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東萊精神格言集錦5篇
《送東萊學士無競》全詩翻譯賞析
“孤松宜晚歲,眾木愛芳春。”這兩句是以孤松之剛直的性格喻王無競,以眾木喻那些專事諂媚之徒——那剛正孤直的松樹,歲晚高寒時節,方顯出它凌霜傲雪的品格;柔弱無骨的枝苗,只能在眾花吐艷的春日生長。對比之間,褒貶自明,語含哲理,近于格言。通過比喻形象地說明:王學士眼前雖然不得志,但相信他和孤松一樣,是能經得起風霜的考驗的。
出自陳子昂《送東萊學士無競》
寶劍千金買,生平未許人。
懷君萬里別,持贈送交親。
孤松宜晚歲,眾木愛芳春。
已矣將何道,無令白發新。
注釋
東萊(lái):西漢郡名,治所在今山東掖縣。
學士:官名,是皇帝身邊的文學侍從。
無競:王無競,字仲烈,東萊人。性情剛烈耿直,不肯奉迎權貴,仕途坎坷,屢遭貶謫。
未許人:沒有答應送給別人。未:沒有。許:應允,認可,答應。
懷君:想念您。懷:想到,想念。君:引申為人的尊稱,相當于“您”。
結交親:結交親密。
孤松:孤直的松樹。
晚歲:一年將盡的時侯。
芳春:春天,春季。
已矣:算了吧。
將何道:還有什么可說的呢?
無:通毋、勿。
白發新:新添白發。
參考譯文
這把寶劍異常珍貴價值千金,多年來我從未答應送給別人。
想到你就要啟程到遠隔萬里的'地方去,把它贈送給你以表結交情深。
峰頂孤松適宜在嚴寒中生長,一般草木喜歡在春天里爭勝。
生在當今世道還有什么可說,你千萬別愁添白發就此消沉。
賞析
《送東萊學士無競》,是唐代詩人陳子昂創作的一首五律。前二句以襯墊方式來寫寶劍千金珍貴、平生未認可別人,突顯出王無競才華橫溢,二者之間的深厚情誼。三四句聊表惜別之情,借寶劍的千金之貴,側面贊揚了王無競的才志和品格。五六句借“孤松”“眾木”勉勵王無競,不避風刀霜劍與嚴寒搏斗,不與權貴同流合污,保持頑強性格和高尚情操。末兩句寫詩人勸勉和鼓勵友人振奮精神,亦借此警醒自身不甘沉淪,奮發有為的凌云豪情,抒發了自己政治上遭受挫折的不平與憤懣。
武后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同羅、仆固叛亂,王無競與陳子昂隨喬知之北征,出隴坻,經張掖河,駐同城(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境內)。此酬別詩作于陳子昂為摯友王無競送行,以千金寶劍相贈之時
寶劍是殺敵的武器,古人把它看作建功立業的象征。臨別時詩人把寶劍送給即將遠行的友人,表現了對友人的鼓勵與期望。詩的前一二句“寶劍千金買,平生未許人”是一個襯墊,寫詩人有一把價值千金的寶劍,想給它挑選一個配得上佩帶它的主人,這么多年來一直沒有找到個可以期許的人。詩人借寶劍來寫人:寫王無競的才能,也寫他們之間的友情。好馬需要名將騎,好劍也需要有才能的人才有資格佩帶。
三四句“懷君萬里別,持贈結交親”,寫友人就要啟程到遠隔萬里的地方去,詩人把寶劍贈送給友人。聊表惜別之情,為寶劍有幸找到一個合適的主人。借寶劍的千金之貴,寫出王無競的非凡之才;借平生的無限珍惜,突出相互之間的友情之深。從側面贊揚了王無競的才志和品格,也表明兩者之間志趣相投的知己。
前四句寫贈物,后四句轉寫贈言。五六兩句“孤松宜晚歲,眾木愛芳春。”是勉勵的話,寫一般的花草樹木都喜歡在春天里爭芳斗艷,只有高高山峰的孤松,在一年將盡的冬季,不避風刀霜劍與嚴寒搏斗,更顯出它那頑強的性格和高尚的節操。孔夫子說:“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孤松宜晚歲”一句似從此化出,勉勵友人要像絕頂孤松那樣傲霜斗雪,常綠不凋,在后半生保持頑強性格和高尚情操,不要像一般草木那樣,只能爭艷于春暖時節,一遇風霜嚴寒,便枯萎凋謝。
“晚歲”,一年將盡,也暗含著大器晚成的意思,用雙關的語意鼓勵對方。里面也就包含了這樣的意思:不要因眼前的挫折而喪失信心,應當象“歲寒不凋”的孤松那樣經得起風霜的考驗。這里巧妙地用了“眾木”和“孤松”的比喻是寓有深意的。眾木喜歡春天的芳華,孤松卻傲岸不屈,晚歲在與冰雪抗爭中顯出錚錚鐵骨。“山上青松山下花,花笑青松不如它。有朝一日寒風至,只見青松不見花。”對比之下,孤松的品格與節操的美就更加突出。詩人以這樣的比喻來贊揚王無競,顯得更加形象、有力。這兩句對比強烈,在贊賞和勉勵的同時,對一般小人給予了極大的鄙視和無情的鞭撻,語意含蓄,韻味深廣。
最后兩句“已矣將何道,無令白發新”,寫出友人不公平待遇已事實,但切不可就此消沉下去,應當及時努力,不要虛度年華,莫到滿頭白發之時而空悲感傷。從詩意中隱隱流露出詩人對友人受到不公的待遇而憤慨的,但詩人并沒有停留在這一點上,更主要的是勸勉和鼓勵友人振奮精神,努力奮斗。以儒家“窮則獨善其身”的思想安慰勸勉友人,雖然生不逢時,也不要空老歲月,虛度年華。全詩慷慨深沉,悲壯蒼涼,體現了詩人不甘沉淪,奮發有為的精神。
《熱海行送崔侍御還京》全詩翻譯賞析
“蒸沙爍石燃虜云,沸浪炎波煎漢月。”這幾句極言熱海一帶之炎熱——氣候酷熱,黃沙像在鍋里蒸煮,能使石頭融化;天上的云彩象在燃燒,海水像沸騰一樣,熱浪足能煎煮天上的月亮。以浪漫、夸張手法,極言熱海之熱。驚心動魄,令人咋舌。
出自
側聞陰山胡兒語,西頭熱海水如煮。
海上眾鳥不敢飛,中有鯉魚長且肥。
岸旁青草長不歇,空中白雪遙旋滅。
蒸沙爍石燃虜云,沸浪炎波煎漢月。
陰火潛燒天地爐,何事偏烘西一隅?
勢吞月窟侵太白,氣連赤坂通單于。
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見夕陽海邊落。
柏臺霜威寒逼人,熱海炎氣為之薄。
①爍石:使石頭融化。
②虜云:邊地之云。
③煎漢月:酷熱得月亮也像被煎一樣。
譯文
我聽陰山人們說過多回,西方熱海之水好似煮沸。
海上各種鳥兒不敢飛翔,水中鯉魚卻是大而肥美!
岸邊青草常年不見哀歇,空中雪花遠遠融化消滅,
沙石熾熱燃燒邊地層云,波浪沸騰煎煮古時明月。
地下烈火暗中熊熊燃燒,為何偏把西方一角烘烤!
氣浪彌漫西方月窟太白,把那廣大邊塞地帶籠罩。
置酒送君在那天山城郭,熱海之畔夕陽正要西落。
君居柏臺威嚴好似寒霜,熱海炎氣因而頓覺淡薄!
簡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也是一首獨具特色的邊塞詩。詩人巧妙地將寫景與送別相結合,運用大膽而奇特的想象,運用比喻、夸張的`手法描寫出熱海的奇異風光,并在極寫“熱”之后拈出一“寒”字,以上文所有對“熱”的描繪有力烘托崔侍御為官清正嚴明。
“蒸沙爍石燃虜云,沸浪炎波煎漢月。”兩句十四字中,用了蒸、爍、燃、沸、炎、煎六個動詞,夸張地描繪出熱海的威力:蒸熱了沙子,熔化了巖石,點燃了天邊云朵,煮沸了細浪,烤熱了波濤,煎燙了高空明月,充分顯示出詩人煉字之工和大膽而奇異的想象。
岑參的這首詩 ,在寫作手法上以“側寫”標新,全詩寫熱海 ,由水中到地面到空中,處處炎氣逼人,除了“側聞”的“水如煮 ”外再沒有出現一個“熱”字,而是通過魚、鳥、草、雪、沙、石、云、浪、波和月等景物的描寫,表現出熱海之熱,使全詩真實可感。
此詩寄情出人意表,構思新奇。詩人巧設回環,在極力描述了熱海之奇景,完美展現熱海風光之時才宛然一轉,表明自己吟詩的環境和緣由,“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見夕陽海邊落”。在天山腳下的城郭,在夕陽西下將于海邊沉沒之時,與朋友送行,無盡的離別之情用一“醉”字消融于無形,豪放不羈。“柏臺霜威寒逼人,熱海炎氣為之薄”這最后兩句,用熱情洋溢的語言盛贊崔侍御的高風亮節,連熱海的炎威也為之消減。
磧西頭送李判官入京全詩翻譯賞析
磧西頭送李判官入京
岑參
一身從遠使,
萬里向安西。
漢月垂鄉淚,
胡沙費馬蹄。
尋河愁地盡,
過磧覺天低。
送子軍中飲,
家書醉里題。
岑參詩鑒賞
這首詩是岑參天寶八年(749 )在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幕中任右威衛錄事參軍、充節度使幕掌書記時所作。磧西,即安西都護府,治所在今新疆庫車附近。詩為送同僚李判官去京城長安之作。
這首詩本為送李判官入京,卻先從自己從長安入安西著筆。“一身從遠使,萬里向安西”.說自己在天寶八年受高仙芝之聘,不遠萬里,從長安來到安西。
安西,在唐代是一個十分遙遠、荒涼的所在,不少人視為畏途,而詩人為實現一身報國志心甘情愿地前往這個遙遠荒涼的地方。在“一身”與“萬里”的懸殊中,表現出作者驚人而又超人的膽魄和勇氣;同時,“一身”也包含離別家鄉親人之意,為下文寫鄉愁埋下伏筆。“從”、“向”二字的連用,又表現出作者一往無前、義無反顧的氣概。兩句起得十分有力,著墨不多,但卻內涵豐富而又形象鮮明,為下面具體描寫安西情形作了自然的導引。
中間兩聯,是全詩的重點,作者著重寫了來安西途中的所見所感。頸聯“漢月垂鄉淚,胡沙費馬蹄”,寫星夜兼程趕路的情形。在長安與家人見慣了的一輪明月,此時卻獨掛在沙漠上,顯得有幾分愁慘,仿佛在對人垂淚一樣。這里不說自己因對月思鄉而垂淚,卻反說明月對己垂淚。而自己的思鄉之念,已形象地見于言外。這也是將明月擬人化,賦予無生命的月亮以活潑的人格,給在沙漠上行進的孤身一人作陪襯,使得天上地下的景物融成一片,遙相對應,別有情致。
在夜中行進,松軟的沙子使坐騎格外吃力,“費馬蹄”三字,既指對馬蹄的磨損,更有沙軟難行之意,足見行進的艱難,但作者仍然奮進不息。接著,頷聯一方面承接頸聯,繼續寫行進,同時又一轉,從夜間過渡到白天:“尋河愁地盡,過磧覺天低。”這一聯景象十分逼真、壯闊。上句用張騫出使西域尋找黃河源頭的典故,意喻簡直要走到天地的盡頭;通過沙漠時,覺得天也格外低矮了。這里面,既有對旅途艱辛的描寫,但更多的卻是從一個剛從內地來到西北邊陲的人的眼中,以驚愕的神情,來描寫那未曾見過的新奇而壯闊無比的景象,其中飽和著作者對新鮮生活的追求和對邊疆的熱愛,充滿著由衷的激情。
通過這樣的層層轉接,對萬里西行的鋪敘、描寫,最后終于寫到了給李判官送行,“送子軍中飲,家書醉里題。”這最后的送行絕沒有悲切之語,而是在軍帳中與李判官痛飲,使臨行前的聚會,充滿著振奮人心的豪壯氣概。詩人也沒有寫旅途珍重之語,因為本詩前三聯已經敘述了自己西行時的種種情形,而李判官的東歸,也是順著這一條路線,在上面的描寫中已經暗含旅途艱難、須多保重之意,這里無須再作贅語了。詩人此時更多的想到了自己遠在長安的家人。他萬里西行之后,那久已蘊蓄于心的深切鄉思,此時一經李判官返京的`觸發,如火山噴發一樣不可遏止,于是就趁痛飲酒酣之時,在軍帳中作書,將心中的萬語千言寫出,托李判官帶回長安家中。“家書醉里題”,一方面表現出詩人在醉中仍然沒有忘記家鄉和親人,足見鄉思之切、之深;另一方面也極為形象地表現了作者在醺然中揮毫疾書、下筆不能自休的情景。一股豪氣充滿軍帳,融注在全詩的字句中,給讀者以深刻的感受。
全詩氣魄沉雄,在遠行的豪情中有思鄉的清淚,在艱辛的磨難中又表現出勇猛奮進的精神。且都是通過對安西的新奇而特有景物的描寫,曲折表現出來的。
詩句樸實無華,仿佛胸臆流出,耐人咀嚼,情韻無限,為岑參邊塞詩中的佳作之一。
杜審言《送崔融》全詩翻譯及賞析
送崔融
(唐)杜審言
君王行出將,書記遠從征。
祖帳連河闕,軍麾動洛城。
旌旗朝朔氣,笳吹夜邊聲。
坐覺煙塵少,秋風古北平。
注釋
崔(cuī)融(róng):杜審言的友人,字安成,齊州全節(今山東歷城)人,唐文學家,時任節度使書記官,與杜審言有深交。
行出將:將要派遣大將出征。
書記:崔融為節度使掌書記之官。
祖帳(zhàng):為送別行人在路上設的酒宴帷帳。
連河闕(quē):從京城連續到黃河邊。闕,宮殿。指京城。
軍麾(huī):軍旗,這里代指軍隊。
洛(luò)城:洛陽城。
旌(jīng)旃(zhān):旗幟、軍旗。
朔(shuò)氣:北方寒冷的空氣。
笳(jiā):即胡笳。一種管樂器,漢魏時流行于塞北和西域,軍營中常用作號令。
邊聲:邊界上的警報聲。
坐覺:安坐軍中,運籌帷幄。
煙塵:古時邊境有敵入侵,便舉火焚煙報警,這里指戰事。
古北:指北方邊境。
譯文
君王將派遣大將出師遠征,你作為書記官也奉命隨行。
餞別的酒宴規模十分盛大,雄壯的軍威轟動整個洛城。
軍旗在早晨的寒氣中飄揚,胡笳在夜晚的邊境上傳鳴。
你穩坐中軍籌劃滅敵計謀,北方的邊境秋天就能平定。
創作背景
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五月,契丹攻陷營州,七月朝廷命梁王武三思為榆吳道安撫大使,東征以防契丹。崔融也隨軍東征。崔融當時在武三思幕府掌書記。這首詩是作者送別他出征時所寫。
賞析:
《送崔融》是唐代詩人杜審言的五言律詩。此詩是杜審言為好友崔融而作,崔融時任唐代節度使掌書記之官。一二句以敘事方式,寫友人奉命隨行遠征,交代送別的原因。三四句寫送別的場面氣魄宏大、陣勢壯觀。后四句寫詩人設想大軍到達邊境后的情境,并推想此去必然掃平叛軍,清除煙氛,表達了詩人對崔融的鼓勵與祝愿。
全詩虛實相照,機趣盎然,格調古樸蒼勁,音韻鏗鏘流轉,在寫作上善于運用襯托的手法,特別是頸聯用“朔氣”和“邊聲”來反襯唐軍的威嚴和警覺,顯得十分傳神,是初唐五律中不可多得的送別佳品。
清代畫家方薰認為,用筆的神妙,就在于有虛有實,所謂“虛實使筆生動有機,機趣所之,生發不窮。”詩畫道理相同。此首送別詩,采用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寫出了別情,充滿了軍威,寫出了勝利,取得了情景和諧,韻味深長的.藝術效果。
“君王行出將,書記遠從征”以敘事的方式,交待友人遠出的原因和形勢,描繪出一幅君王為殲敵派將出征、書記隨主帥即將遠行的景致。友人從軍遠征,自然要說到行軍戰斗的事情,詩人卻用烘托氣氛的辦法,從側面來寫出送別的題旨,升華主題,使得詩歌條理分明,富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君王”與“書記"、“行”與“遠”的對舉,流露出詩人對友人的稱贊和羨慕之情,也暗含詩人殷勤送別之情,也表現出詩人想建功立業的寄望。
“祖帳連河闕,軍麾動洛城”以寫景的方式,緊接上文,描繪出一幅餞別的帳蓬連綿不斷、從宮闕直伸延到河邊的景致。詩人以熱烈的感情,豐富的想象,夸張的語言,使得結構顯得嚴謹,寫出征時熱烈隆重的餞別場面和威嚴雄壯的軍容。“連”、“動”兩個動詞,用得貼切自然,可謂一字傳神,觥籌交錯中,使得出征和送行的場面聲勢浩大、氣勢強勁。
“旌旃朝朔氣,茄吹夜邊聲”寫詩人想象奔赴戰場后的情景:旌旗在晨光下迎著朔風招展,笳聲在月色里放聲長鳴,響徹邊城。“朝”、“朔氣”、“吹”、“邊聲”,富有烘云托月之意,字里間處處充溢著豪氣四溢、志興翻飛的氣勢,流露出軍營嚴肅、高昂的士氣和戰場的悲壯氣氛,側面夸贊行軍和駐屯的整肅和警惕,暗寓出詩人對此次戰爭必勝信念的情愫。
“坐覺煙塵掃,秋風古北平”描繪出一幅友人穩坐中軍籌劃滅敵計謀、待到北疆秋風勁吹之日傳來平定的捷報的景致。詩人雖然沒有把殺敵的情況加以敘述,卻把友人那種飄逸豪放的氣度、揚眉劍出鞘的神情,活靈活現,洋溢著詩人寄托著對朋友的希望和鼓勵。詩人將餞行離別和抒懷融為一體,情意深長而又志氣干云,既表達了對友人的關切,又襯寫了包括友人在內的將士們的無畏精神。“坐覺”、“掃”、“平”,突顯出詩人對友人的勉勵,表現出對友人才華的信任和王師必勝的信心。
此詩借助馳騁想象的筆墨,描繪了一幅生動的沙場剪影。開頭四句,詩人實寫眼前的送別。后面四句,詩人超越空間的限制,寫想象中的邊塞惡劣的氣候環境,在讀者面前展現出一幅荒寒悲涼的景象,烘托出濃烈的戰爭氣氛。此詩虛實相照,機趣盎然,格調古樸蒼勁,音韻鏗鏘流轉,寫得言簡意賅又不失筆調豪放,回腸蕩氣又不失痛快淋漓,沒有悲悲切切的話語,而是充滿著勝利的信心和令人鼓舞的力量。詩中著重描寫友人到前線穩坐中軍、運籌帷幄的威武風姿,祝頌之意即暗含其中,這樣來寫送別,生面別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