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書朱氏治家格言聚集90句
朱子家訓原文和譯文
《朱子家訓》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廬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為主的啟蒙教材。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朱子家訓原文和譯文,希望有所幫助!
朱子家訓
原文
君之所貴者,仁也。臣之所貴者,忠也。父之所貴者,慈也。子之所貴者,孝也。兄之所貴者,友也。弟之所貴者,恭也。夫之所貴者,和也。婦之所貴者,柔也。事師長貴乎禮也,交朋友貴乎信也。見老者,敬之;見幼者,愛之。
有德者,年雖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雖高于我,我必遠之。慎勿談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長。仇者以義解之,怨者以直報之,隨所遇而安之。人有小過,含容而忍之;人有大過,以理而諭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人有惡,則掩之;人有善,則揚之。處世無私仇,治家無私法。勿損人而利己,勿妒賢而嫉能。勿稱忿而報橫逆,勿非禮而害物命。見不義之財勿取,遇合理之事則從。
詩書不可不讀,禮義不可不知。子孫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難不可不扶。守我之分者,禮也;聽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之。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體,飲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無也,可不慎哉!(錄自《紫陽朱氏宗譜》)
翻譯
作為國君,最重要的是懷有仁慈的心。作為臣子,最重要的則是忠誠。為人父,最重要的是慈愛;為人子,最要緊的則是孝道。作人的兄長,最要緊的是友愛弟妹;作為弟妹,則要恭敬兄長。作丈夫的,最重要的是態度平和,作妻子的,則必須重視溫柔的作用。與師長相處,最重要的是合乎禮;與朋友相交,最重要的則是講信用。遇見老者,當有尊敬之心;看見幼者,當有慈愛之心。
對于品德高尚的人,雖然年紀比我小,我也應當尊敬他;對那些素行不端者,雖年紀比我大,我們也該離他遠點。千萬不要談論別人的短處,更加不可以仗侍著自己的長處而自以為了不起。對人有恨意,化解之道就在于檢查自己是否站在合于道義的一方;對于那些自己所怨恨的`人,則應以平直的心態,正常地對待他們。隨便遇到什么樣的環境,都當心平氣和地接受。別人有小過錯,則應有包容之心;別人犯了較大的過錯,則應將正確合理的作法明白告訴他。不要以為只是一件小小的善事而不去做,更不可以認為是小小的壞事而大膽地去做。別人的缺點,(面對他人的時候)我們應幫他稍加掩蓋;別人的優點,則應該幫他宣揚。處世不應為了私事而與人結仇;治家更要注意不可因為私心而有不公平的作法。不要做損人利己的事,不要有妒賢嫉能的心態。遇到不順的事情,切勿因氣憤而求一時之快;不要違背正常的行為規范而去傷害別的物體。遇有不合正義的發財機會,則應該放棄;遇到合情合理的事情,則不妨從事。
古圣先賢所流傳下來的經典,不可以不讀;待人的合理規范與處世的正當態度,則不可不知。對后代子孫,不能不重視教育;對仆人幫傭,則必須能體諒關懷。數千年的文化傳統不可不尊敬;遇到災變打擊,則不可不相互扶持。謹守本分,必須有賴于了解做人的基本規范;而我們一生的命運,則是由老天來決定。一個人能做到以上各點,則老天必定會來相助的。這些基本的道理,都是日常生活中隨處可做的。就像衣服之于身體,飲食之于口腹,是每天都不可離開,每天都不可缺少的。我們對這些基本的生活道理,怎可不重視呢?
《水經》原文和譯文
《水經》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贬B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木包止響騰,余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然是說也,余尤疑之。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捕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云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顴鶴也。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為此也。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口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用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譯文】
《水經》說:“鄱陽湖口有石鐘山。”酈道元認為下面對著深潭,微風鼓動波浪,水和石互相碰撞,發出的聲音好像大鐘一般。這個說法,人們常常懷疑它。現在把鐘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風大浪也不能使它發出聲響,何況是石頭呢!到了唐代,李渤才去探尋它的遺跡,在深潭邊找到兩塊山石,敲打它們,聽它們的聲音。南邊那塊的聲音重濁而模糊,北邊那塊的聲音清脆而響亮,鼓槌停止敲擊,聲音還在傳揚,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認為找到石鐘山命名的原因了。但是這個說法,我更加懷疑它。山石被敲打時鏗鏘作響,到處都這樣,可是唯獨這座山用鐘來命名,為什么呢?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日,我從齊安坐船到臨汝去,大兒子蘇邁將要去就任饒州德興縣的縣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夠觀察這座稱為“石鐘”的山。廟里的和尚叫小孩拿著斧頭,在亂石中間選一兩處敲打它,發出的響聲,我本來就覺得可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獨自和蘇邁坐著小船來到絕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在旁邊聳立著,高達千尺,好像兇猛的野獸和奇異的鬼怪,陰森森地要向人撲過來;山上宿巢的老鷹聽到人聲,也受驚飛起來,在云霄中磔磔地鳴叫;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邊咳邊笑的聲音,有人說這是鸛鶴。我正心驚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聲音從水上發出,噌地響著像鐘鼓的聲音連續不斷。船夫非常害怕。我慢慢地觀察,原來山腳下都是石頭的洞穴和裂縫,不知它們的'深淺,微微的水波涌進洞穴和裂縫,激蕩撞擊便產生這樣的聲音。船繞到兩山之間,將要進入港口,有塊大石頭擋在水流的中央,上面可坐百來個人,中間是空的,而且有許多窟窿,把風浪吞進去又吐出來,發出窾坎鏜的聲音,同先前噌的聲音相互應和,好像音樂演奏。我于是笑著對蘇邁說:“你知道嗎?那噌吰的響聲,是周景王無射鐘的聲音;窾坎鏜的響聲,是魏莊子歌鐘的聲音。古代的人沒有欺騙我啊!”
凡事不親眼看到親耳聽到,卻憑主觀想像去推斷它的有無,可以嗎?酈道元見到和聽到的,大概和我一樣,但是說得不詳細;士大夫終究不愿夜晚乘著小船??吭趹已陆^壁下面,所以不能知道真相;而漁夫船工,雖然知道卻又不能用文字表達。這就是石鐘山得名的由來在世上沒有流傳下來的緣故啊。而淺陋的人,竟用斧頭敲打山石的辦法來尋求石鐘山得名的原因,自以為得到了它的真相。我因此記下這件事,嘆惜酈道元記敘的簡略,譏笑李渤的淺陋。
報任安書原文和譯文
原文:
少卿足下:曩者辱賜書,教以慎于接物,推賢進士為務,意氣勤勤懇懇,若望仆不相師用,而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是也。雖罷駑,亦嘗側聞長者遺風矣。顧自以為身殘處穢,動而見尤,欲益反損,是以抑郁而無誰語。諺曰:“誰為為之?孰令聽之?”蓋鐘子期死,伯牙終身不復鼓琴。何則?士為知己用,女為說己容。若仆大質已虧缺,雖材懷隨、和,行若由、夷,終不可以為榮,適足以發笑而自點耳。
書辭宜答,會東從上來,又迫*事,相見日淺,卒卒無須臾之間得竭指意。今少卿抱不測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從上上雍,恐卒然不可諱。是仆終已不得舒憤懣以曉左右,則長逝者魂魄私恨無窮。請略陳固陋。闕然不報,幸勿過。
仆聞之,修身者智之府也,愛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義之符也,恥辱者勇之決也,立名者行之極也。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讬于世,列于君子之林矣。故禍莫僭于欲利,悲莫痛于傷心,行莫丑于辱先,而詬莫大于宮刑。刑余之人,無所比數,非一世也,所從來遠矣。昔衛靈公與雍渠載,孔子適陳;商鞅因景監見,趙良寒心;同子參乘,爰絲變色;自古而恥之。夫中材之人,事關于宦豎,莫不傷氣,況伉慨之士乎!如今朝雖乏人,奈何令刀鋸之余薦天下豪雋哉!仆賴先人緒業,得待罪輦轂下,二十余年矣。所以自惟:上之,不能納忠效信,有奇策材力之譽,自結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遺補闕,招賢進能,顯巖穴之士;外之,不能備行伍,攻城[野戰],有斬將搴旗之功;下之,不能累日積勞,取尊官厚祿,以為宗族交游光寵。四者無一遂,茍合取容,無所短長之效,可見于此矣。鄉者,仆亦嘗廁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議。不以此時引維綱,盡思慮,今已虧形為埽除之隸,在阘茸之中,乃欲印首信眉,論列是非,不亦輕朝廷,羞當世之士邪!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
且事本末未易明也。仆少負不羈之才,長無鄉曲之譽,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奉薄技,出入周衛之中。仆以為戴盆何以望天,故絕賓客之知,忘室家之業,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務壹心營職,以求親媚于主上。而事乃有大謬不然者。夫仆與李陵俱居門下,素非相善也,趣舍異路,未嘗銜歪酒接殷勤之歡。然仆觀其為人自奇士,事親孝,與士信,臨財廉,取予義,分別有讓,恭儉下人,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其素所畜積也,仆以為有國士之風。夫人臣出萬死不顧一生之計,赴公家之難,斯已奇矣。今舉事壹不當,而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孽其短,仆誠私心痛之。且李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踐戎馬之地,足歷王庭,垂餌虎口,橫挑彊胡,卬億萬之師,與單于連戰十余日,所殺過當。虜救死扶傷不給,旃裘之君長咸震怖,乃悉徵左右賢王,舉引弓之民,一國共攻而圍之,轉斗千里,矢盡道窮,救兵不至,士卒死傷如積。
然李陵一呼勞軍,士無不起,躬流涕,沫血飲泣,張空弮,冒白刃,北首爭死敵。陵未沒時,使有來報,漢公卿王侯皆奉觴上壽。后數日,陵敗書聞,主上為之食不甘味,聽朝不怡。大臣憂懼,不知所出。仆竊不自料其卑*,見主上慘悽怛悼,誠欲效其款款之愚。以為李陵素與士大夫絕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雖古名將不過也。身雖陷敗,彼觀其意,且欲得其當而報漢。事已無可奈何,其所摧敗,功亦足以暴于天下。仆懷欲陳之,而未有路。適會召問,即以此指推言陵功,欲以廣主上之意,塞睚眥之辭。未能盡明,明主不深曉,以為仆沮貳師,而為李陵游說,遂下于理。拳拳之忠,終不能自列,因為誣上,卒從吏議。家貧,財賂不足以自贖,交游莫救,左右親近不為壹言。身非木石,獨與法吏為伍,深幽囹圄之中,誰可告愬者!此正少卿所親見,仆行事豈不然邪?李陵既生降,聵其家聲,而仆又茸以蠶室,重為天下觀笑。悲夫!悲夫!
譯文:
少卿足下:前不久承蒙您給我寫信,教導我要謹慎地接人待物,以推舉賢能、引薦人才為己任,情意、態度十分懇切誠摯,但抱怨我沒有遵從您的意見去推薦賢才,而去附和俗人的見解。其實,我并非敢這樣做。我雖然平庸無能,但也曾聽到過德高才俊的前輩遺留下來的風尚。只是我自認為身體已遭受摧殘,又處于污濁的環境之中,每有行動便受到指責,想對事情有所增益,結果反而自己遭到損害,因此我獨自憂悶而不能向人訴說。俗話說:“為誰去做,教誰來聽?”鐘子期死了,伯牙便一輩子不再彈琴。這是為什么呢?賢士樂于被了解自己的人所用,女子為喜愛自己的人而打扮。象我這樣的人,身軀已經虧殘,雖然才能象隨侯珠、和氏璧那樣稀有,品行象許由、伯夷那樣高尚,終究不能用這些來引以為榮,恰好會引人恥笑而自取污辱。
來信本應及時答復,剛巧我侍從皇上東巡回來,后又為煩瑣之事所逼迫,同您見面的日子很少,我又匆匆忙忙地沒有些微空閑來詳盡地表達心意。現在您蒙受意想不到的罪禍,再過一月,臨近十二月,我侍從皇上到雍縣去的日期也迫近了,恐怕突然之間您就會有不幸之事發生,因而使我終生不能向您抒發胸中的憤懣,那么與世長辭的靈魂會永遠留下無窮的遺怨。請讓我向您略約陳述淺陋的意見。隔了很長的日子沒有復信紿您,希望您不要責怪。
我聽到過這樣的說法:善于加強自我修養,智慧就聚于一身;樂于助人,是“仁”的起點;正當的取予,是推行“義”的依據;懂得恥辱,是勇的標志;建立美好的名聲,是品行的終極目標。志士有這五種品德,然后就可以立足于社會,排在君子的行列中了。所以,禍患沒有比貪利更悲慘的了,悲哀沒有比心靈受創更痛苦的了,行為沒有比污辱祖先更丑惡的了,恥辱沒有比遭受宮刑更重大的了。受過宮刑的人,社會地位是沒法比類的,這并非當今之世如此,這可追溯到很遠的時候。從前衛靈公與宦官雍渠同坐一輛車子,孔子感到羞恥,便離開衛國到陳國去,商鞅靠了宦官景監的推薦而被秦孝公召見,賢士趙良為此寒心;太監趙同子陪坐在漢文帝的車上,袁絲為之臉色大變。自古以來,人們對宦官都是鄙視的。一個才能平常的人,一旦事情關系到宦官,沒有不感到屈辱的,更何況一個慷慨剛強的志士呢?如今朝廷雖然缺乏人材,但怎么會讓一個受過刀鋸摧殘之刑的人,來推薦天下的豪杰俊才呢?我憑著先人遺留下來的余業,才能夠在京城任職,到現在已二十多年了。我常常這樣想:上不能對君王盡忠和報效信誠,而獲得有奇策和才干的稱譽,從而得到皇上的信任;其次,又不能給皇上拾取遺漏,補正闕失,招納賢才,推舉能人,發現山野隱居的賢士;對外,不能整頓軍隊,攻城野戰,以建立斬將奪旗的功勞;從最次要的方面來看,又不能每日積累功勞,謀得高官厚祿,來為宗族和朋友爭光。這四個方面沒有哪一方面做出成績,我只能有意地迎合皇上的心意,以保全自己的地位。我沒有些微的建樹,可以從這些方面看出來。以前,我也曾置身于下大夫的行列,在朝堂上發表些不值一提的意見。我沒有利用這個機會申張綱紀,竭盡思慮,到現在身體殘廢而成為打掃污穢的奴隸,處在卑*者中間,還想昂首揚眉,評論是非,不也是輕視朝廷、羞辱了當世的君子們嗎?唉!唉!象我這樣的人,還有什么可說的!還有什么可說的!
而且,事情的前因后果—般人是不容易弄明白的。我在少年的時候就沒有卓越不羈的才華,成年以后也沒有得到鄉里的稱譽,幸虧皇上因為我父親是太史令,使我能夠獲得奉獻微薄才能的機會,出入宮禁之中。我認為頭上頂著盆子就不能望天,所以斷絕了賓客的往來,忘掉了家室的事務,日夜都在考慮全部獻出自己的微不足道的才干和能力,專心供職,以求得皇上的信任和寵幸。但是,事情與愿望違背太大,不是原先所料想的那樣。我和李陵都在朝中為官,向來并沒有多少交往,追求和反對的目標也不相同,從不曾在一起舉杯飲酒,互相表示友好的感情。但是我觀察李陵的為人,確是個守節操的不平常之人:奉事父母講孝道,同朋友交往守信用,遇到錢財很廉潔,或取或予都合乎禮義,能分別長幼尊卑,謙讓有禮,恭敬謙卑自甘人下,總是考慮著奮不顧身來赴國家的急難。他歷來積鑄的品德,我認為有國士的風度。
做人臣的,從出于萬死而不顧一生的考慮,奔赴國家的危難,這已經是很少見的了。現在他行事一有不當,而那些只顧保全自己性命和妻室兒女利益的臣子們,便跟著挑撥是非,夸大過錯,陷人于禍,我確實從內心感到沉痛。況且李陵帶領的兵卒不滿五千,深入敵人軍事要地,到達單于的王庭,好象在老虎口上垂掛誘餌,向強大的胡兵四面挑戰,面對著億萬敵兵,同單于連續作戰十多天,殺傷的敵人超過了自己軍隊的人數,使得敵人連救死扶傷都顧不上。匈奴君長都十分震驚恐怖,于是就征調左、右賢王,出動了所有會開弓放箭的.人,舉國上下,共同攻打李陵并包圍他。李陵轉戰千里,箭都射完了,進退之路已經斷絕,救兵不來,士兵死傷成堆。但是,當李陵振臂一呼,鼓舞士氣的時候,兵士沒有不奮起的,他們流著眼淚,一個個滿臉是血,強忍悲泣,拉開空的弓弦,冒著白光閃閃的刀鋒,向北拼死殺敵。
當李陵的軍隊尚未覆沒的時候,使者曾給朝廷送來捷報,朝廷的公卿王侯都舉杯為皇上慶賀。幾天以后,李陵兵敗的奏書傳來,皇上為此而飲食不甜,處理朝政也不高興。大臣們都很憂慮,害怕,不知如何是好。我私下里并未考慮自己的卑*,見皇上悲傷痛心,實在想盡一點我那款款愚忠。我認為李陵向來與將士們同甘共苦,能夠換得士兵們拼死效命的行動,即使是古代名將恐怕也沒能超過的。他雖然身陷重圍,兵敗投降,但看他的意思,是想尋找機會報效漢朝。事情已經到了無可奈何的地步,但他摧垮、打敗敵軍的功勞,也足以向天下人顯示他的本心了。我內心打算向皇上陳述上面的看法,而沒有得到適當的機會,恰逢皇上召見,詢問我的看法,我就根據這些意見來論述李陵的功勞,想以此來寬慰皇上的胸懷,堵塞那些攻擊、誣陷的言論。
我沒有完全說清我的意思,圣明的君主不深入了解,認為我是攻擊貳師將軍,而為李陵辯解,于是將我交付獄官處罰。我的虔敬和忠誠的心意,始終沒有機會陳述和辯白,被判了誣上的罪名,皇上終于同意了法吏的判決。我家境貧寒,微薄的錢財不足以拿來贖罪,朋友們誰也不出面營救,皇帝左右的親近大臣又不肯替我說一句話。我血肉之軀本非木頭和石塊,卻與執法的官吏在一起,深深地關閉在牢獄之中,我向誰去訴說內心的痛苦呢?這些,正是少卿所親眼看見的,我的所作所為難道不正是這樣嗎?李陵投降以后,敗壞了他的家族的名聲,而我接著被置于蠶室,更被天下人所恥笑,可悲??!可悲!
《自嘲》的原文和譯文
朝代:宋代
作者:陸游
原文:
少讀詩書陋漢唐,莫年身世寄農桑。
騎驢兩腳欲到地,愛酒一樽常在旁。
老去形容雖變改,醉來意氣尚軒昂。
太行王屋何由動,堪笑愚公不自量。
少讀詩書陋漢唐,莫年身世寄農桑。
少年時候讀詩書,連漢唐的武功也不放在眼里,到老卻寄身農桑。
騎驢兩腳欲到地,愛酒一樽常在旁。
騎在驢身上兩腳快要到地,喜愛喝酒,酒杯常在身旁。
老去形容雖變改,醉來意氣尚軒昂。
老去以后容貌雖然變改,醉了以后意氣仍然軒昂。
太行王屋何由動,堪笑愚公不自量。
太行王屋兩座山究竟是怎么被移動的?可笑我自己就像愚公一樣不自量。
少讀詩書陋漢唐,莫年身世寄農桑。
少年時候讀詩書,連漢唐的武功也不放在眼里,到老卻寄身農桑。
騎驢兩腳欲到地,愛酒一樽常在旁。
騎在驢身上兩腳快要到地,喜愛喝酒,酒杯常在身旁。
老去形容雖變改,醉來意氣尚軒昂。
老去以后容貌雖然變改,醉了以后意氣仍然軒昂。
太行王屋何由動,堪笑愚公不自量。
太行王屋兩座山究竟是怎么被移動的'?可笑我自己就像愚公一樣不自量。
少讀詩書陋漢唐,莫年身世寄農桑。
少年時候讀詩書,連漢唐的武功也不放在眼里,到老卻寄身農桑。
騎驢兩腳欲到地,愛酒一樽常在旁。
騎在驢身上兩腳快要到地,喜愛喝酒,酒杯常在身旁。
老去形容雖變改,醉來意氣尚軒昂。
老去以后容貌雖然變改,醉了以后意氣仍然軒昂。
太行王屋何由動,堪笑愚公不自量。
太行王屋兩座山究竟是怎么被移動的?可笑我自己就像愚公一樣不自量。
譯文
少年時候讀詩書,連漢唐的武功也不放在眼里,到老卻寄身農桑。騎在驢身上兩腳快要到地,喜愛喝酒,酒杯常在身旁。老去以后容貌雖然變改,醉了以后意氣仍然軒昂。太行王屋兩座山究竟是怎么被移動的?可笑我自己就像愚公一樣不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