”。一家有罪,其余九家應當告發。不告發的和罪人同樣有罪,告發的有功。居民必須領取居民憑證,沒有憑證的不能來往,不能住店。官職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拿殺敵多少和立功大小作為標準。貴族也一樣。殺一個敵人記功一分,升一級。功勞大的地位高。田地、住宅、車馬、奴婢、衣服等,隨地位的高低分等級享受。在軍事上沒有立過功的人,就是有錢也不得鋪張。百姓多生產糧食和布帛(bó)的,免除官差,凡是為了做買賣和為了懶惰而貧窮的,連同妻子、兒女一根沒入官府為奴婢。弟兄到了成年就應當分家,各立門戶,各交各的.人頭稅。不愿分家的,每個成人加倍付稅。新法令公布后,沒有軍功的貴族領主失去了特權。立軍功的有賞,最高的賞是封侯。封了侯也只在封地里征收租稅,不能直接管理老百姓。這么一來,貴族領主制度的秦國,變成了地主制度的秦國了。農業生產增加了,軍事力量強大了。巨大的變化引起了貴族領主的反對。秦孝公處罰了反對新法的大臣,把衛鞅提升為大良造。接著,秦孝公就叫衛鞅實行更大規模的改革,最重要的有下列三項:一是開辟阡(qiān)陌(mò)封疆。“阡陌”是供兵車來往的田間大路。春秋時代打仗多用兵車,到了戰國時代,各國打仗都用步兵騎兵,很少用兵車了。
因此,東方各國早已陸續把阡陌開成了田地。這會兒,秦國除了田間必要的走道以外,把寬闊的阡陌一概鏟平,也種上莊稼。“封疆”是把貴族領主作為劃分疆界和防守用的土堆、荒地、樹林、溝渠等,都開墾起來,作為耕種地。誰開墾的土地,歸誰所有。田地可以自由買賣。其次,建立縣一級的統治機構。除了貴族領主所占領的封邑以外,在沒有建立縣的地區,把市鎮和鄉村合并起來,組成大縣。每縣設一個縣令,主管全縣的事;縣令還有助理,叫縣丞。縣令和縣丞都由朝廷直接任命。這種由朝廷直接統治的地方機構,一共建立了四十一個。
另外,為了便于向東發展,把國都從原來的雍(yōng)城(今陜西鳳翔),遷移到渭河北面的咸陽(今陜西咸陽東北)。這第二步的大改革還是有人反對。改革的第四年,太子犯了法。衛鞅把太子的兩個老師公子虔和公孫賈都治了罪,一個割掉了鼻子,一個在臉上刺字。這樣,貴族、大臣就不敢觸犯新法了。秦國土地廣,人口不太多,鄰近的三晉土地少,人口密。衛鞅就請秦孝公出了賞格,叫鄰國的農民到秦國來種地,給他們田地和住房。原來秦國各地的尺有長有短,斗有大有小,斤有輕有重,衛鞅把全國的度(尺的長短)、量(斗的大小)、衡(斤的輕重)規定了一個統一標準,老百姓交稅、納租、做買賣,都方便多了。秦國變法之后,僅僅十幾年工夫,就變成了挺富強的國家。后來,秦孝公封衛鞅為侯,把商于(今河南淅川西南)一帶十五個城封給他,稱他為商君。衛鞅就叫商鞅了。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貴族誣陷,遭車裂的酷刑死去。
《商鞅南門立木》教案
教學要求:
【第1句】:認識“鞅”1個會認字和學會“孝、葫、礎”3個會寫字,掌握生詞。
【第2句】: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3句】:指導學生根據提示,體會句子的意思,進而理解課文內容。
【第4句】:引導學生了解課文內容,認識言而有信、說到做到和賞罰分明、嚴格執法的重要,初步建立法制觀念,在生活中要言而有信、說到做到。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指導學生讀懂課文,了解商鞅南門立木的歷史故事和意義。
難點:引導學生認識言而有信、說到做到和賞罰分明、嚴格執法的重要。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準備:
到圖書室或上網查閱課文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第1句】:談話導入,初識人物。
同學們都知道戰國七雄的秦國,秦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原來都比中原各諸侯國落后。為了國家的富強,主張變革的`秦國國群招納賢士,這時衛國的貴州商鞅出現了,為了取得老百姓的信任,保證變革成功,商鞅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歷史故事《商鞅南門立木》(板書課題)。
學生交流課前搜集的資料,進一步了解人物。
【第2句】: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第1句】:學生自由認真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第2句】:從文中找出生字新詞,讀讀認認,聯系上下文或查閱工具書加以理解。
【第3句】:分段指名朗讀課文,全班評議,做到正確、流利地朗讀。
【第4句】:提出有疑問的詞、句,集體交流解疑,達到讀通課文的要求。
【第5句】:想一想: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第6句】:組織交流:簡要說說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第3句】:再讀課文,理清脈絡。
【第1句】:再次默讀課文。
【第2句】:簡要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第3句】: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給文章分段,試著概括段意。
【第4句】:交流總結。
第一部分(1):寫商鞅受權變法。
第二部分(2~14):講商鞅南門立木取信于民的故事。
第三部分(15):講商鞅“南門立木”所產生的影響和作用。
第二課時
【第1句】:復習舊知,引入文本。
【第1句】:指名說說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第2句】:請同學們從文中找出一個詞語來概括商鞅南門立木是為了什么?(立木取信)
【第3句】:怎么理解“立木取信”?(取得老百姓對朝廷的信任。)
【第4句】:師生共同深入體會商鞅南門立木的良苦用心。
【第2句】:細讀品析,深入理解。
【第1句】:話題一:當時,商鞅要在秦國實行變法,面臨哪些困難呢?一方面……另一方面……
(教師適時簡介貴族及百姓各自為什么有這樣的態度)
師:秦孝公雖是一國之君,權力無邊,但是,如果沒有老百姓的支持,得不到百姓的信任,想做什么都也難以實現。
【第2句】:話題二:從文中哪些地方我們可以感受到老百姓對朝廷的不信任?用“”在文中畫出,簡單寫上自己的感受或理解。
指名反饋,全班交流。
師:同學們可以從事故中人們及小伙子的語言、動作以及神態上分析體會。
【第3句】:話題三:同學們對商鞅南門立木的做法有什么看法呢?請結合文中相關語句發表觀點。
師:大家可以從“立木取信”這件事的作用及意義上加以分析。
【第4句】:有感情地朗讀自己感興趣的部分,邊讀邊體會。
【第3句】:課堂小結
【第1句】:再來說一說你對商鞅的認識。
【第2句】:教師小結:作為一名政治家、改革家,商鞅有著過人的膽識與魄力,他的南門立木之舉看似無足輕重,但卻有著非凡的意義,它不但為朝遷廷樹立了言而有信、說到做到的形象,取得老百姓對朝廷的信任,而且為新法的順利實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其實,無論是一個國家,還是任何一個人,“言而有信、說到做到”何其重要啊!
【第3句】:小練筆。你對“言而有信、說到做到”對怎樣理解的,請結合實際寫一小段話。
作業設計:
【第1句】:搜集古今中外其他的誠信故事,進行課外閱讀。
【第2句】:小練筆。
《商鞅南門立木》教學反思
今天講了一節公開課,是語文S版六年級下冊第六課《商鞅南門立木》的第二課時內容。
課文的主要內容是:戰國時期,商鞅在秦國主持變法,為順利變法,首先解決百姓的信任問題,于是商鞅想出了南門立木的辦法。那就是,在城南門立一根大木柱,并規定誰要把大木柱扛到北門,就有十兩黃金的獎勵,后來漲到五十兩黃金。有一個小伙子把大木柱扛到了北門,商鞅踐行承諾獎賞了小伙子。南門立柱的事情傳遍全國,震動了國民,為朝廷樹立了威信,為變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本節教學的重點是了解商鞅南門立木的`歷史故事和意義,難點是認識言而有信、說到做到和賞罰分明、嚴格執法的重要。
教學目標有繼續學習課文,品析文中關鍵語句,深入了解商鞅南門立木的用意交流對商鞅南門立木這一做法的看法,從中感受商鞅的膽識與魄力。
在具體的執教過程中,采取老師設置問題,學生自主閱讀,在閱讀中解決問題,在交流問題中合作探究,老師只是引導點撥的方式方法。從執教過程來看,是朝著既定方向去努力了,但是由于課前考慮不足,引導不是很到位。老師或多說,或者說少,以至于在課堂上本應用時很少的部分(第一自然段分析)卻用了5分鐘,導致來后來的時間充裕,乃至于最后讓學生品讀課文(留有3分鐘之久)。
當然,本節課有一點自認為做得還不錯,那就是注重了語文的工具性,如把反問句改成陳述句,描寫方法的訓練,語句的揣摩體會等。
最后總結一下:首先,備課一定要充分,要預設好教學環節,并精心備好引導過渡的語言,實現課堂環節的流暢自然;其次是放開手腳讓學生去讀、去思、去分析、去回答,老師做好引導點撥。在這里不妨說一下孔老夫子,他老人家在授課時,不到弟子實在弄不懂而發急時,不去啟發開導他(不憤不啟),不到他心里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他(不悱不發),如果學生不能舉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復地給他舉例了(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最后,師生合作,實現一堂好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