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的經典格言集錦80句
姜子牙的經典語錄
【第1句】: 黃帝云予在民上,搖搖恐夕不至朝,故金人三緘其口,慎言語也。
【第2句】: 為將者,受命忘家;當敵忘身。
【第3句】: 勢因於敵家之動,變生於兩陳之間,奇正發於無窮之源。
【第4句】: 凡兵之道,莫過乎一。一者,能獨往獨來。
【第5句】: 為之不密,密而不富者,盜在其室。
【第6句】: 天下有粟,賢者食之;天下有民,賢者收之。屈一人下,伸萬人上,惟圣人能行之。
【第7句】: 將不仁,則三軍不親;將不勇,則三軍不為動。
【第8句】: 作將,冬日不服裘,夏日不操扇,天雨不張蓋幔,出隘塞過泥涂,將先下步。
【第9句】: 舉而不用,是有求賢之名,而無用賢之實也。
【第10句】: 知與眾同者,非人師也。大知似狂。不癡不狂,其名不彰;不狂不癡,不能成事。
【第11句】: 令行禁止,王者之師也。
【第12句】: 故必死,必死不如樂死,樂死不如甘死,甘死不如義死,義死不如視死如歸,此之謂也。故一人必死,十人弗能待也;十人必死,百人弗能待也;百人必死,千人弗能待也;千人必死,萬人弗能待也;萬人必死,橫行乎天下。
【第13句】: 致慈愛之心,立威武之戰,以卑其眾,練其精銳,砥礪其節,以高其氣,分為五選。異其旗章,勿使冒亂。堅其行陣,連其什伍,以禁淫非。壘陣之次,車騎之處,勒兵之勢,軍之法令,賞罰之數,使士赴火蹈刃,陷陳取將,死不旋踵者,多異於之將者也。
【第14句】: 民不失務則利之,農不失時則成之,省刑罰則生之,薄賦斂則與之,儉宮室臺榭則樂之,吏清不苛擾則喜之。民失其務則害之,農失其時則敗之,無罪而罰則殺之,重賦斂則奪之,多營宮室臺榭以疲民力則苦之,吏濁苛擾則怒之。故善為國者,馭民如父母之愛子,如兄之愛弟,見其饑寒則為之憂,見其勞苦則為之悲,賞罰如加于身,賦斂如取已物。此愛民之道也。
【第15句】: 萬民富樂而無饑寒之色,百姓戴其君如日月,親其君如父母。
【第16句】: 君不肖,則國危而民亂;君賢圣,則國安而民治。禍福在君,不在天時。
【第17句】: 國不可從外治,軍不可從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應敵。
【第18句】: 全勝不斗,大兵無創。
【第19句】: 民之所欲,天必從之。
【第20句】: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姜子牙《六韜》
【第21句】: 地薄者大木不產,水淺者大魚不游。——姜子牙《太公兵法》
【第22句】: 敵人驚動則聽之。聞鼓之音者,角也。見火光者,徵也。聞金鐵矛戟之音者,商也。聞人嘯呼之音者,羽也。寂寞無聲者,宮也。此五音,聲色之符也。
【第23句】: 微妙之音,皆在外候。
【第24句】: 夫律管十二,其要有五音:宮商角徵羽,此真正聲也,萬代不易。五行之神,道之常也。金木水火土,各以其勝攻也。古者,三皇之世,虛無之情,以制剛強。無有文字,皆由五行。五行之道,天地自然。六甲之分,微妙之神。
【第25句】: 兵勝之術,密察敵人之機,而速乘其利,復疾擊其不意。
【第26句】: 外亂而內整。示饑而實飽,內精而外鈍。一合一離,一聚一散。陰其謀,密其機,高其壘,伏其銳士。寂若無聲,敵不知我所備。欲其西,襲其東。
【第27句】: 任賢使能,而官有材,而賢者歸之矣。故賞在於成民之生,罰在於使人無罪,是以賞罰施民,而天下化矣。
【第28句】: 夫民之所利,譬之如冬日之陽,夏日之陰。冬日之從陽,夏日之從陰,不召自來。故生民之道,先定其所利,而民自至。
【第29句】: 凡興師動眾陳兵,天必見其云氣,示之以安危,故勝敗可逆知也。
【第30句】: 主以禮使將,將以忠受命。
【第31句】: 知天者不怨天,知己者不怨人。先謀后事者昌,先事后謀者亡,且天與不取,反受其咎。
【第32句】: 不慎所與也?君有六守三寶。六守者:仁義忠信勇謀。三寶者:農工商。六守長則君安,三寶完則國昌。
【第33句】: 按賢察名,選才考能,名實俱得之也。
【第34句】: 因其所為,且興其化。上知天道,中知人事,下知地理,乃可以有國焉。
【第35句】: 君不肖,則國危而民亂;君賢圣,則國安而民治。禍福在君,不在天時。——姜子牙《六韜》
【第36句】: 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惟有道者處之。——姜子牙《六韜》
【第37句】: 負命者上鉤來。
【第38句】: 敬其眾,合其親。敬其眾則合,合其親則喜,是謂仁義之紀。無使人奪汝威,因其明,順其常。順者任之以德,逆者絕之以力。敬之無疑,天下和服。
【第39句】: 得賢將者兵強國昌,不得賢將者,兵弱國亡。
【第40句】: 貴法。令之必行,必行則治道通,通則民大利。
【第41句】: 人君必從事于富,不富無以為仁。
【第42句】: 凡用賞者貴信,用罰者貴必。
【第43句】: 全勝不斗,大兵無創,與鬼神通。
【第44句】: 利而勿害,成而勿敗,生而勿殺,與而勿奪,樂而勿苦,喜而勿怒。
【第45句】: 其法以天清凈,無陰云風雨,夜半遣輕騎,往至敵人之壘,去九百步外,遍持律管當耳,大呼驚之。有聲應管,其來甚微;角聲應管,當以白虎;徵聲應管,當以玄武;商聲應管,當以朱雀;羽聲應管,當以勾陳;五管聲盡不應者,宮也,當以青龍(原注其聲應乎角音之管,是敵陳木神用事矣。當以白虎方位,日時勝之。蓋角聲屬木,白虎屬金,以金能克木也。余仿此。
【第46句】: 無故無新,如天如地。
【第47句】: 不須兵器,可以守國。耒耜是其弓弩,杷是其矛戟,簦笠是其兜鍪,鐮斧是其攻具。
【第48句】: 伏羲神農,教而不誅。
【第49句】: 勝負之徵,精神先見。明將察之,其效在人。
【第50句】: 一者,階于道,幾于神。——姜子牙《六韜》
【第51句】: 賞罰如加于身,賦斂如取已物,此愛民之道也。——姜子牙《六韜》
【第52句】: 國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將。將者,國之輔,先王之所重也。
【第53句】: 故善為國者,馭民如父母之愛子,如兄之愛弟,見其饑瘳則為之憂,見其勞苦則為之悲,賞罰如加于身,賦斂如取于己。此愛民之道也。
【第54句】: 夫魚食其餌,乃牽于緡,人食其祿,乃服于君。故以餌取魚,魚可殺。以祿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國,國可拔。以國取天下,天下可畢。
【名人簡介】:姜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姜姓,呂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單呼牙,也稱呂尚,別號飛熊。商末周初軍事家,齊國開國君主。姜子牙后輔佐了西周王,稱“太公望”,俗稱太公。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為“太師”(武官名),被尊為“師尚父”。姜子牙是齊國的'締造者,周文王傾商,武王克紂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勛,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杰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歷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儒、法、兵、縱橫諸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姜子牙輔佐武王伐紂,牧野之戰紂兵大敗,紂王登臺自焚而死,從此商亡周立。
姜子牙的名言
【第1句】:令行禁止,王者之師也。
【第2句】:其法以天清凈,無陰云風雨,夜半遣輕騎,往至敵人之壘,去九百步外,遍持律管當耳,大呼驚之。有聲應管,其來甚微;角聲應管,當以白虎;徵聲應管,當以玄武;商聲應管,當以朱雀;羽聲應管,當以勾陳;五管聲盡不應者,宮也,當以青龍(原注其聲應乎角音之管,是敵陳木神用事矣。當以白虎方位,日時勝之。蓋角聲屬木,白虎屬金,以金能克木也。余仿此。
【第3句】:兵勝之術,密察敵人之機,而速乘其利,復疾擊其不意。
【第4句】:君不肖,則國危而民亂;君賢圣,則國安而民治。禍福在君,不在天時。
【第5句】:負命者上鉤來。
【第6句】:將以誅大為威,以賞小為明;以罰審為禁止而令行。故殺一人而三軍震者,殺之;賞一人而萬人說者,賞之。殺貴大,賞貴小,殺及當路貴重之臣,是刑上極也;賞及牛豎馬洗廄養之徒,是賞下通也。刑上極,賞下通,是將威之所行也。
【第7句】:全勝不斗,大兵無創,與鬼神通。
【第8句】:利而勿害,成而勿敗,生而勿殺,與而勿奪,樂而勿苦,喜而勿怒。
【第9句】:黃帝云予在民上,搖搖恐夕不至朝,故金人三緘其口,慎言語也。
【第10句】:天下有粟,賢者食之;天下有民,賢者收之。屈一人下,伸萬人上,惟圣人能行之。
【第11句】:致慈愛之心,立威武之戰,以卑其眾,練其精銳,砥礪其節,以高其氣,分為五選。異其旗章,勿使冒亂。堅其行陣,連其什伍,以禁淫非。壘陣之次,車騎之處,勒兵之勢,軍之法令,賞罰之數,使士赴火蹈刃,陷陳取將,死不旋踵者,多異於之將者也。
【第12句】:知與眾同者,非人師也。大知似狂。不癡不狂,其名不彰;不狂不癡,不能成事。
【第13句】:為之不密,密而不富者,盜在其室。
【第14句】:主以禮使將,將以忠受命。
【第15句】:地薄者大木不產,水淺者大魚不游。
【第16句】:夫魚食其餌,乃牽于緡,人食其祿,乃服于君。故以餌取魚,魚可殺。以祿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國,國可拔。以國取天下,天下可畢。
【第17句】:敬其眾,合其親。敬其眾則合,合其親則喜,是謂仁義之紀。無使人奪汝威,因其明,順其常。順者任之以德,逆者絕之以力。敬之無疑,天下和服。
【第18句】:因其所為,且興其化。上知天道,中知人事,下知地理,乃可以有國焉。
【第19句】:知天者不怨天,知己者不怨人。先謀后事者昌,先事后謀者亡,且天與不取,反受其咎。
【第20句】:萬民富樂而無饑寒之色,百姓戴其君如日月,親其君如父母。
【第21句】:全勝不斗,大兵無創。
【第22句】:人君必從事于富,不富無以為仁。
【第23句】:故必死,必死不如樂死,樂死不如甘死,甘死不如義死,義死不如視死如歸,此之謂也。故一人必死,十人弗能待也;十人必死,百人弗能待也;百人必死,千人弗能待也;千人必死,萬人弗能待也;萬人必死,橫行乎天下。
【第24句】:凡兵之道,莫過乎一。一者,能獨往獨來。
【第25句】:貴法。令之必行,必行則治道通,通則民大利。
【第26句】:微妙之音,皆在外候。
【第27句】: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
【第28句】:凡用賞者貴信,用罰者貴必。
【第29句】:為將者,受命忘家;當敵忘身。
【第30句】:夫天下,非常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國,非常一人之國也。莫常有之,惟有道者取之。
【第31句】:作將,冬日不服裘,夏日不操扇,天雨不張蓋幔,出隘塞、過泥涂,將先下步。
【第32句】:國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將。將者,國之輔,先王之所重也。
【第33句】:將不仁,則三軍不親;將不勇,則三軍不為動。
【第34句】:按賢察名,選才考能,名實俱得之也。
【第35句】:不須兵器,可以守國。耒耜是其弓弩,杷是其矛戟,簦笠是其兜鍪,鐮斧是其攻具。
【第36句】:國不可從外治,軍不可從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應敵。
【第37句】:敵人驚動則聽之。聞鼓之音者,角也。見火光者,徵也。聞金鐵矛戟之音者,商也。聞人嘯呼之音者,羽也。寂寞無聲者,宮也。此五音,聲色之符也。
【第38句】:勢因於敵家之動,變生於兩陳之間,奇正發於無窮之源。
【第39句】:勝負之徵,精神先見。明將察之,其效在人。
【第40句】:舉而不用,是有求賢之名,而無用賢之實也。
【第41句】:夫民之所利,譬之如冬日之陽,夏日之陰。冬日之從陽,夏日之從陰,不召自來。()故生民之道,先定其所利,而民自至。
【第42句】:無故無新,如天如地。
【第43句】:外亂而內整。示饑而實飽,內精而外鈍。一合一離,一聚一散。陰其謀,密其機,高其壘,伏其銳士。寂若無聲,敵不知我所備。欲其西,襲其東。
【第44句】:凡興師、動眾、陳兵,天必見其云氣,示之以安危,故勝敗可逆知也。
【第45句】:得賢將者兵強國昌,不得賢將者,兵弱國亡。
【第46句】:故善為國者,馭民如父母之愛子,如兄之愛弟,見其饑瘳則為之憂,見其勞苦則為之悲,賞罰如加于身,賦斂如取于己。此愛民之道也。
【第47句】:伏羲、神農,教而不誅。
【第48句】:凡舉兵帥師,以將為命。命在通達,不守一術。因能授職,各取所和工,隨時變化,以為紀鋼。故將有股肱羽翼七十二人,以應天道。備數如法,審知命理,殊能異技,萬事畢矣。
【第49句】:民之所欲,天必從之。
【第50句】:任賢使能,而官有材,而賢者歸之矣。故賞在於成民之生,罰在於使人無罪,是以賞罰施民,而天下化矣。
【第51句】:夫律管十二,其要有五音:宮、商、角、徵、羽,此真正聲也,萬代不易。五行之神,道之常也。金、木、水、火、土,各以其勝攻也。古者,三皇之世,虛無之情,以制剛強。無有文字,皆由五行。五行之道,天地自然。六甲之分,微妙之神。
【第52句】:民不失務則利之,農不失時則成之,省刑罰則生之,薄賦斂則與之,儉宮室臺榭則樂之,吏清不苛擾則喜之。民失其務則害之,農失其時則敗之,無罪而罰則殺之,重賦斂則奪之,多營宮室臺榭以疲民力則苦之,吏濁苛擾則怒之。故善為國者,馭民如父母之愛子,如兄之愛弟,見其饑寒則為之憂,見其勞苦則為之悲,賞罰如加于身,賦斂如取已物。此愛民之道也。
【第53句】:不慎所與也?君有六守、三寶。六守者:仁、義、忠、信、勇、謀。三寶者:農、工、商。六守長則君安,三寶完則國昌。
姜子牙的成語故事:覆水難收
解釋:意思是潑出去的水,無法收回。表示事已定局,不可挽回。
典故:宋·王桃《野客叢書》:“若言離更合,覆水定難收。”
商朝末年,有個足智多謀的'人物,姓姜名尚,字子牙,人稱姜太公。因先祖封于呂,又名呂尚。他輔佐周文王、周武王攻滅商朝,建立周朝,立了大功。
姜太公曾在商朝當過官,因為不滿紂王的殘暴統治,棄官而走,隱居在陜西渭水河邊一個比較偏僻的地方。為了取得周族的領袖姬昌(即周文王)的重用,他經常在小河邊用不掛魚餌的直鉤,裝模作樣地釣魚。
姜太公整天釣魚,家里的生計發生了問題,他的妻子馬氏嫌他窮,沒有出息,不愿再和他共同生活,要離開他。姜太公一再勸說她別這樣做,并說有朝一日他定會得到富貴。但馬氏認為他在說空話騙她,無論如何不相信。姜太公無可奈何,只好讓她離去。
后來,姜太公終于取得周文王的信任和重用,又幫助周武王聯合各諸侯攻滅商朝,建立西周王朝。馬氏見他又富貴又有地位,懊悔當初離開了他。便找到姜太公請求與他恢復夫妻關系。
姜太公已看透了馬氏的為人,不想和她恢復夫妻關系,便把一壺水倒在地上,叫馬氏把水收起來。
馬氏趕緊趴在地上去取水,但只能收到一些泥漿。于是姜太公冷冷地對她說:“你已離我而去,就不能再合在一塊兒。這好比倒在地上的水,難以再收回來了!”
姜子牙的成語故事:愿者上鉤
【第1句】:姜太公在渭水邊釣魚,是用無餌的直鉤放在水面三尺上釣的,按常理是根本釣不到魚的,可是偏偏遇到文王,認為他是奇才而重用了他。
如今在現實生活中,對于這個成語(現在已經作為成語了)的運用,已經是超越原意的引申義了。比如:買彩票的頭獎的中獎率實在是太低了,可是買的人都是沖著頭獎去的。站在賣彩票的人的角度,就可以說賣彩票是“太公釣魚,愿者上鉤”。
再比如:買彩票的人中,有人只買一個或幾個他認為吉利的號碼,他對這些號碼充滿信心,有的堅持數年癡心不改,他說:我是“太公釣魚,愿者上鉤。”
【第2句】:姜尚因命守時,立鉤釣渭水之魚,不用香餌之食,離水面三尺, 尚自言曰:“負命者上鉤來!”
釋義 “太公”,即周初的.姜尚,又稱姜子牙。姜太公用支鉤不掛魚 餌釣魚,愿意上釣的魚,就自己上釣。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圈套。
故事 太公姓姜名尚,又名呂尚,是輔佐周文王、周武王滅商的功 臣。他在沒有得到文王重用的時候,隱居在陜西渭水邊一個地方。那 里是周族領袖姬昌(即周文王)統治的地區,他希望能引起姬昌對自 己的注意,建立功業。
太公常在番的溪旁垂鈴。一般人釣魚,都是用彎鉤,上面接著有 香味的餌食,然后把它沉在水里,誘騙魚兒上鉤。但太公的釣鉤是直 的,上面不掛魚餌,也不沉到水里,并且離水面三尺高。他一邊高高 舉起釣竿,一邊自言自語道:“不想活的魚兒呀,你們愿意的話,就自 己上鉤吧!”
一天,有個打柴的來到溪邊,見太公用不放魚餌的直鉤在水面 上釣魚,便對他說:“老先生,像你這樣釣魚,100年也釣不到一條魚 的!”
太公舉了舉釣竿,說:“對你說實話吧!‘我不是為了釣到魚,而是 為了釣到王與侯!”
太公奇特的釣魚方法,終于傳到了姬昌那里。姬昌知道后,派一 名士兵去叫他來。但太公并不理睬這個士兵,只顧自己釣魚,并自言 自語道:“釣啊,釣啊,魚兒不上鉤,蝦兒來胡鬧!”
姬昌聽了士兵的稟報后,改派一名官員去請太公來。可是太公 依然不答理,邊釣邊說:“釣啊,釣啊,大魚不上鉤,小魚別胡鬧!”
姬昌這才意識到,這個釣者必是位賢才,要親自去請他才對。于 是他吃了三天素,洗了澡換了衣服,帶著厚禮,前往番溪去聘請太 公。太公見他誠心誠意來聘請自己,便答應為他效力。
后來,姜尚輔佐文王,興邦立國,還幫助文王的兒子武王姬發, 滅掉了商朝,被武王封于齊地,實現了自己建功立業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