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家族之格言100句
《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 3》的讀書筆記
作者張宏杰,蒙古族,1972年生于遼寧。東北財經大學經濟學學士,復旦大學歷史學博士,清華大學博士后。
曾國藩是一個被現代人過度 “開發” 的歷史人物,滿大街有關他的書,百分之九十都是 “成功學” 或 “厚黑學” 一類的。
張宏杰寫了三本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這三本書出版時間相差近十年,作者的文筆、思路、觀點也更加的成熟宏大,從帶兵打仗、從政為官到生活百態。讓我們更加接近曾國藩的內心世界,也對紛繁復雜的晚清社會有更多認識和解讀。
他讓我們看到的曾國藩不僅僅是一個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他還是個人,是一個生活在家長里短中的人,是一個終生掙扎、糾結、沖突和矛盾的人,是一個有血有肉有靈魂的人,是一個迷信風水、算卦占卜的人,也是一個喋喋不休的兄長與父親。
曾國藩在理想與現實之間不斷自我調節,我們可以切身感受到他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以及艱難困苦面前表現出來的猶豫與堅定、拘泥與圓通、笨拙與精明,更深入地體會他的“拙”與“誠”,真切地領略他的做事原則與人格魅力。
這本書集中寫曾國藩與他的戰友同僚們。
今天這篇文章講講他與胡林翼搭檔生涯。
胡林翼(1812—1861年),字貺生,號潤之,晚清中興名臣之一,湘軍重要首領,湖南益陽縣泉交河人。因鎮壓太平天國革命有功,與曾國藩、左宗棠、彭玉麟被史學家并稱為“中興四名臣”。1861年9月30日,因病嘔血死于安徽軍中。謚文忠,追加太子少保,兵部侍郎。
胡林翼
曾國藩是科舉京官,是農家子弟,遇到大是大非的.時候,能保證自己的氣節,但是對家庭利益、集團利益,卻看得很重。而胡林翼早年是貴族公子,父親是朝廷高官,又是兩江總督陶澍的女婿,所以他遇事,看得破,拿得起,放得下。胡林翼的心胸更大,手段更直,曾國藩則更持慎保守,顧慮多多。
曾、胡同是湖南老鄉且翰林院同事,卻有著截然不同的人生境遇,出身、門第、性格、為人大不相同。胡林翼年輕時平步青云,曾國藩年輕時材大難用。太平天國的興起、壯大,危及清廷,讓兩個性情迥異的年輕人為了一個共同的理想走到了一起。
從疏遠到欣賞
胡林翼是不折不扣的官二代,世家子弟,父親胡達源探花出身,岳父陶澍更是一代名臣。從小在優渥的環境中長大,年輕時恣意聲色,放誕不羈,但天資聰穎,胸有大志。利用父親與岳父的官場基礎,胡林翼一入翰林就顯出一副勢不可擋的 “紅翰林” 之勢。連接被任命為國史館協修、會試同考官及江南鄉試副主考,蒸蒸日上的勢頭令所有同僚羨慕不已。
胡林翼看似平步青云的仕途,在人人羨慕的副主考任上,使他的人生發上了極大的轉變。本可以一路加官進爵、封侯拜相,因主考官徇私而被牽連,受到撤職處分。這對于已經患病的胡父無疑是雪上加霜,一年后父親去世,黯然南歸,掛冠回鄉,守孝近七年。
胡林翼不在京城的幾年,曾國藩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曾國藩出身普通農民,家道清貧、謹言慎行,到京為官后,發誓要精進理學,做圣賢之人,謝絕一切應酬,刻苦修身,發憤圖強。從七品翰林院檢討,開始了 “十年七遷”。
以前那個讓胡林翼沒怎么放在眼里的湖南老鄉,讓他刮目相看,曾國藩已經不是那個木訥、無趣的道學士,而是舉世渾濁中,朝廷給予大望的一顆明星。
幾年后的胡林翼,得力于胡家官場的淵源及朝廷對人才的愛惜,掛冠七年之久,在朋友們的相助下,捐得貴州安順知府一職。
在貴州他做到 “不取官中一錢自肥”。親自帶兵剿匪,出入高山深谷,廢寢忘食。每到一地,匪患頓息,也憑此舉再次得到朝廷的認可。
從欣賞到合作
胡林翼從浪蕩公子轉變成吃苦耐勞地方官之際,曾國藩也完成從文人到武官的轉變,咸豐二年,為母親守孝的曾國藩因太平軍席卷兩湖,墨絰出山,創辦湘軍。
咸豐三年年底,胡林翼帶領六百貴州練勇,離開奮斗八年的貴州,成為湘軍的一部分。
是年,四十三歲的曾國藩與四十二歲的胡林翼,都已步入中年,終年勞瘁之下塵滿面、鬢如霜,不復年輕時的風華正茂。
這時候的他們,一個是經數年邊遠地區政務磨煉,年少輕狂褪去,勵精圖治,待人誠懇。一個是早年拘謹謙讓中更多了沉穩踏實、干練自信。
這種相互的轉變,給曾、胡以后的軍事合作中團結協作、相互信任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九江、梅家洲之戰中,胡林翼與曾國藩部下配合良好,屢立戰功。
咸豐五年三月,胡林翼被任命為湖北巡撫,,但是湖北還在太平軍手中,為盡快拿下湖北,胡林翼向曾國藩請求救援。此時,在九江自身難保的曾國藩在手下能用之將、可用之兵只剩下羅澤南一部的情況下,同意羅澤南另剿湖北。
曾國藩從天下大局看,雖然他坐困江西,一籌莫展、驚險萬分。但是武漢更重要,自己的安危次之。胡林翼得精兵后,奪取湖北、江西、安徽等,屢建大功。
曾國藩關鍵時刻的自我犧牲,危急時刻全力支援對方,使得曾、胡二人的情誼在危難之中日漸加深。
從合作到生死之交
曾國藩的人生哲學是 “拙誠”。他認為“天下之至誠,能勝天下之至偽;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拙誠可能一時效率不高,但是持久,沒有后患。而胡林翼以 “權術” 為用,注重的是高效率。為了迅速達到目的,他絞盡腦汁,需要用權術的時候毫不猶豫。 所以他做人做事很主動,力求占盡先機。
曾國藩持重謹慎,黏滯拘泥,做事四平八穩;胡林翼明快膽大,敢冒風險,擅于權術。老成持重再進一步就是貽誤戰機,明快進取也容易一著不慎,得不償失。曾國藩的持緩在胡林翼的促動下沒有堅持到底,胡林翼的求速也在曾國藩的中和下沒有形成風險。兩個人性格的互補,對事業發展形成了良好的助力。
雖然曾、胡二人性格、為人迥異,但彼此都能坦誠相待、顧全大局。在多次的戰斗中互相支援、協助,急救于危難之中。
在越來越深入的合作中,兩人的友誼不斷加深。他們互相信任、互相欣賞,更相互砥礪,達到孔子的 “友直、友諒” 的境界,相互規勸而不相互獎飾。
咸豐十一年,咸豐皇帝七月死于熱河行宮,八月二十六日,積勞成疾,長期處于內憂外患的焦灼中,胡林翼走到了生命的終點,時年五十歲。
曾國藩得知胡林翼病逝,傷痛不已,徹夜難眠,惘惘若有所失。
曾國藩一生有兩個核心:一個是為國效忠,達到孔子所說的圣賢境界;另一個是發揚光大曾氏家族。在曾國藩心中,國家、家族的分量同樣重要,甚至沒有了國家,家族還要繼續延續。而在胡林翼心中,國重于家,他一生立身行事很少慮及家族和親人,為朝廷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他們之所以有如此差別,一個重要原因也許是身處不同的家族中:曾國藩家族龐大,兄弟姊妹眾多,上有老下有小;而胡林翼是獨生子,又膝下無兒,領兵之時父親也已經去世,沒有太多的家族事務掛念,他可以一心一意效忠國家。
胡林翼的早逝,對于曾國藩來說是禍是福,不可一概而論。就胡林翼的才具、權術、極高的情商,資質平平的曾國藩是很難有機會成就一番事業,最后位列晚清權臣之首。
曾國藩的悲傷,是壯士斷腕的悲傷,除了失去一個并肩戰斗的戰友、一個心有靈犀的友人、一個極其合拍的伙伴外,他還悲傷于腐朽軟弱、不堪一擊的清廷中,今后無人能與他攜手并進,同舟共濟。
側面描寫的作文3篇
篇一:我的好姐姐
姐姐是個很好的人。雖然她老寫作文說離開,但我相信她不會。因為她還有我們,她舍不得我們。 我也不記得是什么時候認識她的,但我總覺得她很親切。她說的每一句話我都看到了。也不知道她為什么多次離開,但我相信她是有原因的。我好想看到姐姐的樣子,我現在都覺得她是我親姐姐了。
記得有一次和她語音,第一次聽到她的聲音總覺得好好聽。我很緊張,我感說錯一句話。但她總是一下子斷,一下子接的。不過我們還是聊了幾句。
我們從認識到現在都保持好聯系,我們很談得來。我非常喜歡和姐姐聊天,因為姐姐說的話都那么親切。我更喜歡姐姐的作文,寫得很好,很好。我好想拜她為師,但我又不敢。因為我現在的作文比以前增長了許多,同學們都說我是抄的。還有我本來就小膽,我當然不敢。
我剛剛認識她的時候我都是圍繞著一個話題,很難聊。可后來就不一樣了,我們聊完一個話題聊另一個,聊完一個話題聊另一個,很談得來。也忘了是誰先轉移話題的,反正我好開心。
我認識這個姐姐是我的`榮幸,她的每一句話,每一件事情都很好。就酸有錯也沒關系,人不可能是沒有錯的啊。
有一次網上聊天,讓我感覺好驚險。姐姐說不理我了,我忘了是什么原因,畢竟是過去情。我總是抓住機會,要姐姐回到我身邊。到了最后,沒想到姐姐都是騙我的,但她不是想你們想的那樣的,她是好的。我現在開始忘了這事,因為這并不重要。
姐姐的全部作文我幾乎都看了,很好。雖然她沒看了我寫的作文多少,但她能看已經很好了。
我還有好多好多話要說,可現在一下子忘了。我這個人啊,真是有“健忘癥”!
篇二:我的老師
自從上了六年級,那位兇巴巴的美術老師終于走了!不過,倒是調來一老頭子!
他姓王,具體叫什么我也不怎么清楚。只是他讓我們叫他王老師的,所以,我只知道他姓什么。
看的出來,他有五四十來歲。對于一開始,他就講了一大堆臨武話,而且大部分是臨武臟話!像是諷刺我們這些“城市佬”。氣死我也!
第一節美術課的上課鈴“叮零零……叮零零……”的響起,因為王老師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我好不容易看清他的模樣———唔,頭發稀少,也不買瓶霸王洗洗,估計公資較少,正省錢呢!黑黝黝的臉龐上,扣了一頂書生帽,看上去,跟80年代的老人一樣,趕不上時代!
不過,當第二次上美術課的時候,老師抱著一堆美術本向我們教室的后門走來,我當時還真怕他骨頭散架。不過,當心是多余的。只見老師臉上笑盈盈的,還說我們班的繪畫水平還不錯!看來老師的脾氣還蠻好說。
告訴你吧,我的美術作業常常得高分,老師在“排榮榜”上每次都點我的名,別提我有多開心了!
自從這個老師上美術課,我更熱愛美術了,巴不得現在馬上上一節美術課呢!
我有一個妹妹,是我的表妹,她叫楊怡琳,我們都叫她琳琳,今年九歲了。很可愛,所以很討人喜歡。
我的表妹口才好得不得了,能說會道,跟別人吵架次次贏,鄰居們都說她以后學習肯定很好,可是,出乎意料,她上一年,上小學第一冊就跟不上了。我為她找了找原因,第一:舅媽和舅舅太慣她,任何事情都由著表妹;第二:舅媽和舅舅管教不嚴厲,表妹想玩就玩,
想看電視就看電視,每次作業拖拖拉拉,都臨時抱佛腳,甚至不完成,一點都沒有動過;第三:表妹沒把學習放心上。有時被老師表揚,太驕傲了,一回家就說這說那。她每次都認為自己想的、說的、做的是對的,從來不管別人。
琳琳還很會用欺瞞騙過別人。一回,她考試得了滿分,學校里的老師表揚了她。她高興的不得了,一回家就大吵大鬧:“媽媽、爺爺、奶奶、爸爸還有姐姐……,告訴你們,我考試得了一百分,老師表揚了我呢!你們說我厲不厲害?”這個時候,我們要是說不厲害的話,她就會躲在桌子底下不管咱們怎么說都不起來。所以我們只能說:厲害厲害。我又問她:“你既然學習成績這么好,那為什么沒有肩膀上掛的二劃呢?”“老師還沒發完哩!”我覺得奇怪極了:現在臨近期末,妹妹的老師怎么可能還沒發完呢?噢,原來她在騙我啊,我怎么忘了她是一個騙人高手啊!
篇三:老師留在我心里深處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遇到新面孔,并在后來的相處中不段加深了解。我的語文老師--謝老師,給我流下的印象很深。
那是在我剛剛升入四年級的第一天,一張陌生的面孔引入了我的眼簾:一雙大眼睛,一頭濃密的黑發,三十來歲的年齡,給我的第一感,她是多么親切,和藹。當她對我們說“同學們好,我姓謝,大家叫我謝老師吧”的時候,我就知道,她一定是個好老師。因為,她那洞察學生心靈的目光深深打動了我,使我更加認真、努力的學習。
謝老師特別溫柔。給我們講課的時候,聲音洪亮,處處到位,講得多么好啊!那時,同學們有不懂的地方都不敢問,可謝老師卻對大家說:“同學們有不懂的地方盡管來問,謝老師最喜歡愛問問題的學生了。同學們一聽這話,都涌向辦公室。記得那時,辦公室擠滿了人,那時,我也喜歡上了謝老師,天天都往辦公室跑,一直到現在。
一晃二年半過去了,我當了數學課代表,每天收作業,抱作業,管理,幫謝老師批改作業……挺忙的,但是我樂意,因為……
我剛上五年級時,學習有些下降了,謝老師常常找我談心,問我原因,我卻不知道為什么。我都不敢看她的眼睛,十分羞愧,可是,謝老師給我的都是鼓勵,沒有一句批評。我哭了,很傷心,覺得對不起她。因為謝老師對我特別好,又很關心我。下半期,我又回到了最好。因為我把謝老師的鼓勵化為動力,努力加油!謝老師兩鬢的頭發白了幾根,因為她為我們費心了。我的心里酸酸的,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
我愛謝老師,愛她那一絲不茍、無私奉獻的精神!謝老師,我對您的印象永遠不會改變,因為,她刻在了心里!
我小學生活馬上結束了,我向謝老師說聲再見。
從側面描寫的作文
側面描寫作文(一)
今天早晨,我興致勃勃地來到了久違的作文興趣班。我走到作文興趣班門前,一推開門,就被眼前的狼狽影像驚呆了:桌椅雜亂無章地擺放著,地上到處是粉筆灰和白花花的小紙片,粉筆、塑料袋橫七豎八地放著。我想:怎么就幾個星期不見,教室就成這樣了?同學 們一進來見教室這樣,都扭頭溜了。這么亂,怎么能營造一個良好的寫作環境呢?大家最后終于決定,要在上課之前把教室好好打掃一下。于是行動開始了……
首先分工。由于男同學力氣大,就讓那兩個男同學擔任擺桌子擺椅子的任務,還有整理桌子。由于女同學細心細致,因而負責掃地與擦桌子。分工完畢,大家便忙開了。男同學費力地搬著桌子,桌子不停地發出吱吱的響聲;女同學認真地掃著地板,很快“雪片”就打掃干凈了。正當大家要松一口氣時,粗心的男同學競竟不小心把粉筆灰弄到地上去了!女同學不停地責怪著他,怪他破壞了自己的勞動成果,盡管男同學一直賠禮道歉。那位男同學只好自己把地上的“再生雪片”掃進了垃圾桶。看到這樣,女同學也不再計較,會心地笑了。
這時老師來了,她驚訝地發現我們正在勤奮地掃著地呢。可老師沒進來,她站在門口,微笑地看著我們,不時插上幾句表揚:“你們干得真專心呀!”“挺干凈的嘛!”或是幾個指點:“這兒不夠干凈。”“桌子放這兒不太好!”活像一個指揮官,在指揮我們勞動。
終于打掃干凈了,這時的教室和打掃前的教室大不一樣了:干干凈凈的地板,桌椅有條理地擺著,上面沒有絲毫粉筆灰,和原先的教室形成多么鮮明的對比呀!看著自己辛勤的勞動成果,同學們都開心地笑了……
側面描寫作文(二)
自從上了六年級,那位兇巴巴的美術老師終于走了!不過,倒是調來一老頭子!
他姓王,具體叫什么 我也不怎么清楚。只是他讓我們叫他王老師的,所以,我只知道他姓什么 。
看的出來,他有五四十來歲。對于一開始,他就講了一大堆臨武話,而且大部分是臨武臟話!像是諷刺我們這些“城市佬”。氣死我也!
第一節美術課的上課鈴“叮零零……叮零零……”的響起,因為王老師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我好不容易看清他的模樣―――唔,頭發稀少,也不買瓶霸王洗洗,估計公資較少,正省錢呢!黑黝黝的臉龐上,扣了一頂書生帽,看上去,跟80年代的老人一樣,趕不上時代!
不過,當第二次上美術課的時候,老師抱著一堆美術本向我們教室的后門走來,我當時還真怕他骨頭散架。不過,當心是多余的。只見老師臉上笑盈盈的,()還說我們班的繪畫水平還不錯!看來老師的脾氣還蠻好說。
告訴你吧,我的.美術作業常常得高分,老師在“排榮榜”上每次都點我的名,別提我有多開心了!
自從這個老師上美術課,我更熱愛 美術了,巴不得現在馬上上一節美術課呢!
我有一個妹妹,是我的表妹,她叫楊怡琳,我們都叫她琳琳,今年九歲了。很可愛,所以很討人喜歡。
我的表妹口才好得不得了,能說會道,跟別人吵架次次贏,鄰居們都說她以后學習 肯定很好,可是,出乎意料,她上一年,上小學 第一冊就跟不上了。我為她找了找原因,第一:舅媽和舅舅太慣她,任何事情都由著表妹;第二:舅媽和舅舅管教不嚴厲,表妹想玩就玩,
想看電視就看電視,每次作業拖拖拉拉,都臨時抱佛腳,甚至不完成,一點都沒有動過;第三:表妹沒把學習放心上。有時被老師表揚,太驕傲了,一回家就說這說那。她每次都認為自己想的、說的、做的是對的,從來不管別人。
琳琳還很會用欺瞞騙過別人。一回,她考試得了滿分,學校里的老師表揚了她。她高興的不得了,一回家就大吵大鬧:“媽媽、爺爺、奶奶、爸爸還有姐姐……,告訴你們,我考試得了一百分,老師表揚了我呢!你們說我厲不厲害?”這個時候,我們要是說不厲害的話,她就會躲在桌子底下不管咱們怎么說都不起來。所以我們只能說:厲害厲害。我又問她:“你既然學習成績 這么好,那為什么沒有肩膀上掛的二劃呢?”“老師還沒發完哩!”我覺得奇怪極了:現在臨近期末,妹妹的老師怎么可能還沒發完呢?噢,原來她在騙我啊,我怎么忘了她是一個騙人高手啊!
《曾國藩日記》的讀書筆記
學界有晚清四大著名日記的說法。這四部日記分別為曾國藩的《求闕齋日記》、李慈銘的《越縵堂日記》、王闿運的《湘綺樓日記》、翁同龢的《翁文恭公日記》。其中影響最大的當推曾國藩的日記。
現存的曾氏日記,起自道光19年正月初一日,終止于其去世的當天,即同治十一年2月初4日,時間跨度長達34年。或許是早期的曾氏恒心不夠,因宦務繁雜而有所間隔,也或許是因遷徙而遺失、因戰火而焚毀等緣故,34年的日記中有所缺失,流傳至今的文字約130萬言。宣統元年,中國圖書公司將其手稿印行。曾氏日記究竟因為什么緣故而受到后世的重視呢?筆者以為,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曾氏是一個對中國近代歷史有很大影響的人物,無論是學術界還是社會民眾,對其一生的行事都很有興趣。他的親筆日記,尤其是其咸豐八年六月再次出山之后逐日記錄的日記,對研究他本人以及他所處的那個時代,有任何其他史料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曾氏出生于偏僻鄉村的世代農家,后來成為扶危定傾的國家干臣。一百多年來,他是所有平民子弟的勵志榜樣,人們對他的成長史格外關注。曾氏的日記,尤其是早年在京師翰苑刻苦自勵的那一段心路歷程,堪稱一切有志向有抱負的年輕人的最佳教科書。梁啟超當年就是這樣學曾氏的。他對人說:“近設日記,以曾文正之法,凡身過、口過、意過皆記之。”曾氏的修身有一個突出的特點,那就是自覺認真。他以圣賢為榜樣,以慎獨為準則,以血戰之勇氣,以截斷后路之決心,從嚴要求,切實踐行。常言說人非圣賢,但曾氏偏要以圣賢為目標,宣稱“不為圣賢,便為禽獸”,他為何要如此為難自己?原來,曾氏采取的是取法上上的策略。古人認為取法乎上僅得其中,若想得其上,便只有取法上上了。正因為目標定得甚高,所以盡管曾氏終其一生并未成為圣賢,但在道德自我完善這方面,古今政治家中罕有其匹。尤其于克己自律上,在一塌糊涂的晚清官場,他應屬鳳毛麟角。
第三,今人讀曾國藩,主要是看重他的人生智慧與處世謀慮。他的日記,恰恰記錄了不少關于這方面的領悟。因為是私人的隨手所錄,曾氏的這些悟道過程,便會以最初始最本色最隨意的狀況保留下來,因而也便更具有真實性與借鑒性。
曾氏不是原創型的思想家,他也不是對理學有重大貢獻的學問家,實事求是地說,曾氏只是一個將中國傳統文化履行于人生事業中的.經世致用者。他對道的思索與領悟,更多地體現在世俗、庸常中。他信奉“絕大學問皆在家庭日用之中”的理學真諦。他勤于思考,善于歸納,將家庭日用間的絕大學問,通過自身的體驗,以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真實親切,曉暢易行。讀他的日記,就如同聽一位閱歷豐富喜歡琢磨的智者在談心。
第四,我們常說歷史要細讀,真正的歷史之細,不存在于官方史冊,更不存在于學者專著,而是散落在各種不經意的文字中,那里往往會透露出大風大浪初的細微漣漪、大變大故前的蛛絲馬跡。曾氏的日記,偶爾會留下一些大歷史里的小細節,故而顯得彌足珍貴。比如同治元年正月初十日,曾氏在日記中說,朝廷頒發下來的代表王命的旗幟,居然偷窳得如同小兒玩具。朝廷再窮,也不會窮到連制作幾面小王旗的銀子都沒有。這個細節所傳達的信息是:愛新覺羅王朝氣數已盡。
正因為曾氏的日記內涵豐厚、容量廣博,“評點曾國藩”系列不能沒有日記的評點。筆者從傳世的曾氏日記中挑選出三百來篇,分為修身、悟道、讀書、國事、家事、寫字、品鑒、夢境八大類。為保持一天日記的完整性,所挑選的日記整篇照錄,不再刪節。原文之后的評點,仍舊像過去一樣,盡筆者之所能,給讀者提供一些幫助,以便對該篇日記有更好的理解。在每大類之前,筆者會有一篇總評,意在為讀者充當引導。